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的鋼琴改編曲中,對民族器樂曲的改編占了很大的比重,因而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在中國音樂史上也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經過歷代中國音樂家的發(fā)展,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二度創(chuàng)作時根據(jù)民族樂器類型的不同靈活運用鋼琴的表現(xiàn)技法,在演奏時根據(jù)樂曲的音色需求,巧妙運用各類裝飾音和琶音以及注重鋼琴踏板的使用。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人們所喜愛,其蘊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助力中國民族音樂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關鍵詞】鋼琴改編曲;民族器樂;藝術特色;價值研究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6-147-03
【本文著錄格式】王詩瑩.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的藝術特色與價值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3(06):147-149.
中國民族樂器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肥沃的中華文化土壤使其形成了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無數(shù)的前輩音樂家們用它們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這些器樂曲憑借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民族風格流傳至今,在傳承中繼續(xù)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發(fā)揚光大。對中國人來說,鋼琴是舶來品,其在中國的發(fā)展歷史相當短,總不過百余年的時間。中國民族樂器與鋼琴之間隔著明顯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二者的融合之路雖然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但也遇到了不少阻礙,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就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幾十年來,中國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鋼琴的演奏風格和表現(xiàn)手法,積極用鋼琴音樂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之美,其中,用鋼琴改編傳統(tǒng)的民族器樂曲和創(chuàng)作富有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是這些鋼琴家和作曲家追求的創(chuàng)作方向之一,一批優(yōu)秀的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應運而生,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基于對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發(fā)展歷史的概述,結合優(yōu)秀的改編曲作品,對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的藝術特色進行分析,并從多角度對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進行探究。
一、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的概況
鋼琴雖然在16世紀末就由傳教士利瑪竇引入了中國,但也是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后,才得以逐步發(fā)展起來,而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的發(fā)展史則要從20世紀初講起。中國的鋼琴創(chuàng)作始于1914年,趙元任的《和平進行曲》是中國第一首原創(chuàng)鋼琴曲,也是從這首鋼琴曲開始,中國民族音樂單旋律橫向發(fā)展的特質在鋼琴音樂作品中被逐步打破,中國的音樂家們開始嘗試將西方音樂中的和聲、織體、復調等創(chuàng)作技巧引入中國的民族器樂曲中,一首首優(yōu)秀的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就此誕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這段時期內,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有:劉雪庵的《南來雁》,改編自清末李芳園的琵琶譜《平沙落雁》;江文也的《潯陽月夜》,改編自同名琵琶古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的文藝創(chuàng)作也迎來了新時期,這一階段以陳培勛的鋼琴作品最具代表性,他用粵曲小調改編鋼琴曲,創(chuàng)作出了《賣雜貨》《旱天雷》等優(yōu)秀作品,這一時期的鋼琴改編曲不僅在藝術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也為中國之后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20世紀中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的文藝創(chuàng)作幾乎陷入了停滯狀態(tài),鋼琴伴唱《紅燈記》是為數(shù)不多被允許出現(xiàn)在當時文藝舞臺上的音樂作品,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鋼琴改編曲”這一音樂形式被允許在特定條件下生存,因此其成為那一時期中國鋼琴音樂的唯一創(chuàng)作形式。歷經特殊時期的積淀,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又產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如黎英海的《夕陽簫鼓》、陳培勛的《平湖秋月》、王建中的《百鳥朝鳳》、殷承宗等人的《十面埋伏》等,時至今日這些作品仍然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改革開放后,隨著各種新音樂文化涌入中國市場,人們的審美觀念逐步發(fā)生變化,中國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也開始追求更加現(xiàn)代化的創(chuàng)作技法,用鋼琴改編民族器樂曲這一創(chuàng)作形式反而走入了一個低谷期。時至今日,世界音樂文化多元化趨勢不可逆轉,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欣賞價值,也應當在當下的世界音樂文化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二、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的藝術特色
