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丹菊
摘要:隨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發(fā)展,更多的小古文已編入小學語文課本。那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更好地汲取小古文的文化精髓呢?本文旨在通過圖文結(jié)合法、注釋譯文法、多樣誦讀法、對話訓練法四個層面開展小古文教學,它們互為補用,循序漸進。
關(guān)鍵詞:小古文;圖文;注釋;誦讀;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1-0022
自中國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jīng)》誕生后,各種詩詞歌賦如雨后春筍般閃爍在歷史的長河中,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自三年級起就開始編入了小古文。小學生稚子頑童,小古文的學習能讓他們在積累語言的同時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刹簧賹W生對小古文卻是望而生畏,學而無味。如何讓古文這一民族文化的根與魂在小學生心中變個模樣,生出繁密的根,長出碧綠的葉,結(jié)出可愛的果?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小古文的教學中多花心思,想方設(shè)法讓小古文教學變得簡單而不失厚實,有趣卻不失根本,靈活又不失穩(wěn)重。
一、圖文二合一,激趣促悟意
小學語文教材最大一特色即是圖文并茂。這些插圖形象直觀,兒童氣息濃郁。教師在教學小古文時,可依據(jù)這一特點,充分發(fā)揮書中圖畫的激趣效應和實用價值,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畫面之中走進小古文。
《司馬光》為統(tǒng)編教材第五冊中的一篇小古文,也是小學生課上學習的第一篇小古文。這篇文章短小精悍,并配有一幅色彩鮮明、能再現(xiàn)故事情景的插圖。學到這篇古文時,首先吸引學生眼球的是色彩炫目的插圖,而并非課文本身。教學導入時即可從圖入手,觀圖激趣,并為理解故事內(nèi)容做好鋪墊。
師:(出示課文插圖)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环鶊D,圖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請大家仔細觀察,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的內(nèi)容?(生交流故事交流得興趣盎然,故事說得一個比一個精彩。)
師:咱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章,僅用三十個字就把這個故事寫清楚了。
生:真的嗎?這么厲害!
在學生的驚訝和期待中,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小古文的特點,并順勢引入這篇文章的學習。這樣的圖文結(jié)合,既輕松有趣,激發(fā)了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又使學生巧妙地理解了故事的大致意思,為古文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chǔ)。
課文插圖是一種很重要的課程資源,它與小古文相輔相成。巧妙合理地加以運用,不僅能激發(fā)孩子學習小古文的興趣,還能給孩子提供一把學習小古文的金鑰匙,提高孩子多方面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巧用注釋譯文,去除悟意之阻礙
小古文相對于現(xiàn)代白話文要難懂的多,因為古文中的語言更加凝練,其中還有許多的非口語因素。古文中還常常出現(xiàn)一些字古今義不同,這就為學生的理解設(shè)置了障礙。
為了清除這樣的學習“攔路虎”,課文中對這樣的難點重點詞均有注釋。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指導學生學會看注釋,用注釋。對于古文中難理解的句子還可以出示相應的譯文,利用各種有趣的方式,將古文與譯文二者相互對照,以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大意。
例如:《論語·待人》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譯文和古文,依照譯文理解每句古文的意思。
生自由閱讀,對照理解。
師:我們來玩第一個游戲:我說一句古文,你們對照譯文說出這句古文是什么意思?(師生合作完成第一個游戲)
師:第二個游戲我們互換角色。(師生合作完成)
師:第三個游戲是連線找朋友。指名完成相應的古文與譯文連線練習。
《論語·待人》這樣一篇深奧難懂的經(jīng)典古文就在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古今文對照游戲中,脫去了晦澀的外衣。巧用注釋和譯文,能有效幫助學生去除理解古文道路上的“障礙”,是小學生學習小古文的第二把金鑰匙。
三、遞進多樣化的誦讀,讓悟意入情入境
蘇軾曾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不停地反復地讀,是學習小古文的另一把行之有效的金鑰匙。小古文的朗讀指導,應設(shè)置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朗讀指導過程。首先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和其他資料,采取多種朗讀方式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只有多次地、反復地讀,才能把不順口的古文讀準確、讀流暢。
其次是要讀準停頓,讀出節(jié)奏。停頓和節(jié)奏掌握得是否準確,關(guān)乎句子的理解是否順暢。如:《楊氏之子》一文中“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就不可讀成“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為了讓學生更準確地讀出停頓和節(jié)奏,教師可先行范讀,劃出節(jié)奏,還可引導學生拍手打節(jié)奏合作讀。
然后是要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想象畫面的基礎(chǔ)上讀出韻味。古文詞語含義雋永,它的朗讀更加注重輕重緩急,關(guān)鍵之處講究加重音和拖長音。
最后我們還要指導學生讀出文中意境。
可見,形式多樣,層次遞進的朗讀指導,使整個小古文課堂充盈著濃濃的語文味,也充滿了立體感,讓古文教學變得多姿多彩。
四、對話練筆運用,讓小古文植入孩童內(nèi)心
孔子說,如果學生學了《詩經(jīng)》三百首,不能在生活中準確地加以運用,那也是極其無用的。古文言有盡而意無窮,教師一定要有敏銳的觸覺去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語言訓練點,帶領(lǐng)孩子在文本中去觸摸古人說話的方式和特點,引導學生模仿和創(chuàng)造。
《楊氏之子》一文中最精彩、最有訓練價值的就是孔君平和楊氏之子的對話。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楊氏之子》的聰慧在于會聽、反應快、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后進行了相應的語言訓練。
師:如果來的是梅先生呢?
生:未聞梅子是夫子家果。
師:那來的若是黃先生呢?
生:未聞黃鸝是夫子家禽……
學生的學習就是在這樣的對話練筆中一步步推向了高潮,這樣的語言訓練也使學生加深了對楊氏之子聰慧的感悟。
在教學古文時,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將所學的古文巧妙靈活地加以運用。古文的練筆和應用既能使學生對古文的理解有推波助瀾之效,又對學生的說寫能力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和提升,它亦是學生學習小古文的一把金鑰匙。
誦讀小古文,已成為一種有效的民族素質(zhì)的滋養(yǎng)劑,是激活傳統(tǒng)、滲入孩童生命血液的有力之舉,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文本精美形象的插圖,利用注釋和譯文有滋有味地理解小古文,采用層層深入、靈活多樣的多形式誦讀入情入境品悟小古文,運用想象練說,遷移運用,讓學生真正沉浸到小古文這種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彌久醇香之中。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第一小學24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