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8月3日,對于我和家人是個無法忘卻的悲傷時刻,父親周延甲永遠地離開了。病榻兩年有余,父親忍受著疾病嚴酷折磨,卻從未想過放棄他畢生所念的秦箏事業(yè)。在最后的日子里,他還握著我的手說:“你要多學習,多看書,秦箏要永遠在路上?!备赣H于我既是慈父也是教諭,對我的關愛與厚望都歷歷在目,難以忘懷。時隔年余,仍恍惚感到父親又在耐心指導我練琴,原來,他從未離去,一直深在我心中。
從喜愛到專業(yè),從古箏教學到開啟重振“秦箏”之路,“秦箏”成了父親一生的事業(yè)與使命,可以說“秦箏歸秦”是他畢生的藝術追求。他將一生奉獻給“秦箏”,在彈撥按揉中走完自己的藝術人生。
一、藝術追求之道
1.少年凌云志
1934年,父親生于山西聞喜縣,物資極度匱乏的艱辛童年絲毫沒能影響他從音樂中尋找快樂。他曾道:“我住處的上一家有個人叫冠德,愛拉板胡,很好聽,我經(jīng)常站在人家面前看,心想啥時候我也能拉兩下。在小學時來了個穿制服的游擊隊干部教學生唱歌,還教我譜子,后來知道是個五聲音階的花音崗調,我很快學會了?;氐娇h城無師自通學吹笛,弄了個很短的笛子吹,順笛孔辨清了音高,能吹出自己熟悉的小調。上了高小和簡師后,接觸的音樂多了,大多是戲曲。蒲劇團唱亂彈,里頭有坤角,唱腔好聽,每夜換戲,演了一個月,我也看了30天;逢年過節(jié),還有河南人唱洛陽曲子的自樂班,我都喜歡……”
父親童年的音樂啟蒙是與今天專業(yè)教學全然不同的民間傳承方式,他對音樂癡迷熱愛,在當?shù)赜幸欢麣?,簡易師范尚未畢業(yè)就被縣文化館借調工作。1952年進入縣迷胡劇團,盡管工作繁忙,可但凡有空他就隨老藝人學習大調迷胡曲子,這也是成就他一生深厚民間音樂積累的開始。1953年,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辭去縣劇團的穩(wěn)定工作,只身來到西安,克服重重困難考入西北藝術??茖W校附中,從此走上專業(yè)音樂學習道路。
2.結緣箏樂,開啟“秦箏”的契機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道:“夫擊甕扣缶,彈箏搏髀,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譹?訛于是,“秦箏”,即箏始于秦成為一說。至20世紀50年代,“秦箏”在陜西不僅沉寂,甚至瀕于絕響。1956年西北藝術專科學校決議開設古箏專業(yè),擬派父親去沈陽音樂學院拜曹正教授為師學習古箏,就此也開啟了他的箏藝道路。父親隨曹正先生習箏期間非常刻苦,“那時古箏沒架子,要放在條桌上,人得站著彈。冬天沈陽冷,就把脊背靠在暖氣片上,一練就是一天”。隨曹先生學習一年,他有聞必錄,記了數(shù)萬字學習筆記,也正是這一階段的學習使他更加了解“秦箏”曾經(jīng)的輝煌與當時面臨絕響的窘境,并確立了自己重振“秦箏”之志向。
1957年父親回到西北藝專開始了古箏教學生涯。在學習和教學中,他注意到山東箏曲所依附的山東琴書和河南箏曲所依托河南大調曲子都屬民間曲藝。若如此,“秦”派箏樂的創(chuàng)立是不是也可依托于陜西說唱藝術,為此他先后拜訪多位當?shù)貞蚯嚾耍瑥年兾髅耖g說唱與戲曲,尤其是迷胡音樂中挖掘素材。50年代末,他多次深入到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隨崔生華、黃中信、黃育英等藝人學習迷胡,老藝人用板胡、三弦演奏,父親用箏復原,直到藝人認可,這也算父親“秦箏歸秦”之路邁出的第一步。1958年,他以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窀琛独C金匾》為素材改編為箏曲登臺演出,這可謂首次聽到“秦箏”說陜西話。用箏樂說陜西話彈陜西調子一直是父親的藝術追求,在不斷摸索中他發(fā)現(xiàn)箏彈迷胡得心應手,如左手按顫可將微降七級“苦音”的音樂特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充分表達出“繁音激楚,熱耳酸心”的秦聲特點。尤其是《繡金匾》的成功改編,與河南、山東箏派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藝術特色,更加堅定他復興秦箏的信念與創(chuàng)作熱情。
