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殿忱
中華書局于本世紀(jì)初年,影印出版饒宗頤先生所編《敦煌吐魯番本文選》。首篇即為昭明太子《文選序》殘卷?!稊洝方榻B:“吐魯番三堡張懷寂墓出土,初唐寫本。一九二八年發(fā)現(xiàn),存十七行,起‘(懷)沙之志,吟澤有顦顇之容’句,訖‘自姖(姬)漢已來’句。載黃文弼《吐魯番考古記》,又收入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法書大觀”①饒宗頤編:《敦煌吐魯番本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頁。。復(fù)在《附錄》中稱:“吐魯番所出《文選序》,吉光片羽,亦附入焉”②饒宗頤編:《敦煌吐魯番本文選》,第9頁。。今以中華書局整理本李善注《文選》(以下簡稱《李善注》)為對校本,以《昭明文選譯注》(以下簡稱《譯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以下簡稱《全梁文》)為參校本,復(fù)以《敦煌俗字典》(以下簡稱《俗字典》)、《碑別字新編》(以下簡稱《碑別字》)等工具書為釋文之參照。
蕭統(tǒng)《文選序》為歷代學(xué)者所重視,即或在一百多年前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yùn)動中,當(dāng)錢玄同等人對“選學(xué)妖孽”大張撻伐之時③趙福海著:《昭明文選研讀》,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503頁。,仍有劉師培堅(jiān)持認(rèn)為“昭明此序,別篇章于經(jīng)、史、子書而外,所以明文學(xué)別為一部,乃后世選文家之準(zhǔn)的也”④劉師培著:《中國中古文學(xué)史講義》,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第106頁。。可惜,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古代文論作品,往往重視與蕭統(tǒng)亦師亦友的劉勰所著《文心雕龍》,以及鐘嶸的《詩品》,而輕忽了蕭統(tǒng)《文選序》的重要價值。直到王立群教授撰寫《論二十世紀(jì)〈文選序>研究》也未提及劉師培的正確論點(diǎn)。竊思:不會因劉氏為鐵桿保皇派而因人廢言吧?其實(shí)他所說的“準(zhǔn)的”,還應(yīng)該包括將書籍的序言從書后(《史記》、《漢書》、《說文解字》等重要典籍均如此)移至?xí)暗摹笆资轮Α保ㄒ杂绊懗潭榷摚?/p>
以下,用黑體字排殘卷原文,括號()內(nèi)為李善注補(bǔ)足的文字。筆者校釋之文,以“忱按:”提示。
(臨淵有懐)沙之志,吟澤有顦顇之容,騒(人之文,自茲而作。)
忱按:“懷沙”句,典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至于江濱……乃作懷沙之賦”⑤(漢)司馬遷著:《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486頁。?!耙鳚伞本洌谩稘O父》:“屈原既放,遊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之文意①(宋)洪興祖撰:《楚辭補(bǔ)注》,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第296頁。。一九五五年國家公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其中規(guī)定:“顦顇”為“憔悴”之異體字,一般情況下不再使用。這兩組形聲字,意符由指代頭部的“頁”字,換成了“豎心旁”,是因?yàn)楣湃苏J(rèn)為“心之官(能)則思”和“相由心生”而來。盡管今天看來這并不科學(xué)。另外,“沙”字殘左旁,“騒”字缺右旁,且“馬”下四點(diǎn),行書、草書均作一橫,今天已被簡化漢字所采用。
忱按:“詩者”句,典出《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②(南朝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637頁。?!蛾P(guān)雎》句,言:《詩經(jīng)·周南》首篇為《關(guān)雎》,末篇為《麟趾》。而“《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③(南朝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第638頁。。雖然“政、正”二字在古代漢語中可以通用,但從文章題旨看,“政”字更切合文意,也更為后世學(xué)者采用之。又,“桑間”句,典出《禮記·樂記》:“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④(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258頁。。鄭玄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亡國之音于此水出也。昔殷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已而自沉于濮水?!庇?,“”字,是手寫體“亡”的俗字。又見S.2073《廬山遠(yuǎn)公詩話》⑤黃征著:《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18頁。?!啊睘椤棒印钡乃鬃?,可補(bǔ)《敦煌俗字典》之缺。另外,“詩”字殘左半,“而”字缺下部分,“雅”字殘右半,“觀”字漫漶不清。又,“雎”下“七、余”二字,為“反切法”注音(取第一字聲母,第二字韻母及調(diào)值,相拼而成。)“趾”下“音止”二字,為“直注法”注音。相當(dāng)于:“趾,讀‘止’音”。
