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饋諷 徐君姬
摘?要:現代社會是一個對互聯(lián)網高度依賴的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已經離不開網絡。我們的思想、方法、技術等生活和學習工作中的所有方面唯有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日新月異的社會步伐。同樣,我們高職院校的課堂,一個高技能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更需要跟上互聯(lián)網的大趨勢,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出符合自己辦學定位及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人才。
關鍵詞:互聯(lián)網+;高職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高職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的任務,而人才的培養(yǎng),最重要的陣地就是在課堂上,無論是理論課堂還是實訓實踐課堂。課堂效果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素質和技能水平,也就關系著將來走上工作崗位的職業(yè)技能人才的能力水平,所以探索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我們永遠不變的課題之一。
一、課堂教學出現的新特點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手機和網絡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教學課堂上也出現了新的特點,感觸最深的表現是我們的教和學好多時候已經離不開手機和網絡的幫助了。一方面,從老師的角度來說,除了課本資源之外,我們還會給學生提供課外的學習資料和學習平臺,這些學習資源和學習平臺都是離不開互聯(lián)網的;老師各種作業(yè)和任務的布置、各項通知的發(fā)布大部分也是通過網上完成。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學生對各種學習需要的APP軟件和系統(tǒng)應用掌握起來用時非常短,有不明白的他們會積極地尋求幫助直到問題解決,說明學生是最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且主觀能動性非常強;對老師布置的網上任務也完成得又快又有質量,這說明學生是很認可融入了互聯(lián)網因素的教學模式;上課時我們也經常有需要同學們參與的課堂活動,這些活動里同學們需要用到PPT課件、文檔、視頻等各種形式的展示,學校的多媒體設備已經實現了和手機的互動傳輸功能,在相應軟件具備的情況下很輕松地就能將手機里的資料上傳到教室的多媒體設備上,省卻了帶U盤的環(huán)節(jié),也解決了學生忘記帶U盤不能拷貝資料的問題。
以上情況說明了網絡已經成為我們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載體了,現在線上的各種教學培訓輔導也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人們對線上的教學從最開始的質疑,質疑其教學效果,甚至不理解不接受,到逐漸看到了其獨有的優(yōu)勢和特點,線上學習節(jié)省時間、人力,空間約束性小學習人數不受場地限制,不同地域的人能同時學習而又不影響和老師的交流互動,只需要網絡、手機或電腦這三個人人必備的工具就能展開學習,形式更為新穎,課程結束后還支持無限回放,可以讓我們反復學習,現在選擇這種學習方式的人也在迅速增長。表面上看是我們增添了一種學習方式,是但從深層次探究,其本質上反映的是互聯(lián)網帶來的學習發(fā)展趨勢,是我們課堂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方向之一。利用好互聯(lián)網給我們帶來的科技革命,能對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路探析
(1)認真探索符合新時代互聯(lián)網+背景下學生多樣化需求的課堂教學方法。建立一套屬于自己課程的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兩者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F在的許多網絡教學平臺和軟件如智慧職教、云班課、知到等都已經開發(fā)得很完善了,里面的各項功能也都能滿足我們上課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需要。以網上平臺的簽到功能來說,尤其對上公共課合班大課的老師顯得更為實用,可以在一兩分鐘內就完成上百人的同時簽到,非??焖俚赝瓿晌覀兊目记谟涗洠粌H節(jié)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學生們也很樂于接受這種形式;再比如云班課里的輕直播的互動交流模塊,給老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輕松的網絡場地,大家在自如的氛圍中就能完成討論活動,同樣的活動如果放在教室課堂上有的學生就感覺受拘束,效果不如線上的好;還有作業(yè)的提交批改,如果運用網絡教學平臺,系統(tǒng)會自動匯總出已交和未交人數及人名單,老師能在最短時間內迅速掌握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而且在批閱作業(yè)的時候可以選擇批量批閱或是單獨批閱,能滿足不同情況的需要。這就是科技帶給我們的便捷和力量,我們唯有好好運用,讓他們成為我們課堂教學的助力能手。
課堂教學實踐表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沒給學生帶來額外的負擔,而且其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也比單純的課堂教學有了很大提高,同時也大大豐富了我們的教學內容,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讓互聯(lián)網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就成為了學習的工具。