二、嘔心瀝血? 秦箏歸秦
(一)“秦箏歸秦”理念的提出
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在西安召開,父親提交了他編訂的《古箏迷胡曲集》并在前言中正式提出秦箏歸秦:“秦箏既始于秦,但秦今不見或少見,此不能不為奇也!在人民掌權的今天,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在全國普及和發(fā)展這個樂器的同時,陜西更應大力地進行?,F(xiàn)在是秦箏歸秦的時候了?!薄豆殴~迷胡曲集》的17首迷胡曲也正式納入全國音樂藝術院校古箏專業(yè)學生必修曲目。由此,“秦箏歸秦”這一學術理念被正式提出,為秦箏流派在全國古箏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半個世紀以來,在父親與諸多陜西箏人的共同努力下,以“秦箏歸秦”為指導方針,“真秦之聲”重歸三秦,并使秦箏與山東、河南、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一樣成為中國古箏藝術家族中的重要一員。
曹正先生曾這樣評價:“多少年來,我們聽不到名副其實的具有西秦風格的 ‘秦聲,是延甲首先把陜北民歌《繡金匾》、迷胡曲牌為素材改編成具有秦箏風格的箏曲。這種成就一經(jīng)公布于世,便受到陜西地區(qū)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為時未久,便流行了全國……它標志著新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進程中,史無前例的光輝成就。”?譺?訛
(二)以作品創(chuàng)作與樂器實踐構建秦箏流派
箏曲創(chuàng)作是“秦箏歸秦”的第一要素,如沒有典型性代表曲目就只能空談歸秦。自50年代末起,父親就大量收集地方音樂素材并將其用于箏曲創(chuàng)作,改編《繡金匾》成功后,1958年秋又以陜西迷胡戲音樂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秦箏曲——《迷胡調》(又名《秋夜箏》),用13弦箏演奏,音調委婉優(yōu)美,迷迷糊糊令人沉醉,頗有“秦箏聲最苦”的意境。此后數(shù)十年,父親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了五十余首秦箏作品。1989年中央電視臺“山城杯”首屆民族樂器電視大獎賽中,《秦桑曲》榮獲作品一等獎,《姜女淚》為“金鐘獎”“文華獎”等國家級賽事的指定參賽曲目,還有《傾杯情》《百花引》等作品也經(jīng)常在音樂會演出,填補了秦箏重奏作品的空白。
在秦箏制作方面,先父與制箏老師傅研究繼承了秦箏傳統(tǒng)制作工藝——“刳桐為體”,以此工藝制作的“秦箏”具有低音渾厚,音韻悠長之特色,得到曹正、張燕、李婉芬、王世璜、邱大成等教授的好評,認為“用刳桐為體的傳統(tǒng)作法,音質純正柔和,共鳴好,有利于古箏特有技巧的充分發(fā)揮,外形清秀,美觀典雅大方”。1960年參與研制了雙排碼古箏;1972年研制出16弦踏板轉調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古箏轉調問題;1974年在秦嶺公司支持下研制出25弦踏板轉調箏,并為這種新型箏創(chuàng)作了《八百里秦川金浪翻》《繡金匾》《翻身的日子》等作品。如此一來,“秦箏歸秦”不僅有秦地文化特征的箏曲,且有與之相適應并具有獨特音色的秦箏,這些都為秦箏發(fā)展開辟了新空間。
(三)理論構建與人才梯隊建設
隨著秦箏曲目不斷推出,父親對于秦箏理論研究也同步展開。在演奏與教學實踐基礎上,先后發(fā)表了《榆林古箏考察報告》《繼承和發(fā)揚陜西秦箏演奏藝術傳統(tǒng)》等文章,其中后者還榮獲陜西省藝術科學研究成果優(yōu)秀論文獎。此外,還發(fā)表了《談“秦箏歸秦”》等十余篇論文,編輯出版《秦箏文譜》,組織出版秦箏史專著《秦箏史話》?譻?訛等。
