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齊兆東,侯宏彬,吳振起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沈陽 110847;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沈陽 110847)
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是常見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之一。其中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 近年來發(fā)病比例逐年上升,嚴重威脅兒童生存質量。在我國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將其定義為:患兒使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治療時間超過一周或以上,仍持續(xù)發(fā)熱且臨床癥狀和影像學表現(xiàn)繼續(xù)加重可考慮為RMPP[1]。RMPP臨床表現(xiàn)為長時間稽留熱,出現(xiàn)肺實變、肺不張、胸腔積液等肺內表現(xiàn),并易出現(xiàn)消化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等多系統(tǒng)肺外并發(fā)癥,嚴重時會危及生命[2]。在RMPP的治療上多以對癥治療為主,尚無特效藥。筆者通過對“肺痹”理論研究,發(fā)現(xiàn)RMPP特征與中醫(yī)“肺痹”的特點有相通之處,本文提出RMPP屬于“肺痹”的范疇,并就其治療方法進行探討。
“肺痹”歸屬于“痹癥”,為五臟痹證之一。“肺痹”一詞最早見于《素問·痹論》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薄饵S帝內經》中闡述了肺痹的基本概念原理,自此為后世醫(yī)家所沿用。至北宋《圣濟總錄》將肺痹作為一門獨立病癥,論述了治療的理法方藥。到清代理論逐步完善,在《雜病源流犀燭》云“且因臟腑陰陽之有余不足,而外邪得以留之”提出正氣虛弱亦是患病原因。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曰“肺為呼吸之橐……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氣,一有所著,既能致病”闡明了不止風寒濕三氣,六淫邪氣均可致病,并細化豐富完善各類癥狀的證因脈治。
《華氏中藏經》中云“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于邪氣,亂于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薄胺伪浴币辉~“肺”指明病位,“痹”通閉,有閉邪不能外出之意,外邪之氣閉阻肺絡,肺氣郁閉,宣肅失司,是其致病根源。肺痹主要由于在外感于致病邪氣,由玄府腠理而入襲肺,在內肺臟稟賦虛弱,易受邪擾,內外合因至肺絡損傷。南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云“三氣襲人經絡,入于筋脈、皮肉、肌膚、久而不已,則入五臟?!睂⑦M一步表述為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經至絡的致病過程。肺絡分為氣絡、血絡,是肺經的別支,具有滋養(yǎng)肺臟,調節(jié)肺臟功能的作用,肺絡損傷后,氣血輸布不利,肺體損傷,不能通調水道,所以外邪和停滯水濕、濁氣釀生痰瘀,《醫(yī)級》中云“痹非三氣,患在痰瘀”,痰瘀留置肺絡進一步加重了氣機不通,血行不暢,是肺臟損傷進一步加重。因此“肺痹”歸屬于肺絡病,脈絡痹阻為其關鍵病機。《素問·五臟生成》曰:“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肺痹證見肺氣膹郁而見喘咳上逆,胸滿痞悶,氣奔喘滿甚至昏塞,并見寒熱頭痛,胸痛,肢痛?,F(xiàn)代研究中,王檀[3]認為,風火寒濕侵襲是肺痹的主要病因,在治療上重視對于肺氣虛弱的本質治療,同時也要除痹通絡,宣暢氣機對標證的治療。綜上,肺痹是因邪痹肺絡,肺體失用引發(fā)的咳喘上逆,發(fā)熱為主證的本虛標實的疾病。
