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穎
(揚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戲劇《代價》是以1929年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為背景的家庭劇。劇作家阿瑟·米勒通過人物對話,濃墨重彩地展現(xiàn)了兩兄弟不同的人生軌跡與社會價值取向。故事發(fā)生在曼哈頓島的一個小閣樓里,弟弟維克多因已故父親的舊宅即將被拆除,正與家具商討論出售家具事宜,此時多年不見的哥哥沃爾特聞訊趕來,于是上演了看似互相謙讓,實質(zhì)是不同價值觀相互碰撞的大戲。以往學者[1-3]主要從文學倫理、敘事范式的角度解讀這部經(jīng)濟大蕭條背景下家庭倫理類的戲劇。本文擬從認知視角,剖析《代價》中隱喻化的概念系統(tǒng)如何支配人物的話語與行為,了解相關的概念隱喻如何有助于人們更好地體會劇中人物不同的人格品性;揭示隱喻映射如何拓展劇本命題《代價》的詞義,衍生出不同的喻義,即衍生意義,并分析這些意義與情節(jié)鋪陳以及文本連貫的關系。
Lakoff和Johnson[4]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首次提出“概念隱喻”的假說,強調(diào)“人們賴以思考和行為的概念系統(tǒng)本質(zhì)上是隱喻化的”(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Werth[5]認為,“在語篇中,往往潛伏著一個貫穿其中并解釋其主旨的隱喻,而浮現(xiàn)在文學文本表層的是具體的、派生的隱喻,它們獨立作用于同一文本,并共同構(gòu)建一個文本世界”。他稱前者為概念隱喻,認為其通常隱匿于文學文本的底層。同樣,日常語言中也罕見概念隱喻,因為它是理論的、抽象的概念[6]。Taylor[7]用實例證明了這一點,比如“爭辯是旅行”(REASONING IS TRAVELLING)是潛在的、隱性的概念隱喻,但它在話語交際中衍生出的若干隱喻表達式卻是顯性的,如:
(1)We started from these premises and arrived at these conclusions.(基于這些前提,我們得出了這些結(jié)論。)
(2)We have arrived at a crucial point in the argument.(我們已達爭論的關鍵點。)
(3)Where are you going with this?(你說這話啥意思?)
(4)I see where you’re coming from.(我知道你的本意。)
(5)You are wandering off the topic.(你偏題了。)
(6)Let’s move on to the next point.(讓我們轉(zhuǎn)到下一點吧。)
Taylor[7]指出,潛在的概念隱喻與其生成的顯性隱喻表達式之間的關系相當于認知圖式與相關實例的關系(schema vs instances)。概念隱喻是體驗性的(embodied),潛藏于行為規(guī)范與價值判斷中,因此通常為作家所利用,藉以刻畫人物形象、表現(xiàn)主題思想[8]。筆者認為,由于隱喻化的概念系統(tǒng)的屬性決定了它與人們的社會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相互關聯(lián)。由此,讀者可以由內(nèi)及外、由里及表、由本質(zhì)到現(xiàn)象,演繹式地解讀人物的言行舉止、素質(zhì)品行,體會其典型的社會意義。
《代價》中的父親弗朗西斯育有兩子,長子沃爾特富有,次子維克多清貧。父親弗朗西斯貪戀錢財,嫌貧愛富,厚此薄彼。長子雖富,卻對父不孝,極少回來探望其父。偶爾回來,父親非但沒有對其責備,反而喜形于色,其虛榮與仰慕溢于言表。對此,次子維克多有段臺詞:“多年來我和父親住在一起。沃爾特每月只給父親5美元。他可是有名的外科醫(yī)生??!他很少來這兒。可每次回來,你瞧老爺子臉上表情!簡直就像上帝來了。那種仰慕與敬重!你該明白我的意思,那種仰慕!”筆者認為,這段臺詞間接揭示了潛藏于弗朗西斯言行背后的、隱喻化的概念系統(tǒng),即貫穿文本的概念隱喻:金錢是上帝(金錢就是一切)。
