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麗
(鄭州大學 法學院,河南 鄭州450001)
合同自由是基本的理念,當事人可以協(xié)商一致在合同中約定違約金條款。違約金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督促當事人積極全面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另一方面在實際發(fā)生違約行為之后還可以彌補相對方因此遭受的損失,救濟相對方的合法權益,并避免舉證的煩瑣。任何自由都不是絕對的,過度的自由則可能出現(xiàn)權利的濫用,致使違約金條款成為一方獲取不正當利益的工具,有違合同正義。違約金司法調整即發(fā)揮著平衡合同自由與合同正義的作用。目前司法實踐中違約金增額的案件相對較少,而酌減的案件大量存在,法院在審理時存在的問題也較多。我國原《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都對違約金司法酌減進行了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看似具體明確,實際上有時并不能有效指導法院審判案件。為了充分發(fā)揮《民法典》造福群眾、實現(xiàn)司法正義的作用,進一步厘清違約金司法酌減的適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私法自治一直以來都是各國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一般來說,只要不損害他人或公共利益,對于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協(xié)議,國家公權力不應當主動介入,以保障合同自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違約金是依法行使自己權利的表現(xiàn),理應受到尊重。但是,在訂立合同時各方當事人的地位并不一定相同,處于優(yōu)越地位的一方很可能會利用其強勢地位迫使相對方簽訂明顯不合理的違約金條款以獲取不正當利益。此時就需要司法權力介入來消除不合理部分,實現(xiàn)實質自由,維護公平正義。即使合同當事人的地位相同,也可能存在一方當事人在訂約時盲目相信自身的履約能力或者對于市場信息存在誤判而訂立過高的違約金,倘若不對其進行限制,則可能導致違約方承擔過度的懲罰。
從誠實信用的角度出發(fā),違約金司法酌減也具有存在的必要性。誠實信用原則是每一個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都應當遵循的準則,然而在交易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方當事人違背誠信,在合同中訂立有違公平的內容,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擾亂市場秩序。例如,在消費領域,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協(xié)商能力及獲取信息的能力不一定相同,此時強勢的經營者很可能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利用信息不對稱與消費者約定不合理的違約金條款,侵犯消費者的利益。基于此,發(fā)揮違約金司法酌減平等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制止失信行為、穩(wěn)定市場秩序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違約金基于當事人的約定而產生,是一種意定的違約救濟方案[1]。違約金所具有的預定特征本身就含有導致不公平結果的基因[2]。當事人在訂立違約金條款時只能根據(jù)現(xiàn)有的思維認知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種種情況進行預判,但個人的認知水平畢竟有限,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精確完美地對未來事務進行規(guī)劃。合同訂立者基于對未來損害這一認識上的局限性證明了他們并非在任何時候均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這也恰恰說明了經濟人假設的局限性[3]。正是基于人類有限理性的特征,違約金酌減才具有存在的意義。法律既保護自由,也限制自由的范圍。允許司法權力進行有限的介入,保護債務人一方的合法權利以實現(xiàn)真正自由具有重要意義。違約金司法酌減并不違背意思自治原則,而是在肯定該原則的基礎上尋求自由與正義之間的平衡。
