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梓萍
本次語文項目學習設計于我國新冠疫情接近尾聲之際,我們一直倡導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所以疫情中,筆者也曾搜集相關時事材料作為教學載體,帶領學生探討疫情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墒牵捎谒夭娜狈σ欢ǖ牡湫托?,整個教學過程呈現(xiàn)出雜亂的狀態(tài),對于學生的觸動也是片段式的。李煜輝說:“語文教學的主要載體還是具有典范性的文學作品,我們要抓住根本,依托經典閱讀構筑牢固的防線,培養(yǎng)學生對真假、善惡、美丑的辨識力,讓學生具備進行正確價值判斷所應持有的立場、常識和底線。”對此,筆者深以為然,而在這特殊的社會背景下,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鼠疫》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熟悉感,雖然其描述的災難并非發(fā)生于中國,可是災難中的眾生相總是跨越時空的,這也體現(xiàn)了經典的深刻性。于是筆者以此為依托,設計了整本書閱讀的項目學習。
一、確立項目主題和目標
《鼠疫》作為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其可供解讀的方向非常之多,不管是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抑或是行文中大量的哲理論述,都是整本書閱讀很好的切入點。筆者在設計學習項目的過程中,權衡再三,發(fā)現(xiàn)其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的人性才是身處疫情中的我們應該探討的重點。
加繆的《鼠疫》重點刻畫了六個人物:里厄醫(yī)生、逃犯科塔爾、塔魯、格朗先生、朗貝爾、帕納魯神父。其中,除了科塔爾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反面人物,其他人,都在鼠疫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然而,與里厄醫(yī)生自始至終擁有堅定立場不同的是,其他人物都有自己搖擺的過程,特別是阿赫蘭的過客朗貝爾,從處心積慮的逃離到最后與里厄等人并肩作戰(zhàn),他經歷了多次搖擺和轉變。在災難中,英勇的抗爭是人性中真實的一面,而面對災難的怯懦亦是人性里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所以,帶領學生領悟人性的偉大,同時正視人性的弱點,才能讓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學會克服人性的弱點,保持良知,讓其不至于迷失方向。基于此,筆者將此次項目學習的主題確定為“《鼠疫》人物品評研討會”,確定學習目標為:
1.學會以“精讀和跳讀”的方式閱讀小說,學會用分類和梳理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夠形成自己的見解。
2.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能夠轉換不同的敘述視角,系統(tǒng)地表達自己獨到的觀點。
3.領悟人性的偉大,正視人性的弱點。
二、創(chuàng)設項目情景
《鼠疫》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該書通過描寫北非一個叫阿赫蘭的城市在突發(fā)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醫(yī)生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對瘟疫奮力抗爭的故事。在閱讀《鼠疫》時,我們會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熟悉感,當中的人物和新冠抗疫中的某些身影在我們腦海中重疊。我們?yōu)槠錈o畏的抗爭而震撼,就像魯迅先生所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蔽覀冋鸷秤谌诵灾械膫ゴ螅欢陂喿x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并不是所有人的立場自始自終都那么堅定,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災難中的怯懦、退縮和逃避呢?為此,我們召開一場“《鼠疫》人物品評研討會”,請同學們選擇一個人物,就其人性特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項目實施活動
在整個項目學習中,學生需要完成以下活動:
任務一:建立人物性格檔案。通讀全書,梳理相關的內容,完成以下表格。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的填寫,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主要事件的總結和相關細節(jié)的摘抄,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動調整“精讀和跳讀”兩種閱讀策略。在第一遍的通讀中,完成表格,對人物就有了基本的把握,這為之后的學習任務做好充足的準備。
任務二:完成道德坐標軸。橫坐標表示:你認為該人物道德水平的高低;縱坐標表示:當你處于同樣的境地,你成為該人物的可能性。請你根據自己的權衡,將五個人物標注在相應的位置中,并用文字寫下理由。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看法。
設計意圖:完全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評價人物,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誤區(qū),那就是將人物簡單片面地劃分為“好人”和“壞人”。然而,我們知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能將人類如此簡單粗暴地進行歸類。經典文學作品的偉大之處,便在于它將人性的復雜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它將引導我們看到人性中的偉大,同樣看到人性中的弱點。加繆將鼠疫中人性的善惡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如果只是一味地以旁觀者的角度去進行批判,容易進入唯道德是論的誤區(qū)。所以筆者設計該任務,讓學生思考,如果處于當時的災難中,那么你最有可能成為哪個人物?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原因剖析,讓學生試圖進入人物當中。通過小組內的討論,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其通過與小組其他成員的交流,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
任務三:從任務二中,你已經知道自己最可能成為某個人物,請你根據任務一梳理好的表格,確定你選擇的人物所經歷的關鍵性事件,重新閱讀相關片段。嘗試把自己置身于人物所處的境遇,把自己變成所選擇的人物,試著以日記的形式,用第一人稱寫出其經歷關鍵事件時的心路歷程。
以朗貝爾為例,朗貝爾為了能與遠在巴黎的情人相見,他費盡心機想要逃離阿赫蘭,得知里厄的妻子同樣在城外的時候,他許諾在其出城之前投身到抗疫工作中。在與里厄等人并肩作戰(zhàn)中,朗貝爾深受感動,最終決定留下來,放棄了難得的出城機會?;诖?,你可以寫出三個關鍵的日記片段:
1.不惜代價出逃阿赫蘭時,朗貝爾是怎么想的?
