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潤垚
忙碌的時候,總是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偶然間停下腳步才發(fā)現(xiàn),原來2021年已經(jīng)接近尾聲。今年仍然是不平凡、不平靜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環(huán)球人文地理》呈現(xiàn)了12期精彩的內(nèi)容,每一個欄目的每一篇稿件都經(jīng)過了編輯們的選擇、探討與思考,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我們也結(jié)識了更多的讀者、作者與攝影師。
今年,來自不同城市的幾封讀者來信被小心地收藏在置物架上。年初,一位廣東的初三女孩說自己與雜志“相見恨晚”,特地寄來信箋,希望我們的文章中有一些作者本人或是當(dāng)?shù)鼐用竦南敕?。八月,我們再度收到她分享人生?jīng)歷的信件。也有正讀高一的學(xué)生對我們的欄目提出建議和祝福,提議增加“第一看點”的時事性,祝愿雜志更受廣大高中生的喜愛。還有讀者在微信里給我們留言:如果不是從小看你,如何成就現(xiàn)在的我。
這本雜志對于學(xué)生讀者來說意味著什么?是否能為他們打開一扇窗戶,讓他們在繁重的學(xué)業(yè)外發(fā)現(xiàn)世界的另一個角落。記得自己在初高中時期,每周最大的期待就是去校外報刊亭買一本新鮮出爐的雜志?!皶凶杂悬S金屋”,讀過的文章總是潛移默化地增長著見識。這些雜志對我的價值無法用文字完整表述,僅僅是夜以繼日的陪伴,對我來說已彌足珍貴。
這一年中,無數(shù)的讀者見證著我們的努力。他們對于雜志用圖的評價,總是不吝贊美。全國各地的攝影師背著相機,徒步在極致地帶,穿越過國道秘境,無數(shù)次按下的快門,定格了一次次冒險與探尋的瞬間,凝聚成了雜志上一張張大圖美圖。這些動人的瞬間背后有多少欣慰、遺憾、驚險交織的故事。
一位源源不斷給雜志供圖的攝影師,常年奔波在外,每一次與他交談時,他都說自己正在拍攝的路途中。我想這并不是偶然,攝影就是他的一種常態(tài),一種最自然的生活方式。
還記得一名拍攝麗江的攝影師,他家居福建,在一次旅途中被瀘沽湖的美景吸引,于是毅然決定停留在此。三年來,麗江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為麗江拍攝一部紀(jì)錄片是他最大的夢想。
還有那些拍攝昆蟲、星空、廢墟的攝影師……感謝他們愿意分享每一段獨特的故事,每每讀到那些難能可貴的經(jīng)歷,我總是很感慨,自己是否也能與他們一樣,對某種事物抱有極大的熱情,并將它視為終生的“事業(yè)”。
最后的成品是紙質(zhì)雜志嗎?是印刷品嗎?第一次聽說《環(huán)球人文地理》的攝影師和作者常會問這樣的問題。在這個媒介融合的時代,依然有不少人鐘情“白紙黑字”。
在與某位“環(huán)球風(fēng)度”的作者約稿時,我們了解到,比起網(wǎng)絡(luò)推文,她更享受給紙媒寫稿的過程。還有一位給大策劃供稿的作者,曾經(jīng)熱衷于在報刊雜志刊登文章,但因為忙于工作,不得不停下筆頭。時隔十多年,他終于賦閑在家,能夠舞文弄墨,將自己對文字的熱愛托付給我們。
拿起我們的雜志,翻動每一頁紙張,都能夠感受到厚度和態(tài)度,那些摸得到的鉛字,仿佛能給人一種力量和溫度。
擔(dān)任編輯的日子里,參與每一期制作的過程中,漸漸地我也像行攝麗江的攝影師一樣,愛上了這個棲身之地。每一次出刊的期待,也讓我找回了學(xué)生時代,走出校門只為買一期雜志的自己。
一位游記作者說自己正在計劃下一段旅行,《環(huán)球人文地理》也一樣,即將步入下一階段,迎來新的一年。親愛的讀者、攝影師、作者朋友們,你們寄來的每一封信箋,發(fā)送的每一張照片,寫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們前行的動力。一路有你們相伴,探索世界的道路并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