我國原《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僅僅規(guī)定違約金過高時當事人可以請求減少,對于具體的適用問題并未加以規(guī)定。為了規(guī)范法院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合同法司法解釋二》)及其他一系列相關法律文件中對于司法酌減中的有關問題予以進一步明確,這些規(guī)定也成為法院審理案件的主要依據(jù)。由于不同規(guī)定之間存在相互矛盾之處,實際上這些規(guī)定并沒有有效指引法院裁判,甚至導致法院在適用之時存在混亂的現(xiàn)象,造成司法裁判的不統(tǒng)一。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規(guī)定,判定違約金是否過高需要以損失為基礎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衡量??梢?,違約造成的損失是確定是否酌減及酌減幅度的重要因素。從司法實踐看,法院在審理案件時一般也會先確定實際損失的大小,然而由于實際損失的認定比較困難,所以容易造成法院在審判案件時裁判尺度的不統(tǒng)一。僅就逾期付款類案件來說,法院確定違約金是否過高及進行調整的標準就大不相同。有的法院采用“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1)自2019年8月20日起改為全國銀行間同業(yè)拆借中心公布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1.3倍標準確定違約金(2)參見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人民法院(2019)黑1182民初1874號判決書。本研究中的案例均來源于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s://wenshu.court.gov.cn/)。;有的法院依據(jù)逾期貸款利息的1.3倍確定違約金(3)參見湖北省黃岡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鄂11民終1591號判決書。;有的法院直接以未支付款項為損失基礎,并結合30%標準確定遲延付款違約金(4)參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米東區(qū)人民法院(2019)新0109民初1701號判決書。。市場瞬息萬變,對于某些企業(yè)來說延遲支付款項可能導致其喪失投資機會,進而造成較大損失。考慮到資金的可預期收益,許多法院將民間借貸案件中保護的利率作為認定損失的標準,但具體的做法并不相同。為了糾正目前法院大量依據(jù)民間借貸利率來審理案件的現(xiàn)象,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簡稱《紀要》)中指出,除借款合同外,對其他涉及金錢類給付的合同不能以民間借貸利率作為判斷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沒有規(guī)定其他合同應當采取何種標準,而且目前民間借貸利率的保護限額也較原來有大幅度的下調,這未必可以充分救濟守約方的損失。
對于逾期辦理房屋權屬證書類案件,法院的裁判尺度更是大不相同,完全運用自由裁量權。有的法院認為逾期辦理房產過戶登記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是心理預期損失,并自由裁量認為違約金明顯過高,應當酌減(5)參見貴州省凱里市人民法院(2020)黔2601民初4462號判決書。;有的法院則依據(jù)中國人民銀行逾期貸款利息確定損失,并在此基礎上判斷違約金是否過高(6)參見貴州省凱里市人民法院(2018)黔2601民初6833號判決書。。
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法院在審理違約金酌減案件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進行判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同案件之間的差異有利于實現(xiàn)個案正義,然而對于同一地區(qū)的同類案件,法院的裁判理應盡量做到同案同判。在目前司法裁判高度公開、社會公眾隨時隨地都可檢索查看法院判決的情況下,倘若同一地區(qū)甚至同一法院審理的類似案件的裁判尺度大不相同,則勢必損害司法公信力,影響司法權威。
啟動司法酌減程序是法院行使司法權力對違約金進行干預的前提。依據(jù)啟動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當事人申請啟動和法官依職權啟動。前者指法院只有在當事人提出酌減請求后方可介入違約金責任關系,后者指法院在認為違約金過高有違公平時可徑行予以減少。原《合同法》及《民法典》都規(guī)定,約定的違約金過高時當事人可以申請減少。這說明我國采用當事人申請啟動模式,法院介入違約金責任關系以合同違約方提出請求為前提條件。有學者[4]提出擔保人所承擔的擔保責任一般來說包括主債務人所應承擔的違約金,故此擔保人也可作為申請違約金酌減的主體。無論是債務人抑或是擔保人,都需要提出酌減請求,才可以啟動司法酌減程序。目前司法實務中存在著法院未經當事人申請而直接酌減的現(xiàn)象,例如江西雄邦工程機械公司與劉鋒租賃合同糾紛案(7)參見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qū)人民法院(2019)贛0622民初1386號判決書。。有的法院甚至在違約方沒有正當理由未出庭應訴的情況下直接自行酌減(8)參見湖北省蘄春縣人民法院(2019)鄂1126民初3596號判決書。。
