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南
1
看戲有時要講個時機。看《寶島一村》,正值小雪節(jié)氣。演出結(jié)束后的上劇場大廳,滿是取包子、遞包子,以及拿著包子與巨幅海報合影留念的觀眾。戲里的包子,是錢老奶奶帶去眷村的手藝,讓臺灣太太朱嫂習得、養(yǎng)家糊口,是縈繞眷村小巷幾十年的風味。戲外的包子,是編劇、導(dǎo)演王偉忠在眷村的“女大大”包的包子,早些年《寶島一村》在臺灣嘉義演出之后,時年八十多歲的“女大大”給全場觀眾包了兩千多個包子當作謝幕禮物。①
而演出后匆匆下樓的我,惦記的是那頓錯過了的小雪日涮羊肉。身為一個南方人,提起時令飲食風俗,總會產(chǎn)生這樣偏頗的印象:十二個節(jié)氣里,春夏季的,屬于南方,時蔬野草,染色大米,生機又溫潤;秋冬季的,屬于北方,面團白菜,紅肉白肉,冷氣包著升騰的暖氣。北方朋友來上海,小雪夜,按北方習俗三五好友約了一頓涮羊肉,中場休息時告知我,已經(jīng)酒足飯飽,準備打道回府。在劇場里“穿越”至臺灣已兩小時的我,此時才聞出戲中那些食物的滋味:如云送給周寧的湖南臘肉,錢老奶奶的北平餃子和天津包子,還有那些端不到飯桌上、只得念想著讓李飛官“飛”去王府井置辦的“北平的醋”、北平冰鎮(zhèn)酸梅湯、山東大蘿卜、成都小花椒……
戲內(nèi)戲外的人,倒也不至于饑腸轆轆,只不過借著時節(jié),“惦記”罷了。
賴聲川說,《寶島一村》是要“讓這些故事說自己的故事”,是別一樣的歷史敘述,是要借人類的共同情感,來連結(jié)劇場內(nèi)外的異鄉(xiāng)異客。這出戲要怎么評?往大了說,是政治糾葛、族群融合、身份問題和集體記憶;往小了說,不過一樹,方寸,一“村”而已,私人情感與地理詩學(xué)相互交織,容納進了虛實相生的舞臺空間里。
2
寶島一村故事多。
刨去序幕,統(tǒng)共三幕四十五場,比易卜生的長篇詩劇《培爾·金特》還要多。同時,全劇分為兩個部分,第二幕第十四場“毀約”之后中場休息,第二部分,由第二幕第十五場“藍天使”啟幕。藍天使酒吧,這是全劇第一次出現(xiàn)非臺南地區(qū)置景,眷村的第二代人,長大、飄零出去了?;蛟S可以將《寶島一村》稱之為“長篇情景戲劇”,比起詩劇,它更樸素,比起老舍《茶館》的卷軸式,它更私密。它更像我們熟悉的“情景劇”,客廳、臥室、水門汀,雞零狗碎的小事串起了幾代人的生命。
趙漢彬,本姓楊,領(lǐng)了死去戰(zhàn)友的姓名,帶著趙嫂錢燕子和丈母娘錢老太太,住在寶島一村99號。飛行官周寧,獨居98號,后來與下落不明的戰(zhàn)友李子康的“遺孀”冷如云重組家庭。山東人小朱和他說著一口閩南語的臺灣太太陳秀娥,在趙家和周家之間的空地上,就著一根電線桿,支起了他們的家。各家的子女嘰嘰喳喳,快樂總比苦澀多。比起上一代,孩子們的故鄉(xiāng)不再是對岸,而是臺灣;他們的煩惱不再是“何時回去”,而是如何放置自己的身份。
周寧娶了冷如云,讓我想起了《一把青》。飛行官“摔飛機”去世,兄弟要幫忙照顧遺孀。白先勇的小說里,“仁愛東村”的周太太嫁了四次,“她現(xiàn)在這個丈夫和她前頭那三個原來都是一個小隊里的人。一個死了托一個,這么輪下來的。”② 電視劇中,周太太改嫁給了副官小邵,在和師娘、朱青的合照里,笑靨如花。主角朱青的丈夫郭軫死后,我沒敢再看。
眷村文化就是鄉(xiāng)愁。眷,家眷、女眷、眷戀,“眷”是血濃于水的情感羈絆。或許要過幾個世紀,這份對故土的眷戀才會隨著親歷者的去世而逐漸洗干濾凈。我們沒有辦法苛求他們能有成型的“文化”,甚至“文明”,因為眷村居民來自動蕩和浩劫。1949年國民黨退居臺灣,百萬軍人及眷屬遷居到全省,住在“竹籬笆”內(nèi),過著“守望相助”的生活。眷村出生的孩子往巷子里一鉆,往樹下一站,就能收獲好幾簍來自天南海北的故事?!搽y怪戲演了三個半小時之久,縱使有與序幕照應(yīng)的探親尾聲作結(jié)、收束,情節(jié)安排整齊,卻讓人有種沒完沒了的感覺。劇中的每個人,他們的來處、安處、去處,都要交代得干干凈凈……太密了,太“編劇”!藝術(shù)的“奧卡姆剃刀”碰到如此濃稠的生活,仿佛失效了。
現(xiàn)代話劇的“觀后”,逃不過手術(shù)般的演出分析,而一臺故事至上的戲,容易讓情感鉆了空子,替代邏輯和理性的判斷。但是《寶島一村》戲在坦誠,求故事但不求“情節(jié)”,有微瑕但“真摯”不脫。
我相信賴聲川、王偉忠是難以割舍,參與集體創(chuàng)作的第一批演員們也難以割舍——他們?nèi)种际蔷齑宄鰜淼娜刷?。但對于看戲的人來說,尤其是那些受過學(xué)術(shù)訓(xùn)練的“專業(yè)觀眾”來說,這根刺兒必然是非挑不可的。每到這種感性與理性兩難的時刻,我都要問自己:你能否給情感多一些耐心和好奇心,就像你已經(jīng)習慣用解謎的理性心態(tài)去對待實驗戲劇一樣……?
