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張文洋,王利鋒,王 浩,李會勇
(1.河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糧食作物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2; 2.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玉米是重要的糧食作物、飼料作物和工業(yè)原料,是商業(yè)化程度最高和雜種優(yōu)勢利用最成功的作物。目前,我國玉米育種中應用的種質資源主要來源于瑞德(Reid)種質、蘭卡斯特(LAN)種質、唐四平頭(SPT)種質、旅大紅骨(LRC)種質、P群種質、歐洲種質、熱帶種質等[1]。Reid種質與LAN種質是美國玉米雜交種最常用的種質來源[2]。我國的Reid種質主要來源于M14、W24、W59E、B73等自交系,育成了掖107、U8112、掖478、鐵7922、鄭58等一批優(yōu)良的國內(nèi)玉米自交系[3]。LAN種質主要來自Mo17、A619Ht、Va35等自交系,培育了自330、PHB1M等一批國內(nèi)常用的骨干自交系,選育了中單2號等主要雜交種。SPT種質和LRC種質是我國玉米雜交種最常用的自交系,其中,LRC種質分別與Reid種質以及Mo17等自交系組配了大量的玉米雜交種,如丹玉13、東單60等;SPT種質具有配合力高、適應性強等特點,其衍生的玉米自交系組配了鄭單958、安玉5號等雜交種。P群種質是從先鋒雜交種P7859或其相似雜交種中培育出來的自交系,又稱為溫熱帶種質,其衍生的自交系87-1組配的玉米雜交種豫玉22,自交系齊319組配的玉米雜交種魯單981,在我國玉米生產(chǎn)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P群種質具有產(chǎn)量潛力高、抗逆性強、根系發(fā)達、持綠性好等特點,代表性材料包括Tuxpeno、Suwan、ETO等種質[4-6]。歐洲種質具有早熟、耐密、抗倒等適宜機械化收獲的特點。近些年,德國KWS種業(yè)公司培育的德美亞系列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大面積推廣,推進了歐洲種質在我國玉米育種中的應用。
玉米是一種典型的異交作物,表現(xiàn)極端的雜種優(yōu)勢,有效利用雜種優(yōu)勢對提高玉米單產(chǎn)具有重大意義,劃分合理的雜種優(yōu)勢群,建立相應的雜種優(yōu)勢模式,可有效提高選配雜交組合的效率[7]。研究者對我國玉米種質的遺傳評價從未停止。比較前人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由于所用材料的差異、分子標記類型和數(shù)量的差異,對不同玉米種質的遺傳評價和聚類分析結果存在稍微差異[8-10],一般都會有LRC種質、Reid種質、LAN種質等,還有一些研究劃分出P群種質、改良Reid種質等。目前,我國玉米生產(chǎn)上推廣的雜交種數(shù)量繁多、雜種優(yōu)勢模式錯綜復雜,在玉米育種實踐過程中,多種雜種優(yōu)勢模式并存、不同來源的玉米種質沒有融合成核心應用種質,不能形成有效的競爭力。隨著玉米育種實踐的不斷推進,大量優(yōu)異玉米種質被不斷培育、釋放和應用。因此,對目前主推玉米品種親本自交系的血緣關系進行遺傳解析,對已有雜種優(yōu)勢模式和創(chuàng)新雜種優(yōu)勢模式的各類群玉米自交系進行系統(tǒng)分析,可促進玉米優(yōu)異種質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加快玉米遺傳改良進程;同時對主要雜交種的親本自交系相關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位點進行分析,可促進預測玉米雜種優(yōu)勢的分子標記的開發(fā)與利用。
本試驗共收集國內(nèi)外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71份(表1),包括我國主推玉米品種的親本自交系和歐美熱帶自交系,涵蓋我國目前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雜種優(yōu)勢群。
表1 71份玉米自交系基本信息Tab.1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71 maize inbred lines
續(xù)表1 71份玉米自交系基本信息Tab.1(Continued)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71 maize inbred lines
用CTAB法提取71份玉米自交系幼嫩葉片的DNA并進行質量檢測。采用中玉金標記(北京)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開發(fā)的玉米56K SNP芯片進行基因型分析,依據(jù)質量評估值DQC>0.82和標記檢出率CR>0.97對樣品質控,使用Axiom Analysis Suite軟件進行SNP聚類的基因分型。