在此還涉及法院釋明的問題。釋明指法官對于當事人陳述不清、不充分或者未主張的事項通過提示、發(fā)問、解釋或者說明的方式予以明確[5]。2009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法院在當事人僅主張免責抗辯而未提出酌減請求時可以向其予以釋明,以便更快解決糾紛。之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甚至規(guī)定法院應當釋明,而且在一審法院認為債務人不應當承擔責任而沒有進行釋明的情況下,倘若二審法院經過審理認為債務人確實構成違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但違約金不合理的,可以直接予以釋明并進行改判。最高人民法院對于違約金酌減規(guī)則釋明的規(guī)定引起了學界的爭論。有學者[6]主張違約金酌減申請的釋明具有合理性且將其界定為法官的職權。也有學者[7]認為,釋明違約金酌減規(guī)則違背法院應當保持的中立立場。司法實務對于此問題的裁判理念也不同。一種裁判理念認為,違約金酌減并非法院釋明的對象,同時原《合同法》僅賦予當事人可向法院主張違約金過高請求減少的權利,但并未規(guī)定法院有釋明的義務(9)參見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4)鄂民二終字第00126號判決書。。還有一種裁判理念認為,為實現(xiàn)司法正義、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法院應當釋明違約金酌減規(guī)則(10)參見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20)豫民申2325號裁定書。。
違約金存在賠償性違約金和懲罰性違約金兩種形式。賠償性違約金主要是對損失數(shù)額進行提前預估,以避免舉證的麻煩,其目的在于彌補守約方所遭受的損失。懲罰性違約金著重于向對方施加壓力以督促其履行合同義務。針對二者的區(qū)分,大多數(shù)學者主張采取責任并行說標準,即以違約金是否可以與損害賠償或繼續(xù)履行并用為區(qū)分界限。具體而言,能夠并用的為懲罰性違約金,不能并用的為賠償性違約金。本研究認為,違約金是否可以與繼續(xù)履行一起適用實際上取決于具體的違約事由,在延遲履行或瑕疵履行情況下,無論哪種形式的違約金,守約方都可以要求違約方繼續(xù)履行,在履行不能的情況下,則只能主張違約金,無法再請求繼續(xù)履行。對于損害賠償而言,即使是懲罰性違約金也不一定就可以一起適用,當懲罰性違約金的數(shù)額已經比較高時,法院往往不會支持額外的損害賠償。因此,依據(jù)責任能否并行并不能準確區(qū)分違約金的類型。違約金產生于當事人的約定,在考察其性質時同樣不能脫離當事人的內心真意。如果當事人訂立違約金的目的旨在形成較大的壓力以督促違約方履行合同,則其約定的應為懲罰性違約金;如果當事人約定違約金時存在預估損失的努力并在此基礎上設定數(shù)額,則其約定的違約金旨在彌補損失,應為賠償性違約金。
關于違約金的性質,我國學界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從文義解釋出發(fā)可以確定違約金僅為賠償性違約金[8],因為法律同時規(guī)定了違約金與損失賠償額計算方法,表明將違約金作為損失填補。第二種觀點認為,違約金應為懲罰性違約金[9]。該觀點主張賠償性違約金的目的在于預定損害賠償總額,其本質屬于損害賠償制度,不屬于違約金范疇。在延遲履行的情況下,違約方除需支付違約金之外還需履行債務,說明違約金的目的重在懲罰而非補償。第三種觀點認為,違約金兼具以上兩種屬性,且以賠償性為主,懲罰性為輔。在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情況下,其屬性為賠償性質;在違約金高于損失的情況下,超過損失的部分屬于懲罰性質[10]。我國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也持第三種觀點,但此種觀點存在嚴重的不足,其以違約所造成的損失為區(qū)分標準致使違約金的性質在違約行為發(fā)生后方能確定。根據(jù)該觀點,違約金數(shù)額固定,損失則可能不斷擴大,此時違約金的性質會出現(xiàn)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從懲罰性向賠償性過渡。這無疑導致一種悖論:違約越嚴重,造成的損失就越大,違約金就越少懲罰作用,越多補償作用[11]。另外,第三種觀點也完全抹殺了當事人合意的地位,導致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不能實際發(fā)揮作用。與其他刑事或行政責任相比,民事責任所具有的特點便是其一般具有補償性,僅例外情況下才予以懲罰,違約金作為民事責任的一種理應符合該邏輯。因此,某一個案中的違約金事實上僅具有單一屬性,但綜觀整個違約金制度,違約金包含懲罰性和補償性兩種屬性。雙重屬性說混淆了就整個違約金制度為觀察對象而得出的性質認定與以具體某項違約金為觀察對象的性質認定,存在觀察對象上的跳躍[12]。