反問永遠存在,因為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
3
為了在舞臺這方寸之地講好故事,舞美設(shè)計落得樸實。三臺空屋梁子搖搖欲墜,鳥籠似地蓋在舞臺上,構(gòu)架散,不對稱,沒有什么美感,但別扭也正別扭得合適——“臨時居所”嘛,不講究。擁擠不堪、陳設(shè)簡陋的房間,加上性格鮮明的人們,構(gòu)成了《寶島一村》的“實”處。實,實在歷史。
在這并排的三間房之外,虛的是最重要的公共空間:巷子。“全省的眷村,差不多都像這個樣子,然后都有這么一棵大榕樹?!雹艽箝艠淠??哦,在閑散的“政論”時刻,或人們相聚相會的場次(如第一幕第一場“發(fā)地址牌”和第二幕第二十五場“要下雨了”),有一叢樹枝憑空吊在舞臺上,樹下是幾把破椅子。這是“一樹,方寸”,既是各自的門前空地,又是大家的溫馨里巷,有點像老北京的弄堂口兒,南方村鎮(zhèn)的拱橋邊。舞臺上紅藍色的背光轉(zhuǎn)換,象征著季節(jié)變換,看戲時我有意識地去數(shù)變了幾次光,過了幾個年頭,但架不住場上的冷暖世情將思緒完全帶偏,以失敗告終!后來再去查看了劇本,才搞明白,數(shù)數(shù)是沒用的。
第一幕,1949年至1950年;第二幕,1969年至1975年;第三幕,1982年至2006年。
五十多年,下落不明、謠傳“通共”的李飛官回到眷村時已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那些民謠老調(diào)、勁歌金曲,也放了一遍又一遍。好在結(jié)局是熱鬧的,老趙寫給臺生的信是溫暖的,那些顛沛流離和哭哭啼啼都能暫時“再見了”,消失在歷史里,隨著再次遷徙而放下了,就像推土機將那些“臨時居所”的磚瓦敲碎了,挪走了,又澆筑在新的磚瓦里。恍然大悟,所謂舞臺的虛實效果,在寫意的境界之外,還有情感上的“歲月流逝”這一層?!吧衩貎?yōu)雅的年長女士;歲月流逝,但沒有更老?!边@是在舞臺上靜靜踱步的鹿奶奶的人物設(shè)定,也是眷村的歷史。
4
慚愧,在看戲之前,我沒有好好讀過劇本,也沒有找到舊版的錄像用以預(yù)習。知道是講故事了,便好好聽故事。如果要標榜一下,就是為了制造一種“陌生感”。慚愧,在看戲中途,因為得知自己錯過了一頓涮羊肉,下半場看得心焦,覺得舞臺上團聚的筵席也不太迷人了。回到家里,才想了更多。
上劇場五周年,賴聲川用自己在上海的班子,排了一出“專屬版”《寶島一村》。不知道他和王偉忠是如何向那些年輕的演員講述眷村的故事的,那些演員們又是如何看待他們所扮演的“角色”的,倘若無動于衷,只鉆研案頭人物,便是不能融入這個“村”的吧。觀眾和演員,其實是一樣的。
2019年,北京南苑機場停運。我對北京素來沒有感情??赐陸蚝?,我翻到王偉忠和許戈輝的對談,他說:“1949年我父母是從北平的南苑機場跟著國民黨部隊撤退到青島的,然后到了臺灣,住在嘉義眷村。所以這故事從北平出去,再回到北京,對我個人來講當然意義不一樣?!雹萦谑俏遗d致所至,搜看了許多與南苑機場相關(guān)的故事。那是出發(fā)地,眷村住著“來了”的人,還有很多“走了”的哀愁,被我們忽略。戲,畢竟是“寶島一村”,雖有第三幕的“回大陸”情節(jié),但思緒的來向總是海峽右岸。當時相逢的對方,來自相反的方向。故事里是大陸和臺灣,在劇場里,是演員和觀眾。
觀眾和演員,其實是一樣的。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xué)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⑤ 見中國臺灣網(wǎng):《王偉忠:眷村是個小中國》:http://www.taiwan.cn/tsh/zxyd/smtw/201111/t20111123_2175134.htm。
② 白先勇《臺北人》,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
③ 林婷.時間、媒介、身份:《寶島一村》與臺灣“眷村言說”[J].文學(xué)評論,2013(05):212-220。
④ 見紀錄片《偉忠媽媽的眷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rKnh_0H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