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亨利·李勃曼”抑或“沃爾特·李普曼”
——周恩來一則新聞活動史料考述

2021-01-15 01:36胡正強張鄭武文
關鍵詞:專欄作家沃爾特

胡正強,張鄭武文

(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4)

1946年8—9月間,周恩來同志率中共代表團在南京與國民黨當局談判,曾三次接受美國《紐約時報》駐南京記者“李勃曼”的采訪。這個“李勃曼”究竟何許人也?學術界特別是周恩來研究界不少人以為就是當時已經名噪天下的報刊政論家李普曼。其實這是一個有些類似于“層累闡釋”而造成的誤解。為了真正弄清“李勃曼”這一當年新聞記者為何許人的真實身份,特撰本文作一考辨,以正視聽。

國內最早披露周恩來同志接受李勃曼采訪一事的是1982年2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共黨史資料》(內部發(fā)行)第一輯。該輯發(fā)刊詞后的首篇文章即為《周恩來同志談個人與革命的歷史——和美國記者李勃曼談話記錄(一九四六年九月)》一文。在正文的前面,有一“編者按”云:“本文在刊出前,經鄧穎超同志重新審定,并在文字上作了某些修改?!盵1]其中并未對“美國記者李勃曼”作進一步介紹。在1983年2月出版的《中共黨史資料》第五輯上,發(fā)表了《回憶周恩來同志和美國記者李勃曼談話的一些情況》一文,作者吳青是當年周恩來接受李勃曼采訪時的談話記錄者。吳青僅僅在文中稍作補充指出:“李勃曼是《紐約時報》當時駐南京的記者。這次談話是周恩來同志應李勃曼的要求,談他個人的經歷?!盵2]317也未對李勃曼的身份作詳細說明。吳青在文中還回憶道:“談話分三次進行,時間在一九四六年八月下旬到九月上旬。第一、二次談話在梅園新村,第三次談話在靈谷寺。每次談話都是由章文晉同志擔任翻譯,吳青同志作記錄。”[2]318更為重要的是,吳青在文中還透露了如下一節(jié)關于李勃曼的情況:“李勃曼采訪后未發(fā)表過文章。一九八〇年章文晉在美國遇見李勃曼,曾問他當時采訪后為什么不發(fā)表文章?李勃曼答:因為報社不同意發(fā)表。問他原稿現(xiàn)在何處,他說已經找不到了?!盵2]318顯然,李勃曼在20世紀80年代還健在。

由于《中共黨史資料》當時是內部發(fā)行,傳播不廣,故《瞭望》于周恩來逝世8周年之際,在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后,將此次談話中有關周恩來同志個人經歷的部分,以《周恩來同李勃曼談個人經歷》為題,重新刊出?!恫t望》的編者按中,也僅說“李勃曼是《紐約時報》當時駐南京的記者。一九四六年八—九月,周恩來同志應他之約,談了個人的經歷及其他一些問題。”[3]由于這是周恩來對自己經歷的敘述,所以,這篇談話引起了很多黨史和周恩來研究者的極大關注與重視,李勃曼也因此而逐漸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每每被眾多研究者提及。

結合后來的有關研究文獻,關于“李勃曼”的信息,如下幾個方面可以肯定:一是李勃曼為《紐約時報》當時派駐南京的記者;二是李勃曼采訪周恩來,其目的是為了給周恩來撰寫傳記;三是李勃曼為此前后共進行了三次采訪,前兩次是在梅園新村,第三次則是在南京東郊風景優(yōu)美、地形隱蔽的靈谷寺。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世紀之前,吳青文中所透露的李勃曼在20世紀80年代仍然健在的這一信息,并未引起人們應有的注意,同時當時也還沒有人將李勃曼與李普曼聯(lián)系起來進行敘述。