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的藝術特色主要從改編和演奏兩個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下面就結合具體的作品對其藝術特色進行論述。
(一)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的創(chuàng)作特色
民族韻味是中國民族器樂曲最鮮明的特征,當它用西方音樂的創(chuàng)作理念進行改編時,如何在保留民族樂器特色的前提下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是作曲家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取材廣泛,按照類型劃分,可以分為彈撥樂器改編、鼓吹樂器改編、拉弦樂器改編,不同的類型體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特色。
1.彈撥樂器改編
琵琶、揚琴、箏、古琴等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彈撥樂器。儲望華的《箏簫吟》是改編自箏曲的代表性鋼琴曲目,在改編中用琶音對箏的刮奏進行模仿,再現(xiàn)箏明亮、清脆的音色特點,將箏音色的華麗感和旋律的悠揚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又如黎英海的《夕陽簫鼓》,該曲改編自琵琶曲,古樸典雅的意境是原曲的精髓所在,這一點也被很好地延續(xù)到了鋼琴曲中,音樂家巧妙地利用了鋼琴中的顫音、波音等來模仿琵琶的輪指技法,延續(xù)了琵琶既明亮又柔軟的音色。
2.鼓吹樂器改編
鼓、嗩吶、簫、笛子等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鼓吹樂器?!栋嬴B朝鳳》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嗩吶曲,該曲將嗩吶高亢嘹亮的音色發(fā)揮到了極致,聽者仿佛能從音色的變化中看到一幅百鳥爭鳴的歡樂畫卷。王建中在對其進行鋼琴改編時利用了各種裝飾音來對鳥叫聲進行模仿,再現(xiàn)了原曲的熱鬧氛圍。常用來體現(xiàn)歡快感的樂器還有鼓,鼓是最基礎的節(jié)奏樂器,有八分、切分、十六分等常用節(jié)奏類型。瞿維的《花鼓》是比較著名的一首鼓樂鋼琴改編曲,這首樂曲取材于“鳳陽花鼓”的曲調,在進行鋼琴曲改編時,作曲家運用不同的節(jié)奏類型,加上雙手交叉的鋼琴彈奏技法,來對鼓的音色、節(jié)奏進行模仿,同時營造樂曲的歡快感。
3.拉弦樂器改編
中國傳統(tǒng)的拉弦樂器有二胡、板胡、京胡等。首先以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為例,樂曲恰到好處地運用了二胡柔和而稍顯暗淡的音色,將悲涼的情緒娓娓道來,聞者感同身受而潸然淚下。儲望華在將其改編成鋼琴曲時,為了模仿出二胡滑音的音色特點,運用了大量的小三度和二度的倚音,同樣很好地營造出了無助的情緒氛圍。相較于二胡暗淡的音色,板胡的音色就顯得嘹亮許多。由板胡改編的鋼琴曲《翻身的日子》是其中一首較為成功的代表作品。因為板胡的滑音更加高亢,所以作曲家通過右手運用小二度音程的手法來對其進行模仿,將樂曲想要表現(xiàn)的農民慶祝翻身的激動情緒很好地展現(xiàn)了出來。
(二)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的演奏特色
正如前文所言,中國的作曲家和鋼琴家在進行民族器樂曲鋼琴改編時,都十分注重對原樂器音色的模仿,所以大量運用裝飾音、琶音成了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藝術特征的重要體現(xiàn)。而在具體演奏中,將同一種演奏技法用于模仿不同的民族樂器,就需要演奏者根據(jù)演奏要求做出靈活的變化,才能達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1.裝飾音的演奏
(1)倚音的演奏
在演奏由彈撥樂器和鼓吹樂器改編的鋼琴曲時都需要用到倚音,但二者的用法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例如改編自琵琶曲的《夕陽簫鼓》,該曲為了表現(xiàn)深遠、幽靜的意境,第一段中三度音程中的三個音,倚音連續(xù)向下漸弱出現(xiàn),演奏時就需要演奏者提前把大臂抬起來,用手臂的力量去帶動手指,柔和用力的同時,將三指快速地滾到一指,使指尖落在琴鍵上的力量快而強,彈出的音色才會有剛柔并濟之感。相比之下,改編自嗩吶曲的《百鳥朝鳳》在運用倚音時則更強調指尖用力的均勻快速,用干脆利落的指法去呈現(xiàn)鳥叫聲的清脆感,從而模仿出百鳥爭鳴的熱鬧感。
(2)顫音的運用
演奏由彈撥樂器改編的鋼琴曲時還會用到大量的顫音。以民族器樂合奏曲《彩云追月》為例,為了用鋼琴模仿出古箏的刮奏效果,在樂曲的第2小節(jié)中,彈奏完琶音之后緊接著就是兩拍顫音,此時要注意彈奏顫音的力度和速度要與前面的琶音一致,才能再現(xiàn)出原曲一氣呵成的氣勢。鋼琴中顫音的彈奏技巧強調用力的均勻,將節(jié)奏均勻的彈出,避免將手臂抬得過高,手腕要放松,落鍵時掌關節(jié)到指尖的手型要保持住。
(3)波音的演奏
演奏由拉弦樂器改編的鋼琴曲時常會用到大量的波音,二胡改編鋼琴曲《二泉映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儲望華在改編中為了更好地模仿出二胡滑音的音色效果,波音被大量使用,而對演奏者來說,彈奏波音時要注意保持情緒的平穩(wěn),手腕和手指都要放松,落鍵要靈活,使彈出的音流暢自然又滿懷情感。而演奏由彈撥樂器改編的鋼琴曲中的波音時,則強調手指落鍵時快速、利落,如《彩云追月》中用波音對箏音色的模仿。
2.琶音的演奏
在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中,琶音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演奏技巧之一,常用來模仿箏、揚琴、琵琶等樂器的音色效果。演奏者在實際彈奏琶音時,首先要使手腕放松,然后用手臂的力量來帶動其運動,雙手交替時手指落鍵要迅速,保持強弱對比,但不能過強或過弱,同時要保持音的連續(xù)性。
3.踏板的運用
