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隆回縣中醫(yī)醫(yī)院(434020)范珺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不波及距下關節(jié)的關節(jié)外骨折占20.9%,波及距下關節(jié)的關節(jié)內骨折占79.1%。大部分骨折波及距下關節(jié)的關節(jié),多伴有跟骨高度塌陷、橫徑增寬,關節(jié)面塌陷,手法復位無法恢復骨折對位對線,因此波及距下關節(jié)的關節(jié)內骨折臨床治療以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為主,既往治療中L型切口鋼板內固定治療應用較多,可在直視狀態(tài)下進行復位操作,但預后并發(fā)癥較多,特別是皮膚皮瓣壞死,鋼板外露,骨髓炎等并發(fā)癥時有發(fā)生,嚴重時影響患者病情恢復[1][2]??梢娛中g治療效果與入路方式關系密切,臨床日漸重視探究更為有效的入路方式,且目前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發(fā)展迅速,經跗骨竇入路操作收到骨科醫(yī)師高度重視[3][4]。本文探究經跗骨竇微創(chuàng)小切口入路和外側L型切口入路行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予以報道。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跟骨骨折患者8 2 例,根據(jù)手術入路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 1 例。對照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25~61歲,平均(43.23±4.92)歲,受傷至入院時間4~16h,平均(7±1.2)h;試驗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26~60歲,平均(43.65±4.33)歲,受傷至入院時間5~16h,平均(7±1.5)h;上述資料組間差異小,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單側新鮮閉合性骨折患者;②Sanders分型Ⅱ~Ⅳ型患者;③認知正?;颊撸慌懦龢藴剩孩俸喜⒓韧悴炕?、足功能障礙患者;②有過足部外傷手術史患者;③凝血功能異?;颊?;④病理性骨折患者;⑤足部皮膚病或者全身活動性感染患者;⑥排除糖尿病患者及足脈管炎患者。
附表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s)
附表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術中失血量(mL) 骨折愈合時間(周)試驗組 41 61.36±6.94 70.15±10.15 10.48±1.35對照組 41 97.83±6.25 95.38±11.32 14.54±2.09 t - 25.004 10.625 10.448 P - 0.000 0.000 0.000
1.2 手術方法 術前完善血生化等檢查。監(jiān)測患者血壓和血糖情況,對患肢進行局部冰敷,利尿消腫,術前進行X線片、CT三維重建檢查,了解跟骨結節(jié)關節(jié)角度和距下關節(jié)面塌陷程度,待足跟部皮膚出現(xiàn)明顯皺褶皮紋后手術,由同一組醫(yī)師開展,麻醉方式均選擇腰硬聯(lián)合麻醉。
對照組采取外側L型切口入路行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確定患者外踝尖上方3cm位置作切口,向下延伸至足背、足底皮膚交界處,隨后向前延伸,到達第5跖骨基底部,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腓腸神經外側支和腓骨長短肌腱,將皮瓣掀起,予以距骨中、后及骰骨鉆入克氏針遮擋皮瓣,暴露跟距關節(jié),復位骨折,恢復跟距關節(jié)面,恢復跟骨高度及寬度,從跟骨后向前鉆入克氏針置入克氏針維持骨折位置,術中使用C型臂X線機確定復位情況,確定復位良好后,取解剖型鋼板,經由切口置入關節(jié)面下方外側,予以螺釘固定。術野生理鹽水沖洗后引流管,逐層縫合,無菌敷料包扎。
試驗組給予患者經跗骨竇小切口入路行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確定外踝尖下1.0~1.5cm位置,于此處做切口,延伸到第4跖骨基底部,長度控制在5cm以內,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將跗骨竇脂肪牽開,進行組織分離,到達跟腓韌帶為止,并將跟距骨間韌帶切開,顯露前中后距下關節(jié)面,后足跟應用克氏針向后下牽引復位骨折,整平距下關節(jié)面、恢復跟骨高度及寬度。從跟骨后向前鉆入克氏針置入克氏針維持骨折位置,術中使用C型臂透視確定復位情況,確定復位良好后,取解剖型鋼板,經由切口置入關節(jié)面下方外側,予以螺釘固定。術野生理鹽水沖洗后引流管,逐層縫合,包扎。兩組術后予以防感染、抗凝及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時間;②足功能評估,于術前2~3d和術后1個月評估,使用美國矯形外科足踝協(xié)會(AOFAS)Maryland足功能評分量表[5][6],包括:疼痛、功能(步態(tài)、支撐工具、穩(wěn)定性、跛行、穿鞋)兩部分,滿分100分,正向賦分,分值越高說明功能越好;③并發(fā)癥率包括:皮緣壞死、切口感染、肥腸神經損傷。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4.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X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效果比較 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的統(tǒng)計結果均較對照組為少,差異顯著(P<0.05)。見附表。
2.2 Maryland足功能評分 治療前,試驗組與對照組Maryland足功能評分組間比較:(65.21±3.87)VS(65.34±3.72),差異較小,P >0.05;治療后,試驗組Maryland足功能評分為(82.67±4.72)分,高于治療前的(76.23±4.01)分,組間比較,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
2.3 并發(fā)癥率 試驗組并發(fā)癥率2.44%(1/41)低于對照組的19.51%(8/41),P<0.05。
跟骨骨折存在明顯關節(jié)面骨折移位情況,SandersⅠ型患者可接受保守治療,而SandersⅡ型以上患者多需開展手術治療,目前多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7],能夠更好地恢復骨折解剖位置,臨床應用價值較高,但是入路方式不同則效果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具體手術入路選擇尚需結合骨折分型。
在跟骨骨折手術治療中,外側L型切口是跟骨骨折的經典入路方式,能夠實現(xiàn)整個跟骨外側壁顯露,對距下關節(jié)進行解剖復位,從而保證跟骨正常結構有效恢復,但是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切口軟組織存在剝離較為廣泛的問題,不利于骨折愈合,容易導致皮瓣壞死,鋼板外露,切口感染,甚至骨髓炎,嚴重時甚至需要多次手術清創(chuàng)及皮瓣覆蓋,必要時需取出內固定,導致手術失敗。故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9.51%明顯高于試驗組的2.44%。
經跗骨竇微創(chuàng)小切口入路治療,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微創(chuàng)手術操作,創(chuàng)傷小更利于患者恢復。結果顯示,試驗組手術時間比對照組短、術中失血量比對照組少,且術后骨折愈合時間也明顯短于對照組,且足部功能Maryland評分更高,考慮與跗骨竇解剖血供有關,跗骨竇周圍區(qū)腓動脈、周圍血管連接成廣通的血管網(wǎng),經由此處切開創(chuàng)傷小,血液循環(huán)破壞小,且不易損傷腓腸神經,而外側L型切口入路會對外側皮瓣大面積剝離,影響跟部皮膚軟組織血供,故易出現(xiàn)皮膚皮瓣壞死,切口感染,也易造成腓腸神經外側支損傷。同時大面積皮瓣剝離也可能造成骨折延遲愈合,影響預后,延長恢復時間。
綜上所述,針對跟骨骨折患者,經跗骨竇微創(chuàng)小切口入路行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創(chuàng)傷更小,骨折愈合快,有利于足功能良好恢復,且安全性較高,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