懲罰性違約金與補償性違約金在功能、目的等方面具有不同之處,因而在二者適用司法酌減規(guī)則時應當予以區(qū)分。羅昆[13]認為,賠償性違約金是否過高應以債權人及其所受損失為判斷視角,懲罰性違約金是否過高則應以債務人為觀察對象。審判實踐中法院在肯定當事人可以約定懲罰性違約金的前提下不注重對于二者的區(qū)分,而是采用統(tǒng)一標準(11)參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新01民終2600號判決書。。造成該現(xiàn)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國立法規(guī)定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也說明法官對于違約金制度的理解還不夠深入。
依據(jù)《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舉證責任與敗訴風險相聯(lián)系。在違約金司法酌減案件中,由誰承擔證明違約金是否合理的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的態(tài)度前后存在不同?!吨笇б庖姟芬?guī)定,違約方需提供證據(jù)證明違約金過高,同時非違約方主張合理的也應當提供證據(jù)。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頒布的《紀要》中僅規(guī)定違約方應承擔舉證責任??梢姡罡呷嗣穹ㄔ簩τ谠搯栴}的認定前后矛盾,各地法院在審理案件時也存在著不同的做法。
在鄔佩芬與王曉清、毛良濤股權轉讓糾紛案(12)參見寧波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2019)浙0291民初1318號判決書。中,法院認為,衡量違約金是否過高應當以守約方所遭受的實際損失為基礎,而原告沒有舉證證明自己因對方違約而遭受多大的損失,且其提供的證明違約金不高的證據(jù)與實際損失無關,故結合實際情況對違約金予以減少。在劉紅霞與深圳市福田房地產公司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13)參見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粵03民終1579號判決書。中,二審法院認為,違約方沒有向法院提供證據(jù)證明約定的逾期辦證違約金過高,故對其上訴請求酌減違約金不予支持。另外,也有法院依據(jù)《指導意見》的規(guī)定將舉證責任合理分配給雙方當事人(14)參見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黔高民終字第150號判決書。。
我國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義。在目前司法數(shù)據(jù)高度公開的背景下,倘若法院同案不同判,則會讓當事人懷疑法院裁判的公正性。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法院判例不能直接作為裁判依據(jù),但是會為其他同類案件的審理提供參考,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導案例,各地法院應當參考。為了改變目前司法實務中存在的違約金酌減標準不統(tǒng)一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可以發(fā)布指導案例以明確裁判的尺度,防止法院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另外,雖然《合同法司法解釋二》沒有提出社會經濟狀況這一考慮因素,但事實上由于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該因素對于判斷違約金是否合理的影響并不小,許多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都會予以考慮,尤其是在商品房買賣糾紛案件中。基于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經濟發(fā)展狀況的差異,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高院可以根據(jù)本省具體情況發(fā)布相應的細則,以實現(xiàn)本地區(qū)裁判規(guī)則的統(tǒng)一。事實上已經有部分地區(qū)采取了此種做法。