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修銀
【摘要】當前閱讀教學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引導學生掌握去境脈化的靜態(tài)知識的淺層閱讀,二是以教師的個性讀解作為教學內(nèi)容。尤其后者,無法演繹單元教學目標視域下的閱讀,無法實現(xiàn)教材的課程價值。為此,當審視并矯正教師的個性讀解,演繹學生具身體驗與情境運用的真實閱讀,實現(xiàn)多元思想與表達語言的生成,演繹深度閱讀,以更好地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與理解、語言的建構與應用。
【關鍵詞】讀解,類型,讀解原則,教學作為
一、“讀解”之釋義與提出背景
“讀解”一詞,最先由陳日亮先生提出。他告訴筆者:“‘解讀是動賓式,即解開、解釋、解剖所讀的文本,揭示內(nèi)涵?!x解是主謂式,即讀了之后自己的理解,解決、闡說、發(fā)揮,側重主觀的心得感悟。孫郁《一個漫游者與魯迅的對話》,其后記中有謂‘倒是讀解式與書信體,更能表達自己的意思?!笨梢?,此“讀解”是基于文本語境的理解,是實現(xiàn)思想的深化與生成、情感的漸染與認同、情境的應用與創(chuàng)造的深度閱讀,演繹的是布魯姆所倡導的存在式閱讀:“他們能領悟這一思想并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作出反應。他們學到的知識促進了自己的思考,于是他們的腦子里就出現(xiàn)新問題、新思想和新觀點”。
其實,讀解式的閱讀早已有之。王國維《人間詞話》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喻“大學問者”經(jīng)過的三種境界,王國維明知這是情詩,仍將其運用到自己對讀書的理解上,幽默而見語言張力。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絳洞花主〉小引》中說:“《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xù)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讀者的眼光”,就是融入自己的人生體驗的讀解。
當前閱讀教學存在兩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忽視個性體驗與真實情境運用,學生往往還只是在掌握去境脈化的靜態(tài)知識。這是在演繹占有式學習,“(此)就是抓住自己所學到的一切,或者牢牢記在心里,或者仔細保存在自己的筆記本中。他們不需要產(chǎn)生或創(chuàng)造新的東西”。如此學習,無法生成自己的閱讀感悟,也無法掌握閱讀方法,實現(xiàn)讀一文或一書而能讀一類文或一類書的課程價值。二是以個人的讀解作為閱讀教學的課程目標,無視單元目標與學生的認知水平、體驗體悟。例如,某教師讀出《背影》主題為“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對此,溫儒敏先生評道:“深入到對于生命、死亡等命題的思考,把握住了文章的深層意蘊,而且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啟發(fā)引導,也是必要的。因為你對作品有深入的、帶著自己體驗的理解,所以能講得如此精彩?!苯處煄в凶约后w驗的理解就是讀解,但若以此為教學目標,恐難以引發(fā)學生的共鳴。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性質”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jīng)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yǎng)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边@是在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吧疃葘W習,是學生感知、思維、情感、意志、價值觀全面參與、全身心投入的活動?!惫识?,閱讀教學當引導學生跳出去境脈化的識讀圈子,鼓勵學生從具身體驗與情境語用中,演繹出合乎文本、合乎邏輯的讀解,也就是實現(xiàn)情感內(nèi)化與思想、語言生成的深度學習,實現(xiàn)閱讀的創(chuàng)生價值,實現(xiàn)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二、讀解之類型
觀諸教學實踐,我們可以把“讀解”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具身體悟型
