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娟
追求教育公平是我國教育政策中的重要內容,旨在使人人享有公平的、高質量的受教育機會。教育公平也是各國在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始終特別關注的話題。
兒童中心與教育公平緊密相關。在探討教育公平問題時,人們常常將教育公平與教育平等畫上等號。二者聽起來差不多,但實際上有很大的差異?;衾颉じダ锫℉ollee Freeman)在《教幼兒園:以兒童為中心的未來課堂》中指出:“公平并不等同于平等。在所有兒童都接受平等教育的教室里,兒童有相同的作業(yè),相同的評估標準,相同的與老師互動的時間。然而在一個公平的教室環(huán)境中,老師會不斷評估每個孩子的需求,然后以特定的方式為每個孩子提供支持?!彼?,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為所有孩子提供一模一樣的教育,而是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其需要的教育。
那么,在幼兒園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教育公平呢?
公平的教育以兒童為教育的起點,
而不是以年齡或課程為起點
很多教師通常在上課之前花大量時間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即研究課程和教法,而往往忽略了我們的教學對象——作為學習主體的兒童。研究兒童對教好他們至關重要。以兒童作為教育的起點就要求教師認真傾聽兒童的聲音,仔細觀察兒童的表現(xiàn),相信所有兒童的能力,尊重所有兒童的選擇。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實踐。
第一,既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發(fā)展特點,又要了解每個兒童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例如,大多5歲的兒童具備這樣一些特點,即從即時的感知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轉向多維、邏輯和復雜的思維;從沖動行為轉向更好的控制行為;從以自我為中心的層面向更廣闊的方向發(fā)展,能認同、關心他人并享受團體生活的滿足感。然而,這些概括性的特點并不代表每個兒童都一樣。同為5歲兒童,他們的成長是不均衡的,發(fā)展的步伐也不完全一致。教師的責任是接受兒童的差異性,并在這個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支持兒童的發(fā)展和成長。
第二,根據(jù)兒童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探究活動和主題。主題不能按腳本編寫或由教師決定,而要根據(jù)兒童真正感興趣的內容設計。例如,兒童希望有在戶外探究的第一手經(jīng)驗,成為野外生物學家。他們認真觀察動植物并提出相關的問題。當發(fā)現(xiàn)兒童對發(fā)生在校園地下的事情感到好奇時,老師專門建立了一個植物根部觀景花園,以便于兒童更好地觀察植物根部的形態(tài)和變化。再如,老師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保留了在午餐時間獲得的橘子籽、蘋果籽,并試圖偷偷地種在戶外的泥土里。他們看到孩子們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對種子和植物生長的強烈興趣,于是設計了一個為期一年的園藝項目。
第三,利用課堂中發(fā)生的即時事件和兒童出乎意料的反應來計劃教學。例如,孩子們想告訴人們樹木、回收和瀕危動物的重要性。老師最初的計劃是將班級兒童分為3組,每組兒童選擇一個項目進行探究。然而,所有的孩子都想?yún)⒓铀械捻椖?。于是,老師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并相信孩子們的決定會加深他們對探究項目的理解。她重新考慮如何進行探究,以使每個項目都能成功進行。其對孩子們的引領展示出了彈性和靈活性。又如,兒童本來對地鐵探究有很大的興趣,但因為一個孩子坐輪椅無法下到地鐵月臺,引發(fā)了兒童對輪椅探究的強烈好奇。于是,教師以開放的態(tài)度咨詢兒童的意見,及時改變了探究方向并調整了探究計劃。
第四,我們需要根據(jù)兒童學習方式的差異性量身定制適合每個孩子的學習和探究方案。例如,老師鼓勵孩子采用“問題解決椅”自行解決沖突。有些孩子能采用這種方式快速解決問題,有些孩子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支持。于是,老師允許這些孩子先思考,然后通過畫畫或寫作等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后再與他人交流和溝通。又如,兒童嘗試解決一個相同的問題:全班一共有19個小朋友,今天有4個小朋友缺席,怎么知道今天來了多少個小朋友?老師鼓勵孩子們使用手邊的數(shù)學材料來解決問題并展示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發(fā)現(xiàn)盡管很多孩子的答案是正確的,但他們的解題思路并不相同,而且有些孩子的思維過程并不為老師所理解。所以,老師認真做了筆記,計劃在第二天為每個孩子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進一步深入理解每個孩子的思維過程,以為每個孩子提供適當?shù)闹С趾蛶椭?。在教學過程中,有些老師喜歡采用“先叫一個男孩子,再叫一個女孩子”回答問題的點名系統(tǒng),以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參與課堂活動。與這種“平等驅動”的交流方式相比,那些精心安排的問題討論更能提升兒童的理解力,是“公平驅動“的交流方式。
公平的教育將兒童的發(fā)展與他們的
社會文化背景相融合
研究表明,一個單純基于個體發(fā)展的理論無法涵蓋社會文化背景的多樣性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包括民族、種族、文化、語言、性別、社會階層、經(jīng)濟收入、移民狀況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在現(xiàn)階段談教育公平需要特別關注兒童的社會文化背景。
