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楠
讀到一本散文集是容易的,要讀到一部優(yōu)秀的散文集就很難;讀到一部能激發(fā)審美愉悅的散文集是容易的,而讀到一部能使讀者產(chǎn)生人如何有尊嚴地活著,進而對自然萬物產(chǎn)生新的生命體驗的散文集則很難。收到楊海蒂散文集《走在天地間》時,紅色的封面使筆者眼前一亮,深研之,遂對楊海蒂散文文本以及現(xiàn)代散文的寫法產(chǎn)生新的感悟,下面分四個方面對此書的藝術特點進行梳理。
散文寫作需要氣場是毋庸置疑的。很多作者寫散文時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同樣用漢語寫字,為什么自己的文字缺乏力度?究其原因,蓋因為格局的大小與氣場的強弱不同是也。從一定程度上講,作者的精神格局決定散文氣場,氣場又反哺格局,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一位優(yōu)秀作者的精神格局包括:信仰、閱歷、對生命的理解等等。散文寫作技巧可以后天學習,而散文作者的精神格局則取決于自身的心靈格局。散文的氣場大小與取材有關。如果選那些接地氣的素材,往往氣場比較大,反之,氣場就比較小。楊海蒂散文集《走在天地間》是激情的,是接地氣的,文本中洋溢著飽滿的浩然之氣。比如作者抵達高原之上、雪山之下,把自己“逼到絕處”,然后有了嶄新的生命體驗:“據(jù)說來到西藏的人,一定會相信靈魂存在,也一定會得到心靈的凈化。愚頑的我,還是脫不了俗,但至少在這一刻心靈至誠至純?!?/p>
一個人的散文氣場和精神格局,與一個人的審美眼界息息相關,即作者對什么素材感興趣、眼界寬不寬,決定著作者的作品格局。比如觀察歷史,是僅僅觀察歷史現(xiàn)象,還是能夠看到歷史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也就是說,散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是平常的人,一旦進入寫作狀態(tài),便成為了超越自我的人?!蹲咴谔斓亻g》非常具有文本自覺,文本中洋溢著飽滿的浩然之氣,比如其長篇散文《北面山河》——楊海蒂感興趣的并不是中國北部山河的形貌,而是蘊含在山河之下的民族精神,當然需要用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去證明和襯托,于是,在這篇散文中出現(xiàn)了舉旗抗宋的黨項族英雄李繼遷、有抗明農(nóng)民英雄李自成。李繼遷這樣的人物也是需要成長的,英雄的成長與地理條件有關。李繼遷和李自成都出生在陜北榆林橫山,而橫山是黨項人的根據(jù)地。黨項族當時的敵人是大宋,后來的敵人是漠北蒙古,由于黨項人最后戰(zhàn)敗了,燦爛的西夏文化消失在歷史的云詭異波中。在《北面山河》中,作者除了把精神凝聚于歷史人物,還有意呈現(xiàn)于大自然本身,其中有波羅堡接引寺。接引寺是一處佛教圣地,佛教是西夏的國教。黨項族英雄李繼遷駐軍于古銀州,常前去波羅堡接引寺拜佛;李元昊奉佛教為國教,將接引寺封為國寺。佛寺是物質(zhì)的,宗教是精神的;寺院是形,精神是實。形神結合,散文的氣場就渾然一體了。
筆者注意到,《走在天地間》中,有不少篇章具有對“物哀”精神的解讀。“物哀”精神是屬于大自然的,不是屬于某個民族和種族的?!都e霸王》一篇中,楊海蒂對悲劇英雄楚霸王項羽進行了解讀:楚漢之爭,具有流氓精神的劉邦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則失敗了。失敗了又怎樣?打仗可以失敗,做人不可以失敗。