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活動·探究”單元,價值,實施,問題與對策
話題一:“活動·探究”的價值
戴曉娥:就我的理解,“ 活動·探究”應該成為語文學科的重要學習方式,每個單元的學習都離不開“ 活動·探究”,那為什么教材還要專門設置“活動·探究”單元呢?
陸志平:戴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值得大家關注。只有明白了“活動·探究”單元的價值,才能自覺地、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這里其實需要分兩個層次來探討:一是“ 活動·探究”為什么應該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二是既然每一個單元都離不開“ 活動·探究”,為什么還要設置專門的單元?
“活動·探究”實際上是指學生的探究性語文學習活動,既包括聽、說、讀、寫、搜集處理信息這樣的學習活動,也包括與這些相聯(lián)系的調(diào)查、采訪、戲劇扮演等多樣的學習活動。“活動·探究”不是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而是學生主動、積極、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不應被看作學習語言文字知識的課程,只靠知識的傳授、接受、練習、訓練是不能學好的,需要學生在語言文字實際運用的真實情境中學習,在語言運用的實際活動中發(fā)展語言運用能力?!?活動·探究”正是這樣的學習
“活動·探究”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線,按照“ 活動·探究”的主題和流程重組學習內(nèi)容,改變了以學科知識邏輯組織教學內(nèi)容的做法,突出了學習的邏輯。
“活動·探究”的學習突出學生的實踐,注重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因為這樣的學習不是圍繞一個一個知識點,而是圍繞一個主題或者項目進行的綜合性學習,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往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語文關鍵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語文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審美能力、文化品位、人文修養(yǎng)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是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和整體提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重要的課程內(nèi)容。語文教材有很多好的設計,很多版本都設有類似“活動·探究”的單元,試圖改變原來的文選型單元組織方式,改變以單個知識點和單篇課文分析為主的學習方式。一線教師也有很多積極的探索,但是從總體上看,在中小學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活動·探究”還沒有成為常態(tài),還需要積極引導。因此,語文教材專設“ 活動·探究”單元是很有意義的。
江躍: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統(tǒng)編語文教材專門安排了“ 活動·探究”單元,就是特別突出“ 活動·探究”的意義和價值,目的是引領語文教學方式的變革,通過改變教學方式,來落實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標。
陸志平:是這樣的。因為傳統(tǒng)的知識本位課程,與之匹配的教學方式是傳授和訓練?,F(xiàn)在倡導素養(yǎng)為本的課程,要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僅僅是基礎知識掌握了,基本技能扎實了,就代表任務完成了。2001 年版和2011 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三維目標,在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還增加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要將三維目標作為一個整體融合起來。如果不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訓練為主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是不能實現(xiàn)的。
戴曉娥:“ 活動·探究”的價值,就是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言語實踐活動中,積累并建構自己的言語應用經(jīng)驗,獲得語文知識,形成聽、說、讀、寫能力;在活動探究的過程中,同時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鑒賞能力,并獲得精神的滋養(yǎng),逐步形成語文學科素養(yǎng),從而推動知識本位課程到素養(yǎng)本位課程的發(fā)展。
陸志平:是的。簡言之,“ 活動·探究”的價值在于:第一,改變學習方式;第二,改變學習內(nèi)容的結構,或者說重組教學內(nèi)容,重新建立學習行為與學習內(nèi)容的關系;第三,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和整體提高。
戴曉娥:這樣看來,教材中專門安排四個“ 活動·探究”單元,對于引導日常教學方式的改變,的確還是很有意義的。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把新聞的閱讀與寫作設為“活動·探究”單元,期待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研習本單元的五篇文章,在教師指導下自主梳理出常見新聞體裁的基礎知識,會分辨消息、通訊、新聞特寫的不同特征,感受新聞的表達方式。我們把“好記者講好故事”作為主題,以真實的學校生活作為學習情境,讓學生研習典范作品,學習好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去發(fā)現(xiàn)新學期發(fā)生在身邊的真實的新鮮事,自主確定新聞主題,制訂采訪方案,學習做好記者寫好新聞,用準確、具體、簡練的語言,負責任地撰寫新聞作品。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如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yǎng),合作交流與溝通能力等,在此過程中也得到相應提升。
陸志平:這個案例也充分說明了“ 活動·探究”的價值。教學設計緊緊扣住讓學生做一個“好記者”,去講“好故事”、寫“好新聞”,帶動學生主動探究優(yōu)秀新聞作品的特點,發(fā)現(xiàn)校園的新鮮事,撰寫好新聞,在綜合、多維、連續(xù)的語文活動中掌握新聞的相關知識,積累新聞寫作的經(jīng)驗,同時也逐步建立好記者才能寫出好新聞的價值觀念。
話題二:“活動·探究”的實施
江躍:準確理解了“ 活動·探究”的價值,對我們一線教師正確認識教材中的“活動·探究”單元很有意義,那怎么通過教學設計來真正發(fā)揮它們的價值呢?
