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璐,邵國良(通訊作者)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浙江省腫瘤醫(yī)院>放射科 浙江 杭州 310022)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是一種起源于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的腫瘤,發(fā)病率為1.5/10 萬[1,2],肝臟原發(fā)性神經內分泌腫瘤(Primary hep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PHNET)更是極為少見[3]。本文通過總結PNET 的CT 影像學表現(xiàn),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和影像診斷水平。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回顧分析2014 年7 月—2020 年10 月我院25 例首診經手術或穿刺病理證實的肝臟NET 病例。其中男22 例,女3 例;最小年齡43 歲,最大年齡77 歲,平均年齡57 歲。根據2010 年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WHO分級系統(tǒng):G1 期為<2 個核分裂象/10 HP(或)Ki-67指數≤2%,G2 期為2 ~20 個核分裂象/10 HP 和(或)Ki-67 指數3%~20%,G3 期為≥21 個核分裂象/10 HP和(或)Ki-67 指數>20%。
1.2 檢查方法
CT 檢查應用:Siemens Definition Flash 64 排CT掃描,掃描方式:頭側至足側,掃描范圍:膈下至髂前上棘。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參考250 mAs,先常規(guī)掃描平掃期,經肘正中靜脈注射對比劑優(yōu)維顯,100 ~120 mL(320 mgI/mL,2 mL/kg 體重),注射流率為3 mL/s,延遲28 s 行動脈期掃描,動脈期掃描結束后30 s,行門脈期掃描。
1.3 影像學評價
由2 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放射科醫(yī)師共同閱片,達成一致意見。觀察內容包括腫瘤部位、大小、形態(tài)、邊緣、密度、鈣化、強化方式、淋巴結轉移等。
圖1 a ~c, G2 期肝臟原發(fā)NET. d ~f, G2 期繼發(fā)NET。
2.1 6 例G2 期患者影像學表現(xiàn)
其中PHNET1 例,繼發(fā)5 例,CT 平掃均表現(xiàn)為肝臟多發(fā)均勻低密度病灶,直徑小于3 cm 居多,見圖1 所示。
2.2 G2 期肝轉移性NET 來源及影像表現(xiàn)
G2 期肝轉移性NET 來源以消化道腫瘤來源為主,分別來自副神經節(jié),膽囊,胃,胰腺和直腸,病灶數目均大于10 個,大于3 cm 病灶可見壞死,動脈期中重度強化,門脈期未見減退。
2.3 19 例G3 期患者影像學表現(xiàn)
其中PHNET 2 例,均位于右肝,1 例右肝內可見一類圓形、界清、大小為8.3×6.8 cm 低密度灶,動脈期病灶輕至中度強化并可見供血動脈,供血動脈環(huán)繞病灶類似抱拳征,門脈期強化未見明顯減退,動脈期另一層面病灶右側可見片狀高密度異常灌注影,并見條片狀無強化區(qū)即壞死部分。
肝臟繼發(fā)性NET 17 例,以肺來源為主(10/17)。肝臟病變CT 平掃表現(xiàn)為均勻或不均勻、稍低密度、類圓形、界清病灶。CT 平掃表現(xiàn)為肝臟多發(fā)病灶型12 例,絕大多數病灶直徑小于3 cm,少數大于3 cm,最大者直徑7.8 cm;單發(fā)病灶4 例,最大者直徑9.8 cm,雙發(fā)病灶1 例。其中病灶大于3 cm 以上者多見壞死,小于3 cm以下者壞死較少見。部分轉移瘤實質呈漸進性強化,部分呈輕度強化,但是病灶周圍一圈均未見低密度影。
3.1 臨床及病理特點NET 可發(fā)生于全身各個器官,PHNET 患者常規(guī)腫瘤標志物檢查無特異性指標,文獻報道原發(fā)性肝細胞癌的檢測指標如AFP、CEA 等對于PHNET的診斷幾乎沒有價值[4],本組3 例原發(fā)患者此類指標均未出現(xiàn)明顯變化。肝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包括原發(fā)性腫瘤和繼發(fā)性腫瘤,絕大多數為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而發(fā)生PHNET 罕見,文獻報道多為個案報道[5],本組病例共25 例,其中原發(fā)3 例,繼發(fā)22 例。按照WHO(2010)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標準,將NET 分為3 類:G1、G2、G3[6]。本組病例屬G2 期6 例,G3 期19 例。神經內分泌腫瘤以消化道、胰腺和肺多見[7,8],G2 期肝臟轉移性NET 多來源于消化系統(tǒng)(4/5),G3 期多來源于肺(10/17),與文獻報道一致,本組肝轉移性NET 中G2 期病例仍不在少數(5/22),這提示在發(fā)現(xiàn)肝臟NET 分化較好時仍需考慮轉移源性的可能。
3.2 影像學表現(xiàn)PHNET 病灶均位于肝右葉,病灶既有單發(fā)病灶,也見大病灶周圍伴多個小子灶,這一點與原發(fā)性肝癌類似[9]。所以PHNET 需和肝癌鑒別,肝細胞肝癌患者往往有肝炎、肝硬化病史,AFP 陽性,強化方式均呈“快進快出”,動態(tài)增強早期多數肝細胞肝癌呈顯著結節(jié)狀或團塊狀強化,門脈期迅速下降為低密度或低信號,而PHNET 動脈期明顯強化,門脈期病灶強化不減退。PHNET 尚需和肝海綿狀血管瘤鑒別,肝血管瘤呈T2WI 高信號,增強后逐漸向中心推進性強化,但是壞死囊病較少,而PHNET 壞死囊變多見。
繼發(fā)性NET 以多發(fā)結節(jié)多見[10],單發(fā)轉移也存在,病變最大直徑在3 cm 以下多見,但也可見較大直徑病灶或者融合病灶,多發(fā)病灶與單發(fā)病灶最大直徑沒有明顯區(qū)別。肝臟G2 期轉移性NET 病灶大于3 cm 時病灶中心多見低密度囊變壞死區(qū),而小于3 cm 囊變壞死較少,而G3 期轉移性NET 病灶小于3 cm 時病灶中心囊變壞死區(qū)也多見,可能與G3 期腫瘤細胞增長過快供血不足有關。
肝臟NET 的CT 平掃多表現(xiàn)為低密度,動脈期病灶實性部分多數見明顯強化,本組患者中1 例動脈期為輕度強化,可能與CT 掃描時相不佳有關,為動脈早期,門脈期均未見明顯減退,可能PHNET 為大、小動脈血管供血,且血供豐富。所有的病例均未見肝硬化,門脈癌栓形成,肝門部及腹腔、腹膜后均未見腫大淋巴結影。本組病例發(fā)現(xiàn)G3 期病灶周圍可見異常灌注,可能為腫瘤壓迫門脈而肝動脈血流相對增加所致。而肝細胞肝癌通常為由于病灶周圍肝實質受壓形成的低密度假包膜。PHNET 病灶周圍一圈均未見低于肝實質的低密度暈環(huán),可見肝實質未明顯受病灶壓迫,而肝細胞肝癌病灶較大時周圍多見低密度假包膜。轉移性NET 周圍也不像其他消化道腫瘤來源的肝轉移瘤一樣出現(xiàn)典型的牛眼征樣表現(xiàn),說明轉移性肝臟NET 水腫不明顯。
綜上所述,肝臟NET 影像學表現(xiàn)有一定的特異性,能幫助臨床術前診斷及選擇相應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