開將“李勃曼”誤讀為“李普曼”之端的是21世紀以后的事。1989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教師林珊將李普曼的《公眾輿論》一書以《輿論學》為名翻譯成中文,由華夏出版社匯入該社的“二十世紀文庫”正式推出。在“譯者前言”中,對《輿論學》及其作者沃爾特·李普曼的情況作了如下介紹:“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是美國著名的政論家、專欄作家,他一生著述很多,《輿論學》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這部著作問世以后,得到了美國乃至資本主義世界的新聞學界和政治學界的極大推崇。半個多世紀以來,不僅連續(xù)再版,而且許多美國大學的新聞傳播院校一直將它的有關章節(jié)作為教材編入新聞傳播學的教科書。英國企鵝圖書公司出版了這本書的普及本,并在書上贊揚它是新聞學的‘標準理論著作’。前些年,美國傳播學教授韋爾伯·施拉姆來華講授傳播學時,曾把李普曼奉為美國新聞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并把《輿論學》列為新聞傳播學的奠基作品?!盵4]1996年1月,在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的“中外名記者叢書”中,由林珊撰寫的《李普曼》作為其中的一本赫然在列。該書采人物評傳與作品選編合一的方式,前半部分為林珊撰寫的李普曼評傳,后半部分則是關于李普曼作品的選編。李氏在《輿論學》一書中所提出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和刻板印象等理論觀點,因被部分新聞學人奉為大眾傳播效果研究領域中的圭臬而得到反復闡釋,從此,李普曼這位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政論家、專欄作家的赫赫大名,就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界不脛而走,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響亮的名聲也迅速溢出傳播學界而走向更為廣闊的中國學術領域。

正是在這樣一種學術背景下,1946年采訪過周恩來的美國《紐約時報》駐南京記者李勃曼的個人身份,在周恩來的個人歷史研究中,逐漸與最負盛名的專欄作家、政論家等等原來與其毫不相干的信息接近,出現(xiàn)了“李勃曼”向“李普曼”身份位移的現(xiàn)象。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響的是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編、2006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周恩來自述——同外國人士談話錄》一書。該書在《同美國記者李勃曼的談話》一節(jié)的編者注中,非常明確地將“李勃曼”注釋為了“沃爾特·李勃曼”,并言之鑿鑿地附上了此前只屬于傳播學家沃爾特·李普曼的生平信息。該注釋原文如下:“沃爾特·李勃曼(1889—1974)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專欄作家。他一生寫了上萬篇時政文章,出版了三十多本著作。他發(fā)表在紐約《先驅論壇報》和《新聞周刊》上的‘今日與明日’專欄是二十世紀美國報刊史上歷時最久、內容最廣、影響最大的專欄,對美國歷史上許多重大國務和外交事件都有重要影響。1946年9月間,周恩來曾三次與李勃曼談話,談個人與革命的歷史?!盵5]原本屬于“沃爾特·李普曼”的身份信息,至此就被改換成了只有一字之差的“沃爾特·李勃曼”的身份信息了。大概正是李勃曼與李普曼只有一字之差,而且李普曼又名滿天下,尤為新聞界人所知,所以該書編者也就想當然地張冠李戴了。

雖然李勃曼與李普曼在漢語中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英語世界,他們卻是截然不相關的兩個人。也許因為正是漢語發(fā)音的相近,所以才使《周恩來自述——同外國人士談話錄》一書的編者望文生義,認為兩者實為音譯不同的同一個人。由于此前國人對于“李勃曼”的生平事跡了解甚少,故該編者自作主張地將李普曼之“帽”戴到了“李勃曼”的頭上。

李勃曼,其英文全名是亨利·李勃曼(Henry R.Lieberman,?-1995),在《申報》20世紀40年代的報道中,經常轉譯李勃曼發(fā)表在《紐約時報》上的有關中國報道,只是《申報》在轉譯其報道時,多將其姓名譯為“李伯曼”,如《申報》1946年1月17日發(fā)表的《上海日人資產那里去了?》一文,對作者與原文出處的標注即有“李伯曼(H.R.Liberman)著,原載十一月三十一日《紐約時報》”[6]字樣。

更為直接有力的證據是,在同樣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的《話說周恩來——知情者訪談錄》一書中,明確載有《訪亨利·李勃曼——周恩來活在人們心中》一節(jié),文前標注了被采訪者、采訪時間、采訪地點等信息。這是一篇1985年6月7日在紐約的一篇對當事人采訪錄,關于被采訪者的介紹如下:“亨利·李勃曼,原美國《紐約時報》記者,1946年在南京采訪過周恩來,要周恩來談個人歷史。當時的采訪記錄后來公開發(fā)表在《瞭望》雜志上?!盵7]《話說周恩來——知情者訪談錄》關于亨利·李勃曼的身份信息介紹,具有第一手資料的性質,顯然更為信實、準確。《話說周恩來——知情者訪談錄》與《周恩來自述——同外國人士談話錄》同是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編,只是前者出版于2000年,后者出版于2006年。按理說,后出的《周恩來自述——同外國人士談話錄》一書,可以在借鑒《中共黨史資料》《話說周恩來——知情者訪談錄》等更具有第一手性質資料的條件下,獲得更為準確的歷史記錄。但十分令人遺憾的是,《周恩來自述——同外國人士談話錄》卻在《中共黨史資料》《話說周恩來——知情者訪談錄》的基礎上,發(fā)揮個人想象,對“亨利·李勃曼”的身份踵事增華,使“李勃曼”成了“美國最負盛名的專欄作家”,搖身一變成了“沃爾特·李勃曼”。