陸志平:剛才戴老師介紹的這個案例,就給我們很多啟發(f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 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特別注意設計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線,牽動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要合理設定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情境、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的流程。
這就需要在實施過程中,依據(jù)課程標準,研究教材內(nèi)容與編寫意圖,研究學生學習心理與學習能力,研究學生的語文生活,統(tǒng)籌考慮設計單元學習目標、單元主題、學習情境、學習任務與學習過程、評價與反思,保持這些單元內(nèi)部因素之間的自然協(xié)調(diào)。
這里所說的學生學習活動,特別需要具有探究性,而不能只圖表面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
戴曉娥:看來“ 活動·探究”的實施,還需要教師能夠深刻理解“活動”與“探究”的關系,能否請陸老師談談對“活動”與“探究”的理解?
陸志平:我理解的“活動·探究”的核心是探究,活動是載體。正如楊向東老師所說,這樣的學習方式,是讓學習者在以真實問題和現(xiàn)實情境為載體、彼此關聯(lián)的經(jīng)驗活動和學習共同體中進行意義建構、主動學習和團隊互動[1]。學生是以這個活動為載體,來探究知識、學習語文的。理解了這一點,就不會把活動當作一種形式來組織,而是關注活動的價值追求和目標指向,關注活動的探究性。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活動設計,組織詩歌朗誦會,不僅僅是選個主持人、布置朗誦活動的場景、寫主持稿這些事,而是要引導學生去關注理解詩歌中最重要的元素—— 情感,去探究作者如何通過詩歌的形式、語言來表達自己真摯的情感。教師可以提煉“愛的贊頌”作為主題,設計“ 贊美和吟誦”作為主任務,聯(lián)結眾多教學目標,牽動整個單元的學習活動設計[2]。通過朗誦研讀經(jīng)典文本,因聲求情,讀懂愛的贊歌;舉辦詩歌朗誦會,以聲傳情,聽聽“我”的聲音;為你寫詩,我們這樣說愛你,編輯“ 愛的贊歌”詩集。整個活動設計不是為朗誦而朗誦,更不是為開朗誦會而朗誦,一系列活動都在引導學生探究詩歌以聲傳情的特點,探究詩歌語言、形式與情感之間的關系,也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朗誦好詩歌。通過這樣的探究性活動,學生的發(fā)展是多方面的,在提高朗誦水平、詩歌鑒賞能力的同時,情感的豐富與發(fā)展也是很明顯的。
江躍:“以探究為核心”,也啟發(fā)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活動·探究”的價值。知識是在語言實踐中、在學生的探究性活動中建構的,探究性的活動才有利于改變知識中心和教師中心帶來的問題。
戴曉娥:所以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載體,不是讓學生把知識學好了再去活動,而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探究獲取知識。
陸志平:兩位老師說得特別好。知識的建構是在活動探究的過程之中實現(xiàn)的,而不是先把知識掌握了再去活動,不是先“學知識”然后再“用知識”這樣一個思路。我們要讓學生在“用知識”的過程中“學知識”,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江躍:以探究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這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做到以探究為中心呢?
陸志平:首先,要有一個整體設計,把一個單元作為一個整體的探究性活動來設計,要有一個主要的任務。比如,前面戴老師講的“ 好記者講好故事”這樣一個大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探究中,去學習新聞、學習采訪、學寫新聞。主要任務統(tǒng)領下連貫的探究性活動之間的邏輯要合理。比如戲劇,不是把一個一個劇本都分析研究完了,然后選擇一個排練,演一演。我們可以把設計思路調(diào)整一下,把舉辦校園戲劇節(jié)作為單元大任務,這是一個真實的任務。第一個活動可以是“ 導演說戲”,每個學生都來當一回導演。因為演戲就要有導演,導演就要向各位演職員把戲說清楚。導演要把戲說清楚,就要去研讀劇本,就要把情節(jié)、角色講清楚,能講清楚,劇本也就學好了。學生是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劇本,通過導演說戲去探究劇本。“導演說戲”之后再安排“ 演戲”“ 看戲”“ 評戲”等活動,就順理成章了?!把輵颉薄翱磻颉薄霸u戲”,也并不是一般的演出活動,而是探究性學習。比如“ 演戲”,并不只是一般的演練,必須寫人物小傳,寫演出臺本,都是圍繞“語文”開展的探究性學習。
其次,活動設計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要與學生當下的或者未來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讓他們覺得探究學習活動很有意義。采訪身邊的新鮮事,“ 青春理想”話題演講,舉辦校園戲劇節(jié),這樣的活動,學生就很喜歡,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真實的生活。
最后,“活動·探究”要有跨學科意識。新聞就具有跨學科性質(zhì),學習時不再是單純閱讀新聞文本,寫一篇新聞稿,而是要讓學生學著做個好記者,發(fā)現(xiàn)校園新鮮事,去采訪、寫稿、報道。戲劇更是這樣,它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設計學習活動時有跨學科的意識,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話題三: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江躍:這樣一討論,我對“ 活動·探究”單元的價值和實施有了“顛覆性”的認識,今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思路也能開闊許多。但結合這幾年的聽課、研究和實踐經(jīng)歷來看,還有一些具體的問題想要請教兩位老師。第一個是單元目標的落實問題,相對于其他單元的教材文本,“活動·探究”單元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更多樣、更生動,也更加豐富,但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往往會模糊不清,不知道該從“ 活動”切入,還是該從“ 探究”切入。
