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娜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已不局限于知識點的背誦記憶,而是更深層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對學生知識遷移與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著力提高學生讀寫能力,不僅能起到鞏固與夯實學習基礎的效果,更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可謂一舉兩得。本文以小學中段學生為研究對象,對提升其語文閱讀寫作能力的教學方法進行探究,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能力;教學結合;高效課堂
一、小學生語文讀寫能力提升的價值研究
在語文的世界中,支持我們不斷奮進、起航向前的船需要閱讀、寫作“兩片槳”。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性支撐,寫作是閱讀的成果性展示,閱讀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接受與積累信息,寫作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補充性創(chuàng)作。古人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笔聦嵰嗳绱?。只有多接收信息、多掌握字詞、語法知識,學生才能得心應手地進行下筆創(chuàng)作。現(xiàn)如今,小學中年級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但在寫作時發(fā)現(xiàn)其在構思上的困難較大,接到某一題目后無從下手。從整體上來看,小學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按常理來說不應該什么也寫不出,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因素要么是積累量少,要么是寫作方法不當。面對此種形勢,如果學生意識不到寫作與閱讀間的關聯(lián)性,而教師又不采取正確的引導策略,則很容易使學生遭受到階段性打擊,從而逐步喪失閱讀自信與寫作自信。
二、小學中段學生讀寫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實踐表明,小學中段學生在多年的學習過程中,對于傳統(tǒng)授課模式早就沒有了新鮮感,教師讀、學生跟讀的方式難以調動其閱讀興趣,且隨著教材難度的提升,學生在初次接觸文章時往往只能讀其音不能品其意。主觀能動性被抑制的情況下,更加難以喚醒學生的“共鳴”,所以不愿意參與到語文素材閱讀中。為此,教師要采用多種訓練方法,轉變學生對傳統(tǒng)閱讀課堂的認知,以符合學生群體共性需求,能調動學生探究興趣的有效方式,將文章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其在閱讀過程中感受語文的魅力所在。小學中段學生正處于具象思維主導、抽象思維萌芽的關鍵期,他們對知識認知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借助具體事物加深印象,為此,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設備的情景創(chuàng)設與具象展示的優(yōu)勢,以視頻、動畫等方式,通過視覺、聽覺的雙重刺激,讓學生在精彩內容的引導下迅速接收文章相關的內容,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中,學生對于牛這種動物并不陌生,但對其認知只停留在外貌特征、生活習性上,對牛的身體構造知之甚少。為此,語文教師可以播放與文本相關的視頻動畫,動畫中角色特點明顯、人物形象可愛、旅行動線清晰,充分符合中學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這樣生動的教學方式下,無需教師過多贅述,也無需學生反復從文本內容中找尋相關“線索”,學生稍加點播便能夠輕而易舉地清晰了解紅頭為什么被牛吞了進去,又在牛肚子里經歷了哪些。學生紛紛被精彩紛呈的動畫內容所吸引,積極投入到原文閱讀中,在閱讀中同時回憶動畫內容,對應字、詞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對其閱讀能力提升有莫大幫助。
(二)在閱讀中深入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字詞讀音及解釋外,更要讓學生深入理解作者所使用的寫作與表達手法,這樣才能做到讀與寫的雙重推進。因此,教師要采用適合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學習,在閱讀中掌握文章的寫作手法,隨后讓其運用此類表達手法進行仿寫,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為例,該文章主要采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自己假想為一棵樹,以此種方式告訴人們:世界上最懂自己的是偉大的母親,在母親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小天使般的存在。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擬人手法的妙處所在,讓學生想象自己變成任何一樣“東西”后如何抒發(fā)內心情感,展開仿寫,一方面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一方面能以此為契機進行寫作練習,對學生讀寫能力提升有諸多裨益。這遠遠比把寫作手法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然后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枯燥的寫作手法強化訓練讓學生深化認識有趣得多。在閱讀中學生是可以“開悟”的,知識被授予的方式遠遠不如“自我獲取”的方式深刻。通過語文閱讀來促進學生自主地探索與發(fā)現(xiàn)寫作手法、技巧等相關知識,是一種高效且富有樂趣的學習方法,教師應積極將其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
(三)做好課外閱讀引導,做好量的積累
小學生語文讀寫能力提升的關鍵是做好量的積累,即語文知識儲備的積累。對學生來說,讀的多了,詞匯量自然會提升,各種寫作手法都接觸,潛移默化中語文知識儲量、語文表達與運用能力也能得以提升。唯有在量不斷積累的前提下才能實現(xiàn)質的飛躍。而現(xiàn)階段很多語文教師過度重視對課內知識和文章的把控,常常忽視了課外文章的重要作用。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而課內閱讀遠遠達不到其綜合能力提升的需要。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入課外閱讀材料,把控素材質量,根據(jù)學生興趣愛好與需求來合理設計課外閱讀目錄。諸如,可將學生普遍喜歡的繪本引入課堂中。小學生不僅有了一定的詞匯積累,而且想象力處于蓬勃發(fā)展的階段。繪本因其豐富的圖片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繪本中簡單的文字內容也能夠引發(fā)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力,進行深入思考,然后,再讓學生嘗試自己做“繪本”來提升寫作興趣,邊寫邊畫的游戲方式,對學生來說是十分歡愉的寫作體驗。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在課上開展群文閱讀學習活動來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同時提升其語文閱讀的效率。讓學生針對同一主題來展開相關內容書籍的廣泛閱讀,使學生體驗到閱讀的不同樂趣,同時對書中不同的寫作手法進行深刻思索。“為何同樣的主題卻能夠品味出不同的意蘊?”以此來促進學生對“寫作”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除此之外,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幫助他們解決課外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如,出現(xiàn)問題較為集中的情況,則可在課堂內進行針對性引導,提高閱讀數(shù)量的同時保障閱讀質量。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提升小學中段學生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轉變思想,對閱讀、寫作兩大內容進行重點把控,在實踐中不斷思考開展適合學生的課程策略,并在發(fā)現(xiàn)問題時及時處理;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改變傳統(tǒng)授課模式,為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提升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參考文獻:
[1]孫愛蘭.讀為寫之本 寫為讀之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18(30):31.
[2]王世譽,居文豪.讀寫融合,教學一體——對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思考[J].名作欣賞,2021(29):83-84.
[3]范旭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分析[J].天津教育,2021(26):160-161.
[4]盧娜惠.讀寫并蒂花? 學生齊發(fā)展——以讀促寫理念在小學寫作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21(3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