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楚南全州: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2021-05-23 13:00蔣成喜
文史春秋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零陵南巡舜帝

蔣成喜

上古時期,中原部落聯(lián)盟(堯舜禹)為加速國家統(tǒng)一,多次討伐南方的三苗部落聯(lián)盟,戰(zhàn)敗后的三苗余部逃往南方蒼梧。禹主張對三苗繼續(xù)征伐,舜帝不贊成。于是舜帝南巡,親往三苗之地,懷柔德服三苗,不幸在蒼梧之野駕崩,葬在九疑山,舜帝之陵就叫零陵。舜帝葬地零陵所在的這座九疑山就在湘水源西北今廣西全州越城嶺之中,山中有一條赤水,這條赤水就是今資水上游的夫夷水。赤水因流經(jīng)紅層地貌的赤坨之間而名。赤水的東面就是舜帝葬地的全州九疑山。九疑山因是天子舜帝葬地,又名天子嶺。九疑山下有二妃祭舜的望夫嶺,有為舜帝招魂的零陵屋,有祭祀舜帝的祀山,有舜帝祭天的祭壇大屋壇,有三苗首領(lǐng)崇尚舜帝之德而歸順?biāo)吹鄣臍w崇坪,有象征舜帝鳳凰化身的鳳凰山等,相傳這些地名都與舜帝葬于此及祭祀舜帝有關(guān)。與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相鄰的有文橋金鳳山舜廟,舜皇山,廟頭大廟腳舜廟遺址;與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相近的有羅水河畔的虞帝廟,有三江口的娥皇、女英二妃殉夫處和二妃廟,有才灣腳山鋪的虞帝嶺、舜帝行宮故址等舜帝留下的遺跡。從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尚書》,至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史記》及全州舊志等,都記載舜帝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葬于全州的九疑山。秦始皇和漢武帝為紀(jì)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舜帝葬地全州設(shè)置零陵縣和零陵郡。而湖南寧遠縣九嶷山也有舜帝陵和舜帝廟,認為寧遠縣九嶷山才是舜帝葬地,實際上此地的舜帝陵是明代雷燧建造的祭祀陵而非真陵。舜帝葬于寧遠九嶷山的記載是到了東漢以后才開始出現(xiàn)的,先秦至西漢時期的古籍,都記載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湖南寧遠九嶷山的舜帝廟則是有虞氏舜帝后裔遷移的結(jié)果。

一、舜帝南巡感化三苗的史實

虞舜是上古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為上古五帝之一,姓媯氏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謚同“舜”,因國名“虞”,故稱虞舜。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云:“天下明德,皆白舜帝始。”仁孝開明的舜帝,被尊為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其晚年南巡懷柔德服“三苗”,“勤民事而野死”的悲壯結(jié)局,給后人留下一個千古之謎,即舜帝魂歸何處。司馬遷考證說,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其結(jié)論是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葬于九疑山,白此舜帝的葬地九疑山就叫零陵。北京大學(xué)《中圈古代史教學(xué)參考地圖集》中說零陵是中圍最古老的地名:我國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個,在夏代以前出現(xiàn)的上古零陵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舜帝真陵已失,全國各地又建了無數(shù)的舜廟,其中規(guī)模較為宏大的有湖南省寧遠縣的九嶷山舜廟和山西省運城市的鳴條崗舜廟,此兩地又分別在明代和唐代建造祭祀舜帝的假陵即祭祀陵,便出現(xiàn)舜帝葬地在寧遠、運城二地之爭。

最早以舜帝葬地“零陵”命名的今廣西全州也有九疑山,在其境內(nèi)曾建有三座舜廟,并有大量舜帝南巡時留下的遺跡。明代中期文學(xué)家、復(fù)古派前七子的領(lǐng)袖李夢陽曾賦詩贈全州知州顧磷,說全州是“舜之所葬”的“人文地”——“蒼梧遺舜跡,白云秋氣愁。君得人文地,相傳是此州?!?/p>

以舜帝葬地命名、“相傳是此州”的古零陵全州,會不會是舜帝的葬地所在呢?帶著這一疑問,筆者查閱先秦古籍、考諸方志,并追隨舜帝在古零陵的南巡蹤跡進行多年實地考證,認為舜帝葬地九疑山是今廣西全州的九疑山,而非湖南寧遠的九嶷山。

舜帝南巡的原因是為了用仁德感化三苗,即教化和收服反叛失敗后逃亡到南方地區(qū)的三苗部落,以實現(xiàn)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的抱負。史料記載,在舜帝時期,三苗不服王道,于南蠻之地作亂?!俄n非子·五蠹》:“當(dāng)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日:‘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zhí)干戚舞,有苗乃服?!薄痘茨献印R俗訓(xùn)》:“當(dāng)舜之時,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執(zhí)于戚而舞之。”《帝王世紀(jì)》:“有苗氏負同不服,禹請征之,舜同:‘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巾末也。乃修教三年,執(zhí)干戚而舞之,有苗請服?!薄吨駮o(jì)年》:“三十二年,帝命夏后總師,遂陟方岳?!?/p>

以上是說舜讓位給禹而做了攝政帝,那時南方以有苗氏為首的三苗部落不服其管轄,禹請求率兵征伐,舜不許,說“在上的德行不厚而靠武力去征服,不是治困之道”。于是舜帝南巡,親自前往三苗居住地,懷柔德服,以音樂感召之,以德行恩澤之,以大義誠服之。最后舜帝以德感化了三苗,“舜卻三苗,更易其俗”,“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舜帝可謂是融聚民族情感的表率,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大團結(jié)大統(tǒng)一方面功不可沒。

