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末期和成年早期的過渡時期,心理心智尚不健全,容易受到周遭氛圍的影響和大量信息的沖擊, 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越來越多,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一大重點問題。
2004年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殺害室友事件;2009年吉林大學學生郭力維用尖刀刺殺室友事件;2013年上海大學學生林森浩在寢室飲水機內投毒后致其室友搶救無效死亡事件……樁樁件件的悲劇都揭示著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從2000年開始, 在我國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中, 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成為點擊率較高的話題之一。 國內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 成果頗豐,搜集到的研究成果,可以簡要地從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xiàn)狀、成因、干預路徑三方面進行歸納。
(1)對高校心理問題現(xiàn)狀的研究。 韓?!陡咝X毨睦韱栴}研究探析》一文中概括,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表現(xiàn)有心理普遍角色不適應, 容易存在“自卑、自閉、敏感、要面子、拒絕幫助”等問題。
(2)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的研究。研究者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學生成長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著手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不一,各有差異。劉文娟從社會、家庭、學校、個人四方面進行分析,認為社會的物質誘惑、家庭的經(jīng)濟基礎、學校的素質教育滯后、高校的高消費水平、個人挫敗感強、就業(yè)壓力、 人際交往的不和諧等因素極易誘發(fā)高校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 許婕等從制度上分析,認為“高等教育的改革、 市場經(jīng)濟對校園文化的影響以及傳統(tǒng)教育方式”造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3)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路徑的研究。此類研究成果大多就制度、物質、思想三方面展開,從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例如,建立健全思政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等。高宏提出開展勤工助學、 塑造健全人格和引導學生回報社會的建議,并提倡樹立典型,引導輿論導向,為廣大學生樹立榜樣。王廣云從心理學視角提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供情緒宣泄機制”。 郭寧寧提出用社會工作方法介入, 力求推進社會工作的實踐應用和進一步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方法。
因各國風俗文化的差異, 也使學生在心理問題方面情況有所不同。從已有文獻來看,美國極其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他們的學生更多的是選擇自我釋放或者主動尋求心理醫(yī)生幫助, 心理健康教育體制較為完善。
王慧霞等分析了美國的資助理念是慈善與宗教理念與民間資助。 國外對大學生的心理研究比較深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心理健康體系,進而幫助大學生減輕心理疾病發(fā)生的概率。從薛沛建先生的《美國大學后勤管理》中可以看到,國外大學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采取的措施,比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設置心理咨詢處并配備專職心理輔導員等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和指導。 這些措施對于我國情況也同樣適用,給予我們很多智慧與啟發(f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的不斷改革,各高校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膳c此同時,退休年齡推遲,人工智能迅速普及,社會上的就業(yè)崗位不斷縮小, 就業(yè)難度不斷增大等問題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大學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與成年期的過渡階段,在經(jīng)濟上無法實現(xiàn)獨立,在心理上強烈希望得到長輩或同輩的認同。 當代社會就業(yè)形勢嚴峻, 無形之中給大學生造成精神上的壓力,這也是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
在過去,每個家庭要撫養(yǎng)好幾個孩子,又由于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很多孩子因為交不起學費被迫退學,所以在那一代有很多人對于自己學歷不高有遺憾。懷揣著這樣的遺憾, 他們在教育下一代時也因此有了執(zhí)念。
經(jīng)常聽到很多家長說“我每天工作這么辛苦,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考個好大學,以后有個好工作”“只要孩子能上個好大學,我付出什么都愿意”等。
一部電影《少年的你》揭示了當今社會,校園霸凌蔚然成風的現(xiàn)象。這部電影同時也說明,校園生活不是像家長想象的那么簡單只是一個學習的地方。當被霸凌的孩子終于鼓起勇氣把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家長時,得到的只是家長的冷漠和指責,“為什么他們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 ”“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學,你別整那些沒有用的,把學習成績搞上去才是正經(jīng)事。 ”
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 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訴求與壓力。在這樣的家庭因素影響下,孩子的孤獨感、無助感愈演愈烈,對自我的認同感、人生的方向感越來越弱。 盡管大學生已經(jīng)越過了高考這道鴻溝,家長不再偏執(zhí)般的要求學習成績,但是學生心理在那個時候已經(jīng)開始走向病態(tài)。
雖說大學校園是學習之處, 但已經(jīng)出現(xiàn)社會人情世故的端倪。 目前很多大學校園或多或少都有不正當風氣。 學生會學長學姐官威大, 自認為高人一等,要求學弟學妹見到他們必須打招呼;教師利用職位之便和學生發(fā)展不正當關系等。
對于學生而言,與自己理想中的大學差距太大,這種落差感和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無助感, 從而造成學生心理走向偏離正軌。
