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關鍵詞】中小學政治課堂;學生主體性;缺失原因;解決對策
一、政治課堂學生主體地位缺失的原因
(一)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的影響
目前,能考進名牌大學的學生平均比例不到10%,而從初中考進高中的學生比例也僅有50%,作為學校,追求高升學率,追求良好社會聲譽是生存的需要,作為家長,擠破頭也要把孩子送進高一級學校并且是出類拔萃的學校。在社會、學校、家長的綜合作用下,應試教育不但沒有放松,反而不斷強化了。在教學中,教師的一切活動是為應試教育服務的,學生的個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受到影響。
(二)課堂師生角色定位不準,課堂教學方式簡單
在部分中小學政治課堂上,教師“一言堂”的現(xiàn)象仍很普遍。教師習慣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授課,學生習慣于聽,教師過分強調知識的背誦和記憶,考試的高分成了部分教師唯一的追求目標,課堂不需要學生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讓學生形成了“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考試后全忘記”的惡性循環(huán)。這種單向的知識傳授方法,忽視學生思維培養(yǎng),教師在課堂上包辦一切,缺乏知識的引導、理解和分析,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缺乏活力,難以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
(三)教學評價方式簡單,內容單一
社會上評價一所學校辦學水平時,往往是看學校的升學率,尤其是品牌學校升學率。同樣,學校在考核評價教師時,也以學生的高分率、品牌學校升學率、示范性學校升學率等指標進行,而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更是以分數(shù)來衡量,教學評價方式簡單、內容單一。在評價體系中,很難體現(xiàn)學校的發(fā)展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學生主體地位缺失的應對策略
(一)改革過于注重考試成績的招生模式
高考和中考,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高中、初中的教學。因此,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應加大對各類學校的扶持力度,使各層次學校均衡發(fā)展,建成更多的高質量的學校,改革現(xiàn)行的大學和高中招生模式,不能只看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應采取多種綜合評價方式來招生。從學校層面來看,開足開齊各類課程,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能全面發(fā)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才能得到保障。
(二)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革新教學模式
著名教育家奧尼舒曾提出,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提高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在這里,教師的作用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方法,從而解決更多的未知問題。為此,我們的課堂上應做到:
1.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以適應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學生
世界的飛速發(fā)展,知識的不斷更新,學生心理的不斷成熟,社會問題的不斷涌現(xiàn),給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終身學習、不斷學習,及時汲取新思想、新觀念就成了教師的必備工作,向網(wǎng)絡學習、向社會學習、向學生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xiàn)在的教育形勢。
2.革新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傳統(tǒng)的政治課堂教學,教師更多的是獨斷專行,學生沒有個性和思想。而我們的課堂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師生共同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在課堂上,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合作、表達,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shù)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是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焙椭C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更有利于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這就需要:
(1)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深化師生情感是營造和諧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基礎。改變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思想,教師不能以死板的課堂規(guī)矩約束學生,約束學生思想和行為,師生平等、互相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校園內幸福地學習和生活。
(2)民主地對待師生關系。無論在課堂,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處理事情時,民主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和每一件事情,和學生協(xié)商、溝通,化解矛盾。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關愛每一位學生。積極、主動和學生交往,尤其是與性格內向、自卑的學生、家庭有困難的學生、殘疾的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充分肯定,對學習中的困難給予熱情的幫助,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多交流,多引導。只要教師認真付出,以真心換真心,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有主動性,也才能在課堂上進一步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學生積極主動才有課堂的生動。因而,作為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成功的體驗,讓學生明白,學習既是國家培養(yǎng)人才,也是成就自己的主要方式,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學習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事業(yè)”,在課前預習,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積極探究,課下自主學習,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學會和教師交往、和同學交往,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將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
(五)注重評價標準和評價層次的多樣性
新課程評價理念強調:我們應更多地關注學校和學生的動態(tài)發(fā)展,而不能呆板地進行定量分析。對學生的評價應關注學習過程,而不能只看學習結果。因此,在政治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內容,應關注學生對信息資料的收集,并對這些資料所包含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綜合、得出一定的結論,然后確定如何幫助學生發(fā)展。從評價的方式看,要實行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只有用全面的方法評價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進一步體現(xiàn)。
總之,我們既要改革招生模式和評價標準,又要教師轉變教育觀念,革新教學模式,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