二、舜帝南巡崩葬九疑山的史實

對舜帝南巡有記載的史料頗多,而最早最權(quán)威的記述是《山海經(jīng)》《尚書》《竹書紀(jì)年》《史記》和西晉的《帝王世紀(jì)》。

《山海經(jīng)》是最早記載舜帝崩葬九疑山的先秦史籍。它成書于上古時期,西漢劉秀《上山海經(jīng)表》稱:“《山海經(jīng)》者,出于唐虞之際?!彼4孢h古的神話傳說和史地文獻最多,是所有記載舜帝的經(jīng)、史書中離舜帝生活年代最近的。《山海經(jīng)》中有三篇定論舜葬蒼梧九疑山。卷一〇《海內(nèi)經(jīng)》:“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卷一五《大荒南經(jīng)》:“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本硪话恕逗?nèi)經(jīng)》:“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p>

《尚書》是先秦至秦代時期記載舜帝崩葬九疑山的官方史籍。它是根據(jù)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王室和各諸侯圈的文獻檔卷整編出來的官方文件的匯編,記錄了從堯、舜至秦的連續(xù)歷史??鬃邮蔷幱啞渡袝返娜?,他曾指出舜帝的葬所。他在回答宰我的提問時說:“舜之少也,惡悴勞苦,二十以孝聞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蒼梧之野?!薄渡袝に吹洹罚骸八慈?,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币陨隙颊f到舜被堯召用,為帝堯效勞三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南巡視察時離世。

《竹書紀(jì)年》是古代一部編年體史書,成書于公元前299年。該書《帝舜有虞氏》記載:“三十二年,帝命夏后總師,遂陟方岳?!笔钦f舜帝登臨帝位三十二年的時候,命令夏禹做攝政帝,自己就升道南方巡狩。

《史記》是記載舜帝崩葬九疑山最具權(quán)威的歷史著作,是西漢時期史學(xué)家司馬遷所著的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司馬遷在《太史公白序》說: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司馬遷熟讀經(jīng)史,嚴(yán)謹治學(xué),并親臨九疑山實地考察,然后鄭重地作出結(jié)論: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司馬遷在《史記》中既肯定舜帝南巡,又肯定舜帝葬在九疑山。清代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fā)凡起例,創(chuàng)為全史?!源死欢?,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圍?!?/p>

西晉史學(xué)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jì)》中說,舜時“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鳴條,殯以瓦棺,葬于蒼梧九疑山之陽,是為零陵,謂之紀(jì)市”?;矢χk亦肯定舜帝南巡和舜葬于九疑山。

以上正史都肯定舜帝南巡、駕崩葬于九疑山的史實。

除《山海經(jīng)》《尚書》《竹書》《史記》之外,還有《墨子》《禮記》《淮南子》《檀弓》《通考》《漢書》《漢紀(jì)》《風(fēng)俗通》《皇覽》《世紀(jì)》《輿地考》《寰宇記》《元和郡縣志》《困語》等史籍,亦稱舜葬蒼梧九疑而無異議。

三、舜帝葬地有關(guān)的重要歷史地名:

蒼梧和鳴條、九疑山和九嶷山

《山海經(jīng)》《尚書》《史記》《帝王世紀(jì)》等史籍說到,舜帝南巡,崩于蒼梧之野或鳴條,葬于九疑山是為零陵的史實。在此對與舜帝葬地有關(guān)的古地名蒼梧和鳴條、九疑山和九嶷山作以下釋說。

(一)蒼梧在三苗古國之中

太史公說: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個“蒼梧之野”的蒼梧在哪里呢?

“蒼梧”之名出現(xiàn)甚早?!兑葜軙ね?xí)狻吩疲骸俺芍苤畷萑斯埽啡舜笾?,長沙鱉,其西魚復(fù)鼓鐘、鐘、牛,蠻揚之翟,倉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睍x孔晁注同:“倉吾亦蠻也,翠羽,其色青而黃也?!闭f明“倉吾”初為南方一部族名稱,后引中為倉吾族居住地名,又有“蒼梧”或“蒼梧之野”,多與舜葬地有關(guān)。

蒼梧地名先后有先秦蒼梧、楚蒼梧、秦蒼梧郡、漢蒼梧郡的歷史變遷。

先秦蒼梧,在舜帝南巡時的三苗古國之中。三苗,又稱有苗,是我困五帝時代一個著名的部落,曾長期與唐虞部落爭戰(zhàn)。《戰(zhàn)困策》記載:“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這是指整個苗蠻集團(父系氏族社會有華夏、東夷和苗蠻三大集團。苗蠻集團是其中之一)的活動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鄱陽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經(jīng)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縣(今河南南召縣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在全州,清代嘉慶《全州志》卷一之《輿地》有記。

“三苗之居……文山在其南”,是說三苗國的南界到了全州境內(nèi)湘江以西的越城嶺山脈的東支主干,即全州西北的山嶺,也就是湘江源和資水源的流域一帶。此為堯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蠻集網(wǎng)的南界。

