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陽 郭長剛 包國昌 高志明 李春生
病人,男,20歲,因不明原因發(fā)熱10天入院,體溫最高達39.5 ℃,抗生素及布洛芬等藥物對癥治療效果不明細,檢查時發(fā)現左腎占位。體格檢查:左上腹可觸及包塊,大小約11 cm×10 cm,質韌,活動度差,無明顯壓痛。超聲檢查:左腎見一實性近圓形腫物,大小約12.2 cm×10.7 cm,形態(tài)及邊界尚清,內部回聲不均,可見點狀血流信號。腹部CT平掃+增強(圖1A、1B):左腎可見團塊狀異常強化影,大小約11.1 cm×11.7 cm,增強見不均勻強化,其內見較多迂曲血管影;其余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術前診斷左腎癌,發(fā)熱,考慮腫瘤性發(fā)熱,于2017年9月3日行開放性左腎癌根治術,完整將左腎及腫瘤分離切除,切面黃色魚肉樣,伴出血壞死;術后體溫恢復正常。術后病理檢查:腎未分化肉瘤伴大面積壞死,腫瘤體積約11 cm×10 cm×10 cm,腎被膜突破,余未見腫瘤浸潤;免疫組化:CD34(-),CKpan(-),Desmin(-),H-caldesmon(-),Ki-67,(70%+),SMA(-),VIMENTIN(+),CD117(-),DOG-1(-),S-100(-)。術后22天開始行IEP方案(異環(huán)磷酸胺、足葉乙甙、順鉑)化療,每次化療時復查腹部CT;行第5次化療時發(fā)現原發(fā)部位及皮下結締組織復發(fā),體積約6.7 cm×5.8 cm,侵及腰大肌,后多次改變化療方案未見腫瘤得到控制,術后262天死亡。
圖1 A、B: CT及重建示:左腎內見巨大團塊影,大小約11.1 cm×1.7 cm,增強見不均勻強化,內可見壞死
討論腎原發(fā)性肉瘤臨床罕見,發(fā)生率約占成人腎惡性腫瘤的1%~2%[1], 軟組織腫瘤來源于間葉組織,組織學成分復雜,發(fā)病率大約為1.28/10萬~1.72/10萬,占成人惡性腫瘤的0.73%~0.81%,20%~25%位于腹膜后或腹腔[2]。原發(fā)腎肉瘤臨床表現可出現腫塊、腹痛、血尿等臨床癥狀,如出現血尿已提示晚期,常伴發(fā)熱、消瘦等全身表現,典型臨床癥狀尚不明確。本例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高熱,最高達39.0 ℃,呈間歇熱,術前行相關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考慮為腫瘤性發(fā)熱(neoplastic fever NF),術后病人體溫恢復正常更加說明NF的診斷。目前,NF發(fā)病多數人認為是由腫瘤所引起的一種副癌綜合癥,與腫瘤細胞釋放的致熱源因子有關,比如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 素-6、腫瘤壞死因子-α和干擾素等,常見于腎癌、惡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的病人[3],如遇見相關化驗陰性而持續(xù)發(fā)熱的病人,應警惕NF,明確有無腫瘤,做到早期診斷。
未分化/未分類肉瘤根據鏡下形態(tài)可分為多形性、梭形細胞、圓細胞、上皮樣未分化肉瘤[1]。本病例病理鏡下未見明顯形態(tài)分化,且未見其他部位腫瘤,病理診斷為腎臟原發(fā)性未分化肉瘤。腎未分化肉瘤術前易誤診為腎癌,關祥禎等[4]統(tǒng)計了上海瑞金醫(yī)院12例肉瘤病人CT表現認為:(1)起源于腎包膜或腎竇區(qū)域;(2)腫塊巨大,發(fā)病時直徑可超過10 cm;(3)腫塊呈囊實性改變,壞死液化常見;(4)出血常見,鈣化少見;(5)易侵犯周圍結構并遠處轉移,局部淋巴結轉移少見;(6)靜脈血栓少見;(7)一般血供豐富,增強后呈持續(xù)漸進性強化,實質期強化范圍擴大。回顧該病人CT結果也符合其腫瘤內有囊性改變,增強見內有較多迂曲血管影,屬富血供腫瘤。MRI對軟組織的分辨率高,可較清晰顯示腫瘤位置、邊界、內部成分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Argani等[5]認為,肉瘤的實際擴散系數明顯低于良性軟組織腫瘤,在DWI均呈高信號,ADC圖呈低信號,這可能與惡性腫瘤細胞數多、排緊密、細胞間質較少有關。DWI有助于肉瘤的診斷。
手術可能是根治腎未分化肉瘤的唯一治療方案,一期完整切除腫瘤是決定預后最重要的因素[6];未分化肉瘤有較高的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率,其臨床意義等同于內臟轉移 。對于已發(fā)生遠處轉移的病人,多學科聯合治療值得嘗試。如診斷為腎未分化肉瘤建議利用術后凍存組織標本,進行基因檢測,明確突變位點和亞型,力求開發(fā)靶向治療藥物。其預后極差,本病例術中沿安全外科邊界(距腫瘤1 cm)完整將腫瘤切除,術后22天及時行化療,預防轉移復發(fā),但術后137天出現了復發(fā),更改化療方案后繼續(xù)化療,但腫瘤未得到控制,術后262天死亡,可見其惡性程度之高。李巍松等[7]研究表明,非橫紋肌肉瘤治療方案可以嘗試有VCA方案、VCAA(VCA+阿霉素)方案、IE(異環(huán)磷酰胺+足葉已甙)方案等,但對于復發(fā)轉移的病人療效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