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說“敎”“學”

2021-03-19 06:19楊建忠王月婷
辭書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金文尚書甲骨文

楊建忠 王月婷

摘 要 “敎”“學”“敩”關系密切,但于其意義及字形關系,前賢觀點頗有差異,或認為“學”為“敩”之省,或認為“敩”為“敎”之后起異體字,或認為“敎”屬施受同辭。通過梳理字形源流可以發(fā)現(xiàn),甲骨文中就有“敎”“學”二字,且區(qū)分清楚,當是兩個詞:“敎”義為“施敎”(見母);“學”有“學習”(匣母入聲)、“使……學”(匣母去聲)二義。上述“使……學”跟“敎”語義相當,但二者讀音不同,其字形不構成異體關系。不過,因為二者語義相當,又“使……學”用“學”或“敩”字記錄,遂致“敎”“學”“敩”三個字形混用。同時“敩”“效”又因同讀匣母去聲且意義相關而混用。以上混用現(xiàn)象見于金文及部分戰(zhàn)國楚簡。而戰(zhàn)國楚簡亦可見同一篇內(nèi)“敎”“學”區(qū)分劃然者。至《逸周書》《尚書》,“敎”“學”“敩”大致分配完成了。但后世文獻仍可見相關字形的混用,可能是存古習氣所致。

關鍵詞 敎 學 敩 出土文獻 傳世文獻

敎[1],有見母平聲、見母去聲兩讀。學,有匣母入聲、匣母去聲兩讀。文獻中,“敎”“學”二字?;欤纭渡袝ぢ逭a》“乃女其悉自敎功”,《尚書·大傳》作“乃女其悉自學功”?!秶Z·晉語九》:“順德以學子,擇言以敎子,擇師保以相子。”韋昭注:“學,敎也?!薄抖Y記·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鄭玄注:“學,敎也。”文獻中與之相關的還有“敩”字(匣母去聲),如《尚書·盤庚上》“盤庚敩于民”,《尚書·說命下》“敩學半”,此二例中“敩”有“敎”或“使……學”義?!墩f文·敎部》以“學”為“敩”之省:“敩,覺悟也。從敎從冂,冂,尚蒙也。臼聲。學,篆文敩省?!庇钟凇皵湣痹疲骸皵?,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從孝?!盼臄?,‘亦古文敎?!标悏糍猓?016)對“敎”“學”二字有所探討,但把“學”字“一字兼有正反兩義的現(xiàn)象”歸結為個別書寫者的習慣,似有不妥。那么,“敎”“學”“敩”究竟是何關系?有必要做一探討。

一、 已有研究

趙誠(1991)213認為“學”字在甲骨文中兼有“敎”“學”二義。到周代,其“敎”義一方面仍寫作“學”,另一方面已逐步從“學”中分化出“敩”字。甲骨文中另有“、”二體,周代金文作“、”,分別與《說文》“敎”字小篆和古文構形相同,但從用法而言卻仍有一定距離[2]。到后來,從“學”中分化出的“敩”才寫作“敎”,分化軌跡如圖1所示:

顯然,趙氏認為“學”兼有“學”“敎”二義;至周代,“敎”義漸用分化字“敩”記錄?!墩f文》“敎”之小篆“”及古文“”“”跟、只是同形字。后來“敩”寫作“敎”。趙先生的觀點與《說文·敎部》“學”為“敩”之省不同。

張亞初(2014)論述了“敎”“敩”與“學”。“敎”字初文作、,均從攴,含施敎(上所施)、受敎(下所效)二義,卜辭用動詞“上所施”義?!皵辈皇恰皩W”,而是“敎”的后起異體字。《說文》以“敎”“敩”為二字、以“學”為“敩”之省,都不對?!督鹞木帯芬浴皵薄皩W”為一字,亦非。“敩”是施敎于學生,所以訓“覺悟”,也就是“敎”字之義。又說“學”是自學,而“敩”是敎人學[3]??梢姡瑥埾壬J為“敩”記錄“敎”的施敎義,“學”則是受敎。

《甲骨文字詁林》(于省吾1996)3262-3263“學”下姚孝遂按語云:“敎人者謂之敩,受敎者亦謂之敩。據(jù)甲骨文,不僅、敎、學、敩同字,而且其最初之形體為‘爻?!逼溲莼壽E如圖2所示:

可見,姚氏認為“敩”是施受同詞,“、敎、學、敩”同字,均源自“爻”。以上三家,均為古文字大家,但觀點各不相同,且不乏矛盾之處。三家觀點如表1所示:

“學”施受同詞,有“敎”“學”二義;至周代“敎”義分化出“敩”字[4],該字后寫作“敎”?!皵湣笔┦芡~,有“施敎”“受敎”二義,卜辭中用“上所施”義。“敩”為“敎”之后起異體字。“學”是自學,受敎。“敩”施受同詞,“、敎、學、敩”同字,均源自“爻”。

由表1可見,趙氏與《說文·敎部》“學”為“敩”之省的觀點不同;趙氏“敎”“敩”關系與張氏相反;姚氏則從源流角度以“同字”關系處理“敎”“敩”“學”。那么事實究竟如何?如果說“敩”“敎”是異體字,該如何解釋它們讀音上的不同?

