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宗祺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基本理念部分有一說法:“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痹撜n程標準于2001年公布以后,在語文教育領(lǐng)域引起強烈的反響,有憤怒譴責的,也有高度贊揚的,至今還時時有人提起。當然見之于報刊,絕對是批判之詞鋪天蓋地。這句話是我在起草時寫進去的,以前在一些會議上,也已公開表達過?,F(xiàn)在,我想說一說怎么會在課程標準中寫進這么一句話。
有一次,聽一位老師說起,某老師主編一套語文教科書,向參編人員講解其設(shè)計思路。主編在墻上掛了一張大紙,上面羅列一百多個知識點,將這些知識點一一分配到各冊教科書,然后各冊教科書根據(jù)這些知識點尋找課文,課文便是運用這些知識點的例子。聽此介紹,我十分吃驚。社會各界對于語文教科書有很多誤解,前些年,不少人都對參與編寫語文教材躍躍欲試,以為語文教材好編得很,無非就是找一些文章,把它們堆起來再分分單元就行。其實,古代的那些讀本并不分什么單元,不像數(shù)理化教材,需要嚴格按照相關(guān)知識體系來展現(xiàn)。要我說,實際上,語文教材是非常難編的,需要編寫者有極大的閱讀量,有極高的眼光,能從海量的文庫中挑選出最好的作品,這不是一般讀過一點兒書的人就能干得下來的活兒。
跟這些還不明白語文教材是怎么回事的人相比,那位老師還是有想法的。不過,我聽了這種編寫思路之所以感到吃驚,是在于這位主編對“語文是什么,學語文該走什么樣的路”的思考,把語文學科同數(shù)理化學科放在一個框架里去考慮、設(shè)計,這條“知識立意”的語文教材編寫之路無論如何是有嚴重偏差的。這套語文教材編寫的出發(fā)點、落腳點在一套相對完整(其實也未必能做到真正的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上——有一段時間,我們將學語文、考語文的著眼點放在知識上,也許對付知識立意的考試,這種教材能起一些作用吧。20世紀60年代初,語文教育界有許多人提出要改變這種教學,要把力量放在“提高能力”上。由于“文化大革命”,這方面的討論和實踐沒能繼續(xù)下去,后來,語文教育界重新啟動這方面的研究,推出了“能力訓(xùn)練”教學系統(tǒng)。
“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本意不是在“否定知識、貶斥知識”,看來有些批評者并沒有弄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我們認為,語文老師應(yīng)該有較好的知識功底,能在教學需要的時候用有關(guān)的知識適時點撥,但不要老想著通過講授,讓學生脫離語言運用實際環(huán)境和需要,“刻意”學習一套“系統(tǒng)和完整”的語文知識——如此學習,往往枯燥無味而學習成本又太高?!爸R立意”的語文教學把剛學語文不久的學生引入理性認知的框架,領(lǐng)上一條偏離語文素材海洋和語言文字實際運用的道路。想起以前看到一份材料,有人贊頌“曹雪芹是了不起的語言學大師”。我很疑惑,曹雪芹好像沒有從事過語言學研究,怎么成了語言學大師了呢?想來是混淆了“語言(運用)大師”和“語言學大師”這兩個概念。此處我們用“語言運用高手”和“語言學術(shù)研究專家”這兩個名稱以避開“大師”這個詞兒,“大師”這個帽子不是可以隨便戴的。“語言運用高手”和“語言學術(shù)研究專家”,前者通常被用來贊揚某些具有高超語言運用藝術(shù)的杰出作家或語言藝術(shù)表演演員,他們運用語言得心應(yīng)手、手法高明而又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但不一定深究這里面的學理;后者是指善于分析、研究語言而且在語言學學理上有造詣的學術(shù)專家?!罢Z言運用高手”重在對語言審美與表達的感性把握,“語言學術(shù)研究專家”側(cè)重于對語言現(xiàn)象和問題的理性思考,這兩種人在感覺、思維方面的優(yōu)勢、走向不同,造就的途徑也不同。我們就圍繞“對語言審美與表達的感性把握”和“對語言現(xiàn)象和問題的理性思考”這兩種培育途徑來考慮吧,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力氣應(yīng)該是放在語言文字運用素養(yǎng)的培育上,放在對語言審美與表達的感性把握上,應(yīng)該讓學生浸染于語言素材和語言運用活動中,這是對他們的普遍性基本要求。對語言現(xiàn)象和問題的理性思考探究,應(yīng)該是在具備語言運用素養(yǎng)的基礎(chǔ)上,對語言現(xiàn)象和問題敏感性比較強的學生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