后來,中原部落聯(lián)盟堯舜禹發(fā)動困家統(tǒng)一的戰(zhàn)爭,對強大的三苗部落多次討伐。唐堯把天下禪讓給虞舜,三苗的首領(lǐng)對此非議。于是“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史記·五帝本紀(jì)》)。三苗與堯舜禹的戰(zhàn)爭,古文獻有大量記載。《尚書·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睢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钡蹐?qū)Α八淖铩辈柯溆懛?、分化,其中將三苗遷到西北三危。征伐三苗的戰(zhàn)爭非常殘酷。據(jù)《竹書紀(jì)年·五帝紀(jì)》:“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于廟,日夜出,晝?nèi)詹怀觥!币馑际巧咸觳蝗炭吹饺鐪缤?。三苗部落?zhàn)敗后,內(nèi)部分裂反叛,余部退回到洞庭、蒼梧一帶,建立三苗國:“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古南海為洞庭),為三苗國。”(郭璞注《山海經(jīng)》)再后來,三苗被迫退縮到三苗國的南界古蒼梧的山區(qū)。

對于先秦時期的古蒼梧,相關(guān)史料有載。《戰(zhàn)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嫌卸赐ァ⑸n梧?!薄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贝藭r的“洞庭、蒼梧”是對南楚之地的泛稱。《里耶》秦簡又載:“今洞庭兵輸內(nèi)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背n梧郡在洞庭郡以南,位于楚國南界;而所言的“蒼輸甲兵”是說蒼梧(郡)為秦軍南下做好準(zhǔn)備,同時也說明秦朝加強了對湘資流域及五嶺一帶的控制。秦蒼梧郡南部的秦縣設(shè)置有零陵:《漢書·藝文志》有《秦零陵令信》一篇,其中“難秦相李斯”,可證秦始皇時在廣西全州已置零陵縣。此外,長沙馬土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初帛畫地圖記有不少漢、越邊界地帶的縣名,有營浦、春陵、泠道、南平、齙道、桃陽、觀陽、桂陽等八縣,可知西漢前期已有此八縣之設(shè)。由于墓主生前所處年代距秦不遠,故推斷,以上八縣多可追溯至秦朝,與《里耶》秦簡中的“蒼梧”(郡)有關(guān)。從以上史料記載,結(jié)合《山海經(jīng)》“蒼梧之野”“舜之所葬”的記載來看,三苗古困時期的蒼梧范圍應(yīng)是先秦時期的古零陵南楚,當(dāng)在今湖南水州至廣西的全州、資源、灌陽、興安四縣一帶。而舜帝葬地蒼梧之野的九疑山當(dāng)在三苗國的南界山嶺之中。

(二)鳴條是為古代的“荊楚”即楚國

古籍有說到舜帝駕崩于“鳴條”這個地方。《竹書紀(jì)年·帝舜有虞氏》:“四十九年,帝居于鳴條。五十年,帝陟,義均封于商,是謂商均。后育,娥皇也。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薄兜弁跏兰o(jì)》說舜“南征,崩于鳴條,年百歲。殯以瓦棺,葬于蒼梧九疑山之陽。是為零陵,謂之紀(jì)市”?!睹献印るx婁下》:“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倍颊f明舜的葬地在蒼梧九疑山,鳴條與蒼梧山密不可分,“鳴條有蒼梧之山”,說明蒼梧山與鳴條是從屬關(guān)系。鳴條是個大的區(qū)域性地名,也就是說,蒼梧山在鳴條境內(nèi)。

究竟何為鳴條,其在何處,可從“鳴條”的原義作一番考證。

“鳴”,其一指鳥獸、昆蟲叫;其二指發(fā)出聲音,使發(fā)出聲音,如鳴響。字義“條”,植物的細長枝,如枝條、荊條。

“鳴條”原義是指風(fēng)吹樹枝發(fā)聲。漢董仲舒《雨雹對》:“太平之世,則風(fēng)不鳴條?!敝敢蝻L(fēng)作響的樹枝,如晉《陸士衡集六·猛虎行》:“崇云臨岸駭,鳴條隨風(fēng)吟?!?/p>

后來,鳴條被引申為地名,與荊楚有關(guān)。荊楚部族興起于楚,也稱荊楚。楚人由三苗部落發(fā)展而來,“三苗之國,左洞庭而有彭蠡”(《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荊”:“楚術(shù)也,從刑聲?!贬尅俺保骸皡材疽?,一名荊也?!鼻G,又為古時用荊條做成的刑杖,如負荊請罪。“鳴條”也可理解為古代行刑時用荊條抽打發(fā)出的聲音。

春秋時楚困也稱荊。如“荊固有余”(《墨子·公輸》),“荊困之為政”(《呂氏春秋·察今》)。這樣就把荊條、鳴條、荊山、荊楚、荊州、荊、楚國,統(tǒng)一起來,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時,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荊、楚一木二名,故以為國號,亦得二名。”《竹書紀(jì)年》:“昭土十六年,伐楚荊?!薄渡袝び碡暋罚骸扒G及衡陽惟荊州?!薄对姟ど添灐访珎髡f:“荊楚,荊州之楚國也?!鼻宕螒c《全州志》卷一《輿地·沿革》載,“《禹貢》:全(州)為荊州之域,舜十二牧之所治也,春秋楚南境,秦屬長沙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陵郡……新莽以零陵為九疑”,記載全州是舜帝南巡之地,古屬荊州,在楚國南境,并以舜帝葬地零陵之名設(shè)置“郡”的行政管理機構(gòu)。

