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莉
(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000)
柔力球誕生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太極理念,以柔性的曲線輪轉作為柔力球運動的技術發(fā)端,目前已經演變成為套路表演和競技對抗兩種主要競賽形式的體育運動。毫無疑問,柔力球是一項緊密結合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當代運動,柔力球中的一些套路也暗合太極拳的拳法氣韻,通過柔力球的訓練,可以依靠柔力球的體熱模式,對大學生的民族意識有一定的培養(yǎng)和增長。而柔力球因為改良了太極運動,學習難度相對降低,能夠進一步的推動這項運動在大學生中的流傳和發(fā)展。
本文著重以大學生民族體育培養(yǎng)的實際需求為出發(fā)點,基于文化層面談論柔力球作用于體育民族意識的價值,并且借助于理論分析確定大學生運動與柔力球之間的體認關系,最后從實踐層面探討大學生柔力球訓練的路徑養(yǎng)成。
柔力球的歷史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并不長,柔力球創(chuàng)始于1991年,畢業(yè)于山西大學體育系的山西晉中衛(wèi)校教師白榕副教授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嘗試把太極拳的一些動作與網球、羽毛球的技術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太極式的球類運動——柔力球。雖然這是一門新型創(chuàng)設的體育項目,但是在其文化內涵上卻暗合著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文化思想,柔力球的動作輕柔、講究圓潤和中庸,充分體現了太極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演化思想。同樣作為一項流行于民間的體育項目,相比較籃球、足球等外國傳入的項目而言,柔力球更具有本土特色,對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大學生而言,柔力球也更具有親和力。作為一項體認活動,學生們已經對此有了文化接納的心理準備。
雖然柔力球在1991年才初步被創(chuàng)造,但經過這些年的傳播和發(fā)展,柔力球在民間已經有了相當大的基礎。在陜西、安徽、江蘇等地,已經在民間有組織形成了柔力球愛好者協(xié)會,山東、江西等地甚至組成了柔力球運動的裁判培訓班。除此之外,每年通過舉辦比賽的形式,在民間進一步傳播柔力球運動。因為柔力球對體能、天賦的要求比較寬松,參與柔力球訓練的人也有很多,柔力球在民間有著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一部分大學生在學校接觸柔力球時,有的學生已經在家長的引領下相當熟悉柔力球運動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大學生們對柔力球中以弱勝強、以巧擊蠻、以柔克剛等特點已經有了初步的領會。而柔力球相對寬松的入門條件,也使得更多的學生能夠有機會接觸進入這一項運動,不至于被嚴峻的運動條件和強對抗性的競技態(tài)勢,影響自身體驗運動,并從運動中獲得文化體認。
在目前大多數學校柔力球套路教學中,大量的動作都強調參與者借助球拍和球的運動訓練平衡性和柔軟性。這種運動的體態(tài)意識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外圓內方”、“以和為貴”的民族精神不約而同。在運動中,迎球的動作常常是少而精的,多半的動作在迎球后接續(xù)的動作是對球拋引,這樣的結與拋,瀟灑流利中暗藏著“舉重若輕”、“游刃有余”的動作特點。在灑脫之外更兼含了對大學生的性格、氣質的涵養(yǎng)。通過訓練柔力球,大學生可以在活動中放下青春帶來的躁動、放下沉重的學業(yè)壓力帶來的精神負擔、放下連續(xù)不斷的腦海的過度思考,僅僅將精神定于當下。使大學生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外,得到體育訓練上的放松和愜意。
柔力球雖然是以套路比賽為主,學生們學習需要通過套路動作來達成學習訓練的目的,但柔力球并不是一項僅僅只有套路的運動。他的運動方式主要是通過弧形引化過程中接觸球體,并順勢將球拋引從而實現的運動。和技術套路相比,他也考驗著運動者的臨場反應,因此在一些大學生眼中柔力球是一項很有趣味的運動。這就和過去已經在學校中普遍展開的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五禽戲等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不同,大學生們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更多自主性、挑戰(zhàn)性。柔力球本身在體驗層面上就具備著吸引大學生的客觀基礎,而在運動損傷上,柔力球相較于沖撞性強、競技激烈程度高的運動,更適宜目前我國大學生在學校中開展。
柔力球脫胎于太極。柔力球運動中采用了大量的太極動作,但相比太極又更容易被大學生掌握。因此大學生在練習柔力球的過程中,他們也將會潛移默化的感受到太極文化,感受到上善若水、君子不爭的氣度將直接作用于大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同樣和太極文化相比,柔力球進階門檻更低,他的文化形象也更為年輕,大學生在接納柔力球作為日常訓練的項目時的抵觸情緒也更少。大學生過去經常會將“太極拳”、“五禽戲”看成是老年人的專屬運動,柔力球相對于傳統(tǒng)概念的老年人活動,他的適應性范圍更廣,也更有利于大學生接受。具體實施時學??梢钥紤]在組織日常的大學生活動安排中,可以考慮將柔力球設置進入課余活動環(huán)節(jié),大學生們每天都將進行柔力球訓練,一是這樣的日常體驗模式也會讓大學生更為熟悉、認可柔力球運動文化帶給他們的心靈塑造;二是大學生常年低頭玩手機的習慣,造就對體育運動敷衍的心理,像柔力球運動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一來可以帶給學生們新鮮感,二來也可以借助于柔力球活動,訓練學生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喚醒學生們日漸僵化的心靈感受。
柔力球所強調的是“柔弱勝剛強”,作為一項脫胎于傳統(tǒng)民族健身項目的運動,他自身的融合性也相當好,融合卻又不失特色,可謂是“柔中帶剛,外圓內方”。在一些學校教師的編排中已經可以看到柔力球和武術類項目結合。有舞蹈風格的柔力球套路、有武術風格的太極柔力球套路、也有歌舞風格的柔力球項目套路。學生練習柔力球的方式也不僅僅只有個人參與這一種,還有雙人模式、多人模式。靈活多變的風格,適應于不同人數參與的模式等特點,就說明柔力球通過不同的項目套路編排,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感知完全不同風格的文化特點,而柔力球要想練習得當,也必須融會貫通于整個套路編排中的“道”。因此反向來看,柔力球同樣可以作為體認、理解、感知、意會中華文化精髓的測試來加以判斷大學生是否真正認同傳統(tǒng)民族體育文化。教師在引導大學生對柔力球進行深入思考的同時,可以配合相應的動作講解,具體解釋每一個動作運行的深刻原理,將講解融入道家文化抱虛守靜的深刻文化內涵,從“體認”走向“心認”。
柔力球誕生于我國傳統(tǒng)民族體育文化,但形式和器械卻借用了西方的球拍雛形。這就使得柔力球成為了中西方結合的產物。柔力球又與傳統(tǒng)的競技體育項目有著很大的差異,球拍不再成為使用者競技的主要工具,一定意義上,柔力球消解了傳統(tǒng)西方體育文化中將參賽選手與運動器械相結合的關系,使得原本選手依賴球拍擊球,球拍依托于選手發(fā)揮作用的模式改換成了一種相對溫和的、自然的、疏闊的協(xié)作模式。柔力球需要選手通過手腿部、腰部、手臂依次在運動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借力打力,保持平衡,因此競爭就不再是柔力球運動的核心,柔力球將整個運動的要點放置于“和諧”、“安寧”。這一特點無疑是對中國民族性格精準描摹,在“體認”的學習邏輯中,大學生也將通過練習柔力球,加深對這一特點的理解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