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旭霞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銀湖街道高橋小學,浙江 杭州 311402)
進行語文教學需要與“分析內容”式教學相分離,主要以語言訓練為中心,尤其要加強語言應用。由此拉開了語文教學關注語言形式教學的序幕。時至今日,立足在言語形式,以語言教學為所有教學活動的目標與起點,已經成為了大部分教育家和語文教師的共識。出版社的文獻和發(fā)表論文均記載了此觀點。
讓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語言形式的實踐活動中得到提升是目前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在小學語文第二學段(以下簡稱“中段”),如何遵從學生的年段特征,圍繞文本的句段教學,展開適宜的言語形式教學,引導學生領會和感悟品味語言能力的趣味,掌握語言能力形式的規(guī)律、技能,通過語言形式理解語言內容,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奇妙之處。
為了進一步推導總結小學生的言語形式教學和言語習得的確切關系,筆者以相同內容、不同學生、不同形式進行兩次教學,并對教學效果做了簡單問卷調查。兩次教學過程各組織25 名三年級成績相近的學生參加。
教學和調查過程:
教學內容: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稀肚锾斓挠辍稟 組教學過程:(指向內容)師: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生:秋天很美。老師:那么你從哪里體會到秋天很美了呢?學生:銀杏樹的葉子變成了黃色,像小扇子,感覺到涼爽。學生:紅色的楓樹葉好像一枚郵票。學生:田野就像金黃色的海洋學生: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頻頻點頭。老師:真不錯,你體會得很好,讓我們通過朗誦將這種感覺讀出來。B 組教學過程:(指向言語形式)老師:這篇課文中,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請問把什么比作什么?學生:將秋天的雨比作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老師:那么這個比喻句用得好嗎?對嗎?好在哪里呢?學生:這個句子用得對,也很好,將秋天的雨的特點表現(xiàn)了出來。學生:將秋雨比作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感覺秋雨好像會繪畫一樣,用各種顏料來畫秋天,展現(xiàn)秋天的美麗。學生:這樣比喻寫出秋天的美景,還寫出了秋天的雨的神奇。師:對,這個比喻句不僅寫出了秋天絢麗多姿的特點,還寫出了秋天的雨的神奇,將秋雨比作繪畫的工具,展現(xiàn)這幅五彩繽紛的秋天畫面。讓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受來讀這個句子。
在教學后及時分別對A 組、B 組的25 名學生做了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以選擇的形式,共有4 道題目。如下表:
小學三年級學生言語能力調查問卷問題第一項第二項1.你剛才感受到秋天的美了嗎?有( )沒有( )2.你知道了作者是怎樣寫出秋天美的嗎?知道( ) 不知道( )3.你會運用佳句的表達方式嗎?會( )不會( )4.你寫作會碰到有內容卻不知道怎么表達的情況嗎? 有( )沒有( )
取得了調查問卷的數(shù)據后,筆者將A 組、B 組的數(shù)據制成了統(tǒng)計圖,并進行了原因的分析。
圖1 感受秋天的美
統(tǒng)計圖1、統(tǒng)計圖3、統(tǒng)計圖4 分別回答了調查問卷中第一、第三、第四題的第一項數(shù)據比較統(tǒng)計。這三道題目的數(shù)據A 組、B 組相差不大,沒有本質區(qū)別。圖1全部學生都能感受到秋天的美,說明教學時從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入手都能讓學生感受文章的別樣美感。圖3,A 組、B 組的學生選第一項的都在70%左右,說明學生還是很傾向習得高效的言語表達形式以提升自己,有少部分學生對自己的信心不夠,這與其缺乏言語形式的訓練不無關系。圖4,兩組學生選第一項的都超過了80%,說明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存在“有心無力”——了解內容卻不知從何表達。由此可見學生言語形式積累、理解、運用還很不到位,言語能力十分堪憂。
圖2 調查問卷中的第二題第一項數(shù)據對比統(tǒng)計圖
圖3 會運用形式
圖4 有不知怎么表達的情況
