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華
摘要:本文以《朝花夕拾》為例,從四個維度呈現整本書的閱讀策略:將作者與讀者聯系起來,將課堂導讀與課下閱讀結合起來,將個人自讀和小組互讀結合起來,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從而構建1+X的閱讀教學體系。
關鍵詞:閱讀策略 三位一體 讀寫結合
初中語文新教材重視閱讀教學,設計了由教讀向自讀過渡再向課外閱讀遷移的“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這種設計在宏觀上將“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課標理念具體化、明晰化。但對剛剛步入初中的七年級孩子來說,開展名著《朝花夕拾》的閱讀活動尚有難度?!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策略很有借鑒意義,可以拿來指導學生閱讀《朝花夕拾》,進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三觀。
為此,我在指導學生開展閱讀之前對《朝花夕拾》的內容進行了梳理。作為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較為完整地記敘了作者從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經歷和成長歷程,客觀真實地記錄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過程,也展示了清末民初歷史階段的社會面貌。如此豐富的內容如何進行有機的組合,以利于閱讀活動的開展?我做了閱讀設計規(guī)劃,整本書分四個課時:父親與兒子;魯迅與動物;魯迅與師友;魯迅的質疑精神。如此設計是基于如下考慮:將作者與讀者聯系起來,將課堂導讀與課下閱讀結合起來,將個人自讀和小組互讀結合起來,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
一、將作者與讀者聯系起來
在第一講的設計中我選取的角度是父親與兒子。想從三個視角解讀《父親的病》《五猖會》,涉及篇目: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蘇軾的《洗兒》、魯迅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及其書信、詩作。
視角一:做兒子,仰望父親。節(jié)選《父親的病》和《五猖會》中的片段,形成對比,在朗讀中體會情感,體會作者盡管敬愛父親,但是在父親臨終前大聲喊叫,終是不理解父親,同樣父親也不理解兒子的心理。
視角二:做父親,疼愛兒子。節(jié)選《回憶魯迅先生》中海嬰每晚站在樓梯口大聲喊著與父親告別的話“爸爸,明朝會!”,這一再重復的場景和魯迅與許廣平談及海嬰書信中的文字“沒有弟弟,太寂寞!是個不平家”對比,一邊是稚嫩的童音,一邊是慈父憐愛的喃喃絮語,引導學生體察父親與兒子不在一個頻道的尷尬:父親雖然理解兒子,竭力回應,怎奈兒子未理解父親。在此基礎之上引述魯迅的“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詩文名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認識一位滿含憐愛的父親形象。
視角三:現在怎樣做父親。節(jié)選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和魯迅遺囑中的片段,在默讀中體會情感,認識一位開明的父親形象。
二、將課堂導讀與課下閱讀結合起來
在第二講的設計中我選取的角度是魯迅與動物。從兩個視角解讀《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涉及篇目:沈尹默的《回憶偉大的魯迅》、魯迅的書信及作品封面。
視角一:白象與貓頭鷹。首先讓學生觀察白象與貓頭鷹的外在形象,讓學生揣摩把這兩種動物形象和魯迅聯系在一起的意圖。其次采用資料助讀的方式讓學生領會魯迅心目中白象與貓頭鷹的含義。
材料一:魯迅很喜歡林語堂給他起的綽號“白象”。他在寫給許廣平的信中,常常出人意料地畫一頭大象,并自稱大象,可見他對這個綽號的喜愛。他不光使用在自己身上,還稱呼兒子海嬰叫“小白象”。海嬰出生時,魯迅將他抱在懷里,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小象兒歌,抑制不住的興奮與喜悅。
魯迅曾說:“人應該學一只象。因為大象皮厚,即便流點血,也無關緊要。”原來魯迅中意這個綽號,是看中了大象的寬厚和堅韌的精神,引為同調,愿自己也能夠像象那樣生活和戰(zhàn)斗。
