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抗
(江蘇護理職業(yè)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0)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育而言的,指的是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與道德品行進行引導規(guī)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中,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格外受到關注與加強,“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必須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之才”[1]。因此,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對改進和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時代要求的回應,還是由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特殊的內容與形式滿足大學生個體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和水平、促進大學生個體全面發(fā)展、成長成才等方面的需求,此即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明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理論與實踐邏輯,是進一步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內在要求,對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個體的存在是生命存在、社會存在和精神存在等三種維度存在的統(tǒng)一,呈現出從低到高的存在樣態(tài)。深入探究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存在樣態(tài),是進一步正確理解和把握本質,有效開展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實現個體價值的基礎。
個體的生命存在是個體的自然屬性基礎上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其中,自然屬性在個體的生命存在維度上是更根本的屬性。正視個體的生命存在維度的需要,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煥發(fā)持久生命力的源泉。
首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個體客觀評估消費需要,樹立合理適度的經濟觀念。個體的消費需要不僅關涉?zhèn)€體生命存在的質量,還關系整個社會創(chuàng)新型人才和合格建設者的培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個體生命存在維度上具有的價值之一,在于在尊重大學生合理化需要的前提下,通過教育幫助大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經濟情況,培養(yǎng)量入為出的消費觀。
其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個體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消除人同自然的對立。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個體的生命存在質量有很大影響,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會極大地促進并保障個體生存質量的提高,不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只會成為個體生命存在的威脅,輕者降低個體的生命質量,重者使個體的生命滅失。
所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個體生命存在維度上所具有的價值之二,在于教育大學生增強生態(tài)意識、敬畏生命的意識及環(huán)保意識,倡導大學生個體綠色生活,自覺遵守生態(tài)環(huán)保相關法律法規(guī)。
個體的社會存在是人的本質屬性的社會化表現,滿足大學生的社會化需要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意識形態(tài)屬性,進而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需要人才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大學生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一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校正大學生的政治方向,推動大學生個體成才成長?!扒嗌倌觌A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正確思想的啟迪、人文精神的感召、理想信念的喚醒和精神品位的升華,對促進大學生個體適應社會、融入社會起到旗幟引領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確立、政治觀念引導、政治行為調節(jié)、政治人格養(yǎng)成,以引導大學生個體的政治方向。
另一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調大學生個體人際關系,譜寫人生華彩篇章。當代社會中人的交往處于馬克思所講的“人對物的依賴關系”階段,對現實與虛擬中的人和事采取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人與人共享價值觀缺失。所以,對大學生個體進行共享價值觀方面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大學生對共享價值觀的知,培養(yǎng)大學生對共享價值觀的情,促成大學生對共享價值觀的意與行,是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有效路徑。
人的精神存在是一種超越性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個體的精神存在維度上所具有的價值就是幫助大學生在從動物性到人性的不斷超越中提高自身存在的層次和境界,實現和對證自身存在的價值。
其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踐行社會主流思想觀念,涵養(yǎng)大學生個體人文精神。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個體在實踐活動中促進現實與理想、實然與應然、此岸與彼岸、工具與目的的統(tǒng)一。與此同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涵養(yǎng)大學生個體人文精神,培育踐行以真、善、美為核心的社會主流思想觀念和完備人格。
