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義”是三島由紀夫作品中的關(guān)鍵要素之一。在男性對其進行追求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有女性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稇n國》中的麗子自內(nèi)部從屬于“大義”的內(nèi)容,《十日菊》中的菊從外部依附于“大義”的主體,《午后曳航》中的房子則被放置在“大義”的對立面。三人盡管境遇不同,但各自與“大義”的聯(lián)系則共通地體現(xiàn)出三島文學中“大義”與女性的自主性不能相容的傾向。
關(guān)鍵詞:《憂國》 《十日菊》 《午后曳航》 女性形象 大義
在三島由紀夫的眾多作品中,“大義”經(jīng)常作為關(guān)鍵要素出現(xiàn),最典型的例子當屬于1961年初次發(fā)表于《小說中央公論》且又在1968年被作家親自選入自選短篇集的三島文學代表作品——《憂國》。在這部“凝縮了三島的全部好處與壞處的精粹一般的小說”中,主人公武山信二中尉在“二·二六事件”后第三天夜里,因憂憤于“皇軍”即將無可避免地發(fā)生分裂而選擇切腹自殺。在武山實現(xiàn)其自身“大義”的過程中,麗子作為唯一在場的女性,在與丈夫一同將死亡之前的愛欲推向極致之后,又見證了丈夫死亡的完整過程,隨后還按照約定毫不猶豫地殉夫而去。
而其他的三島作品中,女性作用于“大義”實現(xiàn)過程的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她們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有些女性的參與是明確的自主行動,而有些則是無意識之中造成了結(jié)果。本文擬從《憂國》《十日菊》以及《午后曳航》三部作品中與“大義”相關(guān)聯(lián)的女性形象出發(fā),對三島文學中“大義”與女性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具體分析。
一、處于“大義”內(nèi)部的女性
在《憂國》中,“大義”是一個被文本明確提出的概念。武山夫婦在決定先后赴死之時感覺到,“兩人再不會為旁人所知的快樂,被大義和神威,沒有一絲縫隙的完全的道德所守護了”;而小說結(jié)尾,麗子準備將刀刺入喉嚨時,也覺得自己終于即將嘗到“夫君曾相信的大義真正的苦味與甜味”。從兩人做出決定到完成死亡的整個過程中,“大義”是一個自始至終存在于背景中的要素。
至于“大義”這一概念的具體內(nèi)涵,在《憂國》中是顯而易見的。1936年2月26日,深受“皇道”思想影響的陸軍青年軍官為實現(xiàn)其天皇親政等一系列政治目的發(fā)動事變,因未得到天皇的支持而被鎮(zhèn)壓,史稱“二·二六事件”。在事件發(fā)生后第三天,2月28日夜里,武山信二回到家中便立刻對妻子表明了自己對朋友們的行為以及事件本身的態(tài)度:“我并不知道。那些家伙沒有邀請我。大概是同情我新婚不久吧。加納、本間、山口,都是這樣?!睆拇颂幖纯煽闯觯渖綄τ趯⑿儼l(fā)動的事件不但沒有意見,甚至認為自己本來也應該是其中一員。在他看來,自己未被邀請一同起事的原因并非志趣不同,而是同伴們不愿讓與妻子新婚不久的自己置身于危險之中。換言之,武山與“起義將?!?,并非僅是如后文中所寫的那樣經(jīng)常請對方到自己家中飲酒聊天的同伴關(guān)系,二者的思想傾向、政治觀點也是一致的。
“二·二六事件”的背景、根源都十分復雜,但“皇道思想”在其中的關(guān)鍵作用無可否認。《憂國》正是以此作為武山與“起義將?!钡慕Y(jié)合點,將“皇道思想”置于武山人生的中心地位。每日對天皇夫婦的“御影”行禮,在夫婦生活中遵從“教育敕語”中的原則,最后以死亡來詮釋自己對天皇的“赤誠”,在遺書中寫下“祈愿皇軍萬歲”的語句——種種行為都是對二者之間最大的一致性——“尊皇”的呈現(xiàn)。生活中時刻尊重天皇,選擇死亡也是因為忠于天皇——可以說,這種貫穿了死與生的無處不在的“尊皇”思想,即是武山所追尋的“大義”的核心所在。