安徽省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曾在其發(fā)布的相關指導意見中對違約損失的認定等問題進行細化,以實現(xiàn)法院公正審理案件(15)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曾于2005年發(fā)布《關于審理合同糾紛案件違約金適用問題的指導意見》,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曾于2008年發(fā)布《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根據(jù)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細則,不僅可以推動違約金酌減制度的完善,而且對實現(xiàn)本地區(qū)司法裁判的統(tǒng)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不告不理”是當事人處分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在實體法上,基于私權自治原則,民事主體可以自由處分自己的權利。在訴訟程序中也同樣貫徹著自由主義的理念。在訴訟程序進行的各個階段,當事人都有權依據(jù)自己的意志自由支配自身所享有的訴訟權利。合同當事人沒有主動提出酌減請求說明其已經放棄了此種權利,法院不應當再進行干預。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更加注重訴訟雙方當事人的參與,而法官則處于消極中立地位。法院主動酌減違約金不僅違背處分原則,而且違背裁判者應當保持的中立立場。法官并非合同的當事人,其并不能代替違約方自行判斷違約金是否合理,否則存在越俎代庖之嫌。事實上《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第二款將條文主語從原來的當事人修改為人民法院,看似沒有太大變化,實際上則強調法院只有在當事人提出請求時才能調整違約金,而不能依據(jù)公權力主動調整當事人之間自治范圍內的私人關系[14]。
對于應否釋明違約金酌減規(guī)則的問題,支持者[15]認為,現(xiàn)實中當事人可能并不知道有調整違約金的立法規(guī)定,不能僅僅由于當事人不懂法而承擔過高違約金這一原本不符合立法主旨的法律后果。本研究認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今許多當事人在起訴或應訴時都會尋找專業(yè)的代理律師,在專業(yè)律師參與訴訟的情況下,倘若當事人沒有提出酌減的主張,則說明其本身已經放棄了此權利。另外,在互聯(lián)網深入千家萬戶的現(xiàn)代社會,即使當事人不尋找代理律師,也可以通過搜索引擎了解一些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而且不懂法也并非法院釋明違約金酌減規(guī)則的理由,沒有法律規(guī)定因當事人不懂法法院就有義務以公平之名予以提醒,給予“幫襯”,倘若這樣,將嚴重有損法院的中立性[16]。
民法作為私法,應當最大限度地保護當事人的自由權。違約金產生于當事人的合意,是意思自治的結果,法律對此一般不應當進行干涉。故此,違約金酌減應當以不酌減為原則,酌減僅僅是合同自由的例外。大多數(shù)國家的立法在規(guī)定違約金司法酌減規(guī)則的同時都對其進行了限制,以防止被濫用。我國司法實踐中針對違約金制度呈現(xiàn)出以酌減為原則的傾向,與違約金價值體系背道而馳。違約金酌減規(guī)則的釋明更進一步加劇了大概率酌減違約金的現(xiàn)象,造成諸多當事人在訴訟中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無論違約金是否過高,總要提出請求酌減的主張,增加法院的訴累。法律規(guī)定釋明權本來是為了減少當事人在訴訟能力上的不平等,以實現(xiàn)程序和實體上的正義,然而如果過度運用釋明權,則會違背釋明權本來的目的,反而達不到追求正義的目的。
賠償性違約金的主要目的在于彌補守約方的損失,故在判斷違約金是否合理時應當以損失為參照,當違約金過度偏離守約方的損失時,就有必要對其進行適當酌減。這里的損失應當依據(jù)體系解釋將其認定為不僅包含實際損失,而且包含可得利益的損失,但可得利益的損失應當受可預見原則的約束。在判斷違約方的可預見能力時應當以與其境況類似的理性第三人為標準,在某些情況下,當違約方的預見能力較強時,應當適用其自身標準。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前面所言,損失的計算本身就較為困難,因而在酌減時應當謹慎,只有在證據(jù)較為明顯時方能酌減,以防止損害守約方的合法利益。