此表現(xiàn)為結合自身閱讀體驗而生發(fā)的個性闡釋。閱讀教學不可能脫離學生的主體體驗,而必須以學生的主動體驗為主要方式,對之進行有意義的構建?!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后的積累拓展題:“‘棄醫(yī)從文是魯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課文,還有一些文章對此也有記述,如《(吶喊)自序》。課后查找相關資料,讀一讀,加深對魯迅這一人生選擇的理解。聯(lián)系實際,說說魯迅的人生選擇給了你哪些啟示?!比绱艘龑W生聯(lián)系實際,回溯人生體驗,審思與表達個性感受,實現(xiàn)“有意義的構建”,繼而實現(xiàn)閱讀的創(chuàng)生價值。如此閱讀也就有了觸動與培植心靈的張力,也就促進了人格價值與人生價值的生成。
建構主義者認為:“因為知識的產(chǎn)生是依據(jù)情境上的信念和經(jīng)驗,每個人的信念與經(jīng)驗都是不同的,因此所形成的知識是主觀的、個人的,而且是我們認知的成品?!遍喿x教學中,引導學生再現(xiàn)自己獨特的信念與經(jīng)驗,則可得出自己獨特的認知,彰顯文章的多元價值。如學習《濫竽充數(shù)》一文,學生大多只會道出文章的主題:無真才實學者,混日子難以持久;吃大鍋飯,則會在制度的缺陷中培養(yǎng)懶人、庸人等。一個差生則感慨道:“同伴的冷漠,也會助長不學無術者。”學生聯(lián)想到自己濫竽充數(shù)而無人提醒、幫助的體驗,提出了真切而獨特的感悟。
具身體悟也表現(xiàn)為具身遷移。此表現(xiàn)為結合自己對生活、人生的認識,生發(fā)出與文本不同的思想感悟,如陳日亮先生寫道:“(讀書筆記)如果能夠堅持下去,積以時日,一旦形成習慣,非僅滿足而已,還會頓然發(fā)現(xiàn)自己恍若走進了一片屬于自己的語文世界,猶如陶淵明所說的,‘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但關鍵是,你是否發(fā)現(xiàn)那‘仿佛若有光?今天,我從白杏玨的筆記中,分明看到了這一線希望之光?!比绱寺?lián)想“遷移”而闡釋讀書筆記的過程與要求,生動、親切而具有闡釋的張力,實現(xiàn)個體在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式發(fā)展,實現(xiàn)閱讀的再生性價值。陳日亮先生道:“對所讀作辯證思考或拓展延伸,這種更飽滿更深入地與作者展開對話的巔峰體驗,是閱讀的更高境界,會給人更多啟示,更具有學習借鑒的價值。”
2.情境語用型
布魯姆等人將理解分為三種:“記住公式”(記憶水準),“能說明電流、電壓、阻抗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解水準),“能把歐姆法則運用于生活情境”(運用水準)。如果能將閱讀思想、語言等運用到寫作、生活情境中,達到理解的“運用水準”,則不僅可以深化對閱讀的理解,更能生成自己的語言,真正實現(xiàn)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具身理論認為:“在教育教學中,應將認知、身體、環(huán)境視為一個系統(tǒng),將社會實踐活動引入教育教學,把單項的、靜態(tài)的、離身的傳授過程,變成互動的、生成的、具身的實踐過程?!遍喿x是寫作或表達的基礎,閱讀是充實思想底蘊與語言底蘊的主要途徑??山處熗盍验喿x與寫作、表達的鏈接,抑制學生對寫作、表達的感悟。教師常引導學生:“多讀多背,就會讓你有厚實的文化積淀,有豐富的語感?!比欢鴮W生只會涵泳背誦、體味文章,卻無以致用、生成。李帆等人認為學習當關注生長性素養(yǎng)的重構,提出:“生長性素養(yǎng)重構,是學習者能夠根據(jù)在學習、生活與工作中面臨的新問題,調(diào)用與重組已有素養(yǎng)形成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的過程。生長性素養(yǎng),是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生成新知識和新技能的素養(yǎng)?!睂W過的文章鏈接到自己的習作或表達中,使之在新的境脈中演繹新的意義與新的活力,學生也就有了生長性素養(yǎng)。據(jù)此,情境語用型讀解主要分為三類。
一是引用類。恰當引用文句,顯現(xiàn)豐厚的文化底蘊。如執(zhí)教《記承天寺夜游》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讀過課文后,你在寫作或表達時,可以用上哪些句子?”學生寫道:“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為蕭瑟的秋日帶來了生機與喜悅。”“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只是你沒有欣賞的眼睛?!边@些都是在讀懂文章后的恰當引用,不僅加深了對句子的理解,更在情境運用中生成了自己的思想與表達,實現(xiàn)了閱讀的再生價值。