與市儈的父親和貪財?shù)母绺缃厝徊煌?,維克多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在與家具商所羅門討論買賣老宅舊家具時,后者困惑不解他為何甘于蒙受多年經(jīng)濟損失去照看老父親,于是問道:“你有什么底氣竟然有錢不賺?”維克多答道:“無所謂底氣,我不愿為錢去賣命,我另有追求?!本S克多的回答擲地有聲,體現(xiàn)出他“金錢不是上帝”(金錢不是一切)、超凡脫俗純潔的心態(tài)和隱性的概念系統(tǒng)。這兩種共時對立的概念系統(tǒng)形成了文本中對立的二元結(jié)構(gòu)。
Lakoff和Johnson[4]認為,概念隱喻構(gòu)建人們對世界的看法,決定人們的社會活動與人際相處。阿瑟·米勒戲劇中的概念隱喻是其對所處歷史文化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他將這些認知體驗訴諸戲劇創(chuàng)作,使其成為劇中人物塑造和主題意蘊表達的重要手段。如上所述,貫穿《代價》的概念隱喻有對立的兩條:“金錢是一切”與“金錢不是一切”(以下簡稱“錢概念”)。它們內(nèi)化于劇中人物對待金錢不同的認知概念里,外化于各自的行為話語中。這些言行話語生動地勾勒了資本主義社會形形色色人物的眾生相,鞭撻了在“拜金”的驅(qū)動下利欲熏心、六親不認、貪贓枉法、忘恩負義的腐朽之風;頌揚出淤泥而不染,重義輕財、崇尚親情、扶危救困、弘揚愛心的高尚情操。
維克多雖然生活平淡如水,物質(zhì)上不算富足,沒有取得世俗的成功,但他知足常樂,淡泊名利,尊長愛幼,樂于奉獻。他總是力勸妻子“置身于你死我活的爭奪金錢的戰(zhàn)爭之外,過屬于自己的生活”。維克多常說,我們與更多不如自己的人相比,生活應該可以知足了。
當家具購買商所羅門來到維克多父親的古宅評估家具價格時,他告誡維克多,諸如律師、大學教授和電視制片人這些事業(yè)成功人士,在分割財產(chǎn)方面互不相讓,甚至會為50美分的書架而不惜花上500美元打官司,爭得你死我活。昔日相互友愛的兄弟姐妹在父母去世的時候,會因為分割家產(chǎn)而像貓鼠一樣水火不容。
所羅門的話在維克多妻子埃斯特身上得到了驗證。埃斯特不停地慫恿丈夫,當年父親破產(chǎn)窮困潦倒的時候,是維克多輟學全心照顧父親。哥哥沃爾特當年只顧自己的發(fā)展,全然不顧家人的死活,現(xiàn)在沃爾特事業(yè)飛黃騰達了,仍然對家人不聞不問。妻子提醒維克多,沃爾特欠下的是一大筆必須償還的道德債。當年若沒有維克多放棄學業(yè),賺錢養(yǎng)活父親,沃爾特就無法完成學業(yè),也就沒有現(xiàn)在的大好事業(yè)。妻子認為,維克多應利用哥哥來分割財產(chǎn)的時機,跟沃爾特討回這筆債。她反復使用與過去事實相反的非真實條件句,強調(diào)丈夫為兄長的成功付出的巨大代價,試圖說服丈夫不要錯過討債的機會。比如,埃斯特反復強調(diào):“要是你當年能繼續(xù)完成學業(yè),你現(xiàn)在可能就是碩士生了,你可能就踏入你真正喜歡的工作領域了?!薄澳臈l法律規(guī)定只有他能夠?qū)W醫(yī)?”“你當時學得比他好!”“如果這次我跟他多要點錢,就會對你的幫助更大一點?!卑K固卣J為這是等待多年才有的機會,沃爾特占過的便宜必須要如數(shù)償還;埃斯特甚至要求丈夫獨占已故父親的房產(chǎn)。然而,在維克多的概念體系中,“錢不是上帝,錢不是一切”,親情為重,他認為哥哥虧欠的感情債與平分家產(chǎn)毫無關系,堅持平分父親的遺產(chǎn),拒絕爭奪錢財。他反復安撫妻子放棄獨吞財產(chǎn)的念頭,不讓自己陷入金錢和利益的爭奪之中。
就在維克多與家具商成交價格的最后時刻,十六年從未謀面的沃爾特突然破門而入,打破了一片沉靜。他貪得無厭,口是心非,威逼恐嚇,弄虛作假。他雖然嘴上不斷說“我不會破壞你們的價格談判”,“我不會要任何財產(chǎn)”,“我不會干預”,“房產(chǎn)應該屬于維克多”,“我沒有搶奪的愿望,我不會認領任何財產(chǎn)”;但是他卻對談定的家具價格大為不滿,認為最少應值三千美元,并且不斷威脅家具商,他不在場時談成的價格要作廢,因為他是房子的半個主人,擁有紐約最好的律師。沃爾特欲壑難填,竟說出謀求更大利益的違法念頭。他企圖以唯一房主的名義,將房產(chǎn)以25000美元的金額捐獻給慈善組織,然后政府可以免除他交50%的稅,即免交12000美元左右的稅,他再以其中的一半即6000美元作為對弟弟的賞賜,前提是沃爾特必須首先擁有對房子獨一無二的所有權(quán)。沃爾特對錢財?shù)膽B(tài)度前后矛盾,口是心非,讓在場的家具商詫異不已。所羅門好心規(guī)勸沃爾特不要把父親遺產(chǎn)作為偷稅漏稅的工具,因為一旦兩三年后被查處,是需要付出法律代價的。然而沃爾特對此置若罔聞,為了爭奪財產(chǎn),他處心積慮,津津樂道。