因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一如楊海蒂筆下的虞姬所道白:“你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不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你固然錯失良機,鑄成大恨,但你潑灑的是一腔熱血,你昂揚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骨氣,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雖然已經(jīng)兵敗,但是楚霸王項羽拒不投降,進行悲劇性的最后一戰(zhàn),用肉體之死去烘托出精神之生!即使歲月流逝時光斗轉(zhuǎn),也無法沖淡這樣的精神存在?!鞍Ю紊剑粋€讓我莫名心動又辛酸的名字”,楊海蒂在《景東美如斯》一篇中如此說。哀牢古國是云南歷史上的文明古國之一,存在四百多年間,石器文化、青銅文化、耕織文化、服飾文化都曾是一種壯美存在,哀牢古國的消亡也體現(xiàn)了“物哀”的存在,作者因此感慨:“至今地面上的文物無存,僅有一些與之相關的地名、山水、傳說,依然傳遞出遠古歲月的信息?!?h3>二 、用獨到的見識對山川河流進行解讀
一個人有形和神,一篇散文也有形和神。如果說散文的書面文字是散文的外形,隱藏在散文背后的那個人身上的精神氣質(zhì)即是散文的“神”??墒呛芏嗳藢懮⑽模谋颈澈笳局哪莻€人不清晰,甚至是含混不清的。楊海蒂散文集《走在天地間》背后的“這個人”是非常清晰的:這個人是尊重大自然的,是一個盡量遠離偽現(xiàn)代化、遠離心靈浮躁的人,是以大美作為心靈宗教的人……因為作者是這樣的人,才能面對大海參悟道,“人靠精神存在活著,強者為強大的目標而活?!保ㄒ姟睹娉蠛!罚?因為作者是這樣的人,才能感悟道,“看來,他是一個帶著悲觀情調(diào)的樂觀主義者。歷史的浩瀚、宇宙的廣袤,最終顯示出人生的無奈和個體生命的渺小,而這些感悟,顯然他早已用生命的大悲大喜參透了”(見《守望》)。一個人有了高潔之心,才能讀懂另一位不平常的人,并訴諸于文字。因為作者是這樣的人,才能在皖南充分感受徽州文化的了不起,“……為古代民居建筑群所罕見,為中國古代村落建筑藝術中之一絕”(見《徽州行》)。是啊,古代徽州是富裕的,古徽州人創(chuàng)造了詩意化的棲居,這與現(xiàn)代生活中那些暴發(fā)戶有著天壤之別。因為作者是這樣的人,才能在追思秦代南越王趙佗時,發(fā)現(xiàn)來自中國古代的改革開放:“開放與融合,使南越國日益強盛,幾乎能與北方匈奴相提并論。”(見《越王山下》)因為作者是這樣的人,才能在揚州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輕生死而重道義。楊海蒂在揚州發(fā)現(xiàn)的英雄人物就有李庭芝、姜才、文天祥、史可法等(見《《揚州慢》)??梢哉f,由于對英雄人物的人格解讀,才做到了由內(nèi)而外、由此而彼地使其筆下的散文有了“朝圣”的色彩。《走在天地間》中的不少篇章,無論是描寫還是轉(zhuǎn)述,無論是謳歌還是發(fā)現(xiàn),都氤氳著“朝圣”的光澤。比如作者去西藏是一次肉體與精神的朝圣,去神農(nóng)架是一次對大自然的膜拜,去揚州是對民族氣節(jié)的張揚,去陜北橫山是對一些人和一些事的“物哀”精神的撫摸。如果說《走在天地間》是行吟散文的話,那么楊海蒂這一篇篇散文呈現(xiàn)出的是豐沛的精神之旅,是對物像所遮蔽精神內(nèi)涵的顯像,也是對歷史細節(jié)的重新梳理。