二、 字形辨析

要解決問題,需從字形出發(fā)。我們先從甲骨文看二字形體(劉釗2014)204:

敎:合10合27732合27734合31482合31483合31621合31622合5617

學:A. 合952正合18681花東336合8304合18681從爻從宀,或從爻省[5]。

B. 合20100合3511合27712花東181花東450從從爻從宀,或從爻省,或作廾。

C. 花東473從從爻。

它們的區(qū)別非常明顯,“敎”有“攴”“子”無“宀”,“學”有“宀”無“攴”“子”?!瓣贰?,突出其施敎義[6]?!板病?,突出其場所義。甲骨文無“敩”字。

再看金文字體(董蓮池2011)[7]:

敎:散氏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6[8]秦景公石磬·通鑒19799鄭大子之孫與兵壺器·春秋·古二十四235頁鄭大子之孫與兵壺器·春秋·古二十四236頁蔡侯產(chǎn)劍·戰(zhàn)國早期·集成11602王何戈·戰(zhàn)國·集成11329宜安戈·戰(zhàn)國·文物94.4燕侯載器·戰(zhàn)國·集成10583

敩:大盂鼎·西周早期·05.2837令鼎·西周早期·05.2803沈子它簋蓋·西周早期·08.4330靜簋·西周中期·08.4273師簋·西周晚期·08.4324.1[9]伯農(nóng)鼎02816[10]羅兒匜·影匯1266

董氏按《說文》字頭列字,故“學”列于“敩”下。我們把董氏所列字形全部列出[11]。從字形看,“敎”有從爻從攴、從爻從子、從爻從子從攴,且以從爻從子從攴字形最為常見,省“攴”者僅一例?!皩W”由甲骨文的A、B、C形體發(fā)展為西周金文的從從爻從宀從子,結構最全。可以說,從西周到戰(zhàn)國金文中,“敎”“學”字形與甲骨文并無明顯不同?!皵眱H一例,相當特殊。

戰(zhàn)國文字中(徐在國,程燕,張振謙2018)459-462,“敎”字,秦晉作“敎”,楚作郭店簡《唐虞之道》 、上博簡《容成氏》、上博簡《顏淵問于孔子》、上博簡《從政》(乙)、上博簡《從政》(甲)、清華簡《皇門》,即“、、敎、、、”等形,燕作“”。“敩”字[12],秦作“學”,晉作中山王鼎·集成2840,楚作郭店簡《性自命出》、上博簡《中弓》,即“”,楚亦有作郭店·語叢一61,但據(jù)馮勝君(2004)研究,郭店語叢一—三有齊系文字特點。

我們把上述典型字形排列為表2,以觀其發(fā)展脈絡:

從字形源頭看,“敎”“學”區(qū)別相當明顯,二字除都有“爻”“子”外,“敎”還可從“攴”“口”“言”,這正說明“敎”的動作性(“攴”可作動符,“口”“言”表示用言語施敎),而“學”則不然。所以,“敎”“學”是明顯不同的兩個字[13]。從整個字形脈絡看,“敎”古今演變基本一致,主體構形是從爻從子從攴。西周的是由甲骨文省減“子”而成。(黃德寬2014)148“學”的變化較大,金文中加“子”而成為從從爻從宀從子,此后定型?!皵保家娪谖髦苌蜃铀w,僅1例。以上所述如圖3所示:

按諸《說文》,“敎”為施受同詞,“敩”為學習,而“學”為“敩”之省。然而,在整個字形演變序列中,“敎”“學”在甲骨文即已大量存在,“敩”始見于西周早期沈子它簋,顯然許慎所認為的“學”為“敩”之省不當。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謂“疑先有學而后加攴為敩”,很有見地。我們認為,既然“敎”“學”字形區(qū)分清楚,應該是兩個詞;“敩”是后起字——那么它究竟是“敎”的異體字還是“學”的分化字,可借助詞義句法進一步考察。

三、 詞義句法辨析

(一) 出土文獻:甲骨文與金文

“敎”在殷商甲骨文凡10余例[14],主要有以下用法:

1. 人名(第一期、第三期貞人名),如:

癸亥卜敎貞旬無合31482.1、戌卜敎貞今夕無合31621.1

2. 地名,如:

呼多朿尹次于敎合5617.1、戊戌卜雀芻于敎合20500.1

3. 敎育、訓練,即施敎,如:

