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昊 尹小明 袁源見 黃斌 田瑩瑩 曾強 趙詩云#
(1江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南昌330046;2江西省人民醫(yī)院 南昌330006)
茶芎來源于傘形科藁本屬植物茶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cv.fuxiong)的干燥根莖,是江西九江地區(qū)栽培的特產(chǎn)中藥材,九江地區(qū)常用來泡茶,故名“茶芎”。茶芎與川芎、臺芎、西芎合稱芎,始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茶芎升散,通行經(jīng)絡,郁在中焦、胸膈痞滿作痛,須茶芎開提其氣以升之,故茶芎總解諸郁,直達三焦,通陰陽之氣血[1~2]。在古代,茶芎常作為川芎的替代品用于處方中。與川芎不同,茶芎長期不開花,以無性繁殖為主。九江修水地區(qū)將其用來泡十錦茶,長年飲用,可增強體質(zhì),促進新陳代謝。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茶芎中含有苯酞類、揮發(fā)油、藁本內(nèi)酯、揮發(fā)性生物堿、茶芎多糖等成分,茶芎及其成分具有抗炎、增強免疫、增加頸總動脈流量、保護內(nèi)皮細胞等作用[3~5]。本研究探討茶芎對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響及可能機制?,F(xiàn)報道如下:
1.1 實驗動物 SD大鼠,SPF級,雄性,體質(zhì)量180~220 g,購于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號:SCXK(贛)2018-0003。
1.2 受試藥與試劑 茶芎采自九江瑞昌,經(jīng)虞金寶研究員(江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中藥研究所)鑒定為傘形科藁本屬植物茶芎。茶芎水提物由本課題組提供,取240 g干燥樣品,切成飲片,加水煎煮2次,合并濾液濃縮至1 000 ml。阿司匹林(國藥準字J20171021)、二磷酸腺苷(ADP)(美國海倫娜公司)。1.3 主要儀器 AggRam血小板聚集儀(型號BJF52001,美國海倫娜公司)。西斯美康血凝儀(型號CS-5100),試劑均為原裝進口配套。
1.4 實驗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隨機分為4組,每組10只,即空白對照組、阿司匹林腸溶片組(60 mg/kg)、茶芎水提物高劑量組(2.4 g/kg)、茶芎水提物低劑量組(0.6 g/kg)。阿司匹林腸溶片組、茶芎水提物各劑量組連續(xù)灌胃給藥7 d,第6天給藥后禁食,自由飲水過夜,第7天進行末次給藥,2 h后用乙醚麻醉,腹主動脈取血。
1.5 觀察指標 大鼠腹主動脈取血兩份,用3.8%枸櫞酸鈉溶液按1:9抗凝。一份參照文獻[6],用血小板聚集儀記錄血小板5 min最大聚集率(PAGmax),并計算各給藥組血小板聚集的最大抑制率(IR),IR=(空白對照組PAGmax-給藥組PAGmax)/空白對照組PAGmax×100%。另一份全血以轉(zhuǎn)速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漿,用西斯美康血凝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和纖維蛋白原(Fib)含量。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茶芎水提物對ADP誘導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響 茶芎水提物高劑量組、阿司匹林腸溶片組5 min PAGmax均低于空白對照組,差異有極顯著性(P<0.01);茶芎水提物低劑量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AGmax有降低趨勢,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阿司匹林腸溶片組、茶芎水提物高、低劑量組IR分別為31.5%、13.2%、3.8%,說明茶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呈劑量依賴性。見表1。
表1 茶芎水提物對ADP誘導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響(n=10,±s)
表1 茶芎水提物對ADP誘導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響(n=10,±s)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1。
?
2.2 茶芎水提物對大鼠凝血象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茶芎水提物高劑量組、阿司匹林腸溶片組APTT和TT顯著延長,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P<0.01);與空白對照組比較,茶芎水提物高劑量組、阿司匹林腸溶片組PT明顯延長,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與空白對照組比較,茶芎水提物高、低劑量組大鼠血液中Fib含量均明顯減少,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茶芎水提物對大鼠凝血象的影響(n=10,±s)
表2 茶芎水提物對大鼠凝血象的影響(n=10,±s)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P<0.01。
?
血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而血小板過度激活是血栓形成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占我國人口病死原因的首位[7]。血小板活化后會聚集并黏附在血管內(nèi)形成血栓,造成血管栓塞的發(fā)生。其機理是血管、組織損傷或異物使血小板過度活化和凝血系統(tǒng)過度激活,進一步促進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化和纖維蛋白生成,導致血栓和纖維蛋白的生成與降解失衡,如不加以控制將引起血管栓塞。研究表明,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吸煙、遺傳等。血小板在聚集劑的激活下,其膜上纖維蛋白原受體暴露,在Ca2+的參與下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結(jié)合,使相鄰的血小板連接在一起,最終導致血小板聚集成團[8]。誘導血小板聚集的物質(zhì)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聚集劑,生理性聚集劑有膠原、凝血酶、腎上腺素、5羥色胺(5-HT)、組胺、血栓烷A2(TXA2)、ADP等,病理性聚集劑有病菌、藥物、免疫復合物等。聚集劑引起血小板膜上相應受體激活和細胞信號傳導,從而降低環(huán)磷酸腺苷(cAMP)濃度,提高游離Ca2+濃度??寡“寰奂?、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是防治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方式。根據(jù)作用靶點不同,抗血小板聚集的機理分為:(1)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從而抑制花生四烯酸轉(zhuǎn)變成前列腺素G2和H2,導致產(chǎn)生的TXA2下降,血小板內(nèi)cAMP含量升高,血小板聚集抑制;(2)與Ca2+結(jié)合,除去血漿中的Ca2+,從而抗血小板聚集,如枸櫞酸鈉;(3)纖溶酶原激活,纖溶酶(一類絲氨酸蛋白酶)對纖維蛋白分解液化,從而清除血栓[9]。凝血四項是臨床檢驗血栓性疾病的常用指標,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徑,主要由凝血因子(FⅦ)的活性來決定;APTT反映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主要反應凝血因子Ⅱ(FⅡ)、Ⅴ(FⅤ)、Ⅷ(FⅧ)、Ⅸ(FⅨ)、Ⅺ(FⅪ)等活性;TT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的活性,與凝血因子Ⅰ(FⅠ)相關;Fib是由肝細胞分泌的參與凝血和止血過程的一種糖蛋白,F(xiàn)ib轉(zhuǎn)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導致血液凝固。
阿司匹林常用于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的二級預防,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機理為抑制環(huán)氧合酶的活性,從而減少TXA2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進而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雖然阿司匹林在防治血栓性疾病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對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且有出血的副作用,使其在臨床上的長期應用受到了限制。中醫(yī)藥在防治慢性疾病方面有其特有的優(yōu)勢,具有多靶點、毒副作用小等特點。因此,從中醫(yī)藥中尋找用于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顯得尤為重要。茶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等作用,常用于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癥。本研究表明,茶芎水提物高劑量組可明顯降低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率,延長PT、APTT、TT時間,降低大鼠全血中Fib含量。至于茶芎是通過哪條途徑使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