而在武山時時以“大義”為重的生活中,麗子是一個始終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的“賢惠”妻子的形象:不雇女傭,僅靠自己一人操持家務;每日早晨都與丈夫一起對天皇夫婦的“御影”行禮;“一次都未曾頂過嘴”,而作為丈夫的武山“也找不到任何叱責她的理由”。同時,在日常之外,麗子也與丈夫追求“大義”的思想保持一致。二人在兩人新婚之夜,武山在就寢之前對麗子進行了作為軍人的“訓誡”:“作為軍人的妻子,必須每時每刻都做好丈夫死亡的準備?!倍愖訉Υ说幕貞卜浅:唵巍獙哪赣H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嫁妝,護身短刀放在了膝蓋之前。兩人正是因此而達成了默契,于是“中尉沒有再次試探過妻子的覺悟”。也正如新婚之夜所約定的那樣,在武山告知麗子他今晚就要切腹時,麗子毫不猶豫地表示自己一直以來都做好了準備,希望對方能讓自己一同赴死。
由此可見,麗子對于武山所信奉的“大義”——尊奉天皇、時刻為犧牲做好準備——是認同且支持,并樂于配合的。但在武山的理解中,“這一切都是道德的,也達成了教育敕語中‘夫婦相和的訓導”——也就是說,麗子作為妻子的種種之所以是優(yōu)點,當然是因其滿足了武山的生活及情感需求,但更是因其與武山心中“大義”的要求相符。麗子為丈夫細心料理日常生活也好,在“理應”犧牲時堅決追隨也罷,她在文本中一切可以從個人情感角度來解釋的行為,都有“大義”作為前提要求和衡量標準凌駕其上。換言之,她對武山所追求的“大義”的順從與協(xié)助,并非是一種來自外部的推動,而是在“大義”這一概念的內(nèi)部進行的對其所需條件的達成和滿足。
二、從外部作用于“大義”的女性
在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中,女性除了作為“大義”的內(nèi)容和條件發(fā)揮促進作用之外,也曾作為存在于“大義”外部的關(guān)鍵要素,對其施加影響。發(fā)表于1961年、與《憂國》同屬“二·二六三部作”的戲劇作品《十日菊》中,女主角奧山菊就是典型的例子。
《十日菊》的時間背景被設定為“十·一三事件”(指代“二·二六事件”)發(fā)生的十六年之后。在當年的事件中,身為大藏大臣的森重臣被叛亂軍選為暗殺目標,是其家中的“女中”——菊從在軍隊中服役的兒子正一那里得到了青年將校要發(fā)動事變的消息,思考對策,最后挺身而出,才使重臣得以逃脫。此后菊被重臣安置在鄉(xiāng)間,重臣自己也遠離政治選擇了隱居。
雖然同為“二·二六三部作”,也將“二·二六事件”作為了事件的背景,但三島由紀夫在《二·二六事件與我》中明確表示,《憂國》是以青年將校的角度創(chuàng)作的作品,而《十日菊》描寫重點則放在了與之恰好相對的——“被選為了目標的人”,即政界高層一方。與發(fā)動“起義”、提出口號、明確追隨“大義”的青年將校不同,作為事件當時身在高位、被青年將校們稱為“國賊”的襲擊目標,“大義”在森重臣這一形象身上,遠不如《憂國》中在武山中尉身上那樣典型和顯而易見。
然而,如果仔細檢視文本便可以發(fā)現(xiàn),森重臣這一形象其實自有其獨特的“大義”。從《十日菊》第一幕第一場,重臣與女兒豐子在仙人掌溫室里的對話中可以得知,“十·一三事件”之后,重臣雖然選擇了從政界退出,隱居到湘南的宅子里專心栽培仙人掌,看似與俗世再無牽掛,但在接下來的十六年間,每逢十月十三日,他都會在家中舉行簡易的紀念活動,借此來重溫那一晚“被選為了目標”的記憶。在與女兒的交談中,重臣十分明確地表達了自己對“十·一三事件”的態(tài)度:“政變,就算失敗了,也是個充滿了榮光的詞??偠灾ひ蝗录莻€了不起的事件。比起我兩年前被任命為大藏大臣、位列當時內(nèi)閣,還是十·一三事件里被選為了目標的時候,更像是立于榮光的絕頂。……我當時害怕或是不害怕,這不是問題。只有被選為了目標這件事情是重要的。被暗殺者,一個中隊的叛亂軍選為了目標。這正是政治家的絕頂光榮。多虧他們選了我。那些年輕兵士們的鼻尖上,總有我令人憎惡的銅像、國賊的銅像、資本家之流的守護神的銅像,正狂妄地笑著。……以后每每想到這,我都歡喜得戰(zhàn)栗起來?!?/p>