記得有一次,在上海的一所中學里,校長向我介紹一位他們從外地引進的語文老師,這位老師介紹她在語文教學方面的設(shè)想:“小學階段要解決詞匯問題,初中解決語法問題,高中解決語用問題?!碑敃r,我聽了覺得有點暈,我對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了解太少了,不知道這里頭的學問有這么大。后來,上海市教委組織了一次關(guān)于語文教育的研討會,我不是語文學科教育專業(yè)老師,但在某些特別場合發(fā)表過一些意見,此次被特別邀請赴會。會上,我坐在角落里認真地傾聽,有一位學生家長的發(fā)言讓我受到極大的震動和啟發(fā)。他說,他自己是搞工程的,不了解語文的事。有一次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訂正測驗卷,就拿過來看了一下,有道題要求解釋“蘸”字的意思,孩子沒有答對。這位家長說:“如果我現(xiàn)在還在上小學,這道題肯定也做不了。孩子根據(jù)書上的注釋做了訂正,答案是‘用筆或木桿之類的東西在液體里輕輕地沾一下就拿出來。”學生學語文一定要背課本注釋、背字典詞典?但是,學生即使把詞語解釋背了出來,也未必真懂它的意思。比如,前面關(guān)于“蘸”字的解釋里有一個“沾”,什么叫“沾”?在有的方言里,這個“沾”未必比“蘸”用得更普遍,“蘸”字在日常生活中是常用到的,做個動作,加一點說明,就很容易解釋。我在想,對這個“蘸”字要學生這樣學習解釋,那么對這個字的釋義中又有好些詞需要進一步解釋,比如什么叫“液體”,什么叫“輕輕地”。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詞語,大家都頻頻使用,但是要讓我們一一解釋還真不容易,比如,什么叫“走”,什么叫“快樂”,這樣的常用詞恐怕語文老師也未必都能順利地做出解釋。而這樣的問題總是在中小學測試卷里大行其道,實在是太難為學生了。我覺得這樣學語文,學習成本太高,而收效恐怕極低,完全敗壞了學生學語文的胃口,對語文教學的破壞甚大。至此,我一下子明白了人家說的“小學階段要解決詞匯問題”是什么意思了。照此思路,小學階段是要通過背詞語解釋掌握詞匯意義,初中大概是要學習語法知識點,高中便是學習“語用學”了。
20世紀90年代,有一位高二的學生跟我說:“我數(shù)理化和英語功課學得不錯,語文課的語法修辭知識考試都考得挺好,就是作文寫不好。我覺得那些東西學得好是因為我掌握了它們的公式、定理、規(guī)則,再多做做練習,這些東西都能掌握了。寫作文是不是有一套公式可以學?”我說,寫作文的公式我也沒有學到過,依靠公式寫作,這寫作水平大概也高明不了。要聽我的建議,給你推薦100篇文章,你好好地去把它們念熟了,寫文章的水平就會有提高。不過我心想,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高二的學生了,功課那么多,恐怕沒多少時間去讀那么多文章了,而且這時開始培養(yǎng)語感也許晚了一點,但是補一點總比不補強吧。
我有個同事,普通話說得比較差,他跟我說:“你別看我普通話說得不行,當年上現(xiàn)代漢語課,語音部分的考試,我的成績還是‘優(yōu)秀呢?!笨磥恚莆照Z言運用知識跟實際運用語言不是一回事。當年我自己在念初中時,《漢語》《文學》分成兩門課,到初中畢業(yè)時,《文學》課本幾乎翻爛了,《漢語》教科書還是嶄新的,從來沒有打開過。后來,我卻在中文系任教《現(xiàn)代漢語》課,真是好笑。再看看那些相聲演員、曲藝演員,說話說得直溜,不知他們是否背過詞語解釋,是否學過語法知識、“語用學”知識。
有的中國學生去英美留學,跟老外交流,老外發(fā)現(xiàn)這些中國學生的英語語法比自己熟。1980年,我教過一批美國大學畢業(yè)后來中國的留學生,那時用的教材是商務(wù)印書館的《基礎(chǔ)漢語》,里面有一些語法知識。有一位任教的漢語老師跟我說,這些學生不懂主語、謂語,用對應(yīng)的英語術(shù)語subject、predicate給他們解釋,他們也不懂。后來我上課時,那些學生告訴我,某某老師那天講的subject、predicate什么的,有點意思,他們都沒有學過,要我跟他們對比著講講英語語法、漢語語法。要一個中國人給美國學生講英語語法,這事兒聽起來似乎有點可笑,這卻是我親身經(jīng)歷過的。我們以前學英語就是采用的語法翻譯法,這活兒還能對付。然而要論說英語、寫英語的應(yīng)用能力,我無論如何趕不上他們。
前些年,人教社在廬山舉辦了一個作家與語文老師的研討會,會上安排我做了個發(fā)言,討論語文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設(shè)計安排,我說的話基本上還是“語文知識對語文老師遇到問題點撥學生有用”,但是老師和教科書“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之類的意思。會后有些作家跟我交流,贊成我的意見,說“我就不懂什么語法修辭的東西,就是憑感覺寫作”。
關(guān)于語文知識教學的問題,我想以后還有機會可以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