用Tassel 5.0對基因型進行基本統(tǒng)計,包括每個樣品的缺失率(Missing rate)、雜合率(Hybrid rate)以及SNP的最小等位基因頻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11]。以缺失率<10%和MAF>0.05的標準篩選高質量的SNP標記用于后續(xù)分析。利用Power Marker 3.25軟件對上述SNP位點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包括位點多態(tài)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12],用UPGMA算法計算兩兩自交系之間的遺傳距離,采用R軟件里的hclust進行聚類分析,并利用Figtree軟件進行聚類圖的美化與顯示[13]。
針對16個主推玉米品種(表2),選取其對應親本的基因型數(shù)據(jù)進行雜種優(yōu)勢位點分析,即多態(tài)位點和保守位點。多態(tài)位點分析主要是通過分析雙親間的多態(tài)位點,然后確立這些多態(tài)位點在整個玉米基因組上的明顯富集;保守位點是指雙親同態(tài)標記,并確立這些保守位點在整個玉米基因組上的富集區(qū)域。
表2 我國16個主推玉米品種及其雜種優(yōu)勢模式Tab.2 Sixteen main maize varieties and their heterotic patterns in China
利用玉米56K SNP芯片對71份玉米自交系進行了全基因組掃描,共篩選出35 261個高質量的SNP標記。檢測結果(表3)顯示,SNP標記缺失率為0~9.52%,平均值為0.52%。SNP的缺失率低,芯片獲得的SNP質量較好。SNP標記雜合率變幅為0~20.00%,平均為2.60%。這表明本研究所選用的玉米自交系均高度純合。MAF平均值為0.28,其中0.45≤MAF≤0.50的SNP位點(4 430個)占12.56%,具有較高的多態(tài)性水平(圖1)。
PIC為0.10~0.50,平均值為0.37。其中,PIC<0.25的SNP位點為7 892個,占22.38%;0.45 表3 71份玉米自交系SNP標記基本信息Tab.3 Basic information of SNPs in 71 maize inbred lines 聚類分析(圖3)結果表明,71份玉米自交系間遺傳距離為0.302~0.998,平均值為0.525。其中,自交系B73與Mo17之間遺傳距離最大,自交系KWS9384父本與KWS3376父本之間遺傳距離最小。71份玉米自交系被劃為5個類群。Ⅰ類群中,PH6WC和先玉987母本、先玉047母本、先玉111母本、PHB47的遺傳相似度很高,迪卡517母本與迪卡516母本的遺傳相似度很高,華美1號母本與PHB47的遺傳相似度很高,U8112和鐵7922遺傳相似度很高。該類群主要是堅稈綜合種(BSSS)類種質。Ⅱ類群中,主要有PH4CV、迪卡517父本和登海505父本等自交系及其改良系,以及德美亞系列母本自交系。Ⅲ類群中,掖478、沈5003、鐵C8605-2、丹9046遺傳相似度很高,屬于經(jīng)典Reid種質;豫自87-1、齊319,X178、沈137、P138遺傳相似度很高,屬于經(jīng)典的P群種質;另外,德美亞3號父本、KWS3376父本、KWS9384父本等歐洲父本群自交系的遺傳相似度較高,也被聚于該類群中。Ⅳ類群中,綜31、綜3、自330、OH43遺傳相似度很高,鄭58、吉853、丹340、C052遺傳相似度很高。Ⅴ類群中,黃早四、黃野四、昌7-2、魯單818父本遺傳相似度很高,屬于經(jīng)典SPT種質;另外,還包括Suwan 1611種質以及來源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的CML539、CML52等種質。 由表4可知,在BSSS×LAN的雜種優(yōu)勢模式中篩選出8 809個多態(tài)位點和8 665個保守位點;在SPT×Other的雜種優(yōu)勢模式中篩選出8 216個多態(tài)位點和8 290個保守位點;在EUROM×EUROF的雜種優(yōu)勢模式中篩選出8 334個多態(tài)位點和8 383個保守位點。這些多態(tài)位點和保守位點在玉米10條染色體上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第1—5染色體上,SNP位點數(shù)為853~1 397個;第6—10染色體上多態(tài)位點和保守位點較少,SNP位點數(shù)為517~783個,其中第10染色體上分布最少。 針對16個主推玉米品種親本間多態(tài)位點和保守位點進行染色體區(qū)域富集(圖4),共得到多態(tài)位點7 615個、保守位點7 592個,其中第1染色體上最多,其次是第5染色體,第9和第10染色體上較少。同時,未發(fā)現(xiàn)16個主推玉米品種親本間存在共同的多態(tài)位點,但有8個多態(tài)位點是在15個主推玉米品種親本間篩選到的,集中分布在第1染色體(6個)和第3染色體(2個)上(表5)。在第1染色體上的多態(tài)位點,涉及GRMZM2G005844和GRMZM2G158446基因,其中GRMZM2G005844編碼甲基轉移酶MT-A70家族蛋白。