戴曉娥:這其實也是我們語文整合教學研究十幾年來一直關注的問題。如果我們簡單地來看“ 活動·探究”單元,就會機械地將它理解為“ 活動”+“ 探究”,但正如陸老師在前面所說的,活動是載體,探究是核心,這個單元的活動和探究其實是相互融合的,不能簡單地割裂開來,為了活動而活動。
陸志平:戴老師說得對。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和全面發(fā)展的教學設計,要避免片面和狹隘。“ 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和落實既不是單純地從“活動”切入,也不應該僅僅從“探究”切入,而應該立足于單元教材的整體價值和文本特性,再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統(tǒng)整設計。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有關演講的“ 活動·探究”單元,《最后一次講演》《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 周年》四篇演講稿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把文本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勾連起來,通過圍繞“青春理想”的演講活動來組織學生探究,研究文本,學習演講,最終達到學生能自信大方進行演講等目標。
江躍:第二個問題是,“ 活動·探究”單元既有文本,又有活動,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活動游離于語文之外、忽視文本的現(xiàn)象,那么我們在落實教學目標的實踐中到底應如何處理文本與活動之間的關系呢?
戴曉娥:我們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這是最困擾老師們的一個問題。有的教學文本是文本,活動是活動,要么沿襲傳統(tǒng),精講文本;要么重視活動,忽略文本,沒有認識到“活動·探究”單元的價值和意義,沒有將活動與探究有機地融為一體。我還是以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舉兩種教學方式,幫助你進行評判。第一種,教師讓學生純粹地去分析演講稿是怎么寫的,精彩在哪里,然后再讓學生寫一篇演講稿。第二種,學生先有一個演講任務,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他們需要去學習、研究、模擬別人的演講稿,甚至也要去模擬別人怎么演講,思考“我應該怎么演講”,最后再進行演講稿的寫作。這兩種教學的效果一樣嗎?
江躍:當然不一樣。第一種就是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學科中心,只有文本,沒有活動;而第二種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驅(qū)動,學生是在活動中進行文本探究,在活動中進行文本學習和經(jīng)驗建構,應該說將文本與活動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陸志平:教材提供的文本,只是學習資源的一種。學生為了完成任務,需要主動地去鉆研一些具有示范意義的文本,這樣他們就會在活動中開展扎扎實實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文實踐活動,學生的活動和探究就會有現(xiàn)場感,是真實情境中的能力建構,而這種能力才是可以遷移和運用的。圍繞文本先學寫作方法,然后再去寫作,再組織一場演講會,這與有現(xiàn)場感的演講相比,學習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戲劇也是這樣,學生從戲劇現(xiàn)場出發(fā),作為導演,在說戲的時候需要主動鉆研、探究文本,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參與感和代入感,活動自然就與文本相互兼容了。
江躍:這樣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以大主題、大情境、大任務來融合文本和活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讓他們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重視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陸志平:這是當然的。我們還要特別注意學生的精神成長,這也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體現(xiàn)?!?活動·探究”單元很容易將教師的目光聚焦在實踐活動上,進而導致教學中的實踐性過強,人文性不夠。其實活動也是有人文內(nèi)涵的,只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它的人文性往往不被注意,于是“ 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往往也就重視實踐性,而忽視了學生的精神生長。比如演講,如果只是學習演講的技巧肯定不夠。想要精神飽滿,有感染力,首先要有內(nèi)容,而內(nèi)容要有真情實感。例如以“青春理想”為主題,學生要講出自己的真實理想,才能夠有感染力,這光靠演講技巧是無法實現(xiàn)的。新聞的活動探究也是這樣,強調(diào)采訪的技巧、寫作的技巧,更要講新聞的真實性,但是學生如果沒有一種好的態(tài)度,怎么會有真實的新聞呢? 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不僅學習好新聞,更要學習好記者,學習這些好記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tài)度。戲劇也是一樣,要進入角色,就要理解這個角色本身,如果不能體會角色的動機和情感,又怎么能夠去演好呢? 因此,理解和塑造角色的過程也是跟著劇中人、跟著作者經(jīng)歷的一個情感起伏與發(fā)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