(2)探索整合網絡教學資源的內容和形式,雖然我們有成熟的網絡軟件和平臺可以應用,但是里面的教學內容和資源還是需要各門課程老師自己去添加設計。在這方面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線上課程的時間比重是多少,太長了學生會有疲勞感,太短了又不能講清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反復實踐改進再實踐;線上課程和線下課程的內容劃分,不能單純的將教學內容一分為二,那樣教學內容就不是一個有內在邏輯的有機整體,我們需要整合教學資源內容,做出適合線上和線下的內容模塊,使得兩者既有邏輯聯(lián)系又有側重點的不同,比如說線上以課本上的基本理論知識為主,注重對知識點的講解,線下更注重拓展實踐活動或項目實施,重點和難點問題我們可以線上線下都講。
對于網絡教學的形式也是我們需要探索的一個重要內容,靈活有趣的形式表現會提高課程的吸引力。根據教學內容,我們設定不同的表現形式,可以采取音頻、視頻、PPT、討論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模式,增強課程的趣味性。網絡平臺是一個浩瀚無窮的空間,需要我們填充的內容很多,唯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進。
(3)利用好微信、QQ、公眾號等互聯(lián)網溝通平臺。建立各班各學習小組的網絡聯(lián)絡群,這樣做能大大加大老師和學生的聯(lián)系,彌補了老師下課后就和學生脫節(jié)的不足,解決了空間和時間的局限,能隨時隨地地實現老師和學生的交流溝通。一是學生的各種問題都能及時和任課老師反映和解決,有利于增強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親切師生關系;二是有利于老師各種通知和任務的發(fā)布和布置,形成對課堂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補充,而且實踐中也證明了學生在網絡上都很活躍,通過網絡布置的活動和任務其參與積極性和質量更高。
現在基本上所有的學校都有自己的公眾號,但是各專業(yè)課程公眾號就比較少了,我們可以嘗試創(chuàng)建自己的課程公眾號,延伸我們課程內容的寬度:向學生推送相關學習資料及文件;及時更新我們的課程動態(tài);設立專門的答疑解惑區(qū),有效了解學生個性和共性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調整我們的課程設計和方法。長期堅持下來就會加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認同感和成就感,會自覺的去關注里面的信息,潛移默化地提升了我們的教學質量。
(4)更新理念,以技術求發(fā)展。作為課堂教學主體之一的老師,我們的各種培訓、會議、信息發(fā)布等活動相當一部分也是在網上,對其方便性我們也都有體會,所以更何況專職學習的學生,他們更樂于接受這種有網絡參與的學習模式,我們就需要改變以往的純粹的課堂學習、純粹的老師講授才是教學的觀念,積極把課堂教學融入到互聯(lián)網+的大潮中來,鼓勵學生學會用網絡學習,樹立課堂教室和網絡教室兩個教學主陣地的理念,兩者在教學中的地位不能互相取代;老師自身也要學會利用網絡學習,對拓寬自己教學內容的資料及時保存下來,關注和課程相關的公眾號,汲取有用資源,參加課程專業(yè)的專題培訓,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同時老師自身的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能力也直接關系到課堂效果,所以老師也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室加板書的教學形式和觀念,在不斷學習專業(yè)知識之外,更要加強各類信息技術軟件、多媒體設備的學習和應用,運用多種形式的軟硬件技術,增加課堂形式的藝術性、網絡性,為我們的課堂增添活力色彩,充分與時代特色融合,貼合高職學生的學情特點。
(5)適應新時代,采取課堂教學新措施。課堂中盡可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也是我們探索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上述我們提到的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模式外,經過長時間的課堂實踐,我們總結出了一套課中提問,課后隨堂測驗的教學措施,這種方式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有很好的效果。在上課過程中提問,是隨機并且不定時的,誰都有被提問的可能,學生的注意力也就大為集中;課后隨堂測驗,下課之前留出一定的時間立馬進行針對本次課內容的測驗,這種測驗就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當然這種形式的測驗需要老師在上課前就要把題庫內容設定好,把測驗形式設計好并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中,這個時間大概在十分鐘即可,學生提交之后系統(tǒng)就會自動生成成績,學生也在第一時間就能看到,這樣的測驗既能引起學生對自己成績的興趣和重視,又為學生所樂意接受;既隨堂鞏固了課程內容,又檢驗了我們的教學效果,并能發(fā)現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無論是課中提問還是課后檢測,其成績最終都會計入學生的平時表現成績,這樣我們的課堂活動的參與度提高了很多,課堂氛圍也更為積極活躍。
時代給了我們很多挑戰(zhàn),但更多的是機遇。結合互聯(lián)網的大時代特點,創(chuàng)新互聯(lián)網+教學的教學模式,讓網絡與我們的課堂融合,擇其長而發(fā)揮,擇其短而避之。時代在向前發(fā)展,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也需要創(chuàng)新才能向前發(fā)展,我們能做的就是與時代的發(fā)展同向同行。
參考文獻:
[1]張解解.職業(yè)院?;A課程如何開發(fā)數字化教學資源繼而實現翻轉課堂的教學需求[J].教育現代化,2018(50):369-370.
[2]馬金文.試論應如何將合成材料添加劑化學教學中理論知識應用與實踐結合[J].化工管理期,2016(11):25.
作者簡介:崔饋諷(1980—?),女,漢族,河北深州人,碩士,助教,從事人文素養(yǎng)、思政與法律教學研究;徐君姬(1980—?),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講師,從事思政與法律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