RMPP是由肺炎支原體(MP)感染引發(f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炎支原體的主要致病機制是肺炎支原體被吸入呼吸道,并通過末端的特殊結構黏附于呼吸道上皮黏膜細胞的表面,引起氧化應激反應,并能侵入細胞內部造成直接損傷。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特性與百日咳致病毒素相似的MP相關致病因子MPN372細胞毒素能通過宿主屏障直接損傷細胞[4]。在RMPP的致病同時與免疫損傷相關,當MP感染之后會使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受到改變。李少存[5]通過對RMPP患兒和普通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檢測,RMPP患兒免疫球蛋白、T淋巴細胞亞群和補體水平有顯著改變。RMPP因為存在免疫紊亂的原因,在使用敏感抗生素后病情仍遷延不愈。汪受傳[6]認為,病毒性肺炎致病機制與肺脾氣虛相關,為伏風內潛,賊風再犯,合而病成。這樣的病理過程與肺痹的發(fā)病過程相似,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靈樞·無變》云“若論稟賦與疾病,則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肺痹同樣是由于肺氣不足,稟賦體虛,又有外邪侵襲機體,邪阻肺絡所導致的。小兒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各臟腑經脈運行不夠成熟,其中肺常不足,肺臟嬌嫩,肺主治節(jié)能力差,子盜母氣,肺脾二臟同病。這是發(fā)病的內在原因,加之肺炎支原體病毒屬于疫厲時邪,致病性強,故感邪容易,發(fā)病迅速,邪氣侵犯后無力鼓邪外出,邪無出路則滯留其中成為肺痹,影響肺臟正常生理功能,滋生邪濁、痰瘀,此時病癥邪盛正虛,導致病情復雜難愈。這也是RMPP患兒具有虛實相因致病的原因。
RMPP患兒臨床常發(fā)熱不退,咳嗽聲劇,氣喘痰鳴,影像可見肺部病變較重,大片高密度實變影,常合并閉塞性支氣管炎及肺不張等。在近期研究中發(fā)現(xiàn),RMPP患兒在感染狀態(tài)下會刺激機體炎癥反應因子和腫瘤壞死因子高分泌,致使血管內皮損傷,黏蛋白分泌增多,從而導致肺不張,閉塞性支氣管炎等并發(fā)癥[7]。在臨床中觀察中,吳小磊等[8]對60名RMPP患兒進行支氣管鏡下灌洗,可以觀察到病變部位支氣管黏膜充血腫脹,黏性分泌物增多,并可觀察到影響支氣管通氣的糜爛、剝脫、痰栓形成、支氣管壁炎性狹窄和縱行皺襞等病理改變。其與肺痹發(fā)病特征相似,邪氣進一步中傷肺的經脈和絡脈,膠結其中,使肺的氣血閉塞,肺絡痹阻,致病情遷延。《臨證指南醫(yī)案》中云“痹者,閉而不通之謂也,正氣為邪所阻,臟腑經絡不能暢達”,肺痹正是因為邪氣由經至絡,氣絡血絡均不能正常運行而瘀滯,氣道受阻,宣肅不暢,濁氣受阻不能排出所致。肺絡是肺經的別出,絡脈通達整個肺體,既能濡養(yǎng)溫煦也有清除代謝物的作用。肺炎支原體感染屬于邪氣入體,干擾肺絡生理功能,又因小兒純陽之體,病邪入里化熱,煎液成痰,釀生痰瘀,侵襲肺絡,導致肺絡不通,痹阻、劇咳、氣促、胸痛等。
RMPP患兒病情較重,病程較長,多系統(tǒng)均可能被累及,以神經、心血管、消化、血液系統(tǒng)肺外組織損傷較為常見,甚至可表現(xiàn)為輕肺內體征重肺外體征。舒靜[9]對81例RMPP患兒進行臨床觀察,其中63例出現(xiàn)了肺外合并癥,這也是“肺痹”的特點,《素問》“今風寒客于人……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日肺痹……肺即傳而行之肝,名曰肝痹”肺痹可向肝痹轉歸。肺痹疾病日久,肺體用受損, 日久累及其他臟腑[3]。肺病傷肝是因為肺金不能克制肝木,導致肝臟功能過于亢進,肝火過盛;肺病日久導致心病,因為肺朝百脈,主治節(jié),肺病不能約束百脈,不能生成宗氣,心中營血不足,導致心悸的病癥;肺病及脾是由于肺病后期子盜母氣,導致脾臟虛弱而見脾氣不足的癥狀;肺病及腎是由于小兒腎常虛,本就需要消耗腎精以促進生長發(fā)育,現(xiàn)清氣不足,脾胃虛弱而致水谷精微化生亦不充足,后天之精不能補充腎精,導致腎虛。小兒體質本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若不能控制病情進展,邪實正衰導致病情轉歸不良,遷延多臟損傷。
RMPP屬于肺炎支原體肺炎范疇,但又因病程較長,病情較重,與常規(guī)支原體肺炎中醫(yī)治療有差異。一般而言,RMPP病位主要在肺,與脾相關。邪毒痹阻肺絡,正氣內虛是其主要病機。故考慮小兒易虛易實的病理特點,參照肺痹辨證論治特點,對RMPP患兒的治療應當扶正祛邪為綱,宣肺開痹通絡為主,以補肺脾益氣,標本兼顧。