二是仿用類。可引導學生仿寫古詩的句子、句式甚或文章,以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如學習《行路難》時,筆者讓學生擬寫《讀書難》《秋天難》等。一學生寫《擬行路難-流水西去人不復》:“暮至烏鳥悲朽木,秋來百花倚闌干。無風徒有鯤鵬翼,靜??照固だ朔?。鏡懸高堂自喜怒,江逝孤舟不再來。杜公廣廈起平地,太平盛世現(xiàn)一斑。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何蹉跎?日久精衛(wèi)可平海,志堅愚公定移山?!比绱朔聦?,詩意靈趣中彰顯出不同的意境與格調(diào)。
三是化用類。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化用了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水流無限似依愁”。又如,有學生談“環(huán)?!痹掝}時寫道:“呵護我們的青山綠水,愛護我們的云雀白鶴。要知道,如果到了‘千山鳥飛絕的時候,那么我們也就離‘萬徑人蹤滅不遠了?!比绱藗€性品讀與化用詩句,語言韻味悠長。學生學習了《答謝中書書》后寫道:“夕日雖已頹,沉鱗仍競躍,積極的生命不因環(huán)境的變化而失去活力?!苯栌梦恼聽罹熬渥?,展示陽光積極的生命狀態(tài)。
宋代就出現(xiàn)的“集句”,集合不同詩句或詞而成篇,也是值得借鑒的化用之法。閱讀教學中,不妨鼓勵學生閱讀古詩文后,選取其中的詞或句,結合表達情境,集合成自己的語言表述,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或設想。如講完《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后,筆者采用此法,于是學生寫出:“橫柯上蔽水作響,月色入戶柏影交橫;水之縹碧,鳥之相鳴,閑人息心,風煙不迷?!比绱耍瑢W生就進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字詞,也學會了在新的語境中加以運用。
而化用古詩創(chuàng)設意境亦為一法,既能進一步品味與內(nèi)化詩歌意蘊,又能讓人感受文化氣息與濃重詩意。筆者讓學生化用李清照《聲聲慢》的意象,寫一片段(不少于80字),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或思緒。一學生寫道:“黃花,滿地敗落;梧桐,更披細雨。車快要開了,我透過窗外的梧桐林,凝望煙雨朦朧的故鄉(xiāng)。”化用詞中黃花、梧桐的意象,構建蒼茫傷感的意境,表達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與深情。如此化用,使文章韻味綿長,也讓人感受到文章潛隱的詩意與情感。
對此三種技法,教師也常引導學生使用,但大多只是置于語用題中作為專項訓練,而非置于閱讀課文后的拓展演練,并未意識到依此實現(xiàn)課文的深化理解與拓展遷移的價值。這是需要改變的。
三、讀解之原則
讀解不是隨意、隨性的發(fā)揮闡發(fā),也不是教學目標選擇的原點,它要遵循三個原則。
1.尊重原則
讀解,最主要的前提是準確理解與尊重文本的原本意義。陳日亮先生告訴筆者:閱讀的根在文本中,讀解的思想要從文本中自然生發(fā)。如有學生讀了蘇軾的《定風波》后點評:“生命需要豁達的心胸,當有‘蘇軾穿林打葉,吟嘯徐行的瀟灑?!憋@然學生將“穿林打葉”的雨聲誤讀成蘇軾的灑脫行為,這樣的讀解則顯得淺薄、輕佻。有學生從《記承天寺夜游》中讀出“生活之美,就是與他人享受高雅的審美情趣”,這個讀解有獨特性,也有邏輯的自洽:睡欲被心靈的審美欲替代,性情中人的蘇軾并不因此而滿足,他把這種審美的快樂同他人分享?!八熘脸刑焖聦垜衙瘛衙褚辔磳?,相與步于中庭”,此中“亦”字,鏈接了兩人的精神世界。
教師在教學中對超出文本的解讀或讀解,當保持警惕。陳發(fā)明提出:“接受美學歷史性地提示了讀者對文本和文學的建構意義,但讀者一旦成為最高闡釋者和文本的創(chuàng)造者,并視文學的歷史就是作品的接受史,這就是滑向謬誤?!崩^而呼吁:“中國當代文本闡釋,讓文學回到文學本身,讓闡釋回到文學本身,尊重作者、尊重意圖、以文本為依托的個案考察,這是建構中國特色文學理論體系最切實有效的抓手,也是最具操作性的突破點?!?/p>
2.拓展原則
