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才樂,張哲榕,黃潔萍,彭 湃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志愿服務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其他組織自愿、無償向社會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務。[1]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志愿服務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不斷被時代賦予新的責任與內涵。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延續(xù),志愿服務所彰顯的不僅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進步,也是社會公民道德水平的縮影,更是我國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的賀信中強調:“希望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繼續(xù)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2]大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社會道德水平,是高校志愿服務的主要參與者。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現狀,總結當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以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健康發(fā)展,我們對全國部分高校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的對象涉及全國16所不同類型高校的部分大學生,高校類型涉及“雙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高職高專等不同層次,包括中山大學、四川大學、中南大學等各類高校,涵蓋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類別、不同民族、不同籍貫的大學生。調查采用紙質問卷調查、網絡問卷調查、線下訪談的方式進行,由調研員在各個地區(qū)高校發(fā)放紙質問卷和網絡問卷,從認知、行為、態(tài)度等層面了解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現狀。其中,紙質問卷共發(fā)放2000份,收回有效問卷1708份,回收率為85.4%;網絡問卷總共收回3550份,有效率為100%。本次調查以5258份問卷為樣本,運用SPSS20.0社會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
在有效樣本中,男性2083人,女性3175人;漢族大學生4694人,少數民族大學生564人;原“985工程”類高校大學生1441人(占27.4%)、原“211工程”類高校大學生351人(占6.7%)、一般本科類大學生2918人(占55.5%)、高職(高專)類大學生548人(占10.4%);文科專業(yè)類大學生2496人(占47.5%)、理科專業(yè)類大學生1047人(占19.9%)、工科專業(yè)類大學生995人(占18.9%)、其它專業(yè)類大學生719人(占13.7%);大一學生3118人(占59.3%)、大二學生1172人(占22.3%)、大三學生534人(占10.2%)、大四學生434人(占8.4%)。
1.1.1 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內涵和特征比較認同,但其他方面的認知還有待加強
認知是行為的先導,大學生對志愿服務類型的認知直接影響其志愿行為的方向。在“您認為志愿服務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多選題)”這一問題中,選擇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志愿性”(96.0%)、“公益性”(95.5%)、“無償性”(79.3%)、“組織性”(78.0%)。由此可見,仍有小部分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無償性與組織性存在一定異議。對志愿服務類型的選擇,頻率由高到低分別是“服務弱勢群體”(91.6%)、“公益宣傳”(89.3%)、“支教服務”(87.1%)、“愛心捐助”(84.3%)、“大型賽會”(56.1%)、“其他”(38.6%),表明當前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基本類型大體上都有一定的了解,認為參與上述所列選項的志愿服務活動均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仍有不少大學生對“大型賽會”類型的志愿服務缺乏一定了解,凸顯其認知的局限性。如圖1所示。40.1%)。這一結果說明,只有小部分大學生群體認為參與志愿服務是不需要任何物質激勵的。在激勵反饋認知層面,我們又進行了深入調查,當談到“您認為最能讓志愿者滿意的激勵方式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選擇“相關證書”的有2895人(占55.1%),“給予一定的公開表揚”有960人(占18.3%),“報銷相關費用開支”有813人(占15.5%),“什么都不需要”有590人(占11.2%)。但是,調查結果表明,只有20.3%的人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的物質激勵??梢?,志愿服務組織應適當給予志愿者一定的物質或精神激勵,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參與度。如表1所示。
圖1 志愿服務基本類型了解情況
表1 最能讓志愿者滿意的激勵方式
1.1.2 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激勵反饋抱有一定期望
大學生群體對參與志愿服務是否應得到相應的激勵反饋持有不同的意見,這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一個重要因素。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需要”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的有2157人(占41.0%),認為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不需要”給予一定物質激勵的有993人(占18.9%),認為“不一定”的有2108人(占
