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榮
(如皋市中醫(yī)院中藥庫,江蘇 如皋 226500)
用時搗碎是指在調劑時, 對某些不宜提前切制的植物、動物、礦物類等中藥飲片, 要求藥劑人員在調配時借助相應的工具進行必要的處理,使飲片達到一定破碎程度以利于有效成分煎出的方法,2020年版《中國藥典》涉及到的相關用詞有“搗碎、粉碎、研碎、打碎、砸碎”。
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指出:“凡湯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棗、梔子、栝蔞子之類是也。用細核物亦打碎,山茱萸、五 味、蕤核,決明之類是也”。中藥飲片“用時搗碎”能防止有效成分散失,充分發(fā)揮藥物的療效[1]。
2020年版《中國藥典》是建國以來的第十一版藥典,將于2020年12月30日正式實施。其中一部共收載中藥2711種,涉及藥品使用時搗碎要求的有68種[2],具體情況詳見表1。
表1 2020版藥典中的藥品使用時要求
搗碎中藥用的工具有搗缽、研缽、碾槽、石磨等,根據其容量的大小可分為大、中、小不同規(guī)格。目前,調配處方時最常用的是帶蓋的銅搗缽。
對需搗碎后入煎的中藥飲片,調劑人員按處方要求用量稱量后,放入搗缽搗碎,再分劑入煎。搗碎以適度為宜,藥品搗碎程度以“碎”為度,不搗或搗不碎,有效成分不能快速而充分地煎出,如果搗碎成粉末了,煎煮時可能浮于水面,或者沉于鍋底造成糊鍋,也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藥典要求這68個中藥品種“用時搗碎”原因有二:一是預先搗碎性狀難以辨識,容易混淆和摻雜,如酸棗仁與理棗仁、桃仁與苦杏仁。二是預先搗碎后不利于貯存保管。含揮發(fā)性有效成分的果實種子類藥物砂仁、豆蔻、草果等,預先搗碎易使有效成分散失;富含淀粉、蛋白質、糖分的果實類藥物,預先搗碎易引起蟲蛀;含油脂的果實類藥物,預先搗碎易泛油變質。
中藥飲片用時搗碎便于準確調劑和服用,加速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溢出和溶出,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確保療效[3]。如五味子,唐·《新修本草》云:“五味,皮肉甘、 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則五味具也”,清·楊士泰《本草述鉤元 》中指出: “五味子,味全者真,入藥,不去核, 必打碎核種子,方五味備”。五味子搗碎入煎使五味具備,是其發(fā)揮藥效的物質基礎。有研究證實[4],補骨脂、冬瓜子、決明子、蘇子、牽牛子、葫蘆巴、蔓荊子破碎后總提取物顯著提高, 平均為26.26%, 牽牛子、冬瓜子在破碎后, 石油醚提取物顯著增加,說明破碎后用藥極為必需。張玲美等[5]研究證實,中藥辛夷搗碎后煎煮25分鐘即可透心,藥液顏色較深,辛味較濃,提高了藥效,減少了使用劑量,未發(fā)現(xiàn)任何毒副作用。鄭文川等[6]研究證實,中藥貓爪草整粒浸泡需要約60min才能達到內無“干心”的要求,常規(guī)煎煮的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為13.42%,煎煮液中的多糖含量為5.44%;貓爪草使用前經搗碎處理后僅需浸泡20min就能達到內無“干心”的要求,常規(guī)煎煮的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高達27.05%,煎煮液中的多糖含量高達22.61%,顯著提高了使用的便利和藥效。
藥典要求的“用時搗碎”應指調配處方時搗碎,既不是預先搗碎也不是讓患者回家自行搗碎。預先搗碎則飲片雖品種來源正確但性狀不符合藥典規(guī)定要求,依據藥品管理法第九十八條應視為其他不符合藥品標準的藥品,按劣藥論處;調劑時不搗碎,則發(fā)放給病人的飲片不符合藥典規(guī)定的炮制要求,也不符合調劑操作規(guī)程。目前,許多中藥房業(yè)務量大、人手少,且女性偏多,“用時搗碎”耗時費力,難以完全實現(xiàn)。故建議加用小型臺式粉碎機,不必局限于“搗碎”,打碎也是可以的,只要達到碎的要求。該搗碎的中藥材,無論處方是否注明,均應“用時搗碎”,使處方中的藥材能充分煎出有效成分,發(fā)揮其應有的療效,同時節(jié)約寶貴的中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