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
郁達夫《故都的秋》以悲涼為美,解讀和品味時會讓人費解。汲安慶的《悲涼之好與淡雅“享虐”》文章中說,愛故都之秋的清和靜,這不難理解。清、靜是大多數(shù)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寫得出的,未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于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這段文字認(rèn)為“悲涼”的意境是難解的,但是否清、靜就容易理解,這兩種意境是否是獨立于悲涼之外?“悲涼”的意境又是否獨屬于郁達夫一人的感受?
《故都的秋》里說:“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北瘺鍪遣煌谇鍥龅囊环N味道,悲涼是飽滿的、透徹的、十足的意境和味道。清涼是觸之于視覺和肌膚的淺淡的感受,悲涼因有了悲,就有了主體的情感融入的厚重。秋味、秋色、秋境的濃厚,我們可以體味游走在作者筆底的“濃茶”“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鋪的滿地的落蕊”“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的秋蟬的啼唱”“一層秋雨一層涼”。茶的濃澀,青天的高遠、落蕊的殘落、秋蟬哀鳴的無處不在,字里行間是滿滿的苦澀和凄涼。面對秋意的蕭瑟,敏感的文人的內(nèi)心自然會涌起對生命短暫、人生悲涼的感慨與喟嘆。這是悲涼的第一層解讀。
那么悲涼是不是一種消沉的、頹廢的悲傷?我們可以關(guān)聯(lián)“清”與“靜”來進一步解讀“悲涼”。
有的教師在解讀《故都的秋》這篇文章的時候,往往要求學(xué)生在五幅秋景圖中分別解讀“清”“靜”和“悲涼”。這種閱讀方式割裂了散文的整體意境,只能停留在片面的、淺顯的對秋味秋境的感受。“悲涼”和“清”“靜”是統(tǒng)一的、可以相互參照、相互印證,這樣才能讀深“悲涼”。
《故都的秋》中寫到了棗樹。當(dāng)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棗子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郁達夫說:“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在全文“清、靜、悲涼”的意境之下,作者為什么要寫全盛的金秋的果實呢?全盛的秋天對應(yīng)人生,應(yīng)該是人生的中年。人到中年,閱歷、思想已臻成熟,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所以秋天是盛季,但秋天也是由盛而衰的一個節(jié)點。步入中年的郁達夫,對人生和自然秋季的感受是全面而深刻的。所以秋味的“十足和飽滿”,包含著豐富的人生體驗。它是盛和衰,它是喜和悲,經(jīng)歷喜之后的悲,才是真實而飽滿的人生。所以,人生況味的悲涼,不是消沉,是站在更宏闊的生命視野上的感悟和體驗,是客觀而理性的洞見。這是經(jīng)歷生命長河的哲思,是“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依然難忘的永恒的意味。這是郁達夫的中年情懷,也是所有感知萬物交替時序變遷的人類的共同情懷。在“秋收”之后,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漸漸走向“一層秋雨一層涼”的深秋了。
這種視野給文人郁達夫帶來的是審美上的自覺。他不是被動地陷入無助的悲涼之中,他也不是純粹地加上情緒的濾鏡,不是病態(tài)頹廢的情調(diào),而是沉潛于自我和自然生命的調(diào)和。故都和秋天,不是郁達夫的精神避難所,他帶著清透和寧靜面對悲涼,在悲涼之中升格了人生的審美。如果只是一點點的清涼,在郁達夫看來是“渾渾沌沌”的,只有飽嘗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才是自覺而深刻的人生。
