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柏成 黃 林 黃嘉正 馮文聰 呂 舸 鐘耀宗
(鶴山市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鶴山 529700)
感染性休克是指微生物及其毒素等產(chǎn)物所引起的膿毒病綜合征伴休克,多發(fā)于ICU重癥的患者,是重癥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1]。感染后會導致機體產(chǎn)生大量炎性因子,并且會導致內皮血管損傷、免疫損傷、急性腎損傷、以及其它器官損傷等,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而50%的急性腎損傷都是由感染性休克引起的,對于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腎損傷臨床常用的方法為抗感染治療和血液凈化等治療[2]。本研究分析在對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腎損傷患者進行治療時使用HVHF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
對2016年9月~2019年9月進行回顧性分析,將42例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腎損傷患者,進行隨機抽取,設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1例。研究組男11例,女10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55.23±16.11)歲。對照組男14例,女7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54.73±15.06)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可比(P>0.05)。
兩組患者均給予抗感染治療,并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
對照組為腎臟代替治療:建立血管通路,使用血液過濾機,將血量設為100~180 ml/min,流速為1500,置換液設為2L/h。
研究組用高容量血液濾過:建立血管通路,通過連續(xù)血液凈化裝置,血流量設為200~220mL/min,置換液量設為3L/h,并注入肝素抗凝,過濾器12h更換一次,超濾量達1200~1700 ml。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顯著:臨床癥狀消失,臨床指標恢復正常,腎功能恢復正常;改善:臨床癥狀減輕,臨床指標改善,腎功能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未變甚至加重,臨床指標未恢復,腎功能未恢復)[3];腎小管損傷評分(MC Whinnie 半定量法[4]);不良反應(血小板減少、出血、凝血),IL-6、IL-10、TNF-a的水平(使用ELISA的方法檢測其水平)。
研究組治療效果比對照組優(yōu),研究組血小板減少、出血、凝血等不良反應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研究組腎小管損傷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腎小管損傷評分比較分)
研究組治療后IL-6、IL-10、TNF-a的水平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IL-6、IL-10、TNF-a的水平比較
隨著飲食結構改變、環(huán)境污染、生活家庭壓力增大、作息不規(guī)律、遺傳、內分泌失調、飲酒、吸煙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各類疾病的發(fā)病率均不斷上升[5]。感染性休克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嚴重感染,會引發(fā)器官損傷,其中急性腎損傷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腎損傷需要進行及時的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果提示,HVHF治療可以將血液中的炎癥、毒素等進行有效的清除,進而起到降低炎癥的的作用,并且還可以使機體的內環(huán)境保持穩(wěn)定,進而減低不良反應[1]。IL-6、IL-10、TNF-a屬于炎性因子,當機體被感染后出現(xiàn)大量的內毒素,進而IL-6、IL-10、TNF-a水平得到提高,通過HVHF治療抗炎和促炎達到平衡,達到治療的目的,且對腎小管損傷也較小,促進腎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對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腎損傷患者進行治療時使用HVHF治療,可以降低不良反應,降低IL-6、IL-10、TNFa的水平,降低炎癥,腎小管損傷評分降低,有效改善腎小管損傷,提高治療效果,更為安全可靠,因此具有臨床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