1983年,在陜西省音協(xié)及西安音樂學院支持下,父親與李世斌、曲云、魏軍等幾位老師共同組建陜西秦箏學會,并先后擔任副會長、會長等職。秦箏學會將陜西箏人組織起來,為“秦箏歸秦”的藝術理論與舞臺實踐以及秦箏流派的恢復與振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大力開展秦箏普及教育活動,將學會辦成秦箏普及教育園地,包括父親在內的諸位老師親自授課。1994年,學會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古箏考級,先后舉辦學會成立“十周年”“二十周年”等慶典活動。學會成立伊始,條件艱苦,困難重重,父親戲稱其為“無辦公地點、無活動經(jīng)費、無工作人員的三無單位”,于是我家就成了學會辦公地點。期間還創(chuàng)辦了箏界唯一理論性刊物《秦箏》,由父親擔綱主編??锛仁乔毓~理論展示的一個重要窗口,也為海內外箏人提供了一個古箏藝術理論研究、學術討論、新作展示、教學及演奏的交流平臺,對古箏藝術繁榮有著極大推動作用。
“秦箏歸秦”的藝術理想不僅表現(xiàn)在諸多烙刻陜西音樂風格的古箏作品,更體現(xiàn)在秦箏教學與人才梯隊建設,父親為此嘔心瀝血。西安音樂學院原院長、作曲家趙季平曾道:“我到這個學校是60年代初,這時周延甲先生已經(jīng)是老師了,我就看到他們?yōu)槊褡逡魳返陌l(fā)展,為他們這個專業(yè)所付出的辛勤的勞動、辛勤的耕耘、辛勤的學子培養(yǎng),那是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譼?訛
幾十年來秦箏隊伍不斷壯大,人才輩出,如曲云、魏軍、李世斌、何秀琴、尹群、張曉紅、樊藝鳳、周望、周展、薛蓮等已成為秦箏代表人物。父親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善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他會根據(jù)每個學生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他經(jīng)常用言簡意賅的話語點出問題所在,以便讓學生理解掌握,如“主音上下音程差,苦歡色彩大不同。五音正聲多撮弦,偏音揉顫滑音慢。繁音激楚十分吼,熱耳酸心遮百丑”。?譽?訛這短短幾句話就是對秦箏風格的精準概括。自1957年起的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父親教授過的學生有千余人,其中9人獲國家級大獎,20人獲得省級名次獎。尤其是1989年中央電視臺“山城杯”首屆民族器樂電視大賽上,學生尹群、張曉紅、樊藝鳳、沙里晶分獲古箏組一等獎、二等獎和兩個三等獎,一時傳為佳話。姐姐周望和我也自小受父親嚴格訓練,姐姐17歲考入中央歌舞團工作,是首位將秦箏作品帶出陜西、推向全國的秦箏人。我自是受父親“秦箏歸秦”理念影響甚深,不僅演奏秦箏作品,研究秦箏理論,并積極投入秦箏風格作品創(chuàng)作,我以陜西地方戲曲碗碗腔音樂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秦土情》曾獲得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優(yōu)秀作品獎。
三、嚴以自律? 成就一方
“仁智道器合一”是父親極為推崇的自律準則,出自西晉傅玄提出的箏乃“仁智之器”。傅玄在《箏賦·序》中言:“今觀其器,上圓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逼湟鉃楣~是“體合法度”,從天地六合到四時五音,飽含著豐富人文內涵,可稱為“仁智之器”。故父親認為箏不是普通樂器,而是“仁智之器”,箏人當行“仁智之道”,并由此制定箏人自律準則:“箏乃仁智之器,彈箏當行仁智;繼承創(chuàng)新開拓,重道敬師愛生;尊護知識權法,善待同仁同行;警戒拜金主義為非,傾心素質教育;自強自愛自重,崇尚德藝雙馨?!保孔v?訛父親推崇箏樂要承載深厚中國人文內涵,要弘揚與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音樂文化精神,畢生追求道器合一,踐行“仁智之道”理念,他是這么說亦是這么做的,這也是父親得后輩箏人學習的之核心所在。
