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識字是語文閱讀、寫作的基礎,是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漢字是一種古老而優(yōu)美的表意文字,集音、形、義于一身,字源識字法是一種古老的識字方法,不僅幫助學生從漢字本身出發(fā)了解其構造及意義,而且滲透了漢字的文化內涵,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結合在識字教學運用中的實踐及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對字源識字法實際運用策略進行初步探索。
關鍵字:識字;低段;字源識字法;教學策略
“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边@是印度前總理赫魯對漢字的贊美。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漢字文化更是我們的無價瑰寶,它的背后承載著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溯本求源,從字源字理解讀漢字是識字教學的有效途徑。字源識字法可以引導學生從形入手,體會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激發(fā)學習生字興趣,更能從中挖掘漢字內涵,傳承文化。如何巧妙地運用字源識字法幫助學生提高識字能力是教學中值得實踐探索的方向。
一、圖文并茂,了解象形
象形文字來源于圖畫文字,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文字,它是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的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的勾畫出來,和低年級學生喜愛的圖畫很像,能夠產生直觀的感受。小學低段語文教材的識字內容安排都以簡單、形象化的獨體象形字作為識字入門。這些象形字都是客觀事物的名稱,因此教學中可結合具體的實物圖片、簡筆畫演示加以文字介紹來輔助教學。在教學這類漢字時要注重溯源求本,呈現字的產生及演變歷程。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字源圖片猜一猜——實物圖片呈現對照——講解古體漢字演變過程——認識楷體漢字的方法,這樣既滲透字理,又能積極調動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形象記憶,提高識字效率。
如部編版教材一年級上冊語文識字單元《日月水火》一課中,在教學中首先呈現課文中生字“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的原始圖形和古體漢字,并出示打亂順序的楷體漢字,讓學生猜一猜它們是現代漢語的哪個字?找到它的好朋友,并說明理由。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古體漢字和楷體漢字的聯系,感受象形字的特點,再通過對應直觀的實物圖片進行識字認讀,加深印象,還可以呈現象形字的大體演變歷程,了解象形字結構字形一脈相承的特點,最后通過課后習題在具體運用中加深對字義的理解,并指導楷體字的書寫。
二、部首歸類,形聲知義
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隨著識字量的增多,在教授生字時會逐步讓學生掌握識字方法,幫助學生主動學習生字,增強學習自信。形聲字在漢字中所占比重最大,它由兩個文或字復合成體,其中形旁表意,聲旁表音,學生在有一定的生字基礎下,通過引導歸類能夠掌握識記形聲字的基本方法和規(guī)律。
其一,利用部首歸類幫助學生了解漢字偏旁部首作用與字義的聯系。如部編本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我的發(fā)現”這一板塊就呈現了“花草蓮蘋”,“樹林桃橋”等兩組句有相同部首的生字,學生通過對比很快能發(fā)現帶有草字頭和木字旁的字都與植物、樹木有關,再讓學生列舉更多含有草字頭、木字旁的字,通過舉一反三就能了解這類形旁表示的意義,有效地幫助學生識記這一類生字。
其二,形聲字一個重要規(guī)律是形旁表意,聲旁表音,利用這一構字原理可以將形聲字歸類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如《小青蛙》一課中由“青”字及衍生的形近字“請、清、情、睛、晴”,就可以利用形聲字的規(guī)律進行辨析,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含有“青”的字,把相關的生字及讀音呈現出來,同學們很快發(fā)現它們的讀音都是后鼻音和“青”的韻母相同,從而了解了“青”是聲旁表音,其次從每個形近字的偏旁不同,字義有所區(qū)別,認識到左邊的形旁表意。學生在這一識字過程中感受到了形聲字的特點,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夠更好地識記生字。
三、趣味想象,知形會意
學生在認識和掌握了一些獨體象形字后,對由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的合體字就能更好地把握了。認識合體字,可以打開豐富神奇的想象空間,了解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識記會意字,要通過將合體字拆分組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教學這類生字時,教師可先出示生字,讓學生讀準字音后,再將合體會意字拆分成獨體字,根據獨體字的字義和字形組合的關系,展開合理的想象,從而推理出這個合體字的字義,這種方法經過實踐后可以舉一反三讓學生認識了解更多合體字。
如在教“休”字時,我們在掌握了字的讀音后,讓學生說出它的結構及部首,把“休”字拆分成“人”+“木”,再通過呈現相關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字義,學生根據兩個獨體字的字義推理出“休”是一個人靠著樹木休息的意思。這一類合體字在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日月明》課文中有“明、男、尖、塵、從、眾、林、森”,我們可以用課文中朗朗上口的詩歌和拆分組合想象推理的方法去記住這些字的字形,了解它們的字義。趣味想象,拆分推理,知形會意,學生掌握了會意字的識記方法,能積極地去探索更加神奇廣闊的漢字世界。
四、多元化教學方法
在教學生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多嘗試字源識字法,追根溯源,讓學生看一看、畫一畫、說一說,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在漢字背后蘊藏的深厚文化中體驗識字的樂趣;課堂上多運用繞口令、編字謎、生字闖關等富有趣味性的識字游戲,讓課堂成為學習的快樂天地;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通過動畫、演示等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漢字演變歷程,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識字教學中;生字教學方式不可枯燥單一,在運用字源識字法時可以與多種識字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豐富的語境中,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漢字的豐富。
總而言之,識字是學生知識啟蒙的一把鑰匙,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與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緊密相關。教師應該摒棄孤立機械的教學方式,遵循學生識字規(guī)律,把握漢字的文化內涵,構建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通過字源識字法滲透中國漢字文化,讓學生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增強對祖國語文文字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關宏宇;小學語文字源識字法教學研究[D];北華大學;2016
(2)朱成宇;字理理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