可見“鳴條”即古時的荊楚,亦指楚國,以上所說的“鳴條”“荊楚”“蒼梧”,此三地是同一個大的區(qū)域性地名。所謂舜“卒于鳴條”或“崩于鳴條”或“葬于蒼梧九疑山”,其意都是說,舜帝在同一地鳴條即蒼梧駕崩,并葬于境內(nèi)的九疑山,這與古籍所說相吻合;進而說明山西省運城市的鳴條崗舜廟并不是舜帝的葬地所在,而是當(dāng)?shù)厝嗽谔拼鸀榧漓胨吹鬯ㄔ斓募漓肓辍?/p>

(三)九疑山和九嶷山

九疑山是虞舜的藏精之所,先后有三朝皇帝“望祭”舜帝葬地九疑山。

第一次是大禹到南岳衡山筑臺望九疑山祭舜。清朝官修《大清一統(tǒng)志》:“禹南巡,筑紫金臺,望九疑而祭舜?!?/p>

第二次是秦始皇在云夢澤即洞庭湖地域望九疑山祭舜。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薄笆辉拢兄猎茐?,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第三次是漢武帝在安徽六安盛唐山望九疑山祭舜。東漢歷史學(xué)家班同編撰《漢書·武帝紀(jì)》載: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

此三朝皇帝(大禹、秦始皇、漢武帝)都沒有到過舜帝南巡的蒼梧之野九疑山,只是朝著舜帝葬地九疑山的方向望祭舜帝。

他們望祭的舜帝葬地九疑山,當(dāng)然是先秦古籍中記載的九疑山。

舜帝葬地九疑山的具體方位在《山海經(jīng)》和《史記》中記載得非常清楚。《山海經(jīng)》:“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薄俺嗨畺|,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薄澳戏缴n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薄抖Y記》:“舜葬蒼梧之野。今丹陽復(fù)有丹朱冢?!薄妒酚?五帝本紀(jì)》:“帝舜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p>

九疑山的說法在西漢前后有不同。西漢之前的古籍只是說到舜帝葬地在九疑山,東漢開始出現(xiàn)舜帝葬地在湖南寧遠九嶷山的說法。不過寧遠的九嶷山比先秦古籍記載的九疑山,在“疑”字上面多了“山”字。

如今有廣西全州境內(nèi)的九疑山和湖南寧遠境內(nèi)的九嶷山之別,兩縣都說其山得名于舜帝之南巡,且為舜帝葬地。

今全州的九疑山在大西江境內(nèi),它是由九條山脊共一山頂?shù)囊蛔笊?,山勢因有“九龍歸位”地相而名九疑山。此山因是舜帝葬地,又叫天子嶺。相傳天下建舜廟時,都要先繪制舜帝葬地的地相圖,將九疑山的九條山脊和為舜帝招魂的零陵屋作為地相標(biāo)識,然后將地相圖作為奠基物掩埋于地下,以紀(jì)念舜帝。全州的這座九疑山在全州舊志中有載?!度h志·地理》記載,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嶺之中。全州“西北山地:在縣屬西北南接興安,北界湖南,西至寨圩、咸水圩一帶,崇巒疊嶂,面積廣闊,為越城嶺之支脈?!渲饕叻迦缍Y山、覆釜山、謝花峰、靈家山、祝融山、九疑山等普通海拔七百余公尺。”其中就講到全州有這座九疑山。

清代嘉慶《全州志·輿地》記載,在全州的一都文橋諫山一帶,登上謝花峰山頂,眺望大西江方向的九疑山景況:“謝花峰在一都層巒奇矗,高出眾山,登其絕頂則祝融、九疑、覆釜諸峰隱然在日?!庇涊d全州西華山脈的八步嶺祝融山、九疑山、覆釜山諸峰從夷狄大西江青瑤峒向前延伸,是苗瑤夷狄地區(qū)與內(nèi)地的分界線:“覆釜(山),郡第一大山,遠近諸峰視若培嶁,脈連九疑、祝融,拱界夷夏?!?/p>

全州九疑山的山下尚有二妃望舜的望夫嶺、皇冠凸(方言讀hao)、零陵屋、祀山、祭壇大屋壇、枕山、歸崇坪、城門口等相傳與舜帝所葬及祭祀有關(guān)的地名。九疑山后又有與帝丹朱冢同名的丹陽山:“舜葬蒼梧之野。今丹陽復(fù)有丹朱冢。”(《禮記》)秦始皇和漢武帝為紀(jì)念舜帝,以舜帝葬地舜陵——“零陵”為名,在全州設(shè)置零陵縣和零陵郡。