圖2 是調查問卷中的第二題第一項數(shù)據對比統(tǒng)計圖。兩個不同的教學過程,從圖中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生學習結果的差異。A 組的閱讀教學是指向文本內容的,結果只有31.3%的學生認為自己知道了作者的表達方式,而B 組的閱讀教學是指向言語形式,卻有高達81.3%的學生認為自己知道了作者的表達方式。由此可知指向言語內容的教學對于提升學生言語形式的積累的作用較弱,而指向言語形式的教學更能使學生在感知了文本內容的同時習得基本的言語表現(xiàn)形式,更能充分高效提升自己的語言感知能力與文字表達能力。
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語文教師進行閱讀教學大多只注意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具體內容,往往忽視學生是否真正品味和感受到課文所流露的情感,也不注重作者是通過何種方式表達情感。教材的內容是我們都能關注并看見的,深層含義及內涵只有有心人才會體會。
因此,怎樣從教材文本中挖掘適合的語言形式,并將其帶入實踐教學過程,是小學語文教師在認識到言語形式重要性后的關鍵任務。小學語文的中段閱讀主要集中在句段的閱讀,下文以統(tǒng)編版三上為例,淺析中段言語形式點捕捉的方法如下表。
發(fā)掘言語形式的方法例句語言表達形式點 言語形式的文本解讀《花的學?!酚谑?,一群一群的花從無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來,在草地上跳舞、狂歡。抓住特點 這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將花朵擬人化,給予花“跳舞”的動作,用狂歡形容花,通過細致的描寫,生動有趣地表達出來了花的喜悅以及無拘無束的自由感。通過擬人手法的巧妙運用,不僅將花兒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使整段的描寫充滿趣味,富于韻味,審美性強。品味句式本句話描繪了早晨海面的美麗場景,運用了長短句結合的表達形式,不僅使得文本表達層次分明,清爽上口,感情鮮明,也使得景物描寫突出,遠近結合,大小交錯,審美性強?!逗I小城》早晨,機帆船、軍艦、海鷗、云朵,都被朝陽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帆船上的漁民,軍艦上的戰(zhàn)士,他們的臉和胳臂上也鍍上了一層金黃色。比較語序,情感自明此語段通過描寫英子的神態(tài)和動作,感同身受了英子的孤單寂寞、凄涼無助,體會了英子內心的悲慘世界。末尾,向大家介紹了英子為何文靜以及淡漠,才用了倒裝句式手法,巧妙吸引了讀者,引導讀者更加關注英子的遭遇。 《掌聲》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學。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后,她又總是最后一個離開。因為她小時候生過病,腿腳落下了殘疾,不愿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顿u火柴的小女孩》她終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就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運用標點,別樣韻味本段描寫作者連用四個感嘆號,有力地表現(xiàn)出了火柴燃燒起時小女孩激動萬分的心情。然而此刻越幸福,火柴熄滅后便會越凄慘,由此形成隱形對比。透過標點,我們不僅讀到了小女孩此刻的愉悅心情,也讀出了作者對她深深的同情。 《那一定會很好》種子被泥土緊緊地包裹著,它不得不把身體縮成一團?!斑@真難受?!狈N子想,“我一定要站起來,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氣,那一定會很好?!薄圩》磸停馕渡铋L文中前后四次出現(xiàn)“那一定會很好”,通過言語形式的重復表達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強調作者心懷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旅程的積極心態(tài),不僅使得段落結構更加清晰,也使得思想情感表達更為強烈鮮明,與此同時,語言形式上的反復與情節(jié)上的反復也構成了相得益彰的作用,整段關系更加明確。
激活押韻,音順意順《聽聽,秋的聲音》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透明的音樂廳,你好好地去聽——秋的聲音。本段話多處運用押韻,朗朗上口,可讀性強。而言語上的朗朗上口也蘊含著其表達內容的流暢,通過“聽、廳、音”三個字的押韻,不僅使得文本讀起來流暢有致動聽,而且可以通過這三個用韻的言語形式充分感受秋天聲音的美妙。賞析關聯(lián)詞“然而”是表示轉折關系的關聯(lián)詞,寫出了雖然凌亂但不失美麗的梧桐落葉?!叭欢焙汀案弊执钆?,突顯了法國梧桐樹的落葉帶來的視覺美感。