散文寫作不像寫詩歌、小說那樣,不是把作者審美觀、人生觀隱藏在人物或景物的后面與讀者藏貓貓,而常常是直抒己見,這就要求作者的見識相對比較高。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同樣一處山水風景,不同精神格局的作者,表達出的山水韻味是不同的,甚至有可能表達出相反的內(nèi)心景象,蓋因為作者的胸襟見識不同也。楊海蒂散文集《走在天地間》中的風景,有讀者感到陌生的,如黑竹溝、橫山古堡、吳堡石頭城,也有讀者熟悉的,如神農(nóng)架、黃山、古徽州……對于人們熟悉的風景,作者沒有進行大而化之的描寫,而是獨辟蹊徑寫出自己心目中的風景地。比如寫黃山,作者側重于寫自己登黃山的過程,寫與一場大雨的相遇,“雨愈發(fā)下得大了,成了滂沱大雨,山泉如同飛瀑,越來越壯觀”,這就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和平民性。作者寫神農(nóng)架,沒有把筆墨的重點放在自然風光上,而是放在了各種解讀上,比如“神秘的神農(nóng)架還深藏著不少自然之謎,等待人類去探索和揭秘:白熊、白麂、白蛇、白鴉,世間罕見,這些奇異的白化動物,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神農(nóng)架?”還有,作者寫揚州,不是掉書袋展開揚州歷史,而是把筆墨集中于揚州的氣場,包括文氣、佛氣尤其是骨氣——揚州的英雄李庭芝、姜才、史可法等人的氣節(jié),這就給人們所熟知的“江南溫柔鄉(xiāng)”增添了新的元素。
德國文學理論家維·茨·奧爾德里奇說過,“嚴格說來,藝術的任務根本不是揭示事物的什么特征,而是要對人的心靈做某些有價值的貢獻,否則它會與科學做徒勞的競爭?!边M入新時期以來,中國現(xiàn)代散文究竟該如何書寫?這是理論家們討論不休而無法統(tǒng)一意見的,也是前衛(wèi)散文家所悉心探索的。先后有過散文空靈論、散文境界論、散文動態(tài)論、散文審丑論、散文史學論、散文抒情論、散文感應論等等,各種各樣的“論”,并沒有解決“如何把散文寫得更優(yōu)秀一些,更貼近現(xiàn)代精神一些”的問題,每逢談到這個核心問題,無論是理論研究者還是散文寫作者常常語焉不詳。
有散文理論家把散文分為通俗散文和藝術散文。無論是通俗散文還是藝術散文,作者訴諸文筆之后,第一要務是如何表達自己的真性情,通過真性情來強化生命體驗。當然生命的體驗不可能盡是那種大開大合的豪情萬丈,也可能是小橋流水的曲徑通幽;不可能盡是幸福無疆,也可能內(nèi)心苦悶甚至是絕望(比如魯迅先生的《野草》)。對于散文寫作來說,不在于作者選擇了什么素材,而在于作者是否用生命之光去消解素材,并且通過寫作呈現(xiàn)出生命意識,沉淀為“無愧于時代的藝術作品”。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充滿生命激情地表述過生命的存在,“你有勇氣嗎?我的兄弟……不是那眾目睽睽之下的勇氣,而是隱士與鷹隼的勇氣”。楊海蒂散文集《走在天地間》全書充盈著這樣的勇氣。作者把鮮活的生命意識融于大自然,在她的心目中,不僅人有生命,動植物也有生命,連建筑也有自己的生命,甚至遙遠的天體也有生命,生命之光無處不在;不管生命是張揚的還是壓抑的,它任何事物或事態(tài)發(fā)展的原動力。懂得并且張揚這樣的生命力的作品,才會具有“永恒”的價值。
楊海蒂寫陜北的另兩篇文章也值得一提。在《隱匿的王城》中,她刻畫了位于陜北神木縣的石峁古城,這座古城從考古角度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避開了這些是非爭議,直接描寫凝結在石頭中的人文精神:“石峁古城的偉大,在于它還只開掘出冰山一角,就已見證了石峁古人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展示了史前中華先民的歷史足跡和文明歷程。石峁王國的輝煌、石峁古城的衰落,還隱藏著無數(shù)秘密,還有太多的謎團等待揭開謎底?!薄痘赝芬晃闹?,她抵達的陜北吳堡石城不大,卻蘊含有廟堂文化與江湖文化,“走在石城,觸目皆石:石門、石廟、石屋、石塔、石街、石墻、石道、石匾、石雕、石墩、石刻、石獅、石碑、石橋、石鼓、石凳、石碾、石磨、石柱、石臼、石板、石垛口,在陽光照耀下,它們熠熠發(fā)光。這是一座別開生面的石藝博物館……”在這座石頭的王國里,石頭的神性和百姓生活的煙火,都被她凝入石頭的“物象”中了。