其敎戍合28008.4

張亞初(2014)認為“戍”是職官名,那么句法結構為“敎+與事”。黃天樹(2014)84則說:“(敎)甲骨文作,象手拿著棍棒打孩子,讓他學習擺布‘爻,從而掌握計算或算卦?!忿o有用其本義者:‘其敎戍?!币来藙t句法結構為“敎+受事”。

“敎”在西周春秋金文中有如下用法:

1. 職官名,如:

戎父、(敎)實父、襄之有司、州就、焂巽,凡散有司十夫。散氏盤·集成10176西周晚期

2. 學習,如:

余嚴敬茲禋盟,穆穆熙熙,至于子孫,參拜稽首于皇考烈祖,俾萬世無期,極于后民,永寶(敎)之。與兵壺蓋·通鑒12445春秋晚期

“敎”,與兵壺蓋作“敎”,器身作“”,“”當為“敎”省略“攴”。王人聰(2006)234-236認為,壺銘“永寶之”應讀為永寶學之。這里“敎”是“學習”的意思,屬“V+受事”結構。

“學”在殷商甲骨文中用例多達30余例,用法如下。

1. 人名,如:

侑于學戊合00952正.6、貞惟學戊合01822正.10

2. 學校,如:

作學于若合16406[15]、其延學屯南4035、于大學尋屯南60.6

3. “學”為“敩”義,如:

丁巳卜貞王勿學眾方弗其受有祐00032正.10、丁巳卜貞王學眾伐于方受有祐00032正.9

“學眾”,即“使眾學”、也可理解為“敎”。所以本例中的“學”字于省吾(1979)16讀為“敎”。但從傳世文獻來看,“學+對象”這種結構頗為常見,如“學世子”“學士”“學子柳”等,義為“使……學”,《經(jīng)典釋文》注“戶孝反”或“戶敎反”(皆為匣母去聲),跟“敎”讀見母不合。我們認為,此“學”即后起字形作“敩”者,是“學”的分化字,下文有進一步論述。

4. 祭名,如:

壬子卜弗小學合30827.2

“學”在西周金文中有(1) 學校,學習場所;(2) 學習;(3) 傳授、敎授三種用法,如:

王令靜司射宮,小子眔服、眔小臣、眔尸仆射。八月初吉庚寅,王以吳、呂豳師、邦周射于大池,靜無尤,王賜靜鞞,靜敢拜顓首,對揚天子丕顯休。靜·集成04273、王曰:者,汝亦虔秉不墜德,以克續(xù)光朕昭考之愻(訓)學(敎),(桓桓)哉弼王宅,往捍庶盟,以祗光朕位……者鐘一·通鑒15331戰(zhàn)國早期[16]

“靜學無尤”之“學”有“敎”義,跟上文甲骨文用例3大抵一致,只是動詞后未帶賓語。

“敩”的用例最早,見于西周金文,如:

我孫克有型(敩)沈子它簋·通鑒05384西周早期

本例張亞初先生(2014)置于“敎”下,云:“敩、效音近,《尚書·大傳》‘學,效也。型敩即型效,型效二字重文迭義,即效法?!奔凑J為,“敩”實為“效”字。其中糾葛,我們下文再論。

上述內(nèi)容(暫不計專有名詞)可總結如表3所示:

上文曾提到,在字形源頭上“敎”“學”區(qū)別相當明顯,那么甲骨文中的“學眾”就不太可能是“敎眾”,而應該據(jù)語義理解為“敩眾”,亦即“使眾學”[17]。也就是說,“敩”是“學”的使動用法,并非“敎”的異體字。理由如下:1. “敎”讀見母、“敩”讀匣母,讀音不同,不可能是異體關系;2. “學”讀匣母入聲,“敩/學”讀匣母去聲,通過變讀去聲以構造使動關系,這種現(xiàn)象在漢語史上頗為常見,“買賣”“受授”“貸”“假”等皆是。(詳參梅祖麟1980)3. “敎”是主方動作,讀清聲母;“學”是客方動作,讀濁聲母;而“敩/學”只是“學”的下位變讀(“主方客方”變讀我們將另文詳論)。

但在語義上,“敎”跟“使……學”相當,所以才把“敩”釋為“敎也”。因為“敎”“敩”語義相當、“敩”又可用“學”字記錄,以致后世有“敎”“學”“敩”等字形相混的現(xiàn)象,如金文中的“永寶敎之”:本該用“學”字,卻用了“敎”的省形字。同樣是金文,“靜學無尤”的“學”按義本該用“敎”字,卻用了“學”字。戰(zhàn)國晚期的中山王鼎,有“吳人并越,越人修(敩)備信”,其“敩”義為政敎,原本該用“敎”字。這三例皆是字形的混用[18],但其出現(xiàn)于金文之后,而非甲骨文。

金文中的“我孫克有型敩”,張亞初(2014)認為“型敩即型效,型效二字重文迭義,即效法”,實乃不刊之論?!靶А?,義為像也、似也,亦即效法,后世或寫作“效”。它跟“敩”皆讀匣母去聲且意義相關[19],故混用。