在第一幕結(jié)尾處,重臣更是這樣定義自己與起義將校們的關(guān)系:“做著同一個血潮涌動的夢,老人和年輕人還從未離得像那樣近過。……那非常像是年輕人做得出來的夢。為此,明明只要衰老的像水一般的血稍微流出一些就好。……即便如此,你的父親還是不會被殺掉的!因為背叛年輕人們的夢,就是大人們的任務。不,不必這么嚴苛。是因為我愛著他們的夢,而我輕巧地抽身出來,從遠處嘲笑他們的夢,也同樣是因為愛?!?/p>
借由以上臺詞,三島由紀夫站在重臣所代表的“被選為目標的人”的角度,對“二·二六事件”的性質(zhì)做出了提煉:即通過武器與暗殺的“血潮”而得以實現(xiàn)的,年輕人與老人之間距離前所未有地近的碰撞。同樣是在《二·二六事件與我》中,三島由紀夫曾這樣論述青年與老年:“在我難以治愈的觀念中,老年永遠丑陋,青年永遠美麗。老年的智慧是永遠的迷蒙,而青年的行動是永遠的透徹。所以,越是生存下去就越是變壞,人生就是這樣一種正好顛倒的頹落。”雖然這段表述出現(xiàn)在對《憂國》創(chuàng)作過程的介紹中,卻恰好展示了作家從“二·二六事件”中抽象出的“青年與老年”的矛盾沖突形式??梢哉f,如果《憂國》中武山中尉切腹自盡的行動體現(xiàn)了起義將校的“永遠的透徹”,那么上文引用的重臣的臺詞所表現(xiàn)出的上位者對于下層的狂妄與輕蔑,則正是老年“永遠的迷蒙”的一種象征。
在后文中三島繼續(xù)提到,在他看來,“二·二六事件”中起義將校們的“那種純一無垢,那種果敢,那種年輕,那種死亡,全部都與神話的英雄原型相符”,正是他們的“挫折與死”,使他們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英雄。而如果沒有重臣所象征的老人一方站在起義將校的對立面,使年輕一方遭受“挫折與死”,那么三島從“二·二六”事件中提取出的青年與老年的矛盾結(jié)構(gòu)就無法完成,他賦予起義將校的種種美學特性便得不到反襯和凸顯。重臣關(guān)于“十·一三事件”的議論與感慨,正是體現(xiàn)了對這種矛盾的認知——在這雙方都缺一不可的結(jié)構(gòu)中,正如發(fā)動事件的起義將校作為年輕人一方,他們的“夢”(即“大義”)是讓代表“國賊”的自己付出流血的代價一樣,站在與之對立的老人一方的自己,也有著使年輕人們的“夢”落空、破碎的另一種“大義”——從事件中逃脫,作為幸存者繼續(xù)生活。
而重臣之所以能夠保全性命,是因為有菊挺身相助。在事件發(fā)生前兩三日,菊為了在即將到來的危機中幫助重臣,才終于答應做其“侍妾”,得以每晚陪在其身邊伺機而動——正是這種基于肉體關(guān)系的陪伴給了重臣逃脫的機會。事件當晚,菊一直小心著屋外動靜,在叛亂軍到達房間之前,迅速將重臣推進了密道中,而后又獨自留在房間內(nèi),利用自己惹人注目的裸體與叛亂軍周旋,為重臣的徹底逃脫進一步爭取了時間。
盡管從結(jié)果上看,菊的幫助的確讓重臣得以實現(xiàn)了“大義”,但是,從過程與方法上看,她的行為卻使得重臣實現(xiàn)“大義”的過程缺失了重要的一環(huán)——錯過了人生中“至高的榮光瞬間”。三島由紀夫在對《十日菊》進行解說時,明確將“至高的榮光瞬間”定義為“從被選為目標的人眼中映出的二·二六事件”,而事件的頂峰則在于“加害者與被害者”雙方“從相反的一側(cè)各自登上陡坡,然后在其頂點、機關(guān)槍的炮火當中相遇”。換言之,事件中的代表年輕人與老人的雙方各有其執(zhí)著的“大義”,而兩者的正面碰撞——即“相遇”,對雙方而言都十分重要。菊將重臣提前推入密道的做法固然幫助其躲過了性命危機,但正是因此,重臣失去了與青年將校們正面相對的機會,作為“二·二六事件”象征的“十·一三事件”也未能從其眼中映出——于是,結(jié)果就如三島由紀夫本人所言:“森重臣由于菊的忠義舉動,錯過了人生中的那個至高的瞬間?!?/p>