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它們排列得并不規(guī)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加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掌聲》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于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關注人物神態(tài)、動作等此段文字,作者通過描寫英子的神態(tài)和細微的動作,讓讀者感受英子的無奈、害怕與難過的內心活動。在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要注重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運用這種描寫,如:心理、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充分顯示文章人物的內心情感。《大青樹下的小學》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還有漢族的。相同句式運用 多民族小學生們高高興興一起奔赴校園,表現(xiàn)了我國的民族特色。運用了三個“從”字,讓文字更有層次感、階段感,讀起來語感昂揚。
以上九條語言形式發(fā)現(xiàn)的基本方法,以中段語文文本為特征,為閱讀教學提供基本任務。掌握這九條方法,老師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捕捉到文本獨特言語形式,隨形入文,構建言語形式的課堂。但是,言語形式如何挖掘還需依靠學生自我特點進行優(yōu)選整理,以達到教學目的最大化。
根據不同的方法捕捉言語形式點,教師需要運用科學高效的教學策略去豐富學生對言語形式的感知,拓寬學生言語形式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更好地積累、運用語言。筆者根據捕捉言語形式點的方法,相對應提出教學策略,并以統(tǒng)編版三上的言語形式閱讀教學為例進行探索。
比較是理解和思維能力的基礎,是言語習得的方法。比較是理解和思維能力的基礎,我們每一個人是通過比較方式了解一切。語文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對比的方式去深刻體會表達情感,感受言語的表達效果。比較教學適合所有的言語形式,特別在長短句、語序、標點上,教學效果比較明顯。在言語形式的比較中,學生能有效達到對文本精妙的言語表達形式的感悟,從而達成對言語內容、內涵的理解,最終習得文本獨特的言語形式。
例如,老師通過句子的比較閱讀,發(fā)現(xiàn)語言形式背后的表達情趣。
句子1:橙子香香的,草莓甜甜的,還有水蜜桃、香瓜,滿滿的甜甜的氣味。
句子2:有香香的橙子和甜甜的草莓,還有水蜜桃和香瓜,滿滿的香甜的氣味。
首先,帶領學生讀句子,體會表達不同:這兩個句子讀起來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
其次,老師順勢引領,啟發(fā)學生思考:哪一個句子讓人有一種發(fā)現(xiàn)水果多的興奮感?
最后,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形式,文章作者是通過什么言語形式展現(xiàn)出水果的香味。那么多水果,多得讓人應接不暇;語句之中同時又表現(xiàn)出作者的興奮、驚喜等心情——這都是通過短促的言語來表達的。一旦句子變長了,讀起來也就缺乏節(jié)奏,自然失去了歡快興奮的感覺。
比較教學過程,學生通過不同言語形式的比較讀,不同言語形式的比較感悟,從而披文入情,引導學生從言語形式上理解、感悟、積累、運用語言。比較法還有一個特殊又明顯的優(yōu)點,能夠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起事半功倍效果。將兩句及其以上的句子放在一處進行比較,學生可以快速地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不同寫作方法、不同表現(xiàn)形式、不同情感流露、不同主題思想等,還可以對這些句子進行匯總,方便記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shù)膽B(tài)度。
言語形式的全新創(chuàng)作是想象,代表學生的心靈自由灑脫,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啟發(fā)。運用想象教學進行實踐教學,適合所有模式,特別在修辭、反復上,教學效果更加明顯。運用想象模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化事物,將抽象化為具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合理運用想象,體會意境,提升對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的理解程度。
例如,教學三上《大青樹下的小學》,老師通過想象教學,使得學生連接言語和情景,領悟窗外安靜的意境美。
首先,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了解窗外安靜的具體言語描寫:窗外是怎么安靜的呢?