第1染色體上,除AX-86323755和AX-86310392以外的其余5個SNP位點均在吉單27的雙親(四287和四144)中沒有多態(tài)性,而在其余14個主推玉米品種的雙親中具有多態(tài)性。同時,在16個主推玉米品種親本間也未篩選到共同存在的保守位點,但有3個保守位點在15個主推玉米品種親本間篩選到,涉及基因GRMZM2G006763和GRMZM2G030877,它們分別編碼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超家族蛋白、bZIP(Basic leucine zipper)轉錄因子超家族蛋白(表6)。 表4 主推玉米品種的雜種優(yōu)勢模式的多態(tài)性位點和保守位點的染色體分布情況Tab.4 The chromosome distribution of polymorphic locus and conserved locus of different heterotic modes of main maize varieties 表5 15個主推玉米品種親本間多態(tài)位點分析Tab.5 Polymorphic sites among parents of 15 main maize varieties 表6 15個主推玉米品種親本間保守位點分析Tab.6 Conservative sites among parents of 15 main maize varieties 種質資源是玉米育種的物質基礎,而玉米骨干親本更是種質資源中最優(yōu)良的一類,具有極其重要的育種價值[3]。追溯玉米骨干親本自交系的形成歷史,解析其遺傳特征,對指導新型種質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近年來,隨著分子標記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玉米遺傳的多樣性越來越方便。已有諸多學者利用SSR標記對玉米的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并劃分類群[15-16]。相比于SSR標記,SNP標記擁有更高的質量和數(shù)量,利用其對種質資源劃分雜種優(yōu)勢群,特別是對于系譜不清的自交系,為還原骨干親本形成提供了重要遺傳信息[17-18]。本研究通過玉米56K基因芯片對71份玉米骨干自交系進行聚類分析,劃分結果同其他研究者的類群劃分結果整體一致[19-21],但略有不同。鄭58選自掖478的田間雜株,掖478被認為是其一個親本,但在本研究中鄭58與吉853、丹340、C052等遺傳相似度較高,與掖478遺傳相似度較低,可能是由于鄭58中來源掖478的染色體片段相對較少造成的。本研究在聚類分析中還發(fā)現(xiàn),以PH4CV、Mo17和先玉047父本為代表的美系自交系,與德美亞系列母本以及KWS9384母本等歐洲血緣自交系的遺傳關系較近,在育種實踐中可將這2類血緣進行融合從而對自交系進行改良。 滕文濤等[22]依據(jù)84個玉米自交系雜種優(yōu)勢群劃分結果,以及不同雜種優(yōu)勢群自交系組配雜交種的配對關系,將我國廣泛利用的玉米雜交種歸納出15個主要雜種優(yōu)勢模式,其中Reid群×溫熱種質、Reid群×自330系、Reid群×SPT群、自330系×溫熱種質和LAN群×SPT群等為我國主要的雜種優(yōu)勢模式。特別是Reid×溫熱種質和自330×溫熱種質已成為全國主要的雜種優(yōu)勢模式[23]。獲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鄭單958(鄭58×昌7-2),作為我國種植最廣泛的品種,其雜種優(yōu)勢模式為改良Reid群×SPT群,目前仍是黃淮海主產(chǎn)區(qū)最重要的雜種優(yōu)勢模式之一。此外,獲1984年國家發(fā)明一等獎的中單2號(Mo17×自330)、2004年國家發(fā)明二等獎的豫玉22(綜3×87-1)以及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魯單981(齊319×Lx9801),上述3個雜交種的雜種優(yōu)勢模式分別屬LAN群×自330系、自330系×P群、P群×SPT群,均是利用國內(nèi)群×國外群雜種優(yōu)勢模式組配的優(yōu)良雜交種。利用SNP標記對種質資源的雜種優(yōu)勢群進行劃分,可以指導雜交種組配,避免大量的盲目測配,從而提高新自交系利用效率[12,21]。 對3種雜種優(yōu)勢模式的主推品種的親本進行多態(tài)位點和保守位點篩選,發(fā)現(xiàn)在BSSS×LAN雜種優(yōu)勢模式篩選出的多態(tài)位點和保守位點最多,且多態(tài)位點數(shù)目高于保守位點,而SPT×Other和EUROM×EUROF雜種優(yōu)勢模式的多態(tài)位點和保守位點略少,且多態(tài)位點與保守位點的數(shù)目接近,這可能是因為BSSS×LAN雜種優(yōu)勢模式的遺傳基礎來源更廣,使其比另外2種雜種優(yōu)勢模式的玉米品種具有更豐富的多樣性位點。2.2 玉米自交系聚類分析
2.3 主推玉米品種親本自交系的多態(tài)位點和雜合位點分析
3 結論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