導語:“喪文化”指的是以網(wǎng)絡為傳播渠道,以毒雞湯、表情包、喪劇等符號為傳播載體,流行于都市青年人之間的帶有頹廢、悲傷、消極色彩的亞文化。2016年,“葛優(yōu)躺”表情包突然走紅,青年群體紛紛轉發(fā)并效仿,表達自己也“差不多是個廢人”的精神狀態(tài)。“喪文化”迅速成了一股潮流:動漫形象悲傷蛙、馬男波杰克、鮑比·希爾、長了腿的咸魚被稱為喪界“四大天王”,“人間不值得”“我太南了”等網(wǎng)絡用語得到瘋狂傳播,不僅涌現(xiàn)了一批以“喪劇”“致郁系”為標簽的影視作品,還由此延伸出“佛系青年”的群體……以下三篇文章分別從亞文化、敘事學以及審美遞變史的角度對“喪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批評,較為全面地審視了“喪文化”的特征。一方面,從當下的角度看,表面上正大光明的“喪”或“佛系”,背后其實是青年群體的迷茫和焦慮,在各種壓力下,青年人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只能尋求更完備的自我保護機制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同時,作為一種流行文化,“喪”不可能僅僅是主體精神危機的表達。在“喪文化”的舞臺上,個人、資本等力量相互纏繞,通過制造新鮮符號,奪取各自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如果將“喪文化”放之人類審美文化的長河中進行考察,“喪文化”作為“丑文化”的一員,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下古典審美譜系進一步崩潰的表征。
—賈想(中國作家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