在第三幕第一場末尾,與菊二人之間的“裸問答”進行到最后時,重臣坦言:“任何人都無法侵犯的、那幾乎是神圣的女人的裸體,正是我的榮光達到絕頂?shù)木唧w表現(xiàn)。……但遺憾的是,我并沒有看到它。”也就是說,他遺憾于未曾得見的并非菊的裸體本身,而是其所象征和見證了的“榮光”——事件當中年輕人和老人直接沖突的一瞬。因為事發(fā)當晚,是這具“幾乎是神圣的女人的裸體”,代替了重臣與青年將校們正面抗衡。而重臣不但失去了這種“榮光”,甚至連這種“榮光”作用于其他人的場面也未能親眼看見。因此可以說,菊在幫助重臣達成了“大義”的同時,也對其造成了關(guān)鍵性的缺憾。
而究其原因,是因為菊與重臣的“大義”原本無關(guān)。在森家這樣一個舊式家長制的家庭中,對于身為一家之主的重臣,菊作為“女中”自然只能依附于他,卻不會與之有任何深入的、思想層面的交流。對于以暗殺為主要基調(diào)的“十·一三事件”,菊的認知停留在最基本的求生上,但重臣的認知則帶有其作為政治重鎮(zhèn)的“狡智”且形而上的色彩。既然重臣不可能向菊表露真正的心曲,菊更不可能憑自己的能力揣測出重臣的想法,那么結(jié)果就只能像三島由紀夫本人的形容——“她雖然經(jīng)歷了悲劇,卻完全不理解悲劇的本質(zhì)”一樣,菊雖然憑著自己的善意成功地對“大義”產(chǎn)生了一些影響,但對這一概念本身沒有絲毫的認識。她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做到了什么,也不明白自己沒能做到什么。在這一點上,她與明確對丈夫的“大義”有所了解、并為之時刻準備著的麗子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偟膩碚f,菊對“大義”的作用發(fā)生于外部,且有幾分誤打誤撞的色彩——她既不理解“大義”,又不能像麗子那樣作為“大義”的內(nèi)容之一而存在。
三、作為“大義”的對立面存在的女性
如果說麗子被設計成出于“大義”內(nèi)部的女性,而菊又是至少與“大義”站在同一側(cè)的女性,那么《午后曳航》中的女主角房子,就是與前兩者截然不同的、明確作為“大義”的對立面而存在的第三類女性。
在這部作品中,長年在海上生活的二副冢崎龍二偶然與洋貨商店的女老板黑田房子相識,隨即陷入戀情;同時,他又因自身魁梧結(jié)實的身材和與大海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得到了房子的兒子,十三歲的少年黑田登的好感。但是,隨著與房子的感情逐步推進,龍二對陸地的接受度漸漸提高,對于遠航的熱情卻慢慢退卻。當他終于離開自己工作多年的輪船“洛陽號”,開始為結(jié)婚和幫助房子經(jīng)營商店做準備時,作為旁觀者的登認為龍二不再是個英雄,從龍二的一系列變化中,登和玩伴們“感覺到了自己共同夢幻的歸宿以及令人生厭的未來”。于是,為了“讓那家伙再度成為英雄”,登和其他玩伴一道將龍二引到郊外,在龍二講起自己的航海經(jīng)歷,甚至對自己的選擇產(chǎn)生了悔意時,騙他喝下了有毒的紅茶。
與對“大義”有著清楚認知的武山中尉和森重臣不同,龍二所向往的“榮耀=大義”并非一個明確的概念。在二十歲時,龍二“根本就搞不清自己希望得到何種榮耀,以及哪種榮耀才適合自己。他只是相信,世界黑暗的深處有一點光亮,那是專門為他準備的,也是特意為了照亮他才漸次靠近過來的?!邝詈诓ɡ说谋朔剑谮ぺぐ狄怪信蛎涢_來的光潤的海水堆積物里,自己的榮耀宛若夜光蟲一般正在密集閃爍。他們正是為了光鮮地映照出自己聳立在人類世界絕壁頂峰的英姿,才悄然迎面涌來。”到了熱戀之中,龍二對房子的留戀逐步高漲時,就算他已經(jīng)認為“在遠航的前方根本就沒有什么大義”,但對于“大義”具體的含義,他仍舊認為“尚且無人通曉”,“或許那只是熱帶太陽的別名”。即使在小說末尾,他開始為放棄海洋而感到后悔時,所謂榮耀也依然是“未知的”,“那個被他放棄了的”東西,“應該在黑暗的大洋上不斷呼喚他”。