1.1.3 大學生對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的認知略顯不足
高校志愿服務組織是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重要平臺,是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高效、有序、穩(wěn)定運行的重要依托。為了解不同類型高校的大學生對所在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的認知,對不同變量進行多重響應分析。在受調對象中,不同類型高校的大學生對所在高校是否有志愿服務組織的認知情況大致相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一般本科”三類高校九成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其所在高校有相應的志愿服務組織,但在“高職(高專)”類高校中,仍有21.4%的人不了解其所在高校是否有相應的志愿服務組織。大學生對其所在高校是否定期開展志愿者工作培訓的認知有待提升(如表2所示),無論是“原985工程”類高校、“原211工程”類高校,還是“一般本科”類高校、“高職(高專)”類高校,選擇有定期開展志愿者工作培訓的大學生均低于70%(分別為65.1%、65.2%、68.2%、55.8%),且“高職(高專)”類高校大學生仍有38.0%的人不了解其所在高校是否有定期開展志愿者工作培訓。這一結果說明,大部分學生群體對其所在高校的志愿服務組織有基本的了解,但在了解志愿服務組織是否定期開展培訓方面卻有不足。
表2 志愿者工作培訓了解情況表
1.2.1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與志愿服務精神內涵基本趨同
在有效樣本中,有志愿服務經歷的共3375人,占樣本的64.2%;沒有志愿服務經歷的共1883人,占樣本的35.8%。其中,有志愿服務經歷的大學生在回答“您參與志愿服務最主要的動機”這一問題時,選項頻率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幫助他人,奉獻社會”2208人(占65.4%)、“實現自我價值”342人(占10.1%)、“發(fā)展興趣和能力”334人(占9.8%),其余利己選項選擇頻率均在3.0%以下;沒有志愿服務經歷的大學生在被問及原因時,有832人(占44.1%)選擇“想參與卻不知道參與渠道”,452人(占24.0%)選擇“個人事務與志愿服務時間沖突”,345人(占18.3%) 選擇“學業(yè)緊張”,選擇“沒有興趣”的只有128人(占6.8%),其余選項選擇頻率均低于4.0%。這一結果說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基本是從利他角度出發(fā),利己因素已然不成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動因,這在本質上也與志愿服務精神的基本內涵相匹配。
1.2.2 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志愿服務意識,但權益意識還有待增強
志愿者在進行志愿服務時須有良好的志愿意識,其自身利益也應有相關組織的保障,以構建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調查顯示:曾加入志愿服務組織的有2372人(占45.1%),沒有加入志愿服務組織的有2886人(占54.9%)。在參與志愿服務前,會“了解相關活動的基本情況”的有3665人(占69.7%);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認為志愿服務組織應該為志愿者購買保險的有3734人(占71.1%),但被問及志愿服務過程是否有明確的制度保障時,只有1967人(占37.4%)選擇了“有”,選擇“沒有”的有735人(占14.0%),反而選擇“不清楚”的卻有2556人(占48.6%);在完成志愿服務后,對志愿服務后期進展“非常關注”的有808人(占15.4%),“比較關注”的有2318人(占44.1%),“一般程度關注”的有1692人(占32.2%),“不太關注”的僅有440人(占8.4%)。這一結果說明,當前大學生無論是在志愿服務前的準備工作,還是志愿服務后續(xù)跟進,都凸顯其較強的志愿服務意識,但在權益保護意識方面還有待提升。
1.2.3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障礙多源于客觀的外部條件
如表3所示,在“您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是什么”這一問題中,選擇“不了解志愿服務的具體要求”的有1289人(占24.5%),選擇“組織管理不到位”的有722人(占13.7%),選擇“志愿服務項目資金短缺”的有474人(占9.0%),選擇“志愿者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有426人(占8.1%),選擇“因時間有限而難以長期堅持”的有1027人(占19.5%),選擇“對志愿服務認可度不高”的有289人(占5.5%),選擇“志愿服務工作浮在表面”的有508人(占9.7%),還有523人(9.9%)選擇了“其他”選項。 這一結果表明,由志愿者的內在個人條件而影響志愿服務進程的比例明顯低于客觀外部條件,客觀外部條件成為影響大學生后續(xù)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表3 志愿服務遇到的最大障礙
1.3.1 多數大學生愿意參加志愿服務,但比較熱衷于熟悉的志愿服務類型
調查顯示:一般都會積極主動參與的大學生有3181人(占60.5%),加上經過宣傳動員才會參與的人共有4652人(占88.5%),而完全沒有參與意愿的大學生只有160人(占3.0%);大學生最感興趣的志愿服務活動比例依次是“校內志愿服務”(1412人、占26.9%),“校外支教幫學”(1274人、占24.2%),“環(huán)境保護”(690人、占13.1%),“社區(qū)服務”(677人、占12.9%),“大型賽會”(620人、占11.8%),其余選項頻率只占4.0%左右。結合大學生對志愿服務類型認知情況的調查,不難發(fā)現,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意愿較強,但更傾向于參加自己較為熟悉的志愿服務類型,而對相對陌生并且需要一定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志愿服務類型存在排斥心理。
表4 志愿者參與活動意愿情況表
1.3.2 志愿者對志愿服務的專業(yè)知識及技能培訓有迫切需要
