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教版教材把杜甫詩句“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中的“省”注釋為“曾經(jīng)”,這是值得商榷的。從各種辭書的解釋來看,“省”沒有“曾經(jīng)”的意思,其本義是“察看”。從詩意來看,“省”應(yīng)解釋為“察看”。這樣,符合訓(xùn)詁釋詞的普遍性原則。
關(guān)鍵詞:“省”;詞義;“曾經(jīng)”;“察看”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選有杜甫的詩《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對“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這一詩句中的“省”,教材中的注釋為“曾經(jīng)”,這樣的注釋是值得商榷的,“省”在詩句中的意思應(yīng)該是“察看”。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都對“省”按讀
①察看;檢查。如:內(nèi)省;反省。
②探望;問候。如:省親;省墓。
③知覺;醒悟。如:不省人事;發(fā)人深省。引申為明白。
《辭?!烦私忉尅笆 敝猓€解釋了“省識”:
省識(
在《辭?!分?,“省”沒有“曾經(jīng)”的意思,而有“察看”的意思,《辭海》還以杜甫的這兩句詩為例,解釋了“省識”的意思就是“察看;認識”。
《說文解字》對“省”(
從《詠懷古跡》(其三)的詩意來看,教材把“省”解釋為“曾經(jīng)”,是不妥的。對于王昭君遠嫁匈奴的緣由,教材通過解釋“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中的“畫圖”做了說明:
漢元帝按圖召幸宮人,宮人都賄賂畫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被畫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見。后來漢與匈奴和親,令王昭君遠嫁,漢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為后宮第一,傳說因此殺了許多畫工。
既然漢元帝只是憑借畫像來辨認美女的面容,由于畫工從中作梗,導(dǎo)致漢元帝在王昭君和親前沒有親眼看到她的美貌,那么,也就表明漢元帝以前不認識王昭君。把“省”解釋為“曾經(jīng)”,就表明漢元帝以前曾經(jīng)認識王昭君,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的。如果把“省”理解成本義“察看”,“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這兩句詩的大意就是,由于漢元帝只憑借察看畫像來辨認美人的容貌,王昭君不得召見后又遠嫁匈奴,只有死后的魂靈在月夜才能歸來。這樣,既與歷史相契合,也與整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相協(xié)調(diào)。
也許,教材在做注釋時,考慮到了詩句的對仗及詞句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爱媹D省識春風(fēng)面”的下句是“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省”對應(yīng)“空”,“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是虛詞,因而把“省”解釋成“曾經(jīng)”,也是虛詞。這或許符合訓(xùn)詁學(xué)里“對文”的釋詞方法,但古人講,“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孟子·萬章上》),即不能因為文辭而影響詩歌的意義。況且,在解釋詞意時,還要堅持普遍性原則。普遍性原則是指語言是一定社會的人們約定俗成的全民交際工具,它的詞匯意義必然為全民所理解,并且也為全民所使用,無論舊詞還是新詞,無論舊義還是新義,它們在語言中都不是孤立現(xiàn)象,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只有符合普遍性原則的訓(xùn)釋才具有普遍的解釋力,也才能為大家所認可。(楊琳《訓(xùn)詁方法新探》)在能查到的各種辭書中,“省”沒有“曾經(jīng)”的意思,也找不到“省”可以解釋成“曾經(jīng)”的其他例證,教材卻把“省”注釋為“曾經(jīng)”,這是不符合訓(xùn)詁釋詞的普遍性原則的。
解釋詞義要避免隨意性而注意普遍性,一般要解釋詞語的普遍意義和普遍用法,對于具體語境中的特殊意義,可以加以說明?!笆 钡谋玖x是“察看”,在“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中,“省”應(yīng)解釋為本義“察看”,“省識”就是通過察看畫像來認識。這樣解釋,既符合歷史,也符合釋詞的普遍性原則,自然也就符合詩意。
作者簡介:韓亞林(1973— ),男,甘肅省清水縣第一中學(xué)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詩歌教學(xué)、作文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