個體生命與大自然之間,不總是處于通暢的狀態(tài),很多時候是處于被壓抑狀態(tài)。一個人的散文,亦是一個人的生命宣言。楊海蒂在《英雄的宣言》中,就頌揚了一種精神的存在:“那些為了理想信念不惜放棄榮華富貴的革命者、不懼忍受艱難困苦情愿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俄國貴族,對這些沒有信仰追求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薄八麄冇盟_特的話對自己說:面臨一次挑戰(zhàn)吧,試試看自己是否還活著?!鄙鐣钪?,“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有的人活著,卻已經(jīng)死了”,楊海蒂的散文洋溢著生命正能量,《走在天地間》中寫了不少這樣“死了,卻還活著”的民族英雄,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體現(xiàn)出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精神。
楊海蒂的散文寫作不像有些女作家那樣忸怩作態(tài);也沒有糾纏于花花草草和鍋碗瓢勺進行曲,而是像古代地理學家徐霞客那樣不辭勞苦地“用雙腳去丈量”祖國的萬水千山,從山之雄偉、水之激蕩中吸取精神營養(yǎng)。她的一篇又一篇山水散文是大自然的生命進行曲,蘊含著對平庸生活的反叛,使得那些沉溺于物質(zhì)主義泥潭的人看到了另一種生命的存在。
散文也是一種抒情文體,讀者大多喜歡從散文中感受濃濃的情感,尤其是面對壯美的山河時,不少人有著喊一嗓子的沖動。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越來越弱化于“集體抒情”,一批散文家大膽嘗試跨文體寫作,散文的抒情越來越傾向于內(nèi)斂,不再是那種濃烈的“令三山五嶺開道,我來了!”而是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小心翼翼地表達作者的審美情感。也就是說現(xiàn)代散文在表達熱愛山河的感情方面,對洪鐘大呂的發(fā)聲越來越謹慎,表達的常常是“一個人的山河”,而不是大眾化的山河。
世界上的一切文學藝術,都是旨在加強對于“人”的理解。大自然的美是獨立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人類本身也含在“大自然”之中。散文寫作不同于詩歌的思維跳躍,往往是通過直接描寫的大自然形態(tài)、線條、色彩等,來呈現(xiàn)人對大自然的理解與感悟。大自然在散文作者的描寫中應該是人格化的,在對大自然的審美過程中,人與大自然之間是渾然一體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先描寫了一番洞庭湖的風景,最后的落點還是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論憂也好樂也好,人的胸襟是也。許多人習慣于把精力放在“純風景散文”寫作上,不大喜歡景中有人,好像風景中若出現(xiàn)了人物便有了“陰影”。其實不是這樣的。由于中國歷史悠久,幾乎所有壯美風景的背后,都站立著一群堪稱民族脊梁的人物。筆者注意到,楊海蒂的《走在天地間》中,大部分篇章的抒寫,都呈現(xiàn)出“景中有人,人融于景,互為呼應”的特點。比如《面朝大?!分?,有西島女民兵的颯爽;《歷史深處的涇川》中,有對女真人奮斗不息的禮拜;《走在天地間》(單篇)中,有對延安紅軍和陜北人民的禮贊;《北面山河》不僅向讀者呈現(xiàn)出不同凡響的陜北,更有橫山英雄人物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李自成等;《揚州慢》中對揚州風景描寫并不多,而直接或者間接地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比比皆是,有隋朝皇帝、清朝皇帝,有藝術天才揚州八怪,更有抗清英雄史可法,整個文本因人寫景因景思人,充分展現(xiàn)出人的魅力。