頌者,所以游揚(yáng)徳業(yè),襃讃成?。吉甫有“若”之談,季子有“至矣”之歎。舒布為詩,既其如(彼);緫成為頌,又亦若此。
忱按:“吉甫”之句,言周宣王時,上卿尹吉甫曾作《烝民》詩(見《詩經(jīng)·大雅》)內(nèi)有“吉甫作頌,穆如清風(fēng)”之句②(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569頁。?!凹咀印本?,指吳國公子季扎應(yīng)邀到魯國觀賞樂舞,席間贊美《頌》云:“至矣哉!……盛德之所同也”③(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2007頁。。又“徳”字,為“德”之碑別字。亦為敦煌俗字,見敦研008《維摩詰經(jīng)》④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79頁。行文至此,想起當(dāng)代一件逸事:四川儀隴縣朱德故居管理者,請同為四川人的鄧小平題寫匾額,其中“德”字寫作“徳”。前去參觀的中小學(xué)生不斷寫信糾錯,直到小平同志改題規(guī)范的“德”字,才終止“投訴”。又“裦”為“褒”的俗字,可補(bǔ)《俗字典》之缺?!?”為“功”的碑別字。見《孫秋生造像》⑤秦公輯:《碑別字新編》,第11頁。,又“”為“穆”的俗字,見S.388《正名要錄》⑥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282頁。,又“歎“字“依《一異表》為“嘆”的異體字。而今“嘆”又簡化作“嘆”?!凹绕洹?,李善注等傳世本皆作“既言”。仔細(xì)吟誦,與“又亦若此”對舉,出土殘卷之“既其如彼”明顯強(qiáng)于“既言如彼”。又“緫”字殘損,李善注作“緫”,是?!熬憽笔恰翱偂钡幕蝮w字,今又簡化作“總”。又“穆”下注“音目”二字,系直注法注音。
忱按:箴、戒、論、銘四種文體各有用途與特點(diǎn)。敦煌俗字中常常混淆草字頭與竹字頭,示部與衣部,故“葴”字,見于S.388《正名要錄》⑦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547頁。“”字見于P.2536《春秋轂梁經(jīng)傳》⑧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31頁。?!啊睘椤敖洹钡乃鬃郑姸匮?65《大般涅槃經(jīng)》⑨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198頁。?!啊睘椤翱铩钡乃鬃郑奡.328《伍子胥變文》⑩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227頁。。“?”為“析”的俗字,見S.388《正名要錄》?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436頁。?!啊睘椤拔ⅰ钡乃鬃?,見S.238《金真玉光八景飛經(jīng)》○12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421頁。。又“箴”下直注“音針”?!罢摗毕伦ⅰ叭ヂ暋保c《論語》之“論”讀陽平聲有別。又“析”字下注“洗激反”三字,足可以證明此殘卷為唐代初期或唐以前之寫本。因唐代中期忌諱“反”字而改稱“某某切”。
忱按:述誄、贊兩種文體之緣起,列其下十七種文體之名?!傲o”是“美”的俗體字,另見S.388《正名要錄》①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270頁。,又“”為“誄”的俗字,“發(fā)、彂”與“哀、”均為正、俗體字,亦可補(bǔ)《俗字典》之缺?!盃牎笔恰肮{”的異體字?!啊睘椤傲鳌钡乃鬃郑硪奝.2173《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宣演卷上》②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250頁?!啊睘椤皬t”的俗字,另見S.4642《發(fā)愿文范本》③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86頁?!啊睘椤凹馈钡乃鬃?,另見S.799《隸古定尚書》④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18頁。。所謂《隸古定尚書》,是指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用今文校定家傳本《尚書》之后,又用隸書摹寫的古本。又“悲哀”,實(shí)為“哀”一種文體,“悲”是為句子整齊而加的字。又“答客、指事”為兩種文體?!扒E”為“答”的俗字,另見敦研020(9--7)《大般涅槃經(jīng)》⑤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72頁。?!爸甘隆庇置捌唧w”,“”字,亦為俗字,另見敦研187《太子瑞應(yīng)本起經(jīng)》⑥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555頁。。