(二) 出土文獻:戰(zhàn)國楚簡

在上博楚簡一—九中,“敎”39例(其中18例、1例、15例、敎5例),“學”10例(均作),未見“敩”字。渾而觀之,似“敎”“學”相混;但同一篇簡文內(nèi),又可見 “敎”“學”明顯區(qū)別的現(xiàn)象。具體如下。

1. 上博簡二《從政》中的“敎”和“學”,區(qū)分清楚

敎:甲1 ~之以義。

甲3 ~之以刑則逐。

甲15 不~而殺則虐。

乙3 治政~(敎)。

學:甲11 見善行,內(nèi)其仁焉,可謂~(學)矣。

上述諸例,“敎”“學”不相混。就句法而言,皆可作光桿動詞,若帶賓語“敎”則形成“敎+與事+以+受事”結構。

2. 上博三《中弓》中的“敎”與“學”,“學”或讀為“敎”

敎:簡15 足以~(敎)壴。

簡16 ~(敎)而使之。

簡17 德~(敎)不倦。

學:簡22 則民歡承~(敎)。

簡23 巽年~(學)之[20]。

簡24 所~(敎)皆終。

簡25 所~(敎)皆崩,不可慎乎?[21]

上述諸例,“學”或讀為“敎”,也就是說“敎”用“學”字記錄。這可能是沿襲金文以來字形相混的習氣。而上博二《從政》中“敎”“學”又區(qū)分劃然,這說明當時的人知道這二者的區(qū)別且有能力區(qū)分。

類似現(xiàn)象亦見于其他戰(zhàn)國楚簡,如郭店楚簡中,“敎”(包括“”“”“”)45例,“學”10例[22],有在同篇同簡內(nèi)明顯區(qū)別的,也有相混的。

3. 郭店簡《尊德義》中“敎”和“學”有別

簡4 (學)為可益也,(敎)為可類也。(敎)非改道也,(敎)之也。

4. 郭店簡《性自命出》中“敎”和“學”有別

簡8 而(學)或使之也……簡9(敎)使然也。

5. 郭店《老子》“敎”“學”混用

甲12 不,復從之所過。

丙13 不,復從之所過。

該句今天及帛書本皆作“學不學”。

在清華簡八《攝命》簡16、17中,“敎”“學”亦有明顯區(qū)別:

汝毋敢朋酗于酒,勿(敎)人德我。曰:毋朋多朋,鮮唯胥以夙夕敬,罔非胥以墮(十六)

愆;鮮唯胥(學)于威儀德,罔非胥以淫極。(十七)

而長臺關楚簡、包山楚簡,皆有“敎”字無“學”字,也就是說“學”或需用“敎”字記錄。

6. 長臺關楚簡有“敎”無“學”,其例如:

1—03□~書

1—03~言

1—03~射

1—032乃

1—038母~之七歲

7. 包山楚簡有“敎”無“學”,其例如[23]:

簡99 ~令訟其官人番……

由上述用例可見戰(zhàn)國楚簡中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既有渾而觀之呈現(xiàn)出的字形相混現(xiàn)象,又有同篇同簡內(nèi)字形嚴格區(qū)分的用例。這至少說明,當時人是有能力區(qū)分并做了區(qū)分的,不做區(qū)分可能是沿襲金文以來的做法。

(三) 傳世文獻

傳世文獻我們主要調查了《逸周書》《尚書》,因二書較為古老,有些篇目已被證明產(chǎn)生于西周,亦可與新出清華簡互證。為觀察“敩”的使用情況,我們順帶考察了《大戴禮記》[例證引自宗福邦等(2003)974-975]。

“敎”,在《逸周書》[24]中有35個用例,分別為“施敎”“敎導”“敎育、敎誨”“政敎、敎化”義,所有這些義項,都可以理解為由“施敎”發(fā)展而來。無“受敎”即學習義。如:

1. 施敎,句法結構為“敎+與事+以+受事”

慎之以禮,敎之以藝,震之以政,動之以事,勸之以賞。(《命訓解》)

唐大沛:“藝,技藝也,敎之使習。”

2. 敎導,句法結構為“敎+與事+受事”

明王是以極等以斷好惡,敎民次分,揚舉力竟。(《度訓解》)

潘振云:“敎民職事,而小大之本末次第分明?!标惙旰庠疲骸皵溍褚远葎t次明而分定?!碧拼笈嬖疲骸皵溨I下民各安本分?!敝煊以疲骸懊鞯葮O制法度,而敎以禮也?!?/p>

3. 敎育、敎誨,動詞可單用

華言無實曰夸。敎誨不倦曰長。(《謚法解》)

孔晁云:“以道敎之也?!敝煊以骸胺唬骸當溦d人以不懈倦,言善長人以道德也?!?/p>

4. 政敎、敎化,動詞單用或引申為名詞

立祭祀,與歲谷登下厚薄,此謂德敎。(《大聚解》)