專業(yè)的志愿服務知識與技能不僅關乎志愿者的服務質量,還與服務對象的實際需要和切身感受息息相關。調查顯示:當被問及“您認為志愿者最該享有的權利是什么”這一問題時,選擇頻率最高的是“獲得相關教育和培訓”,有2430人(占46.2%);在回答“您認為最急需的志愿服務培訓內容是什么”的問題時(如表5所示),選擇“志愿服務的專業(yè)知識”與“志愿服務的具體操作程序”的人數較多,分別為1720人(占32.7%)和1649人(占31.4%)。這一結果說明,從志愿服務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并不滿足自身的志愿服務知識與技能,而是希望能夠更多地得到志愿服務組織的教育與培訓,從而增長志愿服務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擴大志愿服務類型的參與度、提升志愿服務的完成質量以及增強服務對象的滿意度。
表5 志愿服務培訓內容意向表
1.3.3 當前高校志愿服務亟待改進的工作是宣傳與弘揚志愿服務精神
如表6所示,在回答“您認為當前志愿服務最需要改進的問題是什么”的問題時,認為需要“增加志愿服務組織的數量”與“擴大志愿服務的宣傳力度”的分別為2181人(占41.5%)、2872人(占54.6%),選擇“加強高校志愿服務精神的弘揚”與“加強志愿者的工作培訓”的分別為2805人(占53.3%)、2763人(占52.5%),選擇“保障志愿者的有效權利”與“完善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的分別為2607人(占49.6%)、2734人(占52.0%),選擇“規(guī)范志愿服務組織的管理”與“豐富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的分別為2236人(占42.5%)、2542人(占48.3%)。可見,盡管當前志愿服務存在諸多問題,但大學生對擴大志愿服務的宣傳力度與加強志愿服務精神的弘揚意愿較為強烈,亟需圍繞以上兩個主要方面加以改進。
表6 志愿服務改進情況表
通過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調查,雖然總體上志愿服務具有意識較濃烈、目標較明確、專業(yè)性較強等特點,但也存在一定的認知缺失、組織管理漏洞和長效機制缺乏等問題。
在開放的大學校園,不同原生家庭背景的大學生容易產生大致相同的興趣與愛好。無論是從學校類型還是所在年級來看,大學生普遍傾向于參加相對較為熟悉的一般性志愿服務,而面對較為陌生的領域或需要一定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志愿服務則參與度較低。雖然多數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基本認知與志愿服務的精神內涵基本趨于一致,參與志愿服務的個體行為動機也均以利他主義為導向,但少數大學生對志愿服務基本情況的個體認知水平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缺失。一方面,由于對志愿服務理論認知的缺失,如志愿服務精神內涵、志愿服務專業(yè)知識等,易使志愿服務偏離初心;另一方面,由于對志愿服務實踐認知的缺失,特別是缺乏志愿服務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易使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力水平與志愿服務對象需求不相匹配,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缺乏成就感,這在主觀上消解了參與專業(yè)性較強類型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
雖然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意愿普遍較強,但容易受諸多客觀外部條件的影響,且志愿服務前中后三個階段都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首先,在志愿服務前期對志愿服務信息的了解不夠全面。若志愿服務信息發(fā)布渠道較為單一,亦或是大學生對于志愿服務的信息獲取渠道缺失,都會使大學生志愿者難以匹配到合適的志愿服務類型。一旦大學生接收到具體志愿服務信息,第一時間會對其進行綜合考量,如資金是否充足、服務對象情況是否明確、利益保障是否充分等。若這些客觀外部條件與志愿者的心理預期相悖,則會引起志愿者的排斥。其次,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存在著志愿者間的溝通協(xié)作、服務過程中的突發(fā)事件等不確定因素,在極端情況下會削減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最后,在志愿服務后期,若志愿服務所獲成效與既定目標存在較大落差,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則會降低社會認同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意愿。
志愿服務組織是志愿服務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其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安排規(guī)劃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志愿服務目標的達成。不論是活動前期的志愿者招募、志愿工作培訓,還是活動中期的突發(fā)事件處理、溝通交流協(xié)作,抑或是活動后期對服務對象的跟蹤反饋等,都離不開志愿服務組織的統(tǒng)籌管理,更需建立志愿服務組織管理的長效機制。
當前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管理缺乏長效機制主要表現為:一是志愿服務活動缺乏長遠規(guī)劃和安排。如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目標可以更為高遠,持續(xù)影響的時間更為長久,活動影響的范圍更為廣泛等。二是志愿服務組織內部缺乏有效管理。如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知識技能培訓有較高需求,從一個側面說明志愿服務組織在人員培訓方面存在疏漏;志愿服務信息的宣傳力度有待加強,大學生了解志愿服務相關信息的渠道單一,主要通過官方渠道獲取相關信息,這大大地限制了志愿服務活動的有效開展。三是志愿服務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保障。調查顯示,有51.4%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但未受到相關制度的保障,這在無形中降低了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組織的認同。