由于“沃爾特·李勃曼”與“沃爾特·李普曼”在發(fā)音上過于相近,所以在后來的一些研究者筆下,“沃爾特·李勃曼”又經過進一步“修正”,轉變?yōu)榫哂袠俗R性意義、中國新聞學界耳熟能詳?shù)摹拔譅柼亍だ钇章绷?。從此,“亨利·李勃曼”也就因此而一步步地被錯訛成了“沃爾特·李普曼”。原本兩個不相關的新聞記者,至此泯而為一。這種錯訛在周恩來研究的文章與著作中,屢見不鮮。特別是在一些有關周恩來的普及性讀物中,甚至在一些以研究周恩來著稱的“專家”著述中,也屢有出現(xiàn)。論文方面,譬如陶侃、沈建樂在《周恩來家世研究若干問題解析——兼談〈紹興周氏淵源考〉的客觀取向》一文中提到“1946年9月,周恩來曾在南京接受美國當時最負盛名的專欄作家沃爾特·李勃曼的一次專訪”(《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又如秦九鳳在《周恩來與酒》一文中提到“周恩來1946年9月在南京雞鳴寺接受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沃爾特·李勃曼的采訪”(《福建黨史月刊》2015年第3期),在《周恩來與書》一文中提到“1946年9月,周恩來在南京雞鳴寺里曾三次接受美國當時著名的專欄作家沃爾特·李勃曼的采訪”(《福建黨史月刊》2015年第8期);再如周格非在《領袖們的讀書觀》一文中提到“周恩來曾與美國專欄作家沃爾特·李勃曼談到,他小時在私塾念書,八歲時就開始讀小說”(《中國報道》2009年第7期)。而在著作方面,譬如秦九鳳在《杰出楷?!袜l(xiāng)親一起讀周恩來》一書中提到“1946年9月,周恩來在南京雞鳴寺里曾三次接受美國當時最負盛名的專欄作家沃爾特·李勃曼(1889—1974)的采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等等。這類錯誤,在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搜狐網、新浪網、中共淮安市委與淮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周恩來紀念網”等官方網站上,更是多有流傳,影響甚夥。至于有人把周恩來在靈谷寺接受李勃曼采訪,說成是在雞鳴寺[8]三次接受李氏采訪,則更完全是一種天馬行空式的想當然了。

互聯(lián)網為我們尋找資料提供了極大方便。在此前國內的中文文獻中,關于亨利·李勃曼的信息,除了得知他在20世紀40年代為《紐約時報》駐華記者這一信息外,還可以知道在當時的中文報刊上,經常轉載他發(fā)表在《紐約時報》上的有關中國報道。如在1946年8月17日的《新華日報》上,就曾經報道過李勃曼當時以《孫夫人,中國的良心》為題,報道了宋慶齡發(fā)表聲明反對美軍援助國民黨當局進行內戰(zhàn)之事。由此可以看出,亨利·李勃曼是一個具有較強新聞敏感、能比較客觀報道新聞的美國記者。

在1995年3月16日美國《紐約時報》網站上,曾發(fā)表了一篇該報的訃告,訃告標題是《Henry R.Lieberman,一名〈紐約時報〉的編輯去世,享年78歲》,文章翻譯為中文其大致內容為:“駐外記者亨利·R·李勃曼(Henry R.Lieberman)昨天在紐約斯卡斯代爾(Scarsdale)的家中去世,享年78歲。他的家人說,原因是長期患病后中風。二戰(zhàn)結束后不久,李勃曼先生在中國和遠東為《時代》工作了12年。他一夜又一夜地熬夜——處在上海和紐約之間的時差中,把報紙的傍晚截止日期變成了凌晨的例行公事——李勃曼先生報道了中國的內戰(zhàn)及其在1949年落入共產黨的手中。”[9]顯然,李勃曼的英文全名為Henry R.Lieberman,他與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實為兩個人。從國內外的現(xiàn)有材料來看,這位20世紀40年代曾經擔任《紐約時報》駐南京記者的李勃曼(Henry R.Lieberman),雖然是當時該報一位稱職的記者,卻很難被冠以著名政論家、專欄作家等頭銜,因為在英語世界里,他還不曾擁有屬于自己的維基百科詞條。將“李勃曼”署上“沃爾特”姓氏前綴或“著名作者”“著名專欄作家”等頭銜者,只能說是未對相關史料進行細致甄別的一種想當然,這或許是為了增加此事的重要性與可讀性,但歷史研究需要十分小心和嚴謹,容不得任何虛構,決不能因為潛意識里希望名人與名人之間能有某種歷史上的勾連,而一廂情愿或隨意而浪漫地裁剪和添加某個歷史的事實與細節(jié)。