其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獨立完整的人格,促進大學生個體心理健康。人格反映了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風貌,也反映了一個人的心理品質和心理特征,具有相對獨立性,是個體社會化的標志。獨立的人格是個體的心理素質的重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決定性作用,是個體心理健康的核心表現。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校大學生心理出現越來越多人際關系不良、抑郁與焦慮情緒嚴重、自我否定等不良現象?!爸挥姓驹跁r代前沿,引領風氣之先,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發(fā)揮更大威力?!保?]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精神主義教育,通過加強大學生個體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個體提供一種從本能欲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精神力量,塑造大學生個體具有獨立性的完整人格。
唯物史觀的視角關于人的問題的總學說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整個理論體系關于人的本質、人的主體性、人的需要、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等學說,都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邏輯支撐。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首先,人在本質上既是個體的,又是社會的。完全脫離個人的社會便不能成為一個社會,更不可能存在于社會實踐中;而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只能被排除在社會實踐活動之外,這樣的個人是不存在的。其次,人在本質上既屬于現實又高于現實。任何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都必定是處在特定“社會關系總和”中的人,他身上必然帶有當時“社會關系總和”的特征。但現實的社會關系不是固定呆滯的,總是處在一個持續(xù)演化和變革的過程中,具有高于現實的一面。最后,人在本質上對立統(tǒng)一于穩(wěn)定性和變動性。
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本質不是變動不居、難以捉摸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僵死的。人的本質的穩(wěn)定性主要體現在人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區(qū)別于動物類的社會關系中,因此,人在本質上的相對穩(wěn)定性便取決于所處的社會關系。但人的本質不是固定不變的,無論是個體的特殊本質還是群體的共同本質,都是具有變動性的,隨著社會制度、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社會關系和人的本質也會發(fā)生變革。
馬克思認為人作為一個主體,主體性主要表現在人在社會關系中能夠能動地、自主地、自為地開展實踐活動。
(1)能動地開展實踐活動體現出人的能力。在開展實踐活動過程中,人自覺地把自己從自然屬性、從自身的活動中獨立出來,自覺地標出自己的差異性。在自覺地開展實踐活動的同時,作為主體的人會有選擇地為自己制定目標,并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進行實踐活動,以實現自己制定的目標。要實現制定的目標,作為主體的人必定會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突破客體的限制,創(chuàng)造條件,改變環(huán)境,超越現實。
(2)人作為主體能夠自主地開展實踐活動體現出人的權利。真正的主體應該是既有能力又有權利的主體,能夠對生產資料、自身勞動力進行占有,能夠對生產活動、生產關系進行調節(jié),隨著生產力的解放和公有制的建立,這種自主性是人最終成為“自由的人”的最高表現形式。
(3)人作為主體能夠自為地開展實踐活動。表現為人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能夠認識自己活動的目的和意向,并能始終理性地限定自身的活動,使之不偏離最終的目的。但自為地開展實踐活動不代表個人主義,強調人作為主體開展實踐活動要受社會關系的制約,強調個人與社會的辯證統(tǒng)一。
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4]。真正的人的需要是符合人性發(fā)展、能對人的本質力量與主體地位進行提升的需要。因此,人的真正的需要應是可以滿足人的生存的自然需要、平等交往和相互尊重的社會需要及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需要。此外,人的需要具有豐富性。由于社會實踐豐富多彩,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人具有多種多樣的需要。馬克思認為:“在現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需要?!保?]人的需要的豐富性一方面體現在人的需要具有層次性,人首先為了生存,進而為了享受,最后為了發(fā)展;另一方面體現在人的需要具有多樣性。人生于自然,長于社會,成于精神升華,依賴的是勞動和社會關系。再者,人的需要是生產的動力,體現了歷史性和社會性的統(tǒng)一?!皼]有需要,就沒有生產?!保?]需要不僅是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推動力,還是精神生產的推動力。主要體現在人的需要對生產的動力作用,由社會實踐活動實現;人的需要的產生和滿足也是由社會實踐活動實現,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調節(jié),這是由于人的需要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是歷史的產物。
人的全面發(fā)展,主旨在于“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4]?!白约旱娜娴谋举|”以人的能力、社會關系、自由個性及人的需求為主要構成內容?!罢加凶约旱娜娴谋举|”,即指自己全面的本質的充分發(fā)展。首先,人的全面發(fā)展首要的是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4]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則勢必要發(fā)展自己的體力、智力、潛力及現實的能力。其次,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基本內容和外在表現需要以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fā)展為支撐。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的全面發(fā)展必定是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全面發(fā)展,離開了社會關系的全面發(fā)展,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便不可能成為現實或片面的發(fā)展。再次,人所具有的自由個性得到了全面發(fā)展,是人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本質體現。人所具有的自由個性得到全面發(fā)展,實際上就是個體逐步適應社會關系和交往條件的過程,這一過程使得人的發(fā)展的本質得到了實現,是人的發(fā)展的最高目標。最后,人的需要得到全面發(fā)展,是人實現全面發(fā)展的天然規(guī)定。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的發(fā)展程度和結構反映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真實狀況及獲得自由解放的程度。需要的發(fā)展是人的本質力量得到新的證明。[4]因此,人的需要的發(fā)展是人得到全面發(fā)展的內在依據,意味著外部世界的各種條件逐步為人所需所用,并內化為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因素。