教師需要了解兒童的社會文化背景,了解當?shù)貙W習社群中的人們和他們的經(jīng)歷,了解該社群的風格和價值觀。例如,邀請孩子的家人來教室分享各自家庭的故事,可以是一場特殊的旅行或是一個特殊的傳統(tǒng)。另外,在新學年開始的時候與家長舉行非正式會議,從家長的視角了解關于不同家庭和學生的情況。了解不同家庭的背景和文化凸顯了多元文化的價值,也使孩子們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和他們家庭的生活息息相關,看到了每個家庭都有只屬于自己的故事和特點。
在此,我還想提出一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問題:那些社會文化背景與他們的學生不同的老師需要清楚地知道,文化的不同可能導致他們對兒童的誤解或錯誤評估,最終使兒童無法實現(xiàn)學習目標。例如,同樣一位老師在對待自己班上來自教授家庭和小商販家庭的孩子時,有時也不免帶有個人的偏見或預判。這些都將影響到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需要老師們在這方面具備一定的敏感度??傊?,不管從發(fā)展的視角還是從社會文化的視角看待兒童,我們最終要實現(xiàn)的目標都是關注并欣賞所有兒童。
公平的教育是一種追求多樣性和包容
性的教育
多樣性和包容性是進步教育者認同的價值,它要求教師為所有兒童創(chuàng)造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學習體驗。例如,一個與殘疾兒童有關的故事中,盡管賽姆需要長期坐輪椅,但他一直與那些身體沒有殘疾的孩子上同一所學校。在地鐵項目探究中,當大家發(fā)現(xiàn)賽姆和他的輪椅無法下到地鐵月臺時,老師寧可帶全班學生返回學校,也沒有選擇帶其他學生下到地鐵月臺而把賽姆落下,因為老師不想放棄大家通過一年的努力才建立起來的這個包容的班集體。在這個班級中,賽姆始終受到了大家的關愛和照顧,學校也為賽姆提供了專門的通道和設施,為其在校園的一切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同時,這個探究主題也給那些身體沒有殘疾的兒童提供了一個機會去學習和了解那些身體有殘疾的兒童所面對的現(xiàn)實生活,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理解那些與自己存在差異的人,并學習一些利他的行為和態(tài)度,建立起一個具備共情力和同理心的班級社群。在主題探究過程中,有的孩子愿意坐在輪椅上體驗一日生活就是這種態(tài)度的具體體現(xiàn)。
公平的教育將兒童的差異性視為資源
如果我們把兒童的成長看作一條發(fā)展軸線,其實每個兒童都在發(fā)展軸線的某一點上。我們不能“一刀切”式地認為只要兒童到了某一年齡,就能做完全相同的事情。有些孩子到了5歲,但已經(jīng)能做一些6歲孩子能做的事情;另外一些孩子也到了5歲,但還只能做一些4歲孩子能做的事情。兒童存在差異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然而,兒童的這些差異性會不可避免地為教師的教學帶來困難和挑戰(zhàn)。教師將這些差異視為資源還是障礙,將深深地影響到教育公平與否。
歐文是一個在需要停止工作時很難停下來的孩子。如果在整理時間之前沒有完成自己的工作,他會哭喊、爭吵或生氣。在班級集會時,他總是坐不住,也無法停止和周圍的小朋友說話。他會四處走動,然后踢或推其他小朋友。老師意識到必須要為歐文提供專門的支持。老師不再與歐文爭論,也不再要求他適應老師的時間安排,而是允許他在集體活動時坐在面對會議區(qū)的一張桌子旁,同時參與課堂討論和繼續(xù)完成自己的工作。這種安排讓歐文的身體安靜下來并專注于學習,因為這是適合他的學習方式。
當班上的孩子們都非??释幻游锉Wo區(qū)的工作人員帶來的動物皮毛時,燕子的臉上帶著悲傷的表情。她不理解萊納佩人既然那么熱愛動物為什么還要把動物殺死,然后吃它們的肉,還用它們的皮毛做衣服。老師注意到了燕子的反應,鼓勵她詢問保護區(qū)的工作人員那些動物皮毛的來源。工作人員解釋說,那些皮毛來自死在路上的動物,將皮毛保存下來是為了幫助兒童了解萊納佩人賴以生存的動物。當孩子們撫摸動物皮毛時,保護區(qū)的工作人員還請孩子們思考:在冷風吹襲的日子里,萊納佩人將多么感激能吃到動物的肉來獲得能量,能穿上用動物皮毛制成的衣服來保暖。之后,燕子將她的玉米芯人偶設計成這樣的姿勢:人偶張開雙臂,祈求動物的祝福,并祈求動物保護部落中的其他生命。老師正是將燕子的差異性視為資源,才幫助她實現(xiàn)了簡單但合理的概念理解上的飛躍。
除了關注兒童的差異性,我們也需要關注成人的差異性。例如,原來的校長在學年中期退休了,而新上任的校長沒有幼兒教育背景,不理解老師們的園藝項目實踐,還處處為難他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困難,老師們團結一致,邀請新校長參加“地球日”的活動,讓校長親身體驗兒童的學習過程,親眼看到兒童的學習成果,并在之后的日子里與之進行持續(xù)的溝通和對話,直至他對老師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不再有任何的干擾和質疑。這個例子雖然是來自于成人(教育管理者),卻間接地影響到兒童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
公平的教育不應該給某些人帶來過度的好處而使其他人的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質量低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絕對的公平,但我們可以通過量身定制教學方案,確保每個兒童都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獲得所需要的支持和幫助。這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一個有效途徑,需要社會、家庭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文中的案例均來自《教幼兒園:以兒童為中心的未來課堂》,該書已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