讀解基于讀者體驗或自己獨特的知識背景,只能是理解文本之后的拓展訓練與引導。據(jù)此,教師不可以將自己的讀解作為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如一教師執(zhí)教《登勃朗峰》時,就把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學生感悟人生要慢慢走,要享受自然與生活的美好”,這是教師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工作的忙碌而生發(fā)的感慨。這種讀解是個性化、情緒化的,不僅無視文章意脈所呈現(xiàn)的情感與思想,而且是由自己的特殊感覺而片面截取的闡釋,還罔顧單元教學的目標。閱讀教學目標設定的依據(jù),一是文章的文體特點,文章精要與妙處的分析,閱讀方法所呈現(xiàn)的課程意義;二是單元教學目標。《登勃朗峰》是一篇游記,單元目標也指出:本單元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游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因此,以讓學生領悟教師個性的讀解作為教學目標,是不合理的。
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學完這篇課文后,適當安排語言建構與思維拓展向度的訓練,如:對文章哪句話你最有感觸,你會獲得什么人生思考?以《生活需要____》為題開頭,然后從文章中找到支撐的理由。如此拓展演練,能夠引導學生回溯人生、思考生活,獲得情感的共鳴與思想的構建。
3.邏輯原則
杜威認為:如果在最寬泛的意義上,將大腦的任何想法都稱之為“思維”,比如胡思亂想、遐想、一掠而過的感觸、白日夢,那么傻子也有思維。顯然這個思維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不涉及“尊嚴、邏輯和道理”,也不可能產(chǎn)生“知識、學術與思想”??梢?,要讓讀者接受觀點或支持行動,就應有邏輯與道理的基礎。同理,讀解是閱讀文本之后自己的理解、闡說、發(fā)揮,而支持的基礎,一是文本的依據(jù),二是邏輯的自洽。有學生感悟:“我從莫懷戚的《散步》中讀到‘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我猛然感覺世界如此逼仄,只有親情才構成屬于我們的世界?!薄渡⒉健分械倪@一句,是說擁有了親情,就擁有了整個世界,表達的是對擁有親情的喜悅與珍惜。但從邏輯上無法由此句推理出世界的逼仄,因而該生犯了邏輯上歸因謬誤的錯誤。一學生寫道:“讀《記承天寺夜游》,我看到作者在告誡世人要有超脫的心,要熱愛世界、熱愛生活。”顯然學生產(chǎn)生了滑坡謬誤。學生從讀文后自己有所超脫的感受,繼而滑到作者告誡世人超脫,又滑到熱愛世界、熱愛生活。如此意識滑坡,超出文本,亦超出作者寫作時的語境,使其讀解顯得強詞奪理。故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讀解須尊重文本的邏輯,彰顯依據(jù)的可靠、思維的縝密。
四、反思與期待
“中美基礎教育的不同,表現(xiàn)出對待知識的不同態(tài)度:中國表達的是對知識的靜態(tài)接收,而美國是對知識的動態(tài)改變?!闭\如是言,中國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與灌輸,引導學生對知識權威的尊重,關注對知識的掌握與繼承。而美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關注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的能力,期待學生對知識的拓展與創(chuàng)造,體現(xiàn)在閱讀教學中,則是注重知識、思想的生成與真實情境中的運用。鐘啟泉基于二者差距,提出我國的“基礎教育”概念:“其一,強調(diào)‘基礎性——基礎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是培養(yǎng)有社會責任感、有教養(yǎng)的公民的教育。其二,強調(diào)‘能動性——基礎教育不能滿足于‘低階認知能力,需要在低階認知能力的基礎上發(fā)展‘高階認知能力?!被A教育決定了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我們當反思尚滯于關注低階認知、無法促成生命成長的教育。
演繹讀解是為實現(xiàn)構建性的學習,“構建性的學習,強調(diào)學習是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以自己的方式,主動地構建內(nèi)部心理表征的過程”。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主動學習,構建語言與思想,實現(xiàn)深度學習。王寧指出:“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個體言語經(jīng)驗和言語品質?!币龑W生表達基于文本與個人體驗的讀解,進而演繹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實現(xiàn)真實的語言建構與應用、文化傳承與理解,此為深度閱讀之需,更是生命成長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