維克多終于看清哥哥貪戀財物、錙銖必較的秉性未改,無比感嘆道:“你口口聲聲不爭不搶,其實你和以前一樣從未放棄過爭奪之戰(zhàn)。”維克多向沃爾特明確表示,自己從未要和他爭搶任何東西,沃爾特一直以來爭搶的對象只不過是他虛偽的自己。
以上分析顯示,在不同“錢概念”的驅(qū)使下,有人秉持純潔,不為五斗米折腰;有人憤憤不平,一心要討回公道;有人不擇手段,甚至企圖貪贓枉法、非法獲利。可見,隱喻化的概念支配著人們的日常言行,折射其人品,影響著他們的人際互動。
由于隱喻化概念系統(tǒng)支配著人物的一言一行,了解戲劇相關隱喻概念有助人們由內(nèi)到外、由虛到實、由心理到行為、由概括到具體,演繹式地剖析劇中人物塑造,更好地領略劇本中不同人物的個性真實性、自然性,及其事所必至的、人生際遇的不可避免性。
基于對金錢的不同認知,劇中人物對親情的態(tài)度也大相徑庭:兩兄弟的父親弗朗西斯生前視錢如神,對子女嫌貧愛富。經(jīng)濟大蕭條使其財產(chǎn)一夜之間化為烏有,但他貪戀錢財?shù)谋拘匀耘f不改,沒有將手中剩余的四千美金接濟小兒子維克多讀書,而是瞞著家人將錢轉(zhuǎn)給長子沃爾特投資,渴望賺取更多的金錢。對于為家庭做出犧牲、身陷貧困的維克多,父親卻并不待見。相反,他對極少回家探望、腰纏萬貫的沃爾特卻偏愛有加。沃爾特每次回家,父親臉上總會流露出一種仰視崇拜的神情,仿佛“上帝進屋了一般”??梢婂X可通神,因為沃爾特有錢,其父親都視他為上帝!
同樣,在長子沃爾特眼里,人與人之間就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經(jīng)濟大蕭條期間,雖然他已學有所成,成為外科醫(yī)生,衣著光鮮,生活富足,但每個月只接濟父親五美元。當時父親家中已經(jīng)一貧如洗,食不果腹,維克多經(jīng)常到附近的希臘餐館撿剩下的萵苣葉子來充饑,然而當他向沃爾特借500美元用于完成學業(yè)時,沃爾特卻將其拒之門外,見難不幫。此外,成為一名收入豐厚的外科醫(yī)生后,沃爾特仍然欲壑難填。他擁有多家養(yǎng)老院的產(chǎn)權(quán),但拒絕贍養(yǎng)父親,不與兄弟聯(lián)系,還拒絕與妻子溝通交流,以至離婚分手??v觀自己的人生,沃爾特不禁坦言:你不找錢,錢找你,人就是騙錢的工具,有錢才能出名,錢最后也使人變傻。沃爾特意識到自己的人生一直被金錢操控,自己只不過是任金錢擺布的工具,金錢是上帝,為了金錢,不惜搶奪欺騙。他多年不和弟弟維克多聯(lián)系,但在出售父親遺產(chǎn)的時候,卻聞訊而至,甜言蜜語,威脅詐騙,試圖把一切都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相比之下,主人公維克多卻甘于清貧。在他的眼里,錢不是神(MONEY IS NOT GOD)。維克多當年學習成績優(yōu)異,對未來充滿憧憬,但天真孝順的他為了幫助父親渡過經(jīng)濟難關,選擇輟學,從事收入不高的警察職業(yè),專心賺錢養(yǎng)家,陪伴父親直到他離世。盡管維克多也深刻意識到整個社會只對金錢表現(xiàn)崇拜,但他依然淡泊名利,不屑做金錢的奴隸??梢?,在不同“錢概念”的驅(qū)使下,有人輕視錢財,親情至上;有人視親情為商品,嫌貧愛富,喪盡道德倫理。
商品的買賣存在于人際之間,因此,商品與人品這兩個不同的認知域中的相關元素總是相互遷移,相互投射。誠信為本是正道,但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坑蒙拐騙、哄抬物價也屢見不鮮。正是這種認知的遷移與投射拓寬了劇本命題“price”的詞義,它既指舊宅里家具的價格,又暗指買賣中暴露出的人品優(yōu)劣檔次。
