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前不久在舊書市場收集到百余封全國翻譯家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寫給山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組負責人的書信。內容多是談論對所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的推薦及出版過程中的插圖與封面設計的選用,以及譯文的完善與校對等話題,涉及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外國文學作品背后的諸多細節(jié)。
這些書信無疑是珍貴的翻譯文獻資料,對研究一些外國文學作品在中國的傳播具有一定的研究參考價值。其中有著名作家、翻譯家、出版家樓適夷先生寫給山西人民出版社相關負責人的四通信札。內容是向出版社推薦出版董學昌翻譯的日本作家井上靖長篇小說《敦煌》的相關情況。
《敦煌》是井上靖以西域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1959年由講談社正式出版。并上靖熱衷于西域,發(fā)表了一大批以西域為背景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他沒有完全拘泥于細節(jié)的真實,通過古樸幽深的筆調,以藝術家的視角審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著重對人物性格內在矛盾及其復雜性的描寫,開掘歷史深層的斷面,賦予作品新的認識價值。
樓先生關于《敦煌》出版的四通信札,還原了當時出版《敦煌》的一些情況。常德順同志∶
廿九日示悉,所云譯稿,原擬在《當代》發(fā)表,后燥過長,未用。人文有意采用,昨接你信,與外文部負責同志商談,當可考慮。稿尚未拿來,待其送到,容再一看,如果尚可,自當奉寄請正,勿念。
梁駿同志代為問候敬禮
樓適夷二·四
這是樓先生給山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組常德順編輯的第一封信,時間應該是1980年2月4日。常德順向樓適夷先生約《敦煌》譯作,樓先生簡單介紹了該部譯稿的狀況。雖然人民文學出版社準備出版,也可以考慮讓給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只是書稿還沒有拿到。拿到書稿之后,他再看一遍,如果可以,再寄給山西。可見樓先生是以一貫審慎的態(tài)度對待出版外國文學作品。
我們再看第二封信德順同志
示悉。
《敦煌》譯稿,已托人社號寄奉尊處,此人學日語十年,尚努力。譯文水平,我以前曾幫助稍作修改,如須出版,恐尚須潤色,此稿原擬發(fā)表《當代》,后說不適,人文是想出的,您社如愿意,我向外文部同志商定可讓。
并上原書,大概容易找到,因譯者是從圖書館借來的,現(xiàn)在手邊沒有,我有井上贈書,萬一必要,當可借上,請你們先找找別的。
敬禮
樓適夷
第二封信樓先生沒有署寫信的時間。聯(lián)系上一封信判斷,應該是在上一封信寄出不久之后,樓先生收到《敦煌》譯稿后,便掛號寄往山西。信中除了又一次說明譯稿《敦煌》的狀況外,提到的譯稿的作者情況和自己對出版此譯作的審慎態(tài)度,如果要出版,“尚須潤色”,足見先生對出版的認真與嚴格。常德順編輯可能在去信中尋找井上靖的原作,樓先生讓她先在圖書館找,如果找不到,再借給她井上靖先生的贈書。贈書畢竟是兩人友誼的見證,萬不得已,不會外借他人,可見樓先生對此書的珍視。
如果按照正常的出版流程,一旦進入出版程序,應該很快就有了結果。自從樓先生把譯稿寄往山西之后,時隔一年有余,沒有消息,于是樓先生又寫了兩封信,詢問《敦煌》譯稿出版情況。謝中一同志∶
我有一個青年學生董學昌,譯并上靖《敦煌》中篇十余萬字,我社原定給他出版,曾請人加以被訂,后來你社委,就讓給你們了。此稿由你們攜去,毫無回音,不知將如何處理,希望最近能有信息。
樓適夷四·十一
第三封信是寫給編輯謝中一的,時間當在1981年的4月11日。自第一封信發(fā)出,已經(jīng)有一年有余。這封信明確說出,譯稿的作者他的一位學生,名叫董學昌。
井上靖一生先后27次來到中國訪問。1957年,并上靖首次訪問中國時,樓適夷就和作為日本文學訪華代表團成員的井上靖有過交談。當《敦煌》出版后,井上靖還贈給樓適夷先生他的這部長篇小說。后來,樓適夷先生也翻譯過井上靖的作品,1963年,作家出版社就出版過樓臺適夷先生翻譯井上靖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天平之薨》,這部小說的國內第一個翻譯版本。按說,把井上靖的長篇小說《敦煌》翻譯成中文出版,樓適夷先生是最好的人選。為什么樓先生要極力推薦青年工人翻譯的《敦煌》呢?
我們從樓先生的第四封信可以了解一些情況。
梁腹同志
董學昌是一個青年工人,是我當“黑幫”時,自動每周來找我學習翻譯的。他已學日語十年,是自學的。有一日本女子指導,程度不錯,中專學美術,語文修養(yǎng)差些,已自發(fā)習譯夏目漱石長篇兩部及其他短篇。那時,我沒事,感其誠篤,常幫他校閱,但并不鼓勵他急于出版。《敦煌》一稿,也是他自動習譯的,我從頭校對一遍,覺其譯文可靠,中文表達力還弱些,出版社辦《當代》,原計劃亦載外國作品,主動從我手中要去,后來覺得篇幅過長,在刊物發(fā)表不便,就打算單行出版,為了慎重,還另外請人校正過,此時聽說你社要稿,就主動讓與,現(xiàn)在好象時間已不少了,我告知謝同志譯者地址,好像他一直未接到信,本人沒有催問過,我覺得一再許諾,未給回音,對這位誠實的青年工人有點抱歉,因此望山西社能直接給他一信,這會使他得到大大的披勵。(東不壓橋43號)樓適夷四·廿四
第四封信是寫給山西人民出版社梁駿先生的,時間應是1981年4月24日,信中道出了樓適夷與董學昌有師生之誼。董學昌是樓適夷先生的學生,在“文革”期間,樓適夷被打成“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
在這個特殊時期,工人董學昌一直跟樓先生學習日語翻譯。樓先生感念其誠篤好學,才極力推薦他的譯作給出版社。從信中可以看出樓先生對青年學生的真誠提攜與呵護。又因為推薦出版的譯稿《敦煌》一書出版社一直沒有回音,沒有實現(xiàn)自己對學生的承諾,時間拖得太久,又怕打擊學生的信心,才多次給山西人民出版社多人寫信問及出版的情況。
從這封信中,我們讀到了樓先生為人坦誠,幫助誠實的學生不遺余力的品性。他多次校閱學生翻譯的作品,費了很多心血?;貞洝拔母铩痹馐芷群Γ敗昂趲汀钡囊欢瓮?,董學昌很有見識,也有照量,敢于逆當時之潮流向“黑幫”學習日文翻譯,也給樓先生在荒寂無事可做的歲月里許多人生的撫慰。
由于各種原因,《敦煌》的出版周期拖得有點長,但終于還是于1982年4 月正式出版了。用翻譯家葉渭渠先生的話說這是我國第一次介紹井上靖的西域小說,是十分有意義的。董學昌收到出版的譯作時,1982年5月27日給常順德編輯致信感謝,多年的辛苦努力也得到了回報。
并上請1991年因病去世。十年之后樓適夷先生去世,2021年分別是兩位先生逝世30周年和20周年,梳理樓適夷先生的四通信札,還原《敦煌》在中國首次出版的故事,是對兩位先生的最好紀念。
樓先生的四通信札,不僅還原了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敦煌》的一些幕后故事,更是讓我們見證了作為一代大家的樓適夷先生為學嚴謹、待人誠篤、提攜后進、呵護青年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