當代大學生的現實需要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依據實際情況對大學生進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實現的實踐邏輯。
作為主體的人,發(fā)展主要以主體性的發(fā)展為標志。不斷提高人的主體性,凸顯人之所以為主體的自主與獨立,開發(fā)人的個性和獨創(chuàng)性,對于現代社會中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人的主體性的社會基礎,即市場經濟自帶機遇與挑戰(zhàn),決定了人的主體性發(fā)展表現為“人的獨立性的需要”和“人的依賴性的現實”之間存在矛盾。
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作為獨立的大學生個體,主體性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迅速顯現,大學生個體的主體性不斷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個性不斷解放,權利意識不斷覺醒,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發(fā)揮,促使社會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另一方面,社會在不斷進步的同時又要求大學生個體的主體性應該進一步增強。從我國目前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來看,雖然進一步培養(yǎng)市場經濟中大學生個體的主體性是迫在眉睫的事,但提高人的主體性和塑造獨立的個人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歷史重任?!叭松目圩訌囊婚_始就要扣好?!保?]所以,在發(fā)展大學生個體的主體性問題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沖破傳統(tǒng)人身依附觀念的束縛,又要消除特殊國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自主競爭等激發(fā)大學生個體的內在活力,培養(yǎng)大學生個體的自主精神,重塑大學生個體的獨立品格,規(guī)范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日常行為,使大學生日趨獨立、成熟。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改革進一步深入,開放進一步擴大,高校學生的思想更加活躍,對主流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進行質疑與解構的趨勢更加明顯,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生活方式更加復雜與多樣。
表現之一是價值選擇的復雜。人的價值選擇受到個體所處的社會基礎和社會關系的影響,選擇何種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當時所處的社會基礎和社會關系,是當時社會、人文、風俗、道德等歷史因素合力作用的產物。在價值選擇更多樣的現實環(huán)境中,價值觀的多樣化的確激發(fā)了社會活力,但價值體系日益分化、價值取向日益對峙、價值行為相互沖突等問題日益反作用于社會發(fā)展和人的成長。所以,對大學生不當的甚至危險的價值選擇進行糾正,消除價值觀多樣化對個體、社會帶來的風險,保持社會和個體的多樣性和活力,是目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
表現之二是生活方式的多樣。新時代大學生的宏觀生活環(huán)境與微觀生活條件日益改善,文化娛樂休閑等方式更加多樣化。在接受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生活方式更加復雜與多樣的現實前提下,規(guī)范大學生的言行內容與方式,以馬克思主義一元指導思想整合多元社會思潮,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的重要任務。
個體的成長發(fā)展依托于參加各類社會活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樣脫離不了每個個體的社會活動。人與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不僅需要個人與社會在實現價值目標上達成統(tǒng)一,還需要個體與個體在“一切社會關系總和”中融洽共處。只有正視這兩個客觀前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實現對當下個體與社會實踐的現實關照,發(fā)揮對個體的應有價值。
首先,人與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表現為個人與社會在實現價值目標上達成統(tǒng)一。個人價值是社會價值實現的前提和基礎,社會價值是個人價值實現的檢驗和反映。個體參加社會活動的積極性以個人價值得到承認為基礎,讓個人看到自身行動具有的價值和意義,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實現社會價值。對當下大學生進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在實現價值目標過程中的統(tǒng)一,認識到在維護自身合法利益、實現個人理想的過程中個人與集體、國家、社會是辯證統(tǒng)一的、不可對立的,對于個人和社會發(fā)展進步分別具有促進作用,對個人與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都具有現實意義。
其次,人與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在本質上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融洽協(xié)調。社會向高階段的轉變及在此過程中社會利益的再分配,為人們的價值選擇提供了更加寬闊的空間,由于自身稟賦、知識結構、生活環(huán)境、有效信息及既得利益的差異,可能造成人際關系的失衡、社會信任的缺失和共享價值觀的缺乏。因此,平衡人際關系、彌補社會信任、建立共享價值觀,成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實踐依據。
探討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理論與實踐邏輯,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大學生的個體價值索尋理論支撐和實踐確證,對促進大學生個體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水平,促進大學生個體全面發(fā)展、成長成才等具有重要意義。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應根據當下社會與人的發(fā)展的需要及大學生個體觀念、行為的新特點,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出符合大學生實現個體價值需求的可行路徑,切實發(fā)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大學生個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中的有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