舜帝在全州境內(nèi)留下大量有據(jù)可查的遺存:清代嘉慶年間的《全州志》卷首的西延地圖,仍有先秦時期舜葬在“赤水之東,蒼梧之野”的“赤水”這個原始河名;又標(biāo)注與九疑山相鄰的文橋鎮(zhèn)金風(fēng)山有舜廟。該志《輿地》載此廟“舜帝廟離城一百里”;載與九疑山有水路相通的廟頭鎮(zhèn)大廟腳有大廟:“七都二圖凡十村,大廟腳離城六十罩?!薄坝莸蹚R在七都二圖,宋太平興國年問建?!陛d與九疑山有水路可通的羅水(今萬鄉(xiāng)水河)江畔有“虞帝廟(即舜帝廟)在城西十里”;《全州志·輿地·古跡》記載:“虞帝嶺在城西二十八罩,官道傍有行官故址,云是大舜巡行處。”《志》中以“案”對此作了說明,“《書》:五月南巡至于南岳?!都摇氛Z:舜嗣帝五十載,陟方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經(jīng)》《禮記》皆云。然太史公謂: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且覆釜諸山皆南岳之一峰也,則舜陟方時,蓋或登憩此嶺,而后人因而構(gòu)宇以識其跡”。《全州志·輿地》記載全州縣境內(nèi)與九疑山相鄰的文橋鎮(zhèn)西北有舜山巖和舜山:“舜山巖在三都去城七十罩,有水北出會舜山。”此地還有舜帝巡行過的舜皇山(注:舜皇山為全州與東安交界)。

最早以舜帝葬地“零陵”命名的古零陵全州境內(nèi),有九疑山以及厚重的舜跡歷史文化遺存,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又與蒼梧之野的赤水、舜皇山、舜廟緊緊相鄰,且與舜帝南巡路線高度重疊,這絕不是一般的巧合。因此,全州民問認為西漢之前的古籍所記載的九疑山在今廣西全州。

今湖南寧遠境內(nèi)的九嶷山,有稱九嶷山就是九疑山。境內(nèi)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簫韶、桂林九座峰巒?!端?jīng)注》云:“蒼梧之野,峰秀數(shù)郡之間,羅巖九峰,各導(dǎo)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吲勢。游者疑焉,故同:九嶷山?!?/p>

東漢之后的古籍多記載九疑山在現(xiàn)湖南寧遠縣九嶷山的位置,且此地建有舜廟和舜帝祭祀陵。因此,湖南寧遠也認為寧遠縣的九嶷山才是舜帝葬地所在。

四、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而非

寧遠九嶷山的考證

(一)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記載舜帝葬地九疑山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廣西全州而非湖南寧遠。

其《海內(nèi)經(jīng)》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蔽闹杏衉三層意思。

其一,“南方蒼梧之丘……其中有九疑山”。此言說明九疑山是蒼梧之丘中的一座山?!墩f文解字》: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其本義就是指“小土山”或“小土堆”。“丘”偶爾也指大山,如昆侖山古稱昆侖丘。此“蒼梧之丘”,當(dāng)指蒼梧地域內(nèi)有很大的蒼梧山或者說是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此層意思是說九疑山是蒼梧山中的一座山。

其二,“舜之所葬”的九疑山,又“在長沙零陵界中”。此言說明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古長沙地域內(nèi)的零陵縣或零陵郡內(nèi)。作為我國最古老地名之一的“零陵”地名,最早就出現(xiàn)在今廣西全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和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秦始皇和漢武帝分別在全州這個舜帝南巡駕崩之地設(shè)置零陵縣和零陵郡。

而記載“舜之所葬”的九疑 山“在長沙零陵 界中”的《山海經(jīng)》,成書比漢武帝在全州設(shè)立零陵郡的時問要早得多,可見該書記載的“零陵”是西漢零陵郡設(shè)立之前的“零陵”——即古零陵縣之內(nèi)的全州零陵,也就是說,“舜之所葬”的九疑山是在全州境內(nèi)。全州境內(nèi)的九疑山在大西江境內(nèi),大西江境內(nèi)有界牌的地名。這個界牌是古零陵縣全州與秦漢時期武岡縣(今新寧縣)的分界線,恰巧全州的這座九疑山又在全州的界牌之內(nèi),也與“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的描述完全吻合。

其三,“蒼梧之淵”說明舜帝葬地九疑山所在的南方蒼梧,蒼梧的大山嶺旁有江河環(huán)繞,有很深的江潭。全州縣境古屬荊州,為楚圍青陽之地,戰(zhàn)國屬楚圍之長沙地。《戰(zhàn)國策》:“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南有洞庭、蒼梧。”是說在洞庭湖以南有蒼梧。今楚地蒼梧全州縣城三江口這個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殉夫的湘川“赤壁”,就是三江合流的最大江潭深淵。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huán)之。人洞庭下。”其意是湘水發(fā)源于舜帝葬地東南方的一個地方,即舜帝葬地在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嶺,而舜帝葬地所在的山嶺又在湘江以西,湘江在此彎曲環(huán)繞舜帝葬地所在的山嶺。湘江最后流入洞庭湖。今全州境內(nèi)的九疑山位于湘江源西北的越城嶺,湘江在流經(jīng)全州縣城時在枧塘鎮(zhèn)的大溪洲、全州三江口的合江、全州鎮(zhèn)的車舊里這一江段,形成一個西環(huán)的大河灣,全州九疑山就在湘江以西的萬鄉(xiāng)洞大西江鎮(zhèn)境域內(nèi)。清代嘉慶《全州志·輿地·湘水》也引用‘《海內(nèi)東經(jīng)》同: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huán)之。入洞庭下”,認為這是記載舜帝葬于全州的依據(jù)。