2.得知里厄妻子同樣在城外時,為什么會讓他做出參加抗疫工作的決定?
3.在好不容易得到出城機會的時候,朗貝爾為什么不走了?
其他的人物同樣具有看似荒誕的行為,像格朗先生的小說手稿、塔魯脫離家庭四處流浪的決定……
設計意圖:讓學生試圖用第一人稱還原人物彼時的心路歷程,有利于幫助學生自主、全面剖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第一人稱的闡述在無形中讓學生做到敘述視角的轉換,旁觀者的審視視角變成親歷者的訴說,是幫助其打破與人物之間隔閡的最重要一步。當學生能夠將其內心的掙扎、權衡、取舍還原出來的時候,其實也就還原了最真實的人性。此時,他們便能體會到人性的弱點隨處可見,只是有些人之所以走向偉大,是因為其戰(zhàn)勝了人性的弱點,而有些人之所以墮落,是因為其順從了人性的弱點。而人性的弱點并不會因為你的忽視而消失,相反地,只有正視它,方能戰(zhàn)勝它。
任務四:結合以下材料撰寫“《鼠疫》人物品評研討會”的發(fā)言稿,要求圍繞“災難下人性”來討論,不少于800字。并于“《鼠疫》人物品評研討會”上發(fā)言。
材料一:任務三中你所撰寫的日記。
材料二:《鼠疫》的結尾是這樣一段話:在傾聽城里傳來的歡呼聲時,里厄也在回想往事,他認定,這樣的普天同樂始終在受到威脅,因為歡樂的人群一無所知的事,他卻明鏡在心:根據醫(yī)書記載,鼠疫桿菌永遠不會死絕,也不會消失,它們能在家具、衣被中存活幾十年;在房間、地窖、旅行箱、手帕和廢紙里耐心等待。也許有一天,鼠疫會再度喚醒他們的鼠群,讓它們葬身于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們再罹禍患,重新吸取教訓。
設計意圖:任務四是整個項目學習的匯總,從前面三個任務中,學生較全面地剖析了人性,通過任務四,可以讓學生把整個項目中形成的觀點進行全面的梳理,形成理性的認知。而材料二的補充,更讓學生看到,忘卻,是人類的共性,在全面認識人性的同時,更要時刻警惕人性的弱點,特別對于災難,更是如此。
四、監(jiān)控、評價項目過程
項目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但是教師的角色同樣很重要,教師應該做好“引導者”的身份。在項目學習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引導”,除了設計合理的項目流程,在整個項目進行中,及時了解學生在項目進行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給予一定的點撥之外。筆者發(fā)現(xiàn),明確評價方法對于任務的順利進行具有重大的意義。詳細的評估指標能夠給予任務明確的指向,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效的評價工具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支架,既能幫助他們明確任務的目標,也能幫助他們讓對自己的閱讀活動做好實時監(jiān)控和自我評價。以下列舉項目活動相關評價表:
五、實踐后的反思
整本書閱讀最大的難點便是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同時還需要有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否則,整本書閱讀很容易流于形式。用項目學習的方式,將整本書的閱讀置于統(tǒng)一的項目情景中,設置一系列活動作為完成項目的支架,讓整個閱讀的過程具有明確的指向性。
如同本次《鼠疫》整本書項目學習活動,學生想要在最后的人物研討會上作有效的發(fā)言,就需要閱讀文本,梳理人物的相關信息,走進人物內心,體驗人物的心路歷程,從而感受災難中鮮活的人性。在整個過程中,他們訓練了“跳讀與精讀”的能力、“分類與梳理”的能力、書面表達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這是真正的“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此次閱讀,認識了真實的人性,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有重大意義的。
實踐后的反思對教師而言,舉足輕重,對于學生而言,同樣不可或缺。每一個學習活動對于學生而言,有收獲也一定有遺憾。如果在每個項目之后能夠進行認真的反思,對于之后知識技能的遷移,或者更深層次的研究都大有裨益,所以筆者在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完成自我建構。自我反思表如下:
以上便是整個項目活動的內容,對于任務的設計筆者力求更具梯度化,能夠體現(xiàn)由淺入深的過程,任務與任務之間的邏輯性更強,結構化更合理,顯然在這些方面還有待提高,在整本書閱讀和項目學習之間的融合還要不斷探索,爭取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阿爾貝·加繆.鼠疫[M].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04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01
[3]李煜輝.在經典與生活的同構中觸動良心——疫情之下的《鼠疫》思辨閱讀[J].語文學習.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