沃爾特在處理父親家具時突然趕到。除了上述種種丑陋表現(xiàn)外,為了使維克多在家具售價上聽命于己,他故作同情,提出給維克多一份醫(yī)院的工作。遭到拒絕后,沃爾特認為維克多是在報復自己,與其發(fā)生了爭吵,并謊稱自己當年不肯借錢是因為父親的阻攔,他把自己的過錯全部轉(zhuǎn)嫁到父親身上,以下是沃爾特推卸職責,誣陷已故父親而編造的謊言:(1)你放棄學位并不是因為我不借給你500元,你當年完全可以不顧父親,他當時身體好著呢。(2)我當時警告你不要讓父親扼殺你的前程,他可以靠社會福利為生。(3)父親當年利用了你。(4)我當時想打電話給你,把錢借給你,但是父親不讓我那樣做,難道你當時看不出來嗎?(5)還記得我當時讓你去跟父親要錢嗎?他那時幾乎有四千美元,他還讓我為他投資。(6)他靠他自己的存款足以為生了。記得我當時告訴你,如果父親放手讓你去讀書,我會幫助你們的,但是父親讓你不停地找各種工作,干活養(yǎng)活他。
可見,“錢概念”使沃爾特喪失理智,竟在親人間挑撥離間,造謠誹謗,推卸責任,足見其人品低劣。維克多早已看清了沃爾特的嘴臉,他告誡沃爾特,犯下的過錯無法用金錢彌補,欠親人的感情債無法輕易用金錢償還。命運也驗證了這一點,沃爾特一味追名奪利,后果是妻離子散,形單影只,在家庭生活中付出了沉重代價。同時,維克多斥責沃爾特,不應該拋棄當年窮困潦倒的父親。他表示,自己甘于清貧,永遠不會被沃爾特所洗腦。盡管妻子埃斯特在一旁不停地慫恿,說她寧愿被洗腦,接受沃爾特的施舍,也不愿過現(xiàn)在這樣的清貧日子,但維克特仍不為所動。他雖一生清貧,但重義輕財,崇尚親情,人品純潔。
資本主義社會盛行的拜金主義之風熏染著每個人,但各人的反應卻參差不一?!洞鷥r》正是以此為背景典型地勾勒了資本世俗社會的人物眾生相。筆者認為,戲劇的命題《代價》富有深刻的比喻意義,它表層結(jié)構(gòu)涉及的是家具的價格,而其深層結(jié)構(gòu)卻喻指在金錢這面鏡子折射下不同的人品檔次:對金錢頂禮膜拜和貪得無厭的人,人品低賤;守住良心凈土、淡泊名利、崇尚親情的人,人品高貴。因此,家具價格之爭也是人品檔次的展示。
隱喻的遷移與映射也使price產(chǎn)生了雙關意義。根據(jù)第九版《簡明牛津詞典》,“price”有兩種釋義:(1)價格(amount of money for which a thing is bought or sold);(2)代價(What must be given or sacrificed,etc. to obtain something)。弟弟維克多為了在經(jīng)濟蕭條、家族破產(chǎn)時養(yǎng)活父親,放棄了自己科學方面的特長。他原以為渡過難關之后,可以再回到學校,但是后來戰(zhàn)爭爆發(fā),自己又有了孩子,再離崗去讀學位已不切實際。維克多為家庭生活付出的代價很大,但是他并不后悔。他陪伴父親,培養(yǎng)兒子,照顧妻子。兒子后來獲得全額獎學金考上了麻省理工,圓了維克多年輕時對科學的那份熱愛,這是命運對他忘我關愛親人付出代價的回報。與之相反,沃爾特癡迷財富,金錢至上,六親不認。當家人入不敷出,向他借錢時,他置之不理,父親癱瘓在家,他無動于衷。萬事有因果,他最終妻離子散,形單影只,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兄弟倆由家具的價格之爭到各自人生“代價”的付出形成了強烈對比,發(fā)人深思,令人回味。
從家具售價之爭到不同人品展現(xiàn)再到人生代價的付出與回報,price詞義的延伸與劇本的情節(jié)鋪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展現(xiàn)了劇中人物命運歸屬的必然性,暗示了劇情潛在的因果關系,實現(xiàn)了文本的隱性的連貫。“文學隱喻存在的基本目的在于使表達更加豐富準確,使人物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主題思想更為深邃。”[9]阿瑟·米勒通過兩個兄弟的鮮明對照,對拜物主義和消費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闡釋了過度追求財富造成的人倫道德墮落的代價。作為一種共時對立的二元結(jié)構(gòu),維克多象征著社會理想的正面力量,而沃爾特則代表了道德淪喪的負面勢力,兩者矛盾對立,無法調(diào)和。該劇正是通過這種矛盾沖突,表達了劇作家對高貴人品的贊頌和對自私低賤人品的唾棄,傳達了其豐富、典型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