RMPP臨床多表現(xiàn)為高熱,咳嗽聲重頻高,喘息氣急,甚則胸痛煩嘔,心悸胸痛,向他臟轉化,以邪盛正氣虛為主,導致肺絡損傷,肺氣虛弱,不能鼓邪外出,邪熱趁虛阻滯肺絡,痰瘀膠著其中,留濁不去,第一要務是祛除邪熱痰瘀,佐以滋生少量正氣的藥,不能閉門留寇,又要激發(fā)正氣抵御外邪侵擾。RMPP患兒治療方劑選用了《證治準繩·類方》中加味五痹湯(肺痹),其方由治療五臟痹癥的加味五痹湯(人參、茯苓、當歸、白芍、川芎、五味子、白術、細辛、甘草、生姜)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黃而成。此方有補益肺氣、活血解瘀通絡、開郁化痰之功,既可通絡達邪,使邪有出路,又可恢復肺絡,促使其功能恢復。方中加入四君子湯,可益氣健脾,培土生金,促進肺氣的強盛;當歸與川芎相須使用,當歸補血活血,祛瘀不傷正,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活血行氣,與當歸同用可通肺絡,祛瘀血,調肺氣通暢;白芍與五味子同用,斂肺陰,壯水鎮(zhèn)陽;半夏與生姜合用,半夏味苦主降泄,生姜味辛主升散、一降一升,調理氣機之升降,升清降濁,通調肺絡。麻黃與紫苑、杏仁同用可降氣止咳平喘,對毒熱壅肺之高熱、喘促有療效;全方配合使邪毒祛除,肺絡得通,肺氣得降,為攻邪補正良方。
臨床上,RMPP的表現(xiàn)比較復雜,往往虛實轉化相兼,變化速度快,治療須謹守“隨證治之”的原則,以達到精準有效。在RMPP患兒臨床上若出現(xiàn)因痰熱膠結,熱邪壅盛,肺氣不宣,狀熱咳頻,喉間痰鳴,胸腹脹悶,臨證應加入清熱解毒的藥物輔助化痰通絡,方中加入桑白皮、葶藶子、魚腥草、百部等具有清熱解毒,化痰平喘等中藥緩解肺內重癥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研究中,清熱化痰類中藥在治療RMPP中,臨床療效確切,具有抗炎、降低患兒CRP水平、調節(jié)肌體T細胞亞群免疫平衡、抑制支原體活體的作用[10-12]。若血瘀阻滯于肺絡較重,出現(xiàn)胸痛等癥狀時,加入活血解瘀通絡的丹參、桃仁、赤芍等,在現(xiàn)代藥理學中,活血化瘀藥可抗炎抗纖維化,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促進組織修復的功能[13]。運用于RMPP中可減少肺不張、閉塞性支氣管炎等發(fā)生概率,還可起到預防作用。熱毒傷陰,患兒出現(xiàn)呼吸氣急,痰少咽干等表現(xiàn)時,應用補肺益氣養(yǎng)陰藥進行佐治。在近代研究中,榮毅等[14]提出應益氣養(yǎng)陰、培土生金,改善患兒肺發(fā)育受損,加入黃芪、西洋參、麥冬、五味子、北沙參等益氣養(yǎng)陰之品。
外治能達到增效的效果。外治法在中醫(yī)上應用十分廣泛,中藥貼敷療法作為外治法代表之一,在小兒肺炎的預防和治療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中藥塌漬是中藥貼敷的一部分,將藥物研成細末,再配合姜汁等特制液體調成膏狀,敷于濕啰音聽診密集處,使藥物成分通過毛竅,直入氣絡血絡,由表及里,循絡脈傳至臟腑,從而疏通經絡,使肺瘀得除,從而扶正祛邪。肺與大腸相表里,敷胸膏中大黃、芒硝通腑泄?jié)?,通過局部吸收達到通利肺氣, 化痰祛瘀之功。在現(xiàn)代研究中[15],敷胸散的應用可減少炎癥滲出,促進肺部炎癥吸收,縮短肺部啰音消失的時間,內外合用促進患兒恢復。亦有采用拔罐法,一般選用肺俞穴和肺啰音密集處進行施術,患兒痛苦小且療效較為顯著,此法可促進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破裂并產生組胺類物質,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并可以加強新陳代謝,達到祛瘀通絡的療效。汪洪燕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拔罐療法能縮短肺炎支原體肺炎的整體療程和住院時間,患兒在使用拔罐法后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對于發(fā)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等均有明顯變化。
目前,對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認識尚不全面,發(fā)病機制也尚未完全明確,考慮對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耐藥、感染后機體免疫功能紊亂、黏液高分泌、與其他病原體混合感染、誤診誤治等具有相關性。但其發(fā)病率仍處持續(xù)升高的態(tài)勢,預后甚至影響患兒之后的生長發(fā)育。本文根據其發(fā)病特征和致病特點將其歸屬于“肺痹”范疇,分析其病因病機,通過標本同治,內外合治的治療理念,期望減輕患兒痛苦,延緩病勢發(fā)展,縮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