雖然在龍二心中,“榮耀=大義”的具體概念始終沒有定論,但與之相關(guān)的一些要素及其間的具體關(guān)聯(lián)是明確的。正如小說結(jié)尾處龍二自身的回顧一樣,“在夢幻里,榮耀、死亡和女人總是三位一體”。榮耀來自“來自黑暗的大洋上”;自己與“至高無上的理想女人之間” ,又“必定會有死亡介入”,而船在洋面上的暴風驟雨里又隱含著死亡;同時,對于他們這些“被關(guān)在鐵船上的人來說,周圍的大??崴朴谂恕薄埗硐胫杏蓸s耀、死亡和女人構(gòu)成的三位一體,正是由大海這一核心要素連接起來的。也就是說,對于龍二,就像自己本來應該屬于海洋一側(cè)一樣,“女人”也應該站在自己的“榮耀=大義”一側(cè)。
然而,當“女人”正式出現(xiàn)在龍二的生活中時,事實逐漸偏離了他的預設。在戀愛初期,龍二曾多次試圖向房子闡述自己關(guān)于榮耀、死亡、大海等一系列的甘美觀念與龐大夢想,但每一次都以說出了毫不相干的另一番話告終。于是房子不僅對龍二內(nèi)心深處對于承載著榮耀與死亡的大海有著怎樣的憧憬與厭倦全都一無所知,甚至對龍二有著與他本人的理想完全相反的期待:“房子喜歡龍二所擁有的安全特性——他那質(zhì)樸的心靈不為夢境和幻想所左右。如同構(gòu)造結(jié)實的舊家具,耐久力大于想象力。”
房子自身作為女人的向往,和龍二作為男人的向往背道而馳。后者憧憬海洋的晃動與未知,而前者則尋求陸地的穩(wěn)定與安全。而她眼中的龍二,顯然也與那個本質(zhì)上渴望著榮耀、死亡與女人的三位一體的真實的龍二截然不同。同時,龍二一次又一次的言不由衷又使房子一步步更加相信其對大海的倦怠,從未想過其心中還潛藏著完全相反的愿望。也就是說,龍二并未能通過語言和行為來將天然地站在自身對立面——陸地一側(cè)的房子,真正吸引到自己從根本上認同的海洋這一邊來;或者說,他并未像自己曾經(jīng)希望的那樣,將房子納入自己的“大義”之中。于是房子既不能像麗子那樣對所愛之人的“大義”心中有數(shù),也不能像菊一樣僅憑一番好意便能對主人的“大義”發(fā)揮一些多少帶有正面意義的作用——她不僅存在于“大義”之外,更是自始至終都站在“大義”的對立面,所以對其發(fā)揮的作用只能是阻礙。也正是這種阻礙,被同樣憧憬大海的旁觀者登看作是龍二一個人的罪過,所以他選擇與伙伴們一同殺掉龍二,使其“再度成為英雄”。即使登的眼中并未直接映出母親房子的阻礙,她在其中的存在感與影響力仍然是不可忽視的。
四、女性之于“大義”——作用與地位
通過以上對《憂國》《十日菊》以及《午后曳航》的分析,其中女性形象與“大義”之間的關(guān)系可梳理如下:《憂國》中,麗子作為“大義”的內(nèi)容之一,最終在知曉“大義”的前提下,從內(nèi)部對“大義”的實現(xiàn)起到了助推作用;《十日菊》中,菊從外部依附于“大義”的主體——重臣,雖然并不理解“大義”的內(nèi)涵,但依然對“大義”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積極作用;而《午后曳航》中的房子則在對“大義”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作為“大義”的對立面,阻礙了“大義”的實現(xiàn)。
