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常潔 晏凱璇
【摘? ?要】注意力是學生進行高效閱讀的關鍵和基礎。注意網絡理論認為,注意可分為警覺網絡、定向網絡和執(zhí)行控制網絡。教學時,教師可以從這三個子系統(tǒng)入手,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以《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為例,教師可實施相應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沉浸式閱讀,提高學生的警覺能力;加強問題引導,形成導向式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定向能力;優(yōu)化教學過程,發(fā)揮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執(zhí)行控制能力。
【關鍵詞】注意網絡理論;閱讀教學;策略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對處于學習重要時期的學生而言,保證注意力是其吸收知識的一項必備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水平。
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家Posner認為,注意可看作為一個獨立的認知網絡系統(tǒng),它具有三個子系統(tǒng),分別是警覺網絡、定向網絡和執(zhí)行控制網絡。[1]797那么,該如何基于注意網絡理論展開語文教學呢?下面以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文為例,探索具體的教學路徑,研究提高學生注意水平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沉浸式閱讀,提高學生的警覺能力
警覺網絡能讓個體維持高度敏感的警覺狀態(tài),以應對將要出現的刺激,快速做出反應[1]797,強調學生在此過程中穩(wěn)定地、長時間地集中精力。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這篇課文描述了楊梅的顏色、形狀、味道,表達了作者熱愛故鄉(xiāng)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師在對本篇課文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吃楊梅的情境。比如,在品讀“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時,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出楊梅的形狀;在品讀“摘一個放進嘴里,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樣細膩而柔軟”時,讓學生先想象自己正在吃一顆鮮嫩多汁的楊梅,然后用心去感受它。在以上過程中,學生要閉著眼睛,只關注如何用嘴品嘗楊梅。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其他事物的刺激干擾,以便學生的注意力保持在一個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警覺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并學習作者細膩的寫作手法。
另外,有研究發(fā)現,警覺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學生聽覺的刺激。[2]所以,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請幾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注意聽:在聽到“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的時候,仔細體會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感情;在聽到“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的時候,仔細體會作者在吃到楊梅時又酸又甜的感受。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感官,開展沉浸式閱讀,在情境創(chuàng)設和感官刺激中,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慢慢培養(yǎng)學生的警覺能力。
二、加強問題引導,形成導向式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定向能力
定向網絡強調對特定信息的選擇。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有重點、有導向地閱讀《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快速、準確地抓住關鍵字。比如,讀完“楊梅先是淡紅的,隨后變成深紅,最后幾乎變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變黑,而是因為太紅了”這句話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楊梅最開始是什么顏色?隨后變成了什么顏色?最后又變成了什么顏色?”等到學生答完,教師接著問:“楊梅是真的變黑了嗎?為什么呢?”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整個導向式閱讀就形成了。這有利于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抓住重點和捕捉關鍵詞,進而促進學生定向能力的提升。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或側重點。譬如,第四自然段主要描寫了楊梅的形狀。教師可以事先概括好每一自然段的大意,讓學生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對內容和段意進行匹配,也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后自主討論,篩選自然段中的有效信息,并總結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定向能力就是在對信息的選擇中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
總體來說,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突出重點,抓住難點,做到有放有收、詳略得當,形成導向式閱讀,使教學呈現一定的節(jié)奏。
三、優(yōu)化教學過程,發(fā)揮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執(zhí)行控制能力
注意的執(zhí)行控制功能是指為完成目標指向行為而抑制常規(guī)反應傾向,依據任務要求,靈活調整行為的能力。[3]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生只有主動學習,才能有效地吸收知識,接納和把握課文本質,主動質疑,抑制習慣性反應。
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帶刺的楊梅是軟的還是硬的?為什么?”“熟透了的楊梅是黑色的還是紅色的?為什么?”“熟透的楊梅就不會酸了嗎?”等一系列問題,多進行開放式提問,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之后,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將答案匯總在一起。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正確答案。
除此之外,教師在授課時還要積極關注學生的正向行為,對其進行獎勵,如獎勵學生的自控行為?;氐健段覑酃枢l(xiāng)的楊梅》這篇課文,當講到“楊梅的生長時間”時需要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如果學生積極認真地參與討論,教師就要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
最后,教師可以布置一項課后作業(yè),讓學生描寫一種家鄉(xiāng)的水果。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在授課中要注意以引導為主,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求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執(zhí)行控制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青,謝悅悅.兒童注意網絡的發(fā)展特點[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5):797-800.
[2]DAZA M T,PHILLIPS-SILVER J.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networks in deaf children: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ve hypothesis[J].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13,34(9):2661-2668.
[3]孫玉靜,尚雪松.注意網絡神經機制的述評[J].心理學進展,2017(3):366-376.
(浙江工業(yè)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