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藝 張晶
語文教學注重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作品審美情趣成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點。尤其是古詩詞的學習,古詩詞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對古詩詞審美能力和審美品質(zhì)的關注,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引導學生傳承傳統(tǒng)文化。鑒于此,筆者結合平時古詩詞教學實踐,初步歸納“以讀促賞”的古詩詞學習方法:誦讀、解讀、賞讀,在“讀”中解,在“讀”中賞。
一、誦讀
古代詩詞初始是用來吟唱的,隨著朝代的不斷更迭變化,慢慢一些唱法就消失了,后人就在唱的基礎上開始吟詠。吟詠講究口到、心到、情到,吟詠多遍,詩詞內(nèi)容方能顯現(xiàn),詩人情感也可體會。故這種有節(jié)奏韻調(diào)的誦讀在學習古詩詞中占有一席地位,通過一遍遍誦讀體會詩歌基本之意。如何能把詩讀出韻味,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
1.突出重音。在朗讀過程中我們要重點讀出重音,重音能夠體現(xiàn)詩句的重點,起到強調(diào)和突出作用,有利于理解詩詞內(nèi)容。例如杜牧的《泊秦淮》,作者在詩中寫到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借古諷今,抒發(fā)了對統(tǒng)治階級不顧朝廷安危,沉迷享樂的不滿,以及對朝廷的興亡之憂。在誦讀時“不知”和“猶唱”需要重讀,傳達作者對統(tǒng)治者無知和荒淫無度的憤慨。
2.讀出語調(diào)。語調(diào)通俗來講就是指說話或朗誦時,句子有停頓,聲音有輕重快慢和高低長短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感悟詩的情感,理解詩的內(nèi)涵,突出詩的主題有重要作用。歡樂歌頌時語調(diào)慷慨高昂,沉痛悲吟時語調(diào)傷感低沉,情緒平穩(wěn)時語調(diào)舒緩柔和。例如在讀李白的《行路難》時,聲音隨著詩句的變化而變化?!伴e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在讀這兩句時應該舒緩放松一些,詩人借用“姜太公河邊垂釣被重用”“伊尹做夢經(jīng)過日月旁邊被重用”的典故,來表達自己仍想要進入政壇,被君王重用抱有期望?!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作者在這里是要傳達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擋他走入仕途的決心,表現(xiàn)他對未來充滿信心。這里的吟詠時需要慷慨高昂,以表達詩人克服困難的決心。
3.調(diào)用音色。音色是指聲音的特點。在古詩詞朗誦中,音色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極好方式。在讀不同風格的詩詞時,需要調(diào)用不同音色來表達。具有豪放氣勢的詩詞,讀時需要厚重雄渾的音色;具有婉轉柔軟風格的詩詞,讀時需要柔綿清脆的音色;具有典雅婉約的詩詞,讀時需要圓潤莊重的音色。例如李白的《將進酒》需用厚重雄渾的音色,方能表達氣吞山河的闊大胸懷。柳永的《雨霖霖》需用柔綿帶沙的音色,傳達百轉回腸的萬千愁緒。白居易的《琵琶行》需多種音色來回轉換,以此表達回蕩起伏的跳動心潮,傳神抒發(fā)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傷感。
縱古觀今,誦讀古詩詞是感受詩歌情感最直觀、最基本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采用不同吟詠方式,逐漸提升學生誦讀表現(xiàn)力,提高學生誦讀水平,更好的進一步領會詩詞主旨和體會作者情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積淀和人文情懷。
二、解讀
“誦讀”是學習古詩詞關鍵,但要真正了解詩詞的意義還是要在誦讀基礎上深入解讀詩詞,領會詩詞的內(nèi)涵,體會詩詞的情感,進而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探究的素養(yǎng)。
1.解題目,明詩意。詩詞題目中包含很多信息,有時間、地點、人物、景物等,由這些信息可以推斷詩的內(nèi)容,可以透露詩人心情,可以揭示詩歌主旨,所以學習詩詞解題目是不可忽略的。①從題目中,可以揣測詩詞大體內(nèi)容。李商隱的《賈生》交代了詩中人物,所寫必定是與他有關的故事:趙師秀的《約客》交代一個約了朋友的事件;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交代了寫此詩的時間地點事件,聽聞那《折楊柳》的笛聲,勾起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②從題目中,可以捕捉詩詞意象,把握詩詞蘊含意味。很多詩詞的標題就含有意象,或是直接用意象命題,這就有利于把握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意味。劉禹錫的《烏衣巷》,“烏衣巷”是古代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是繁華富貴之地的象征,而如今只有夕陽斜掛,通過的“巷”的變化來表現(xiàn)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意在表達對豪門貴族榮辱興衰和世事滄桑的感慨。③從題目中,可以透漏作者思想情感。例如,很多帶有“贈”“別”“送”的詩,都可以稱之為離別詩。比如杜甫的《贈花卿》,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等,單從題目,我們就可以讀出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對友人的思念、牽掛之情。詩題中大多帶有邊塞地名的詩,可以稱之為邊塞詩。比如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的“受降城”,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塞上”,都是在寫邊塞戰(zhàn)爭、塞上風光或是民族風情。