人生的春秋代序,盛衰轉(zhuǎn)換,是作者在故都的秋中的感懷。郁達夫?qū)κ澜缛松母袘迅鼮榍宓?、清澈、清透。有一種順應(yīng)生命的自然和隨和?!白庖淮莆荨薄芭菀煌霛獠琛薄俺瘱|細數(shù)日光”,這些動詞,敘寫的是郁達夫的中年生活。當(dāng)一個人有更大的胸懷去兼容生命的苦樂的時候,可以讓生命化繁為簡,在最簡單質(zhì)樸的生活里品出生活的真味。他喜歡淡色的“藍朵”,也喜歡“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在簡淡的色彩和意味里品出冷寂的美。對中年郁達夫來說,物質(zhì)名利繁華熱鬧恍如前塵往事,他有一種經(jīng)歷和體悟后的返璞歸真,此時的郁達夫不僅僅是文人名士,更是一個經(jīng)歷過生死盛衰分合的中年人,他褪淡了華彩,只需要水墨般清簡的余味。中年郁達夫在清減的生活里“凈化了他的欲望”,哀而不傷,使他的精神具有了一種自我超越的意味。
凈化的心靈才會走向安靜。郁達夫“靜對著牽?;ā备惺芮镆?;“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的落蕊上,感受到“微細和柔軟”;“衰弱的蟬鳴”在他的耳朵里是“啼唱”。這是安靜的心靈帶來感受。自然的神韻蘊藉在秋雨秋風(fēng)秋花秋草秋蟲中,只有易感而安靜的心靈才能得其神妙。川端康成說:“海棠花未眠,含有一種哀傷的美。夜景異常清幽,即可見物哀?!膘o、悲和美是融合在一起的。秋意是清淡中的深意,是悲涼下的深意。悲涼、清、靜是互為因果的,它們共同熔鑄為郁達夫筆下的深沉幽遠的秋味。
“清、靜、悲涼”不僅僅只是一種秋天和人生的味道,清透和安靜,本質(zhì)上是一種空閑,清空欲念的嫻靜。破屋、破腰壁、馴鴿的飛聲、一絲一絲的日光、疏疏落落的秋草、微細柔軟的落蕊、衰弱的秋蟬的殘聲,這是郁達夫的嫻靜的生活。他找到了在行色匆匆之外的另一個世界,這里是另一種人生,用自然花草蟲鳥的清靜恬適來療愈喧囂煩惱,哪怕是悲涼的濃重的秋意也不會悲惻哀痛,是沉浸在自然中對日常平淡人生的玩味,發(fā)酵成閑適和飄逸的人生雅趣。朱壽桐認(rèn)為:“郁達夫的游記中帶著強烈的感傷色彩,所有的旅程背后是生命的困境、情感的波折?!薄豆识嫉那铩分斜瘺龅谋澈笫乔逋负桶察o,所以郁達夫的山水游記散文里不完全是困境和波折的悲慨,他在追尋人和世界的新的相處方式。與其說是山水背后是郁達夫的困境和波折,還不如說是郁達夫在山水之中安放了自己的悲慨,找到了一種空閑的雅趣。這是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志趣,也是經(jīng)歷悲歡的中年文人飽滿而豐富的生活情味。孫紹振先生說:“情感只有超越了實用的束縛才能有比較大的自由?!笨臻e的雅趣獲得的是一種自由自在的境界。在都市里,還有一類閑人,他們咬著煙管、總是用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來感受天的晴暑冷熱。他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也是平緩閑淡。孫紹振先生認(rèn)為他們和郁達夫剛好形成“一俗一雅”的比照。無論雅俗,生活的真諦是一樣的,對待生活,總是要安然面對起落,在生命給予的每一種境況里,都能生發(fā)出對生命的真摯的感懷,這才是真正活著的一種姿態(tài)。
《故都的秋》的美學(xué)意境就是“哀”中的清淡靜寂之美。落蕊上的掃帚絲紋是落寞的,但又是細膩和清閑的。凋落是終結(jié),但在凋落的落蕊上,還有柔軟的余溫,不是僵硬和枯死,在短暫的——生里包含的花影清香,在遍地的落蕊里放大到極致。在死亡的瞬間,回溯生命的過往,回憶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路,生命永恒。靜不是死寂,靜是動的一個定格,沒有動就無所謂靜,在靜態(tài)的生命里看到的曾經(jīng)的生命力。同樣有審美意味的還有秋蟬,秋蟬的殘聲,在郁達夫看來是“啼唱”。在孱弱凄慘的嘶鳴里,是生命偉力的絕響。這些微不足道的落蕊和蟬鳴,就如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飄飄忽忽,細嚼之下,豐富有味。
《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不僅僅是秋天的意境,它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和審美超越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