對于舜帝葬地方位的湘江源,有史料這樣認定:湘水發(fā)源于始安即今興安縣陽海山,然后向北流往全州?!稘h書·地理志》:“零陵:陽海山,湘水所出。”《水經(jīng)·湘水》認定:“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東北過零陵縣東,又東北過洮陽縣東。”(注:當(dāng)時的零陵縣、洮陽縣為今全州地)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不僅肯定《漢書·地理志》所載湘江發(fā)源于海洋山的說法,而且進一步提出湘、漓兩水同源的說法:“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即陽朔山也……湘漓同源,分為二水,南為漓水,北則湘川(全州前置又為湘川縣),東北流?!毕嫠詈罅魅攵赐ズ?。按上述史料記載,結(jié)合地輿,可以認定在湘江源的西北山嶺大西江境內(nèi)的九疑山就是舜帝葬地所在。

再看湖南認定的舜帝葬地寧遠縣九嶷山。九嶷山在瀟水源附近,瀟水是湘江的支流,發(fā)源于湖南省藍山縣野狗山麓,流經(jīng)江華瑤族白治縣、江永縣、道縣、雙牌縣,匯集西河、消江、伏水、永明河、寧遠河,在湖南永州市零陵區(qū)萍島注入湘江。

瀟水古稱營水。《后漢書·郡國志·零陵郡》:“零陵郡十三城戶二十一萬二千二百,口百萬一千五百七十八,泉陵、零陵,陽朔山湘水出。注解同:有營水,有桃水,有雍水,有祁水、有宜水、有春水、有蒸水、有表水、有來水、有綠水、有連水、有倒水、有溈水、有汩水、有資水,皆注湘?!睗h書中提到十五水中的營水,尚無瀟水之名。

《水經(jīng)·湘水注》:“營水出營陽泠道縣南山,西流徑九嶷山下……又西徑營道縣,馮水注之……又西北屈而徑營道縣西,營水又東北徑營浦縣南。營水又北都溪水注之……又北流入營陽峽,又北至觀陽縣而出于峽。營水又西北徑泉陵縣西,營水又北流注于湘水?!碧圃桶四辏?13年)李吉甫撰的《元和郡縣志》,今“瀟水”尚稱“營水”。

《清一統(tǒng)志·永州府》:營水“源出寧遠縣南,西流徑江華縣東,又北流徑道州(今道縣)東,又北流至零陵縣(今永州市)西,入湘水。白道州(今道縣)以上,今謂之沲水。自道州(今道縣)以下,今謂之瀟水”。

從上述史料可知,瀟水古稱營水,流經(jīng)寧遠縣的九嶷山。顯然,此寧遠縣九嶷山與《山海經(jīng)》記載的舜帝葬地方位不對。

如果說湖南省認定的舜帝葬地在寧遠縣九嶷山的結(jié)論能夠成立的話,那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就應(yīng)該記載為“營水(今瀟水)出舜葬東南陬”,而真實的記載是“湘水出舜葬東南陬”(《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

巾此可見,湖南確認的在寧遠縣九嶷山的舜帝葬地,并不是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記載的舜帝葬地九疑山。

(二)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記載舜帝葬地九疑山的方位是在赤水(即資水源夫夷水)東面的廣西全州而非湖南寧遠。

《海內(nèi)西經(jīng)》:“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比浔硎隽怂吹墼岬卦诔嗨畺|面的蒼梧之野。我們從《海內(nèi)東經(jīng)》所載“湘水出舜葬東南陬”,知道湘水發(fā)源于舜帝葬地東南方的一個地方,即舜帝葬地在湘江(水)源西北的全州山嶺即越城嶺??梢?,赤水東面的蒼梧之野,這個舜帝葬地和湘江(水)源西北的全州山嶺的舜帝葬地是同一個地方。如此說來,舜帝葬地所在的全州西北山嶺中應(yīng)有一條叫赤水的河流。

查“赤水”史料記載,在今云、貴、川三省接壤地區(qū)有條赤水河。此赤水古稱赤虺河,唐天寶十年(751年)鮮于仲通征南詔,在為南征造勢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現(xiàn)“赤虺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今四川敘水置赤水衛(wèi),改“赤虺”為“赤水”。這是赤水河之名的出現(xiàn)伊始。此赤水距離“舜葬東南陬”的湘水源西北的全州山嶺太遠。顯然,明代時始名的此赤水河不是《山海經(jīng)》中的“赤水”。

那《山海經(jīng)》中的“赤水”又何指呢?

查全州輿地水文,在全州西北山嶺的西延地區(qū)(今資源縣地)有河流名夫夷水,它是資水的主源頭。有關(guān)史料記載此夫夷水在歷史上就叫赤水。

據(jù)《明一統(tǒng)志·寶慶府》:夫夷水“源出廣西全州界,過此至邵陽會資水”。又作扶夷水、夫水。

夫夷水在今資源縣內(nèi),源出全州界(即全州西延)。西延是廣西資源縣設(shè)立前的舊稱,古為楚地,秦屬長沙郡,稱扶夷苗地,后屬零陵郡。宋初始稱西延,屬全州轄地,1935年,西延從全州縣劃分出來,和興安縣的一部分設(shè)立資源縣。

在西延瑤苗居住的扶夷苗地,仍保留先秦時期的赤水這個原始河名。赤水河因夫夷水流域為丹霞地貌而名。丹霞地貌是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亦稱紅色陡崖坡。在西延丹霞地貌的紅色沙礫巖層被流水、風(fēng)力等風(fēng)化侵蝕,形成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當(dāng)?shù)厝朔Q有此特征的山叫赤坨。夫夷水在紅層地貌中的赤坨之間穿越,故叫赤水。當(dāng)?shù)厣杏谐嗨卣鞯某嗤翈X、大赤坨、小赤坨、赤水村、赤水洞等地名。