④從題目中,可以探究詩詞主題。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酬”就點出本詩是為了答謝,顯而易見,這首詩就是劉禹錫答謝白居易所贈之詩而創(chuàng)作的。白居易贈劉禹錫的詩中有寫到:“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表達對劉禹錫遭遇的同情。劉禹錫就用此詩回贈白居易,詩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此句既是答謝友人的關心,又是與友人共勉,意在表達自己歷經(jīng)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后,仍有對生活樂觀的態(tài)度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古詩詞的學習,解讀題目是最直觀簡單的方式,也是深度解讀古詩詞的基礎。
2.解作者,懂情懷。了解作者對學習古詩詞有重要意義。詩詞內(nèi)容是當時作者心境、感情的一種體現(xiàn)。通過這種感情的把握,了解作者的生平,就可以大概體現(xiàn)作者情懷。例如:李白人生中的三次漫游和仕途長安,這四個階段李白所作之詩是浪漫瀟灑,豪邁奔放,詩中有豐富的想象,奇妙的意境,輕快的語言。這樣的詩歌必然會讓我們想象到李白是一個狂放不羈、具有鵬飛九天情懷的詩人。杜甫的經(jīng)歷和他的四期詩歌創(chuàng)作:讀書漫游時期,年輕滿懷豪情壯志的他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樂觀自信;困居長安時期,寫下了“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的沉痛哀怨;陷賊為官時期,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國情愁;西南漂泊時期,寫下“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的安穩(wěn)喜悅。他的詩語言平易質(zhì)樸、沉郁頓挫、通俗自然,內(nèi)容多政治黑暗和百姓疾苦,由此可以推斷杜甫的性格是憂國憂民。李清照筆下的詞調(diào)前期多是少女的歡快,有如“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那是快樂情懷;后期多是國破家亡夫死的悲苦,有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那是離愁情懷;她雖為一介女子,但卻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氣魄,那是豪放情懷。了解作者生平經(jīng)歷,有助于我們讀懂作者情懷。
3.解背景,知來歷。解讀詩詞,一定要關注詩人寫詩的時代背景,關注他所生活朝代的國勢情形。只有了解人與世,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詩人情感和詩詞主旨。豪放派的蘇軾并不是只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壯志情酬;如果我們有了解到他和妻子伉儷情深,舉案齊眉的深厚情感以及妻子對他仕途道路的影響,就不難理解他對亡妻如泣如訴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思念。浪漫派的李白,說起來是瀟灑飄逸,但實際我們只有真正了解了他的思想和經(jīng)歷,才能真正理解《行路難》《將進酒》。李清照前后詩風判若兩人,跟她一生經(jīng)歷和遭遇有直接密切的關系。
4.解內(nèi)容,析主旨。解讀詩詞的重點是研讀詩詞語言,特別是詩句中的關鍵字、寫作手法和運用典故,注意抓獲詩中隱含信息和弦外之音,結合整首詩細心琢磨,通過表意挖掘深層內(nèi)涵,從而在整體上把握詩詞主旨。如杜甫的《望岳》,首聯(lián)用設問襯托泰山之高大;頷聯(lián)通過“鐘”“割”等動詞使泰山擬人化,從而夸張似的寫出泰山神奇秀麗和巍峨雄偉;頸聯(lián)“曾云”“決眥”二詞用的精妙,細繪出眼前景色激蕩人心;尾聯(lián)化用孟子的名言,寫出詩人的愿望是攀登頂峰,體現(xiàn)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通過以上四個步驟詳細解讀一首詩詞,無論是從內(nèi)容還是作者情感上都會有深入了解和體會,有利于提升學生品味詩詞能力和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賞讀
古詩詞學習,由“讀到析,由析到品”的閱讀過程稱為“賞讀”?!百p讀”是理解詩詞最高境界,與作者心領神會。置身于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所描繪的景物中,所表達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何嘗不快哉,不妙哉?真正感受詩詞之美。
賞讀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詩中寫道“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江南原本是風景秀麗之鄉(xiāng),如今卻是殘花落地,國家滄桑巨變,讀出了作者傷感世態(tài)炎涼的無奈,那是一種悲傷之美;賞讀陸游的《游山西村》,詩人被彈劾降罪罷歸故里,心中自是憤憤不平,但是家鄉(xiāng)的純樸鄉(xiāng)情感染了他,因而用明快抒情的筆調(diào)寫出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通過深入的“賞”和聲情并茂地“讀”,體會這種所游之境的風情和心境的產(chǎn)生,道出了詩人貌似閑適,卻依舊心系國事的博大胸襟,那是一種期待之美。
“讀”貫穿詩詞學習的始終?;A的誦讀,讓學生理解詩意;深入的解讀,啟發(fā)學生探究詩情;深情的賞讀,引領學生進入詩美?!耙宰x促賞”不僅能提升學生對學習詩詞的興趣,而且能讓學生領悟詩詞的道理,讓學生感受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和情感美。
張聰藝,張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