孫詒讓曰:“此謂德敎,案下文云‘五德既明,則此為五德之一,當云‘敎德,乃與下文和德、仁德、正德、歸德一律,今本誤倒,當乙正?!?/p>

鳴鳩不拂其羽,國不治兵;戴勝不降于桑,政敎不中。(《時訓解》)

陳逢衡云:“今戴勝不降,是桑者少而上無以勸也,故其占為政敎不平之象?!?/p>

又五日,鷹乃學習。溫風不至,國無寬敎。(《時訓解》)

陳逢衡云:“陽為德為生,今不至,則刑政之酷而陰氣愁慘也,故其占為國無寬敎之象。”

立之五敎,以惠其下。(《小明武解》)

孔晃云:“五敎,五常之敎?!碧拼笈妫骸翱子枮槲宄V當?,本之《舜典》,自是正解。”

“學”,《逸周書》共10例,有“學習”“學業(yè)”義,即均由 “受敎”義發(fā)展而來,如:

1. 學習

維四月既生魄,王在東宮,召告周公曰:“嗚呼!朕聞武考不知乃問,不得乃學,俾資不肖,永無惑矣?!保ā侗镜浣狻罚?/p>

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蟀居壁;又五日,鷹乃學習。溫風不至,國無寬敎。蟋蟀不居壁,急恒之暴;鷹不學習,不備戎盜。(《時訓解》)

潘振云:“學習者,化鳩之鷹感陰氣,學數(shù)飛以攫博,象預戒也。”陳逢衡云:“鷹乃學習者,前此鷹性慈柔,至此始順殺氣習肄搏擊,《小正》所謂六月鷹始摯也。溫風,陽氣所結。陽為德為生,今不至,則刑政之酷而陰氣愁慘也,故其占為國無寬敎之象?!敝煊以疲骸苞椄嘘帤?,學習搏擊之事?!?/p>

至于厥后嗣,弗見先王之明刑,維時及胥學于非夷,以家相厥室,弗恤王國王家,維德是用。(《皇門解》)

孔晁云:“時,有。胥,相。為是相學與非常也。”陳逢衡:“學,習也?!?/p>

道德博厚曰文,學勤好問曰文。(《謚法解》)

陳逢衡云:“《論語》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疏:案《謚法》‘勤學好問曰文?!?/p>

其少者,觀其恭敬好學而能悌;其壯者,觀其廉潔務行而勝私。(《官人解》)

我亦維有若文祖周公暨列祖召公,茲申予小子追學于文武之蔑。(《祭公解》)

孔晁云:“言己追學文、武之征德,此由周、召治之化也?!蓖跄顚O:“穆王在武王后四世,故曰追學于文武之末?!标惙旰猓骸拔摹⑽渲弥?、召而益彰,故予小子得以追學于前人也?!?/p>

師曠罄然,又稱曰:“溫恭敦敏,方德不改,聞物□□,下學以起,尚登帝臣,乃參天子,自古誰?”(《太子晉解》)

潘振云:“聞物理于天下,而庶物以明,行本事于一家,而人倫以察,惟知下學而已。以之舉于畝之中,上進為帝臣,乃以異姓而閑廁乎天子之位,自古以來誰則能之?”丁宗洛云:“‘聞物溯初,下學以起,亦足見其不廢學力矣?!?/p>

師曠對曰:“御,吾未之學也。”(《太子晉解》)

潘振云:“師曠瞽,不能御,故曰吾未之學也。”

2. 學業(yè)

人各修其學而尊其名,圣人制之。故諸橫生盡以養(yǎng)從,從生盡以養(yǎng)一丈夫。(《文傳解》)

陳逢衡云:“各修其學,謂各務其業(yè)也。尊其名,各執(zhí)一藝以成名也。圣人制之,曲成不遺也。”唐大沛云:“眾人名務其業(yè),各以所長成名,圣人則總而制之?!?/p>

《逸周書》未見“敩”字。由以上諸例可知,《逸周書》中“敎”“學”分用劃然。

我們在《尚書》(江灝,錢宗武2008)中檢得“敎”22例,有“施敎”“敎告”“敎導”“敎誨”“敎育”“政敎”“敎化”等義項,亦均可理解為由“施敎”發(fā)展而來?!皩W”7例,全部為“學習”即受敎義?!皵?例,“使……學”,亦可徑解為“施敎”[25]。詳下。

1. 施敎,句法結構為“敎+與事+受事”——與事、受事或承前省

惟我周王,靈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敎我用休,簡畀殷命,尹爾多方。(《多方》)

敎我使用美道,用休祥敎我。與事、受事同時出現(xiàn)。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敎祗德。(《呂刑》)

敎民敬德。與事“民”承前省。

夔,命汝典樂,敎胄子。(《堯典》)