忱按:“三言”,有人認(rèn)為是指《孝經(jīng)援神契》所云:“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逼渲小懊鸬丁?,是繁體的“劉”字,“禾子”為“季”?!鞍俗帧?,有人認(rèn)為是《后漢書·曹娥傳》所引《會稽典錄》“邯鄲淳作《曹娥碑》,操筆而成,無所點(diǎn)定。其后蔡邕又題八字曰:黃絹幼婦,外孫虀臼?!薄妒勒f新語·捷悟》載:“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之)子也,于字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為辭?!雹撸铣に危﹦⒘x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80頁。合起來,即“絕妙好辭”。“篇、辭、引、序,碑、碣、誌、狀”為八種文體。一般通說《文選》有三十七種文體,但據(jù)南宋陳八郎本,又從“檄體”分出“難體”,計(jì)三十八體⑧郭殿忱等著:《論〈文選>之序體》,《北華大學(xué)學(xué)報(bào)》2003年第1期,第22頁。。另有學(xué)者從“書體”中分出“移體”成三十九種。又“”為“篇”的俗字,另見S.6204《碎金》⑨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305頁。又“”字漫漶不清,依李善注等,定為“辭”字?!啊睘椤氨敝畡e字,另見《宋爨龍顏碑》⑩秦公輯:《碑別字新編》,第252頁。又“”為“碣”的俗字,可補(bǔ)《俗字典》之缺。又“鎽”為“鋒”的俗字,另見S.2114《韓擒虎話本》○11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113頁。。又,“鋒”在古代漢語中與“蠭”相通,故知“鋒起”,即蜂擁而起之意。又“陶匏”,前者指用陶土燒制的樂器“塤”;后者指用葫蘆做底座,其上再加簧片的“笙”。又“黼黻”均為古代禮服上的紋飾。前者,黑白相間;后者,青黑相間。此二字亦可補(bǔ)《俗字典》之缺。又“”為“悅”的俗字?!奥D”是“玩”的異體字。“”是“致”的碑別字,另見《魏劉賢墓志》○12秦公輯:《碑別字新編》,第103頁。。又“蓋”字,已是規(guī)范的簡化漢字。特別是“引”字下注“以進(jìn)反”三個字,再次確定此寫本為初唐或唐以前的作品彌足珍貴。“間”字下標(biāo)“去聲”,用以區(qū)別讀陰平聲時的音、義。又“匏”下注“蒲包”,為反切法注音。
忱按:當(dāng)代有些整理本將“餘閒”也簡化作“余閑”①(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第3頁。。未注意到《漢字簡化第一表》下的注釋:“在余和餘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餘”。又“監(jiān)”指監(jiān)國,“撫”指 撫軍。《左傳閔公二年》:“冢子(即太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jiān)國”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788頁。。又“心遊目想”,應(yīng)作“心想目遊”理解。此為古代漢語中一種名為“倒置”的特殊修辭手法。又“晷”為日影,“移晷”即指時光流逝。張衡《西京賦》有“白日未及移其晷”句,是嫌時間過得太快。此處反用其意:是說過了很長時間。又“凥”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有凥有居,凥,處也,從居得幾而止。凡今居處字,古祗作“凥處”。又“厯”為“歴”之俗字,另見S.1068《兔園策府》③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240頁。。又“”為“觀”之俗字,“姖”為“姬”的俗字,均可補(bǔ)《俗字典》之缺。又“”字,為“忘”的俗字,另見S.2073《廬山遠(yuǎn)公話》④黃征著:《敦煌俗字典》,第240頁。。又“監(jiān)”下注“音緘”,“晷”下注“音軌”,均為直注。蕭統(tǒng)說:姬周祚八百年,炎漢祚四百年,一千二百多年以來(與“已來”通用)的悠邈歲月,略去嬴秦、曹魏、司馬氏之晉和蕭齊。這種大一統(tǒng)的歷史觀,是頗值得充分肯定的。
昭明太子文選序(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吐魯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