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七情六欲”受“情緒激素”影響。吃到美食,開心得手舞足蹈;陷入愛情,情不自禁地擁抱;一場球賽,踢得酣暢淋漓……這些美好愉悅的場景中,都離不開“情緒激素”。不同于腺體分泌的活性物質,比如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等,“情緒激素”更多是指神經遞質——神經系統(tǒng)用來傳遞化學信息的“信使”。目前已知的與“快樂”密切相關的“情緒激素”主要有四種:多巴胺、血清素、內啡肽和催產素。
北京協和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yī)師伍學焱介紹,神經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是相互協調、制約的兩大調節(jié)系統(tǒng)。也就是說,身體經歷的任何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等,都會通過神經系統(tǒng)影響大腦和身體,并在兩者之間來回傳遞信息,左右人體激素分泌,從各個方面影響人類的生理和情緒。因此,快樂不僅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化學體驗”:當大腦釋放“快樂激素”時,人就會感到快樂。
人們常提及的“快樂激素”指多巴胺,它還被稱為“獎賞激素”,主要作用在大腦愉悅和獎勵中心。當設定一個目標并為之努力,或經歷新鮮、刺激、有挑戰(zhàn)的事情時,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相反,多巴胺不足時,可能會有焦慮、疲倦、多動癥等。
血清素又叫5-羥色胺,常被稱為“快樂分子”,能夠放松心情、安撫情緒、緩解焦慮和壓力,還有助調節(jié)消化、睡眠和骨骼健康等。人要保持平和心態(tài)和好胃口,就離不開它,但如果血清素不足,可能誘發(fā)抑郁癥、疲倦、失眠、多動癥等。
人們接吻、擁抱時會感到快樂,這得益于“愛的激素”催產素。它不僅與人際吸引力和信任感關系密切,在分娩、育兒中也非常重要,有助母親子宮收縮,以及在母乳喂養(yǎng)中與孩子建立親子關系。驚恐、焦慮等情緒會抑制催產素的分泌,催產素不足的人可能較難步入婚姻,離婚概率也較高。
內啡肽則是“天然止痛藥”,時常在運動中分泌,是運動讓人快樂的原因;運動員可以使出“洪荒之力”,在受傷情況下仍能堅持比賽,也得益于它。內啡肽還能改變負面情緒,讓人積極向上,甚至可以影響外表和周圍的人。相比多巴胺,內啡肽“先苦后甜”,更能延遲滿足感。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表示,以上四種化學物質都能觸發(fā)快樂,并且每種都與特定的事件有關。換句話說,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儀式或行為可以拯救不開心,讓人遠離焦慮煩躁、釋放快樂活力。
堅持運動
運動是公認的提升快樂激素的最好方法。慢跑能促進內啡肽分泌,迅速緩解憂慮;散步半小時到1小時,能促進多巴胺分泌與吸收;當經歷蹦極、跳傘、滑雪等新鮮、刺激、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時,大腦也會分泌多巴胺。
睡個好覺
睡眠時,多巴胺消耗量會變得很少。每晚睡夠8小時有助保存多巴胺含量,使得第二天充滿活力。睡眠不足雖然會促進多巴胺大量分泌,但身體上的疲累反而會讓心情不愉悅。
科學飲食
多巴胺由酪氨酸合成,豆類、深海魚類、奶制品和堅果富含酪氨酸,建議適當增加攝入量;新鮮蔬果,尤其是深綠色蔬菜、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等,也有助合成多巴胺。研究顯示,高脂飲食可能會破壞多巴胺合成,要少吃。此外,適量吃點黑巧克力,或富含ω-3脂肪酸、鎂和鋅的食物,有助血清素的產生。
親密接觸
與他人身體接觸、建立信任關系可以促進催產素分泌。不妨給家人或朋友一個大大的擁抱,經常約朋友逛街、聚餐等,或者給惦念的人寄一張卡片或發(fā)個視頻,訴說你的想念。養(yǎng)寵物也可以增加內啡肽和催產素的分泌,同時能降低應激激素皮質醇含量,從而提高人體免疫力。
突破挑戰(zhàn)
當你打算培養(yǎng)一項愛好、學會某種技能,并且每天朝它邁出一小步時,大腦就會用多巴胺獎勵你。內啡肽研究者羅杰 吉爾曼發(fā)現,人體產生內啡肽最多、最集中的區(qū)域,就是學習和記憶區(qū)域。挑戰(zhàn)新事物一開始可能會讓人覺得不適,但隨著自信慢慢地建立,就會變得更快樂。
多曬太陽
多到戶外走走、曬曬太陽,可促進多巴胺產生,舒緩情緒,尤其是早上醒來曬曬太陽,能刺激大腦分泌血清素,讓人一整天都神清氣爽。
閉目冥想
深呼吸、冥想、靜坐、瑜伽等都可以促進內啡肽的分泌。每天留給自己一點平靜的時間,閉上眼睛冥想、深呼吸,不僅能撫慰心靈、緩解焦慮,還能體驗到欣快感。
聽歌看劇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看些喜劇節(jié)目,即便勉強一笑也能促進血清素分泌。聽音樂、唱歌有助提高催產素和內啡肽水平,讓人開心。此外,洗熱水澡、按摩能放松肌肉、減輕疲勞,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都會增加。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