敎胄子樂。若依江灝、錢宗武(2008)18把“敎”釋為“敎導”,則此例下屬2。

2. 敎告、敎導,句法結構為“敎+與事”

我惟時其敎告之,我惟時其戰(zhàn)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多方》)

以言辭文告敎之。

乃敢告敎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保ā读⒄罚?/p>

文王誥敎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酒誥》)

惟命曰:“汝受命篤弼,丕視功載,乃汝其悉自敎工?!盵26](《洛誥》)

其當盡自敎眾官。

又惟殷之迪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殺之,姑惟敎之。(《酒誥》)

3. 敎誨、敎育,動詞單用,或名物化

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胥敎誨;民無或胥诪張為幻?!保ā稛o逸》)

鞭作官刑,撲作敎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堯典》)[27]

冢宰掌邦治,統(tǒng)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敎,敷五典,擾兆民;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周官》)

4. 政敎、敎化、敎令、敎導,引申為名詞

汝作司徒,敬敷五敎。(《堯典》)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敎,二百里奮武衛(wèi)。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敎訖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禹貢》)

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敎,則肄肄不違,用克達殷集大命。(《顧命》)

又曰:無能往來茲迪彝敎,文王蔑德降于國人。(《君奭》)

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敎,予沖子夙夜毖祀。(《洛誥》)

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敎。(《酒誥》)

封,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敎,不腆于酒。(《酒誥》)

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敎辭,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于殺。(《酒誥》)

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敎,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民協(xié)于中,時乃功,懋哉?。ā洞笥碇儭罚?/p>

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敎,惟食喪祭。(《武成》)

“學”,7例,全部是“學習”義:

王曰:來!汝說。臺小子舊學于甘盤,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終罔顯。(《說命下》)

說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說命下》)

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允懷于茲,道積于厥躬。(《說命下》)

惟敩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說命下》)

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周官》)

蓄疑敗謀,怠忽荒政,不學墻面,蒞事惟煩。(《周官》)

《尚書》“敩”2例:

惟敩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說命下》)

盤庚敩于民,由乃在位,以常舊服,正法度。(《盤庚上》)[28]

由以上諸例可見,《尚書》中“敎”“學”“敩”分用劃然。這里重點說一下“敩”和“敎”的關系。前文曾提到,“敩”音匣母去聲?!稄V韻》胡敎切,今音xiào。是匣母入聲的“學”的分化字,義為“使……學”。該義跟“敎”相當,故前賢或徑釋為“敎也”,如《尚書·說命下》“惟敩學半”,孔傳徑云“敩,敎也”。當然,也有些注釋建立的是“敩”和其他同族詞之間的聯(lián)系,如《尚書·盤庚上》:“盤庚敩于民。”孫星衍《今古文尚書注疏》引《說文》云:“敩,覺悟也?!边@里“覺悟也”實是“使……覺悟”之義,把“敩學覺”聯(lián)系了起來:“敩”即“使……學”,其目的是使之覺悟。

除《尚書》外,“敩”字還見于《大戴禮記》(宗福邦等2003),共5例:1例為“使……學”,前人或徑釋為“敎也”;3例用來記錄音同且義相關的“效”;1例假借為見母去聲的“校”。跟《尚書》有所不同,如下:

日敩仁賓也。(《誥志》)

王聘珍解詁云:“敎也。”

夫用仁義禮樂為天下者,行五六百歲猶存,用法令為天下者,十余年即亡,是非明敩大驗乎?(《禮察》)

王聘珍解詁:“敩,讀曰效?!?/p>

好從善而敩往。(《衛(wèi)將軍文子》)

王聘珍解詁曰:“敩,效也?!?/p>

率名敩地實也。(《虞戴德》)

王聘珍解詁:“敩,讀曰效,獻也?!笨讖V森補注:“敩,讀為效,致也。”

時以敩伎。(《虞戴德》)

王聘珍解詁:“敩,讀曰校,謂考校也?!贝死校皵庇锌赡芗俳枳鳌皵湥ㄒ娔溉ヂ暎痹僮x曰“校(見母去聲)”。

《逸周書》《尚書》中“敎”“學”“敩”分用劃然,這說明當時三字用法已分配定了。但《大戴禮記》卻無“效”字,“效”用音同且義相關的“敩”字記錄,蓋沿襲金文“我孫克有型敩(效)”的做法。

四、 結論

本文在對前賢觀點有疑而問的基礎上,梳理了“敎”“學”“敩”的字形流變及相關詞義句法,得出如下結論:

1. 甲骨文中已有“敎”“學”二字形,且區(qū)分清楚;“敩”是后起字形,最早見于金文?!皵湣蓖怀觥吧纤绷x,“學”除了“學習”義,還有“使……學”義,此義后世文獻或寫作“敩”。