全州舊志將流經(jīng)赤坨、赤水洞旁的夫夷水記載為“赤水”。清代嘉慶年問的《全州志·輿地》記載夫夷水流經(jīng)赤坨:“西延水(夫夷水在西延境內(nèi),稱之)出興安界老源頭(興安與西延交界地),北流經(jīng)龍?zhí)廖鳌!睅捉?jīng)曲折而流,“又東折而北經(jīng)咸水洞西,又北經(jīng)赤坨西,又北至梅子凹,流人湖廣新寧縣”。清代《西延軼志·輿地·山川》記載夫夷水流經(jīng)赤坨:“資水,舊名夫水即九江之源,其源有六?!绷春狭骱?,“至大埠頭始通舟,又東折而北經(jīng)咸水口,又北經(jīng)赤坨西,又北至梅子凹,水白發(fā)源行一百七十里出西延境,流入湖南新寧界,經(jīng)邵陽、新化、益陽等縣,會沅江至鈴子口入湖北洞庭?!痹撝镜奈餮拥貓D,根據(jù)全州西延扶夷苗地仍保留先秦時期的“赤水”這個原始河名,將流經(jīng)赤坨、赤水洞的夫夷水標(biāo)注為“赤水”。

《全縣志》地理記載夫夷水即赤水穿過全州西北群山,群山中又有九疑山:全州“西北山地:在縣屬西北南接興安,北界湖南,西至寨圩、咸水圩一帶,崇巒疊嶂,面積廣闊,為越城嶺之支脈。其中有夫夷水(赤水)穿過群山,北入湘省,匯于資水”。其主要高峰有九疑山等。

從上可知,全州西北山嶺中的夫夷水就叫赤水,這條赤水的東面是蒼梧之野的全州九疑山,與《山海經(jīng)》記載的“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的方位完全吻合。

僅是赤水的名稱和方位相同,其汪據(jù)還不夠充分,還必須考究全州西北山嶺原西延地區(qū)的這條稱之為夫夷水的古赤水,與《山海經(jīng)》所描述的那條與舜帝葬地方位有關(guān)的赤水,這二者的源頭和流向是否一致。如果二者一致,則是;反之,就不是。

全州西北山嶺原西延地區(qū)的這條稱為夫夷水的古赤水源頭和流向,《山海經(jīng)》這樣記載:“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薄袄鲋?,方八百里,高萬仞?!嗨鰱|南隅,以行其東北,西南流注南海?!保ā逗?nèi)西經(jīng)》)(昆侖之丘)“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海內(nèi)經(jīng)》)《淮南子·地形》:“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p>

上述“赤水”記載告訴我們:赤水的東面是蒼梧之野舜帝的葬地,而“赤水”發(fā)源于昆侖山的東南角(即昆侖之丘)即從此山的東南流出,經(jīng)行東北方向,最后在“南?!钡奈髂厦媪魅恕澳虾!?。

舜帝葬地所在的全州西北山嶺是不是《山海經(jīng)》所記載的“赤水出焉”的昆侖之丘,還得從《山海經(jīng)》中的“昆侖”又是何指找起?!逗訄D括地象》:“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侖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薄袄鼍拥刂?,其勢四下,名山大川,皆有氣相承接。”(《博物志》卷一引)。上述“昆侖”記載告訴我們:昆侖居地之中,是名山大川,是神仙的聚集地。

據(jù)史學(xué)家考汪:先秦古籍記載的昆侖非今之昆侖山,昆侖的原型是現(xiàn)實中的岷山。我圍現(xiàn)代杰出的歷史學(xué)家、中國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員、學(xué)術(shù)委員蒙文通先生考證:昆侖就是岷山。他在20世紀(jì)60年代撰寫的《略論<山海經(jīng))的寫作時代及產(chǎn)生地域》中:考《山海西經(jīng)》“河水出(昆侖)東北隅以行其北”,說明昆侖當(dāng)在黃河之南;考《大荒北經(jīng)》“若木生昆侖本”(據(jù)《水經(jīng)·若水注》引),《海內(nèi)經(jīng)》說:“黑水、青水之問有術(shù)名若木,若水出焉”,這說明昆侖不僅在黃河之南,而且是在若水止源之東。若水即今雅礱江,雅礱江上源之東,黃河之南的大山——昆侖,當(dāng)然就舍岷山莫屬了”(蒙文通《巴蜀古史論述》)。中國考古、文博、歷史、民族學(xué)家鄧少琴先生在《巴蜀史跡探索》指出:“岷即昆侖也,古代地名、人名有復(fù)音,有單音,昆侖一辭由復(fù)音變?yōu)閱我?,而為岷?!薄短接[》卷五八引《淮南子》云:“白水出昆侖之原,飲之不死?!薄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后面所附古《水經(jīng)》則云“白水出蜀”,可以看出昆侖在古蜀地域內(nèi)(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巾于岷山和昆侖在緊密相連的一個大區(qū)域內(nèi),二者關(guān)系緊密,古人往往將它們相提并論。曹學(xué)儉《蜀中名勝記》卷七引土羲之《與謝安書》云:“如岷山夏含霜雹,校之所聞,昆侖之伯仲也?!敝貞c大學(xué)賈雯鶴教授在《昆侖原型為岷山考》一文指出:“昆侖既是天地的中心,又是連接天地的天柱。古人認為天蓋圍繞著天柱旋轉(zhuǎn),因此天地昆侖以‘旋轉(zhuǎn)而得名。作為神話地名的昆侖,它是最初居住在岷山地區(qū)的蜀人,以現(xiàn)實中的岷山為原型虛擬出來的,并最終形成了我困上古時代獨具特色、瑰麗多姿的昆侖文化。”

