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龍
一、 重要的事說兩遍
老子喜歡在章末對一些他認為重要的事項加以強調,以達到警醒世人的說理效果,因而《道德經》存在重言一遍的現(xiàn)象。蔣錫昌先生《老子校詁》一書較早關注到老子這種獨特句法,并予以揭橥:“蓋‘夫唯之句,常承上句之意而重言之,此《老子》特有文例也?!彼麖摹兜赖陆洝分姓页鏊膫€例證加以說明,如第二章:“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薄啊蛭ǘ洌党猩暇涓ゾ又舛匮灾?,例一?!钡诎苏拢骸八评f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二句,系承上文不爭之意而重言之,例二?!钡谑逭拢骸氨4说勒卟挥?。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薄啊蛭ú挥湎党猩暇洳挥舛匮灾??!钡谄呤拢骸啊疅o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系承上句無厭之意而重言之,例四。”蔣氏還循此老子特有文例運用“本校法”及“他校法”對《道德經》七十一章進行???,王弼本作“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笔Y先生據(jù)《太平御覽·疾病部》引作“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以其不病”,認為此本文字較諸本為長,當據(jù)改正。若如此,則老子將重要的事說兩遍又增一例。
二、 賈誼“五餌策”與老子“五色”“五音”“五味”之說
漢初為抵御匈奴侵盜,“與單于爭其民”,賈誼向文帝獻“建三表,設五餌”之策,他在《新書》卷四“匈奴”篇中曾予以詳細論述,《漢書》卷四九《賈誼傳贊》也提及“五餌”之術:“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其術固以疏矣?!鳖亷煿抛⒃疲骸百n之盛服車乘以壞其目;賜之盛食珍味以壞其口;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賜之高堂、邃宇、倉庫、奴婢以壞其腹;于來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娛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壞其心;此五餌也?!辟Z誼心憂天下,年少垂涕,提醒文帝應居安思危,以為“時事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太息者六”(《治安策》)?!拔屦D策”基于當時匈奴強盛漢室無法以武力征服的現(xiàn)狀而提出的對策,今天看來不免迂闊不切實際。沿波討源,“五餌策”應是對老子思想的反向繼承,《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蓖蹂鲎⒃疲骸八钍б?。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矣。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為腹者以物養(yǎng)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為目也?!崩献臃磳κ浪走^度享樂生活方式,倡導見素抱樸、致虛守靜的儉嗇人生態(tài)度,如所說“三去”:“去甚、去奢、去泰”;“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又云“治人事天莫若嗇”。賈誼反其道而行之,欲以聲色美味及居處娛樂弱化匈奴心志,以使其降服于漢朝。雖然流于一廂情愿,但不得不說是對老子思想的靈活運用。按,漢初黃老思想流行,司馬遷在《史記·樂毅傳贊》中簡要梳理了黃老之學的傳授譜系:“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于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币虼?,賈誼逆向接受老子思想影響是有其時代背景的。
“五餌策”被后世詩人廣泛用為典實。如唐李白《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方陳五餌策,一使胡塵清”,宋劉攽《熙州行》“賈生屬國試五餌”,清劉獻廷《王昭君二首》其一“六奇已出陳平計,五餌曾聞賈誼言”等。
三、 《史記》“老子贈孔子言”兩種書寫的互文見義
古代仁人君子臨別時往往有以言相贈之習,《晏子春秋》卷五載“曾子將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贈人以軒,不若以言。吾請以言乎?以軒乎?曾子曰:‘請以言?!薄盾髯印ご舐浴吩疲骸胺踩四缓醚云渌?,而君子為甚。故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于鐘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無厭?!笨鬃又軉枌W于老子,臨別時老子曾贈孔子言,典籍多有記載,司馬遷也作為信史載入《史記》,在《孔子世家》及《老子韓非列傳》中都有敘述,但所記老子話語不盡相同?!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孔子一行適周問禮于老子,辭別時,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所載老子之言則與之不同:“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奔毨[兩處老子之言,不難發(fā)現(xiàn)大同中存小異。相同之處在于二者皆具忠告警示意味,所謂“聰明深察、博辯廣大”“驕氣多欲、態(tài)色淫志”云云,都是老子對自我表現(xiàn)欲望強烈的智者孔子的嚴厲批評,告誡他應守柔謙下、低調內斂,這與一向持守無為不爭立場,反對昭昭察察的世俗智慧,以昏昏悶悶的愚人自許的老子哲學理念步調一致、桴鼓相應。至于兩種話語形態(tài)的差異及產生原因,筆者推測蓋緣于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敘述語境及發(fā)言場景的不同?!独献恿袀鳌分欣献淤浹援a生于孔子向學問禮之際,其時孔子當夸夸其談于堯、舜、禹、湯、文、武等儒家圣賢話語,被老子以“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一句話打斷且給予全盤否定。而《孔子世家》中老子贈言發(fā)生在孔子辭別之際,契合古代仁人臨別贈言忠告的語境。其次是刻畫傳主形象的需要?!独献恿袀鳌分袕娬{“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旨在突出老子的虛靜愚樸的人生姿態(tài)和處世哲學,形塑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的道家創(chuàng)始者面目。《孔子世家》中的贈言刻意凸顯“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的身份職責,一方面寫出孔子的轉益多師,善于學習的性格特質,另一方面也是塑造孔子作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的傳主形象需要。
總之,將《史記》所載老子贈孔子言的兩種話語對讀,讀者大致可以回到歷史現(xiàn)場,還原老、孔兩位圣哲面對面的對話場景:初見時孔子侃侃而談,遭老子當頭棒喝,臨別時老子再以美言規(guī)勸。仲尼年輕氣盛、志在有為的形象與老聃諄諄告誡、持守無為的面目躍然紙上。
四、 白居易的辯證法:對老子思想的受容與解構
白居易晚年以獨善其身自許,深受老子、莊子及佛教思想影響。他以愚叟自稱,吟《洛陽有愚叟》詩,作《大巧若拙賦》,從老子哲學中汲取了“愚樸”“知足”和“貴身”的理念。如其《閑居》詩云“心足即為富,身閑乃當貴?!薄吨阋鳌罚骸伴字胁环疲h下仍多菊?!詥柎藭r心,不足何時足。”顯系源于老子所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禍莫大于不知足”。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遠離長安,以期擺脫朝官與宦官的紛爭。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事變發(fā)生后,白居易慶幸自己遠離官場,沒有惹禍上身,“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所作為似源于老子所說善攝生者的無入死地:“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p>
但白居易并未全盤接受老子哲學,如果說其立身行世繼承了老子知足退隱的思想,那么在詩文風格上他則解構了老子的“希言自然”“多言數(shù)窮”“知者不言”的理念。大和八年六十三歲時白居易作《讀老子》詩:“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白氏采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反詰老子“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之說,代表了他對自己“理周辭繁”“意切言激”(白居易《和答詩十首并序》)創(chuàng)作風格的維護與堅守。如果將其所作《醉吟先生傳》與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王績《五斗先生傳》對照,不難發(fā)現(xiàn)白居易多言、好言的性格及“情意失于太詳”(張戒《歲寒堂詩話》卷四)的自傳寫作特點。“多言”還體現(xiàn)在白居易詩風上,其新樂府詩及感傷之作敘事詳近,與元稹等人連篇累牘次韻唱酬,篇幅甚廣,詩題甚長,有的長達百字以上(如《微之到通州日授館未安……懷舊感今,因酬長句》一詩),無不彰顯其詩“太露太盡”(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暢所欲言的特質。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