法無禁止即自由。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適用懲罰性違約金,以保障合同的履行。不過即使是當事人之間自愿約定的私罰,在數(shù)額不合理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適當?shù)淖脺p也十分必要,否則將可能嚴重違背民法的公平原則,超出社會公眾一般理性和道德認知所能接受的程度?;趹土P性違約金性質、功能的不同,其酌減規(guī)則不能直接適用于賠償性違約金。在判斷懲罰性違約金是否過高時應當圍繞是否可以達到對違約方形成有效的履行壓力,而非守約方損失的大小,即使守約方沒有損失也不能免除違約方支付違約金的義務。此外,對于違約方主觀過錯的考察也十分必要。當違約方故意違約時,不應當支持其酌減請求。原因是違約方違約后向第三人履行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倘若放任此種行為存在而不加以約束,則會嚴重破壞市場秩序,阻礙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在張景衛(wèi)與陽光電源公司土地租賃合同一案(16)參見安徽省鳳臺縣人民法院(2020)皖0421民初590號案件。中,法院認為,被告公司違約并非因為不可抗力,也不屬于因過失導致的,而是故意違約,所以對其主張酌減懲罰性違約金的請求不予支持。過錯作為一種主觀心理狀態(tài)需要視客觀情況加以確定,故而對履約程度的考量也十分重要,因為合同的履行情況一定程度上是違約方主觀心理狀態(tài)的客觀反映。
在賠償性違約金中,判斷違約金是否過高的主要因素便是違約損失。讓違約方承擔舉證責任證明損失大小的可行性較低,因為一般來說違約方很難獲取守約方實際損失的證據(jù),不具備承擔證明責任的能力。如果將舉證責任完全倒置給守約方,對于守約方而言太不公平,也違背了當事人設立違約金的初衷,致使違約金制度失去應有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在《指導意見》中將舉證責任合理分配給雙方的做法更具有合理性。由違約方先行提供足以對違約金合理性產生懷疑的證據(jù),之后再由守約方承擔提供違約金合理的證據(jù)的責任。此種做法可以體現(xiàn)對違約行為的否定評價,也更有利于推進案件的審理,可操作性較強。
懲罰性違約金旨在加強合同的履行,其一方面通過事前施加壓力以督促債務人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另一方面在確實發(fā)生違約行為后,通過違約方支付較高違約金進行事后矯正以防止再次出現(xiàn)違約行為。懲罰性違約金不以違約損失為支付前提,雙方當事人在設置違約金條款時也并無彌補損失的合意,故在懲罰性違約金酌減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均無須舉證證明所受損失的大小。此時應當堅持“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由違約方就其提出違約金不合理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這也符合誠實信用原則。
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對于違約金酌減規(guī)則存在過度適用的現(xiàn)象,造成違約金制度被破壞,對此應當予以糾正,但從正面具體列舉應適用的對象不太現(xiàn)實。故而有必要轉變思路,從反面將明顯不得適用的情形予以排除,以規(guī)范法官裁量權的行使。
1.履行和解協(xié)議或調解協(xié)議不誠信不得減少
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自行達成和解協(xié)議或者在法院調解下簽訂調解協(xié)議并且約定較高的違約金,是為了擔保協(xié)議的履行,應當視為懲罰性違約金。倘若事后債務人無正當理由不按照協(xié)議約定履行義務,則其主觀惡意較大,屬于故意違約,有悖誠信原則,此時法院應當不予支持其酌減請求,否則可能助長假借和解名義來逃避債務的做法。
2.針對商事主體的違約金原則上不予酌減
一直以來我國都秉持民商合一的理念,用統(tǒng)一的規(guī)則來調整民事行為和商事行為。民事主體和商事主體在從事活動時其地位并不對等,商事主體相較于一般民事主體具有更高的風險預估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可以更清楚準確地預見違約所帶來的風險大小。在風險基本可預見之下,商事主體約定較高的違約金是其進行謹慎考慮之后做出的決定,也說明其具有負擔該違約金的能力,法院應當予以尊重并直接適用。商事主體在交易的過程中往往會為了便利選擇適用格式合同,倘若之后再允許提供格式合同的商事主體一方請求減少違約金,則有違公平,對相對方來說存在利益不平衡問題。因此,針對商事主體的違約金應當秉持更加謹慎的態(tài)度,在認定違約金是否合理時應該采用比一般民事主體更嚴格的標準。
違約金司法酌減是針對當事人之間約定的違約金的特別規(guī)制,其發(fā)揮著平衡合同自由和合同正義的作用。目前我國司法實務中對于違約金司法酌減規(guī)則的適用存在著諸多問題,造成裁判的混亂?!睹穹ǖ洹穼`約金酌減的規(guī)定基本延續(xù)了原《合同法》的規(guī)定,致使上述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睹穹ǖ洹凡⒉皇欠晒ぷ鞯慕Y束而是新的起點。為推動《民法典》的貫徹落實,有關部門正在為出臺相關立法或司法解釋做準備。為了實現(xiàn)司法統(tǒng)一、樹立司法公信力,本研究希望在相關法律解釋中進一步細化違約金司法酌減規(guī)則,以打破現(xiàn)有司法適用中存在的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