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龍 洪金良 金群力
黑木耳簡易設施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張志龍1洪金良2金群力3
(1. 常山縣志龍家庭農場,浙江 常山 324200;2. 常山縣農業(yè)農村局,浙江 常山 324200;3. 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杭州 310021)
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志龍家庭農場新昌黑木耳栽培基地為例,簡述黑木耳簡易設施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其主要技術環(huán)節(jié)有拌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發(fā)菌管理、菌棒排場、出耳管理、采收、田間病蟲害防治等。
黑木耳;簡易;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為提高黑木耳栽培產量,我們在規(guī)模化基地實施簡易設施栽培模式,經過10年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每棒可產干品100~150 g?,F以浙江省常山縣志龍家庭農場新昌黑木耳栽培基地為例,簡述黑木耳簡易設施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新昌基地生產季節(jié)安排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培養(yǎng)料配方為雜木屑81%、麥麩10%、棉籽殼8%、碳酸鈣1%,含水量55%。料袋規(guī)格15×53(cm),每棒裝料干重1.4~1.5 kg,料棒長40~42 cm。培養(yǎng)料應干濕適當,料過干,裝袋不緊實,打孔后菌絲不易恢復,曬棒后出耳容易不齊,耳薄、產量低;料過濕,發(fā)菌慢、污染率高,易爛棒。木屑粗細搭配,棉籽殼提前1天預濕。拌料時間不能過長,盡可能在5 h內完成裝袋,否則料酸化影響發(fā)菌。裝袋要松緊適度,太緊易破袋,過松菌棒易脫壁,影響產量。
升溫滅菌做到“攻頭、保尾、控中間”。爭取5 h內升溫至98 ℃以上,保持14~16 h,悶灶,自然降溫至60 ℃左右出灶。灶中間放置感應式溫度計。
菌棒堆放場地需通風良好,提前清理干凈,并用生石灰消毒,再用甲酚皂消毒液加噠螨靈、敵敵畏噴地面1次,鋪上塑料薄膜,再噴1次。出灶時用3 m寬塑料膜鋪于薄膜之上,把菌棒交錯堆放在膜上,每堆2 000棒,堆好一堆后立即用8 m寬的厚膜覆蓋,側面下拉壓緊?;孛刻焐a菌棒1.2萬棒,堆放成6堆。等全部出灶后點燃煙霧劑(二氯異氰尿酸鈉)進行環(huán)境消毒,3天后自然冷卻,接種。
采用接種箱接種,每堆菌棒掀開一行蓋膜裝1箱,每箱用5小包煙霧劑消毒30 min,如有漏氣,可加量處理。每箱在30 min內完成接種,操作慢(超過30 min)的工人可在前一箱接到1/3時再消毒下一箱。接好后就近堆放,第1層菌棒連續(xù)縱放,第2層二字型連續(xù)橫放,如此反復共堆放7層(圖1)。相比墻式堆放,本堆放方式在發(fā)菌期間不用翻堆,發(fā)菌結束可直接刺孔下田排場。
新昌基地采用水泥柱發(fā)菌棚(圖1),棚高3.5 m、寬3.5 m、長40 m,棚頂蓋一層6針遮陽網,下面用鐵絲拉一小棚架,蓋上厚膜,外層加蓋遮陽網。發(fā)菌8天后把小棚兩側厚膜用小毛竹撐起,遇雨天放下,雨停后又復立即撐起。每棚用3臺工業(yè)排風扇,在發(fā)菌8天后每天晚6時至第二天早6時排風,在發(fā)菌高峰期每天須24 h連續(xù)排風。
圖1 發(fā)菌現場
最佳排場時間要根椐當地氣候確定,新昌基地一般在9月28至10月5日。在發(fā)菌棚里邊將菌棒外套脫去、邊裝車,裝好一車立即運送至大田,邊刺孔邊排放,不可脫袋后整堆長時間堆放,更不能隔夜。排放(圖2)好后的第2天上午9時至下午4時每畦菌棒覆蓋寬2 m的4針遮陽網,兩側用小毛竹固定防風,晚上掀掉遮陽網。晴天每天如此掀蓋膜,雨天或陰天不蓋,早下田的蓋10~12天,晚下田的蓋8~10天,菌棒不調頭、不翻面。
菌棒排場后第10天開始輕微噴水,每天晚上6時后、早上8時前各噴一次,每次3~5 min。當耳芽形成并長出袋孔,可適當增加噴水量,每次噴10~20 min,連噴4~5天,停水1~2天,形成干干濕濕環(huán)境。20 ℃以下低溫時節(jié),選擇中午前后噴水。
圖2 出耳現場
于采收前2天停止噴水。八成熟時采收,采大留小,采收2~3潮,每潮采后停止噴水7天左右,讓菌棒自然養(yǎng)菌。
下田當天,木耳菌棒表面噴灑1次消毒液,以后于每次采摘(摘后)的當天噴1次,進行表面消毒。
可采用水旱輪作,木耳4月底前采收結束;水稻5月上中旬插秧,9月中下旬收割。在木耳菌棒下田前,耳床用噠螨靈加敵敵畏農藥噴灑殺蟲1次。
[1] 蔡為明, 應國華, 何建芬, 等. 圖說黑木耳栽培[M]. 杭州: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 51-129.
[2] 王偉平. 黑木耳袋料栽培技術要點[J]. 浙江食用菌, 2007, 15(復刊): 45-46.
張志龍(1960—),農民高級技師,從事食用菌規(guī)?;耘?5年。
S646
B
2095-0934(2021)02-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