散文寫作與小說寫作有相似之處——直抒己見當然是一種寫法,如果能曲徑通幽就更上一層樓。散文的氣場大小是由作者的精神格局決定的,也是由文本所描寫的人物帶動的?!蹲咴谔斓亻g》中人物眾多,自不待言。筆者注意到,楊海蒂在文本中表現(xiàn)人物時,不拘一格地使用了插敘、轉(zhuǎn)敘、畫外音、情景再現(xiàn)、情節(jié)插入等藝術手法,情節(jié)插入是典型的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將它巧妙地融入散文寫作,這顯然是一個閃光點。比如《歷史深處的涇川》一文中,她對“鎮(zhèn)海之碑”進行描寫時,插入了元世祖忽必烈詔令保護華嚴海印水泉禪寺的小故事,然后得出結論“作為強悍的征服者,忽必烈有這方面的弘廣度量,不愧為偉大的元世祖?!痹凇队肋h的豐碑》一篇中,她主體敘述的是方志敏的故事,一段夾敘夾議“他已經(jīng)殺身成仁,他的確功德卓著,他堪稱道德完美”,一下就烘托出了方志敏的精神氣質(zhì)。在《懷美人·姬別霸王》文中,她把大量筆墨用在對虞姬的心理描寫和霸王別姬“姬別霸王”的歷史細節(jié)上。再比如在《南澳漫筆》文中,她插入了“太子樓”的故事,以及崖山海戰(zhàn)兵敗后南宋皇帝、臣子、軍民十萬人集體投海的悲壯。
法國文學大師雨果曾說過,“比陸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楊海蒂由于懷有一份大悲憫、寬胸襟,才能夠熟稔地駕馭大題材,比如在《歷史深處的涇川》中,敢于去除歷史的遮蔽,挖掘出生命中的深刻;比如《北面山河》文,通過歷史與現(xiàn)實的時空交錯,演繹出古銀州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比如單篇散文《走在天地間》著眼于“現(xiàn)代精神”的抒寫、《懷美人.姬別霸王》則不以勝敗論英雄……在楊海蒂縱橫捭闔的敘述中,無論是西夏政權的覆滅,還是南宋丞相陸秀夫背著小皇帝縱身跳海;無論是文天祥決不投降舍身成仁,抑或是西楚霸王項羽寧可戰(zhàn)死不過江東,都回蕩著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而精神的存在要比物質(zhì)存在得更為長久。《從文天祥到澎湃》一文,作者抓住了“道義”這個閃光點。文天祥的道義不是愚忠,而是失敗者對勝利者的蔑視,是對“正氣在天地間”的踐行;革命家澎湃舍棄富裕的家庭生活投身革命,是對新社會新制度的憧憬。一句話,這樣的精英是有信仰有靈魂的,所以“每到了歷史的節(jié)點,總會有人不計世俗得失”??梢哉f,作者開闊的胸襟為大題材的起飛準備了平臺,有了這個平臺,作者才能夠?qū)ξ谋窘Y構進行大開大合的藝術處理,在跌宕起伏的敘述中點亮散文之光。
對于寫作者來說,一次深刻的寫作是對自己的一次精神洗禮,也是對精神格局的重新定位。楊海蒂的行走散文已經(jīng)取得了成功的嘗試,竊以為,必定為理論家所看好,也會被其他散文寫作者所借鑒。楊海蒂的散文,“我”在散文中定位很低,大自然在散文中定位很高,卻和諧地貼近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凝神回望處,滿眼皆精神,楊海蒂的散文寫作還在路上,翻過這座山,山的后面還有更新更美的風景。
責任編輯:丁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