“秦箏歸秦”的理想貫穿父親一生,他說:“為中華民族世傳的箏樂,我奔波一甲子,始于‘秦箏歸秦而自我激勵。”他在擔任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期間為陜西民樂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秦箏歸秦”亦是陜西民樂重要代表性成果之一。鑒于他的藝術成就與影響力,先后受聘擔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古箏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yè)委員副會長等職,可謂為古箏發(fā)展竭盡全力。
90年代初開始,父親應邀赴新加坡、韓國及港臺地區(qū)講學、演出,舉辦了“秦鄉(xiāng)行”“秦聲粵調”“春之韻”“秦土情”“中港臺箏樂大師箏樂演奏會”等多場音樂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2004年至2007年,父親又攜我在全國十幾座城市舉辦“秦箏行天下”系列音樂會講座活動,積極推動秦箏普及與推廣。2006年參與香港中樂團主辦的“香港古箏藝術節(jié)箏韻詩意傳真情”音樂會,演出了《凄涼曲》《秦桑曲》等秦箏代表作。他還曾多次擔任“金鐘獎”“文華獎”評委,錄制《中國箏曲——陜西篇》《秦箏歸秦——周延甲作品音樂會》等專輯。
父親為秦箏事業(yè)付出一輩子,曾多次受到政府表彰,1982年獲陜西省人民政府頒發(fā)的“陜西省勞動模范榮譽紀念證”,1994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專家”,2004年榮獲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2014年獲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古箏學會“中國古箏藝術杰出成就獎”,2017年獲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秦箏”代表性傳承人證書,2019年獲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第八屆“新繹杯·杰出民樂教育家”。2009年10月30日,西安音樂學院60周年校慶系列音樂會之一的“秦箏歸秦——周延甲作品音樂會”暨周延甲主編的《秦箏文譜》首發(fā)式在西安人民劇院隆重舉辦。父親與幾代學生共同演繹半個多世紀以來所創(chuàng)作秦派箏曲,音樂會結束時父親動情發(fā)言:“60年前秦箏在陜西是素昧平生,達到絕響的局面。60年以后秦箏又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巨大成績??!”
秦箏延綿一甲子,終成回唱傳四方。父親給予秦箏藝術無比熾熱的愛,亦是他終身為之奔忙的事業(yè),自“秦箏歸秦”理念提出,至畢生精力奉獻給“秦箏”恢復與振興,甚至在生命最后一刻都不能離開秦箏,以父親話說,他做到了“雖死而無憾”。曹正先生曾這樣評價:“在古箏藝術事業(yè)上,延甲幾十年來如一日,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一句話:是他對民族音樂事業(yè),有高度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是他忠于黨的民族音樂教育事業(yè)的必然結果?!保孔w?訛
今天,秦箏流派已成為國內影響甚廣的箏派之一,可謂“秦箏載譽已歸秦,史卷浩歌有志人”。?讀?訛優(yōu)秀演奏家、教育家輩出,代表性秦箏作品不斷涌現(xiàn),秦箏理論研究也成果豐碩,這些要得益于父親與志同道合者們在秦箏教學上的艱辛付出和貫穿始終的文化理念。老一輩藝術家所創(chuàng)輝煌將激勵我等前行,吾輩將沿著他們開辟的民樂箏樂道路砥礪前行,上下求索,為古箏事業(yè)發(fā)展奮進!
周展? ?浙江音樂學院一級演奏員
(責任編輯? 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