2. “使……學”跟“敎”語義相當,遂致“學”“敩”“敎”有字形混用現(xiàn)象。此外,“敩”亦常跟“效”字形混用,二者讀音相近(匣母去聲)、語義相關(“敩”相當于“敎”,前賢或徑釋為“敎”,而“敎”《說文》云“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就把“敩”“效”聯(lián)系了起來)。這種字形混用現(xiàn)象可見于金文及戰(zhàn)國楚簡。

字形的混用,導致釋義的混亂,后世經(jīng)??梢娺@一詞族內(nèi)部各詞之間互相訓釋的現(xiàn)象。另外,“學”“效”實屬“析言有別、渾言不分”,所以《廣雅·釋詁》云:“學,效也?!?/p>

3. 除了字形混用,戰(zhàn)國楚簡中亦可見同一篇內(nèi)“敎”“學”區(qū)分劃然的用例,這說明當時之人知道二者的區(qū)別并能區(qū)分之。至《逸周書》《尚書》, “敎”“學”“敩”區(qū)分劃然,這說明此時三字用法已經(jīng)分配定了。

4. 但《大戴禮記》用“敩”字記錄音同且義相關的“效”,跟金文“我孫克有型敩(效)”做法一致,許是存古。在后世文獻中,亦可見“敩”寫作“學”的現(xiàn)象,如《禮記·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钡览砘蛟S相同。

5. 從后世文獻記錄來看,“敎”讀見母,細分有平聲、去聲兩讀,“學/敩”有匣母入聲、匣母去聲兩讀,“效”讀匣母去聲,本文略有涉及。至于“敎”“學”內(nèi)部以及“敎”“學/敩”“效/效”乃至“覺”之間的音義配合關系,我們將另文詳論。

附 注

[1]《說文》從攴從作“敎”?!墩滞āり凡俊罚?“敎,俗作教?!苯褚?guī)范作“教”。為便于論證,本文據(jù)《說文》作“敎”。

[2]甲骨文的用作人名,一作地名,一作動詞,很難證明用為“敎”義。金文的用作官名,因辭殘不明其義,亦與《說文》的“敎”或“”有一定距離。

[3]張氏(2014)1881謂《說文》之“”為“敎”之省,是變形造字。然考劉釗(2014)204《新甲骨文編》增訂本“敎”字下,“敎”均從“攴”,未見省“攴”者。省“攴”者見于春秋鄭大子之孫與兵壺器“”(董蓮池 2011)398、戰(zhàn)國郭店老子甲12“”(季旭昇2014)249。

[4]趙誠(1991)認為這與受授本同字均作受而后來分化為受、授二字的情況基本一致。

[5]一說從“五”“六”。

[6]劉釗(2011)《古文字構形學》第三章“甲骨文構形分析”七“異體與變形”時,指出甲骨文一個字常常有許多異寫,其中有加“動符”繁化的異體?!皠臃碧岢龇浅S幸饬x。我們認為,“動符”的作用不僅僅是繁化構成異體,其更主要的作用可能在于構成不同“形態(tài)”,如壴與鼓,加“攴”為動詞。此處“敎”從“攴”,我們認為就是突出其動作義的。

[7]參見董蓮池(2011)0691、0692號。部分字形做了翻轉處理。

[8]字形引自吳國升(2018)156。

[9]字形引自江學旺(2018)139。

[10]字形引自吳國升(2018)157。

[11]僅有一例因不清晰未列。

[12]該書以《說文》字頭列字,故有字頭“敩”,“學”列其下。

[13]在戰(zhàn)國楚簡中,清華簡以作“敎”為主,如《系年》簡79~吳人叛楚、《系年》簡83是~吳人反楚邦之諸侯、《厚父》簡09?!鲪湹隆ⅰ睹枴泛?2~之以藝、《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簡8以~女,上博簡則有從爻、從言、從口諸多異體?!皩W”,楚簡以作“”為主,如上博簡《中弓》簡22、23、24、25均作。

[14]詳參姚孝遂主編(1988)《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胡厚宣主編(1999)《甲骨文合集釋文》?!皩W”字甲骨文用例同參此二書。

[15]本條辭例,合集原拓作“”,即“學”,《甲骨文合集釋文》釋為“學”,是?!兑笮婕坠强剔o摹釋總集》釋為“敎”,非。

[16]通鑒指吳鎮(zhèn)烽《商周金文資料通鑒》1.0版(2016年10月)。

[17]“使……學”,字形或作“學”或作“敩”,皆讀匣母去聲,跟“敎”義雖近但音不同。《禮記·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薄督?jīng)典釋文》:“凡學世:戶孝反,敎也?!薄渡袝けP庚上》:“盤庚敩于民。”孔傳:“敩,敎也?!薄督?jīng)典釋文》:“敩:戶敎反。”

[18]字形的混用,導致后世釋義的混亂,但從源頭來看“敎”“學”“敩”“效”等的形音義是區(qū)分清楚的。

[19]“敩”大抵相當于“敎”,而“敎”《說文》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就把“敩”跟“效”聯(lián)系了起來。