為有效解決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以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參與度與成就感,可從個體正確認知、組織智慧管理、多方主體協(xié)同等方面入手,著力推動志愿服務向“智愿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
為實現志愿服務預期,必須提高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個體認知。一方面,要準確把握志愿服務的基本內涵、特征和類型等。志愿者應堅持自愿參加、量力而行等原則,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為引導,端正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與態(tài)度,不受功利的驅使,保持志愿的初心,凸顯思想上的“智”。另一方面,要提高參與志愿服務的主動性。通過多種渠道主動了解志愿服務的相關信息,客觀評估自身行為能力,自覺參加志愿者培訓活動,特別要加強志愿服務行為邏輯與方法的培訓,兼顧服務對象的心理感受,使志愿服務的方法更智慧、更專業(yè)、更科學,凸顯行為上的“智”。實現志愿者向“智愿者”的轉變,既是大學生志愿者個體認知的準確定位,也是新時代對志愿者的更高訴求。
首先,志愿服務組織須有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來實現科學管理。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志愿服務有利于實現志愿服務信息的公開透明、管理人員的權責明晰以及組織內部的有效運轉。其次,樹立以志愿者為中心的管理理念,科學合理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優(yōu)勢,構建現實問題與技術工具二者間的契合點,形成志愿服務優(yōu)化模式,極力滿足志愿者對志愿服務的正當訴求。[3]譬如,志愿服務組織可加強服務前的活動宣傳,并定期開展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培訓;在服務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志愿服務條例》等法規(guī),切實保障志愿者的相關權益;在服務后對優(yōu)秀志愿者進行評選與宣傳,并予以一定的物質激勵或精神激勵,提升志愿者的獲得感。再次,培養(yǎng)志愿服務組織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能力。結合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與大學生的服務意愿,豐富活動內容和形式,努力打造品牌活動,從而激發(fā)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最后,塑造志愿服務組織的核心價值觀。組織的核心價值觀是推動組織順利運轉的精神內核,也是實現智慧管理的關鍵所在。通過比較、鑒別、選擇,努力實現志愿服務組織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組織命運共同體。
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不是某個人或組織的獨立責任,而是需要家庭、高校和社會三方主體的智慧協(xié)同,共同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fā)展助力。
其一,家庭主體注重志愿精神的基礎養(yǎng)成,為志愿服務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家庭教育中,長輩往往對晚輩的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若家庭長輩有從事志愿服務的經歷,多會帶動家庭成員不自覺地加入志愿者的行列之中;若長輩對志愿服務持排斥與抗拒心理,則可能使家庭成員降低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為此,家庭主體要對家庭成員參與志愿服務予以支持與鼓勵,催生家庭成員的志愿服務精神與意識,以“家庭傳統(tǒng)美德”推動“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發(fā)展。
其二,充分發(fā)揮高校的資源優(yōu)勢,為志愿服務營造優(yōu)良的校園氛圍。高校在師資力量、組織平臺、志愿者團隊等方面擁有眾多優(yōu)勢,充分利用、發(fā)揮高?,F有的優(yōu)質資源,是培育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重要手段。譬如,增設關于志愿服務的相關課程與講座,開展志愿服務知識技能培訓,邀請知名專家講明志愿服務的意義與價值,幫助大學生厘清志愿服務的本質;協(xié)調校內多渠道多平臺擴大志愿服務的宣傳,并對優(yōu)秀工作者、優(yōu)秀組織等進行表彰,以先進個人和組織的事跡激勵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高校各單位設立相應的機構,對志愿服務組織提供法律、資金等幫助。
其三,社會要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給予充分理解,為志愿服務提供文明的社會氛圍。個人的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大學生在志愿初心的引領下參與社會志愿服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具體實踐,彰顯出個人的崇高道德修養(yǎng),社會應給予高度認可。但是,社會上仍有部分人對志愿服務缺乏認知,因志愿服務沒有達到既定目標,就不對大學生志愿者給予尊重,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志愿者的社會獲得感。為此,社會有關主體應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宣傳與支持。譬如,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財政支持與利益保障力度,社會媒體擴大對大學生志愿服務信息的傳播,有能力的社會企業(yè)積極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活動所需的物品和資金等。
總之,在智慧協(xié)同過程中,家庭、高校、社會多方主體所營造的和諧、優(yōu)良、文明的志愿服務氛圍,共同促進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