材料二:魯迅也把自己稱作貓頭鷹。和別人不同,魯迅喜歡的是人們大多憎惡的梟鳥,因為梟鳥會報告不大吉利的事。梟鳥喜歡夜晚出行,人們對于夜里出來的動物,總有些討厭它,因為它該睡覺的時候偏不睡覺,擔心它會在黑夜中窺見主人的什么秘密。魯迅自己多半在晚上凝然冷坐看書寫作,又一向不大在意自己的衣著打扮,自己的言論又因為說真話而會給大家?guī)聿恍业南?。因此,有人叫魯迅“貓頭鷹”,他倒是有些喜歡。
引導學生將魯迅先生接受的貓頭鷹綽號形與神結合起來思考,透過表象窺探魯迅的精神內核。
視角二:狗·貓·鼠。如果說視角一“白象與貓頭鷹”是別人送給魯迅先生而被先生認可接受的“昵稱”,那么在《狗·貓·鼠》中作者將“狗·貓·鼠”分別贈送給了哪類人?意在引導學生在語境中找出“狗·貓·鼠”的形象來。
狗·貓·鼠形象鮮明,作者對狗·貓·鼠的情感傾向也就明晰起來:對狗的嘲諷,對貓的憎恨、厭惡,對鼠的珍愛、憐惜。這些情感與其說是對狗·貓·鼠,毋寧說表露出作者對狗·貓·鼠背后指代的暴虐者的無情諷刺、鞭撻、憎恨以及對弱小者的同情、憐憫。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隱鼠”的感情。
三、將個人自讀和小組互讀結合起來
在這一講的設計中我選取的角度是魯迅與師友,涉及篇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范愛農》和《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視角一:老師。節(jié)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壽鏡吾老先生的描寫片段、《藤野先生》中對藤野先生的描寫片段和《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對章太炎先生的描寫片段,形成對比,在合作中體會情感,認識兒童眼中的壽鏡吾老先生:方正、質樸、博學;青年眼中的外國老師藤野嚴九郎:熱心、正直、毫無民族偏見;青年眼中的章太炎老師:學識淵博、凜然正氣。
視角二:朋友。節(jié)選《范愛農》中描寫范愛農的前后兩個片段,在對比中體會作者對范愛農的情感變化,把握一個冷靜深刻、坦率正直、內心苦悶的范愛農形象。
引導學生將個人自讀的認知和小組成員分享,在交流中深化認知,在碰撞中修正認知,從而對作品達到既深刻又全面的理解與認知。
四、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
其實在每一講中,都貫穿讀寫結合這一原則。下面就結合第四講的設計來呈現教學過程。在這一講的設計中我選取的角度是魯迅的質疑精神。想從四個視角解讀《二十四孝圖》《無?!贰陡赣H的病》和《瑣記》。
視角一:對“孝”的理解。節(jié)選《二十四孝圖》中“老萊娛親”的片段,在誦讀中體會作者愛與憎的情感。無論是“老萊娛親”還是“郭巨埋兒”,不過是“將肉麻當作有趣”的幌子,從而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本質。
視角二:對“鬼”的看法。節(jié)選《無?!分械钠危谡b讀中把握“白無?!毙蜗蟆粋€具有人情味的鬼,從而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對“鬼”無情、可憎的形象認知,引發(fā)學生思考。
視角三:對“神醫(yī)”的懷疑。節(jié)選《父親的病》中兩位名醫(yī)來給父親治病時選擇藥引的片段,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揣摩作者的情感,體會字里行間藏著的“愛”與“憎”。一邊是神醫(yī)神秘地開出藥方,一邊是病人在神醫(yī)醫(yī)治中逐漸虛弱,直至死亡。
視角四:對“未來”的思考。節(jié)選《瑣記》中的片段,在誦讀中思考作者的人生選擇。父親病逝促使魯迅立志學醫(yī),幻燈片事件又促使作者決定棄醫(yī)從文。無論何種選擇,都將個人命運和國家未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在此基礎上,布置的作業(yè)是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讀后感。
以整本書為框架,用四維視角打開一個全新的閱讀,獲得立體的收獲。這次《朝花夕拾》名著閱讀活動的設計從單篇文章閱讀開始,向整部作品閱讀拓展,同時擴大閱讀外延,涉及更多同類文章來突破單篇閱讀的拘囿狀況,追尋舉一反三的效果,努力改變目前中學生普遍讀書太少的狀況??v觀整個閱讀過程,獲得的經驗是將作者與讀者聯系起來,將課堂導讀與課下閱讀結合起來,將個人自讀和小組互讀結合起來,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建立起1+X的閱讀教學體系,從而達到一個由點帶面、以點輻射的整本書閱讀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