無數(shù)學子,不遠千里跋涉,終于來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學,但很多學生表示周圍的環(huán)境、同學、教師等等一切都是陌生的, 很多學生曾有過因為別人無心的一句話就思考焦慮好幾天的情況, 生怕自己的哪一個行為惹得別人不滿。 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中全身細胞極度敏感,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有些人在大學社會中如魚得水, 可也有一些人面對社會交往手足無措。 有些同學會因為在人際關系中遭遇挫折,進而開始自我懷疑。
患有心理疾病容易出現(xiàn)的情況如下:(1)睡眠障礙;(2)情緒障礙;(3)應激相關障礙;(4)精神障礙;(5)焦慮障礙,莫名緊張、恐懼、坐立不安,不時心慌出汗,癥狀突然出現(xiàn)、突然消失、癥狀出現(xiàn)前不可預測;(6)強迫障礙;(7)恐懼障礙;(8)疑病障礙;(9)疼痛障礙;(10)神經(jīng)衰弱。如不加以重視的話,會嚴重影響學業(yè)和生活。
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不管如何隱瞞,總會有一些地方與常人不同。作為學生的家人,最親近的人一定會發(fā)現(xiàn)學生身體的異樣, 從而困惑、 擔憂以及無措。隨著學生病情的加重,學生家人也會越來越焦慮不安,進而影響生活以及工作,生活幸福指數(shù)降低。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 是即將步向社會的國之棟梁。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出現(xiàn)問題,整個社會的未來也會成為一個變數(shù)。 不止如此,“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當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焦慮不安,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也是一種沖擊。
個案工作是開展社會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主要是以一對一,面對面的方式與案主進行交談,運用專業(yè)的社會工作知識和科學的工作方法, 幫助身處困境的案主,挖掘其自身的潛力,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完善其人格,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狀態(tài)。
在開展個案工作的過程中, 影響最終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交談環(huán)境、社會工作者的交談方式、案主的情緒波動等因素。所以,要想可以真正地幫助到案主,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案主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問題所在。
在大學里面, 大學生一般不愿意跟別人說起自己與別人不一樣的心理。 因為, 在大家的社會認知中,這樣的學生是心理病態(tài)的,僅僅是提起就讓人止不住地想遠離。所以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更多的是選擇隱瞞自己的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地表現(xiàn)合群。 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病情加重。 就像在炎熱的夏天,把自己的傷口捂住,傷口慢慢發(fā)炎流膿潰爛。 所以,個案社會工作的優(yōu)勢就由此體現(xiàn)出來了。
小組介入是運用小組團體的形式, 一個社會工作者服務多個服務對象的方式, 幫助有同樣困惑問題的人們走出困境。小組社會工作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同時服務多個對象, 相比于個案社會工作極大程度提高效率。另一個突出的優(yōu)勢在于,通過團體的氛圍影響每一個團體成員,組織活動,幫助團體成員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和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氛圍, 在糾正團體成員的偏差認知基礎上,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不止如此,團體社會工作不僅可以事后治療,還能起到提前預防的作用。例如,大一新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不適應, 學業(yè)方面的壓力, 急于經(jīng)濟獨立等等問題,專業(yè)的社會工作者可以展開團體社會工作,幫助他們答疑解惑,轉變錯誤認知,走出困境,積極面對生活。
社區(qū)社會工作是專業(yè)社會工作的一種基本方法,它以社區(qū)和社區(qū)的居民為案主,通過發(fā)動和組織社區(qū)居民參與集體行動,確定社區(qū)問題與需求,動員社區(qū)資源,爭取外力協(xié)助,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或預防社會問題, 調整或改善社會關系, 減少社會沖突,培養(yǎng)自助、互助及自決的精神,加強社區(qū)凝聚力,培養(yǎng)社區(qū)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能力, 發(fā)掘并培養(yǎng)社區(qū)領導人才,以提高社區(qū)的社會服務水平,促進社區(qū)的進步。
首先,大學校園就可以看作一個社區(qū)。大學生現(xiàn)在心理處于尚未成熟的階段, 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還不夠牢固,發(fā)現(xiàn)問題后,趁現(xiàn)在解決還來得及。 所以建議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多多開展社區(qū)社會工作,以達到降低大學生心理發(fā)生某些疾病的風險,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其次, 當代社會各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舉個例子,L 高校每年都會讓學生們填寫一種問卷,上面的問題大致就是,是否感到絕望孤獨,有沒有過自殺想法或者行動等基礎問題。那些心理出現(xiàn)問題的大學生, 往往不愿意表露出自己與常人不一樣的地方, 就算自己真的有過失眠自殺的情況,他們在問卷上也填的是否。所以僅僅憑借這樣的一份問卷,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因此,建議學校社會工作者應該多多深入學生的內心, 了解學生真正的心理訴求,幫助身處困境、無法自拔的大學生從深淵中抽離出來。
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到孤獨無助, 最終選擇自殺, 現(xiàn)在的社會、 各大高校還不能夠引起重視嗎?一個個血淋淋的案例擺在面前,正說明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事, 而是事關大學生群體、大學生所在家庭、甚至整個社會。
面對這樣的社會情況, 筆者提出運用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采取一些科學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這類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