《山海經(jīng)》又云:“王母之困在西荒。凡得道授書皆朝王母于昆侖之闕?!濒斞赶壬涗浟酥袊思劝盐魍跄府?dāng)作神話也把西王母當(dāng)作歷史這一歷史現(xiàn)實。他說:“其最為世間所知,常引為故實者,有昆侖山與西王母?!痹诘澜躺裨捴校魍跄甘桥芍?,主宰陰氣、修仙的女神,對應(yīng)男仙之首東王公。西王母是生育萬物的創(chuàng)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師。因此,古人又將西王母所居的昆侖視為萬祖之山,祖脈所在。

全州也說昆侖就是岷山,如清代嘉慶《全州志》卷首寫到全州人對境內(nèi)覆釜山的崇拜,就如同人們對昆侖岷山一樣:覆釜山“與昆侖岷山何異”“宜為全(州)人所虔祀也”。

我們知道《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昆侖其原型就是現(xiàn)實中的岷山,前引之昆侖之丘“赤水出焉”“赤水出東南隅”的疑問就解開了:赤水發(fā)源于萬祖之山,祖脈在岷山的東南角?!断嫔街尽D考》記載全州之地為祖脈岷山延伸的昆侖之丘“溯其祖脈,皆白岷山分析,延袤幾千里……蜿嬗以入全(州)”,形成橫亙聳列的全州西北山嶺,即昆侖之丘。

《山海經(jīng)》中的赤水最終流入“南海”,那“南?!钡降子趾沃福?/p>

據(jù)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xué)家、山海經(jīng)學(xué)會籌備委員會委員張步天教授考證:洞庭湖古稱南海,《山海經(jīng)》所言“南?!辈⒎墙裰虾?。張教授查遍“《五藏經(jīng)》(即《山海經(jīng)》的主體《南山經(jīng)》《西山經(jīng)》《北山經(jīng)》《東山經(jīng)》《中山經(jīng)》)的成書年代,并無‘南海概念,而按《南山經(jīng)》(首經(jīng))的山地、里程和位置,把它放在現(xiàn)在洞庭湖那是天衣無縫?!彼凇渡胶=?jīng)·地理圖解》指出:《山海經(jīng)》中的“南海”就是洞庭湖。學(xué)者溫榮天先生在《<山海經(jīng)·大荒經(jīng)>諸海探源之南??肌分赋觯涸诠糯?,洞庭湖號稱“八百里洞庭”,極言其宏闊,堪稱“內(nèi)陸大?!?。從《大荒經(jīng)》南海區(qū)位的一些具體描述來看,“南海”所指是洞庭湖。

從上可知,全州西北山嶺原西延地區(qū)稱夫夷水的古赤水,就是《山海經(jīng)》中所描述的與舜帝葬地方位有關(guān)的赤水,發(fā)源于古稱“昆侖之丘”的全州西北山嶺,最后流入古稱“南?!钡亩赐ズ?/p>

根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所述“湘水出舜葬東南陬……入洞庭下”,即舜帝葬地在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嶺,湘水流入了洞庭湖,結(jié)合《海內(nèi)西經(jīng)》所述“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南海之中……赤水窮焉”推斷,舜帝葬地在赤水東面的蒼梧之野,赤水也流入洞庭湖。

可見,舜帝葬地所在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嶺,與舜帝葬地所在“赤水之東”的“蒼梧之野”,就是同一個位置,即“赤水之東”是舜帝葬地的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嶺,也就是說,舜帝葬地的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嶺的西邊有“赤水”。

知道了全州西北山嶺西面資水的上源夫夷水就是古代的赤水,再將其代之《山海經(jīng)》中的“赤水”,則舜帝葬地位置的表述就是在資水上源夫夷水(即赤水)東面的蒼梧之野全州青瑤峒的九疑山,而赤水最終流到古稱“南海”的洞庭湖之中。此與《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記載的赤水的表述,那也是天衣無縫。

這再次證明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記載“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的九疑山,就在今廣西全州縣的西北山嶺中的九疑山。

再看湖南認定的舜帝葬地寧遠縣九嶷山。九嶷山在瀟水源附近,瀟水是湘江的支流,瀟水在湖南永州市零陵區(qū)萍島注入湘江。赤水流入古稱為“南?!钡亩赐ズ?而寧遠縣的九嶷山有的是瀟水,并無舜帝葬地那條“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的“赤水”河流,且瀟水匯人湘江,并沒有直接流入古稱為“南?!钡亩赐ズ?。

由此可見,湖南確認的在寧遠縣九嶷山的舜帝葬地,并不是《山海經(jīng)》記載的舜帝葬地九疑山。

(未完待續(xù))(連載1)

猜你喜歡
零陵南巡舜帝
北魏《南巡碑》與《南巡頌》研究
中秋夜思
零陵的雪
燕趙古賢
天下為家
一路向南
湖南零陵瀟水濕地公園建設(shè)現(xiàn)狀及保護對策研究
淺談如何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廟會為例
泰國游大事記
論康乾南巡與蘇州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