踏板的運用在鋼琴彈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類型的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對踏板的使用有著不同的需求,即使是在同一首鋼琴曲中,踏板也會有不同的變換。儲望華的改編鋼琴曲《翻身的日子》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該曲中有對多種樂器音效的模仿,前半部分是模仿鑼鼓,后半部分又轉到對板胡音效的模仿,所以演奏者在運用踏板時要做到干脆利索,變換要迅速,才能表現(xiàn)出樂曲歡快活潑的特點。
三、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的價值研究
毋庸置疑,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歷史的實踐也已經證明,這種文化融合是符合時代發(fā)展趨勢的,中國近代以來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也在用他們的作品不斷地詮釋著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的藝術價值。當下世界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在新時代更要積極探索保持自身民族性又能夠順應世界文化多樣性趨勢的發(fā)展之路,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
(一)融合發(fā)展的文化傳統(tǒng)
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民族,正是多元文化的融合發(fā)展才鑄就了今日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元化的價值觀和審美品格是中華民族對藝術的一貫追求。中國能夠傳承至今的民族器樂無不是歷經了多次的改良創(chuàng)新,換言之,在不改變自身本質特征的前提下,兼收并蓄才是民族器樂的發(fā)展之道。西方的鋼琴技藝傳入中國后,經歷了比較長的一個時期后才被國人逐漸接受和喜愛,中國的音樂家們在對待鋼琴藝術時,必然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影響,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用鋼琴藝術改編民族器樂曲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中國的音樂家們在充分尊重民族器樂的前提下,用鋼琴的表現(xiàn)技法來改編民族器樂曲,使得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內涵又有了新的表達,在新的音樂融合中繼續(xù)傳承民族音樂。
(二)音樂理念的碰撞與交流
中西方的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存在著很大差別,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理念多是以單旋律的方式橫向進行,而西方的創(chuàng)作理念是多聲思維,在用鋼琴改編民族器樂曲時,如何處理兩種創(chuàng)作理念的碰撞是中國音樂家們無法回避的關鍵問題。在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的發(fā)展初期,曾有人對這種音樂形式提出過質疑,認為這些作品存在曲式、和聲、織體等方面都過于簡單的問題,但后來的實踐向世人證明了這種音樂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形成了新的創(chuàng)作特色。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一方面保留了橫向發(fā)展的旋律線條,一方面在縱向音樂發(fā)展方向上開拓創(chuàng)新,為中國鋼琴音樂的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也為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開辟了新道路。
(三)民族音樂的新發(fā)展之路
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不能孤芳自賞,“走出去”才是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從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土壤中汲取養(yǎng)分,天生就帶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性是其精神內核,西方鋼琴藝術則為其提供了一個走向世界舞臺的新方式,用更被現(xiàn)代人接受的方式來向世界展示中國音樂文化。如今,許多優(yōu)秀的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在世界音樂舞臺上熠熠生輝的事實告訴人們,中國民族音樂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其蘊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能夠被世界人民接受和喜愛。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飽含著中國音樂家們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感情,他們秉持著守正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精神,讓中國民族音樂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在鋼琴作品中綻放新生。中國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也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世界音樂文化的多元發(fā)展貢獻了一份力量,助力中國民族音樂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參考文獻:
[1]尚艷.中國民族器樂曲改編的鋼琴曲研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7(6):90-92.
[2]劉小靜,王維天.淺析中國鋼琴改編曲《四季》的藝術魅力——對民族器樂模仿的創(chuàng)作手法[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9-113.
[3]方芳.中國鋼琴作品中裝飾音的藝術特色——以幾首中國民族器樂改編曲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4):134-135.
[4]吳修林.中國傳統(tǒng)樂曲鋼琴改編作品的發(fā)展歷程與音樂評析[J].云夢學刊,2004(1):79-81.
作者簡介:王詩瑩(1983-),女,朝鮮族,云南昆明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