其次,讓學生自由朗讀這一段文字,引領學生再次感悟窗外十分安靜的巧妙表達:作者是怎么寫讓你們這么生動地讀出了“窗外十分安靜”的?
然后,引領學生思考作者寫猴子跑來聽課的意圖,領悟作者以動襯靜的表現(xiàn)手法:為什么還要寫猴子跑來聽課呢?
最后,使用想象教學法,促使學生根據言語構建心目中窗外安靜的具體情景。
作者通過外界的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住了,以及猴子也跑來聽課的具體情景來表現(xiàn)窗外環(huán)境是十分安靜這一特點,假設沒有具體情景的想象,學生很難身處其境,領略到窗外十分安靜的意境美。
想象力本就是小學生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師要抓住想象力這一特點,挖掘語言形式里存在的因素,為學生提供正確、合理的催化劑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激發(fā)學生內心的興趣,流露出豐富的感情,使自我內心存在一幅美景,理解、感悟、積累、運用文本的言語,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
朗讀教學適合所有的言語形式,特別在長短句、標點、語序、反復、押韻上,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學生通過帶感情閱讀,在讀中感知整體思想,感悟作者流露的感情,品味文章。表明朗讀是感知和感悟的主要途徑之一,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例如,教學三上《灰雀》,教師通過對話的朗讀教學,感悟言語形式的精妙表達。
首先,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句子特點,體會語言表達的不同:這句表達的特點是什么?
其次,老師引領學生領悟前后句子情感表達的不同:標點符號的不同,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最后,引導學生帶入情感朗讀,啟示學生關注言語的標點符號,體會男孩的心理變化路程。
語言標點符號的不同表達了人物不同的語氣語調,體現(xiàn)了小男孩復雜矛盾的心路歷程。朗讀將句子的語氣語調外化,用聲音加以具體的表現(xiàn),更能體會理解小男孩由肯定到堅定的心路歷程。
王尚文說:“言語的聲音能表現(xiàn)文字無法固定的文氣,聲音是心靈的釋放,它比文字更能直達心靈?!闭Z文教師要重視通過言語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明確朗讀的目標,細心設計每一次課堂的朗讀形式,為讓優(yōu)美的語言,正確的形象、真實的情感浸潤學生的心靈,使言語形式的學習在一次次深情的朗讀中不斷感知升華。
仿寫教學適合所有的言語形式,特別在修辭、關聯(lián)詞上,教學效果比較明顯。
言語形式的學習貴在學生實踐。仿寫是學生言語實踐的過程,有利于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寫作實踐體驗來感受言語形式之妙與意象之美,也為自己的習作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礎。
例如,教學三上《小狗學叫》中“它不會像狗一樣叫,不會像貓一樣叫,也不會像牛那樣哞哞叫,更不會像馬那樣嘶鳴”時,教師可以出示“不會_______,不會 _______,也不會________,更不會 ________”這個句式,并要求學生用這樣的句式來仿寫一個人或一種動物的特點。通過關聯(lián)詞這一言語形式的仿寫,就可以將言語形式和前面學習的文本內容融為一體,促成學生個性的感悟。
仿寫模式的特點是由繁化簡,能使學生快速掌握寫作的技巧與語感,還可激發(fā)學生內心的創(chuàng)作靈感。通過言語形式的仿寫,促進文本言語形式內化為學生個性形式,提升學生認識言語的屬性、特征和相互關系的能力,這便是學生習得言語的真正過程。
總之,中段言語形式教學著眼于言語表達的特有形式上,緊緊抓住文本中句段言語在表達形式上的獨特和規(guī)律,品味言語的滋味,感知言語的溫度,辨別言語的輕重,透視言語的意蘊,構建言語的生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采取積極有效的內容理解與形式學習方式,將言語的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起來,亦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起來,進而在言語形式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感知能力與表達能力,通過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