黃裳先生的《金陵五記》中也曾記載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華軼事道:“解放以后司徒在公開場合露面共有兩次。此外就是過了一次生日。一次是《紐約時報》的記者李勃曼和他自己的女秘書的婚禮,由他證婚;另一次就是他臨走以前招待全體職員的茶會。兩次都沒有講過話??梢娖湟馀d之闌珊。三個月的時間,使他深深地明白了投機生意的無法進行。于是準備回國。”[10]李勃曼什么時候離華返美不得而知,但由此可以確定的是:李勃曼在新中國建國初期還在中國呆過一段時間。

李普曼雖然沒有采訪過周恩來,但周恩來曾邀請他到中國采訪,卻也是真實之事。李普曼縱橫報刊論壇半個多世紀,曾先后兩次訪問前蘇聯(lián),兩次獲得普利策獎。1964年,美國總統(tǒng)約翰遜向他頒發(fā)了自由勛章。據林珊教授的《李普曼》一書記載:“1972年1月,中國駐聯(lián)合國使團的代表給李普曼送去中國外長(原文如此——本文筆者注)周恩來的邀請,請他作為第一個訪問中國的美國新聞界人士,他有禮貌地謝絕了,他說,對于一個82歲高齡的人來說,這樣的旅行是太艱難了。二個月后,中國再次向他發(fā)出邀請,他又一次謝絕了?!盵11]考李普曼的生平,雖然在新中國建國之前,李普曼的大名在中國新聞界已經耳熟能詳,[12]但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到過中國從事過新聞采訪活動。這無疑也是一件頗令國人感到遺憾的事情。

結語

當然,將李勃曼誤會為李普曼,除了史料使用時的隨意疊加之外,也與英、漢兩種語言發(fā)音和結構不同的客觀原因有關。如果不是非得使用姓名全稱的話,李勃曼與李普曼在漢語中實在多有近似,很容易引人發(fā)生誤會。例如在建國之前,國內有些報刊在轉載或引述李普曼的有關思想與觀點的時候,也常常把“李普曼”翻譯為“李勃曼”。[13]另外,李勃曼與李普曼都曾經供職于紐約當?shù)氐膱罂?,都是新聞記者,這也使后人在記憶和敘述中容易因記憶之誤而發(fā)生某種錯亂和孱入現(xiàn)象。雖然將李勃曼誤會為李普曼,并不是一個什么大不了的錯誤,但鑒于周恩來的歷史地位和相關研究成果傳播的廣泛性,對此仍有一辨的必要。也就此提醒我們的相關研究者,在相關史料運用和研究時,切不可再重蹈此轍。

猜你喜歡
專欄作家沃爾特
沃爾特·司各特誕辰250周年:他絕不只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小說家
朱姆沃爾特:武庫艦殘影
原始表現(xiàn)主義的畫像——沃爾特·米卡作品欣賞
滴水藏海
沃爾特的女朋友
成功是相對的
擲地有聲
列車5點22分進站
列車5點22分進站
原平市| 新闻| 萝北县| 永兴县| 虹口区| 特克斯县| 年辖:市辖区| 临泽县| 沙坪坝区| 宿迁市| 澄城县| 汤原县| 淮阳县| 贡觉县| 静乐县| 林口县| 广宁县| 张家界市| 揭西县| 信宜市| 万载县| 崇义县| 黄山市| 姜堰市| 西城区| 静海县| 北票市| 凌源市| 旬邑县| 东乡县| 巴马| 利辛县| 汶川县| 淳安县| 水城县| 融水| 池州市| 桐梓县| 黄大仙区| 鹤岗市|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