[20]23號簡,陳劍先生分A、B兩段,23B段由“本”開始,接6號簡,之后接23A段,重新編聯(lián)后為:夫祭,至(致)敬之(6)(本)也,所(以)立生也,不可不(慎)也;夫(喪),(23B)至(致)(愛)之(卒)也,所(以)成死也,不可不(慎)也;夫行,巽(旬)年學(23A)之……。參陳劍《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原載簡帛研究網(wǎng),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chenjian01.htm(2004)。后收入《戰(zhàn)國竹書論集》(陳劍2013)。

[21]24、25號簡,季旭昇認為“學”讀為“敎”(參徐在國2013)709。

[22]劉志基主編(2012)311-313《中國出土簡帛文獻引得綜錄·郭店楚簡卷》。本文所引郭店楚簡例均出自此。

[23]劉志基(2015)364主編《中國出土簡帛文獻引得綜錄·包山楚簡卷》。

[24]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2007)《逸周書匯校集注》?!吨軙颉酚袘岩蔀閼?zhàn)國時人編書者所作,故未統(tǒng)計。

[25]“敎”“學”“敩”用例統(tǒng)計,包括今古文尚書,其中“敎”今文尚書3例,“學”全部為今文尚書用例,“敩”今文尚書1例。

[26]本例“敎”,周秉鈞(2000)202《尚書易解》釋為“敎導、指示”。云:“言又有命曰:‘汝受先王之命監(jiān)督輔助,大閱記功之書,然后汝當盡己之心指導其事?!鼻f里(2014)186《尚書集釋》云:“《尚書大傳》作‘學,云:‘效也。(《儀禮經(jīng)傳通解續(xù)》卷二十九《祭義篇》引)效工,謂致力于工事?!?/p>

[27]本例“敎”,周秉鈞(2000)18《尚書易解》釋為“掌敎者”;屈萬里(2014)21《尚書集釋》釋為“學?!?。

[28]屈萬里(2014)83《尚書集釋》:“敩,偽孔傳:‘敎也。說文云:‘敩,覺悟也。按:覺悟之,亦即敎也?!敝鼙x(2000)87《尚書易解》:“敩,敎也,戶敎反?!?/p>

參考文獻

1. 陳劍.戰(zhàn)國竹書論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 陳夢兮.古文字中的“敎”與“學”.∥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成都: 巴蜀書社,2016.

3. 董蓮池.新金文編.北京: 作家出版社,2011.

4. 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2004.

5.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 中華書局,2005.

6.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7. 黃德寬.古漢字發(fā)展論. 北京: 中華書局,2014.

8. 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 黃天樹.說文解字通論.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0. 季旭昇.說文新證. 臺北: 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4.

11. 江灝,錢宗武.今古文尚書全譯(修訂版).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12. 江學旺.西周文字字形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3. 李守奎.漢字為什么這么美.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14.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15. 劉釗主編. 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16. 劉志基主編.中國出土簡帛文獻引得綜錄·郭店楚簡卷.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7. 劉志基主編.中國出土簡帛文獻引得綜錄·包山楚簡卷.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8. 梅祖麟.四聲別義中的時間層次.中國語文,1980(6).

19. 屈萬里.尚書集釋.上海: 中西書局,2014.

20. 王人聰.鄭大子之孫與兵壺考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 中華書局,2006.

21. 吳國升.春秋文字字形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2. 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一八).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

23. 徐在國,程燕,張振謙.戰(zhàn)國文字字形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4.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 北京: 中華書局,1988.

25.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北京: 中華書局,1979.

26.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 北京: 中華書局,1996.

27. 張亞初.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證(三). 北京: 中華書局,2014: 1880-1991.

28. 趙誠.《說文》諧聲探索(一).∥趙誠著.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 北京: 中華書局,1991.

29. 周秉鈞.尚書易解.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0. 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3.

(楊建忠 浙江財經(jīng)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杭州 310018)

(王月婷 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 杭州 310023)

(責任編輯 馬 沙)

猜你喜歡
金文尚書甲骨文
《尚書》中“迪”釋為“由”新探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jù)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甲骨文“禍”字新證
三千年甲骨文
尚書·禹貢
語法填空專練
最“萌”甲骨文——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明新興雷石庵尚書遺集》補遺
延川县| 辉县市| 长治县| 中江县| 夹江县| 金川县| 郑州市| 霍林郭勒市| 洞头县| 广宗县| 咸宁市| 忻州市| 民县| 磴口县| 玉溪市| 略阳县| 巴林右旗| 柘城县| 濮阳市| 石首市| 临桂县| 隆子县| 双峰县| 巢湖市| 兴城市| 迁安市| 安多县| 息烽县| 延津县| 河北省| 道孚县| 丹阳市| 环江| 青阳县| 西乡县| 宜昌市| 兰州市| 星座| 顺义区| 徐闻县|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