而三人之間的區(qū)別并非僅限于此。在作品所展現(xiàn)的一系列行動中,麗子自新婚初始就出處以丈夫“言傳身教”的“大義”為重,菊在“十·一三事件”中也完全以重臣的安危為先。與二者相對,房子在與龍二結(jié)識、相愛以及準備結(jié)婚的整個過程中,其種種做法和決定都以自己的需要為最優(yōu)先考量:在戀愛初期,確認“龍二至少不是那種會在經(jīng)濟上給她增添麻煩的男人”;在龍二遠航出海的一段時間內(nèi)“比以前更加熱衷于網(wǎng)球和羅紗刺繡”;以及在答應龍二的求婚之后,找了偵探社調(diào)查其背景,以證明自己的決定并非輕率之舉——雖然一切都與戀情相關(guān),但房子始終以自己的角度思考、審視著龍二其人和自己的情感,與此同時,也保持了個人生活的獨立性。在二人決定結(jié)婚之后,房子甚至通過自己推薦的“無聊的文學書籍和美術(shù)全集”,以及自己講解的“有關(guān)店鋪經(jīng)營的課程”,還有自己“從店里訂購的大批‘品位高雅的英國服裝”,一步一步將龍二改變?yōu)榉献约浩诖摹瓣懙厣系摹毙蜗蟆@種影響力的強大當然與龍二正值對大海的厭倦期有關(guān),但房子本人的主觀意識在其中的作用同樣十分關(guān)鍵。即便房子對龍二內(nèi)心的“榮耀=大義”聞所未聞,全程被排除在外,她也因此得到了與麗子和菊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既不從屬于“大義”的內(nèi)容,也不依附于“大義”的主體,而是與“大義”站在同一高度,對等地向“大義”的主體——龍二施加影響。
誠然,女性在不同作品中的地位差異與作者設定的時代社會背景密不可分?!稇n國》和《十日菊》都以“二·二六事件”為背景,而事件發(fā)生的1936年正值日本軍國主義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加速時代,在這樣的前提下,要求身為軍人妻子的麗子和在高官家中做仆人的菊能和在戰(zhàn)后經(jīng)濟復蘇期做進口奢侈品生意的商店老板房子有同等程度的自主性與獨立性,顯然是失之偏頗的。因而比起基于既定時代背景的女性獨立性的差異,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差異與“大義”的實現(xiàn)與否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從上文的分析可知,女性作為內(nèi)容之一、在內(nèi)部從屬于“大義”時,男性可以通過對其進行“言傳身教”而使其協(xié)助“大義”的實現(xiàn);當女性從外部依附于“大義”的主體——男性時,雖然與理想狀態(tài)有所出入,但結(jié)果仍可算是差強人意;但女性作為來自外部且完全獨立于男性的存在時,本來想將其牽引至自身的“大義”一側(cè)的男性卻因種種因素未能達成目的,于是,原本合理生活著的女性就在結(jié)果上成為“大義”的阻礙。盡管在只論及三部作品的情況下,并不能以此來對作家的女性觀點做出任何結(jié)論性的推測,但仍然可以說,這種“大義”與女性的獨立自主并不相容的狀況正是作家塑造女性形象的過程中,一種不容忽視的傾向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三島由紀夫.解説.花ざかりの森·憂國——自選短編集[M].東京:新潮社,1968.
[2] 三島由紀夫.憂國[M].伊藤整,井上靖,中野好夫,丹羽文雄,平野謙.日本文學全集82·三島由紀夫.東京:集英社,1971.
[3] 三島由紀夫.十日の菊[M].三島由紀夫全集·23.東京:新潮社,2002.
[4] 三島由紀夫.二·二六事件と私.英霊の聲[M].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66.
[5] 三島由紀夫.午后曳航[M].帥松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6] 李佳呟.三島文學における老いと女性——「十日の菊」論[J].日本研究,2020(巻33).
作 者: 曹天賜,中國海洋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學。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