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立德樹人視域下高?!叭藥煛迸c“經(jīng)師”內(nèi)涵及自我養(yǎng)成路徑

2021-06-21 15:08:36徐啟江黃云彤滕春波宋興舜
高教學刊 2021年6期
關鍵詞:人師立德樹人新時代

徐啟江 黃云彤 滕春波 宋興舜

摘? 要:“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作為教育第一資源與核心要素的教師必須加強自我修養(yǎng),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四有、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tǒng)一”的要求為準繩,深化教育情懷,錘煉高尚的師德師風、扎實精深的學科教學知識、夯實精湛的教學技藝,實現(xiàn)“經(jīng)師”與“人師”的合二為一,德藝雙馨,詮釋新時代高校教師的風采與魅力。

關鍵詞:立德樹人;新時代;人師;經(jīng)師;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6-0180-05

Abstract: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lofty mora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in new era. As the first factor and core resources, teachers must strengthen self-cultivation, taking the four qualities, four guides, and four unifications tha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ut forward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s the standards, deepen education feelings, refine noble teachers' morality and ethos, solid profound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d tamps exquisite teaching skills.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have not only profound specialized knowledge but also noble morality. So, teachers can interpret theirstyle and charm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orality-cultivating teacher and knowledge-imparting teacher.

Keywords: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lofty morality; new era; morality-cultivating teacher; knowledge-imparting teacher; path

立德樹人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立身之本[1],也是教育的核心與靈魂[2]。作為實施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戰(zhàn)略中堅力量的高等院校必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3]”,著力培養(yǎng)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擔當民族大任、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擁有國際視野、秉承科學精神、厚植人文情懷、踐行終身學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基礎、“樹人”是“立德”的指向目標[4]?!安耪撸轮Y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周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一章》)”均強調(diào)了“德為先”的重要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5]?!芭d賢育德,責在師儒(《清史稿·志六十四·禮八嘉禮二》)”,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在踐行“立德樹人”的過程中,離不開高素質(zhì)的師資隊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堅持興國必先強師”“把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zhì)和職業(yè)道德水平擺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師德養(yǎng)成”[6]。作為“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的教師要“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篇》)”,在深刻領悟“德者業(yè)之本,業(yè)者德之著(張履祥《備忘三》)”的內(nèi)涵基礎上,自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好老師[7]”標準,做實“四個相統(tǒng)一(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言傳和身教相統(tǒng)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8]”,當好學生的“四個引路人(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9]”,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書育人實踐中,努力實現(xiàn)“經(jīng)師”與“人師”的完美結(jié)合與內(nèi)涵式發(fā)展。

一、高校教師的“人師”與“經(jīng)師”內(nèi)涵

“智如泉源,行可以為儀表者,人之師也(韓嬰《韓詩外傳》)”“師者,人之模范也(揚雄《法言·學行》)”。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韓愈《師說》)”的高校教師既要做“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之門[5]”的“經(jīng)師”,又要做“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5]”的“人師”,成為“尊德性而道問學(《禮記·中庸》)”的“學問與品行之大先生”。

(一)“人師”的新時代含義

“人師,謂謹身修行,足以范俗者(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師者,范也,言行動靜皆可為式(唐彪《父師善誘法》)”,“人師”是教行為的[10],行為世范。作為傳播人類文明、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7,11]的教師要始終秉承“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7-8]”這一根本宗旨,錘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品質(zhì),在教書育人時能夠以“崇德、明德、修德、明道、信道、行道、傳道”的人格范式,引領學生的人生航向。

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人師”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8]”的身份,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和使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將修身、齊家、處世、治國[12]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內(nèi)涵[13]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終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鑄師魂,躬行踐履,以恢弘之師德立身、立學、施教、傳德、育人,為學生滋潤心靈、健全人格、塑造精神、引領道德、指路人生。在“立德樹人”實踐中,美其道,慎其行,以一身立教,使人繼其志,實現(xiàn)“身亡而教存”的育人使命。

(二)“經(jīng)師”的新時代含義

“經(jīng)師,謂專門名家、教授有師法者(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經(jīng)師”是教學問的[10],學高為師?!敖?jīng)師”是以“授業(yè)、解惑”為職責、以高深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基石,傳授專業(yè)理論、知識、技能、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教師。作為傳播知識、探究高深學問的“經(jīng)師”要“四海淵原,宜皆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班固《漢書·成帝紀》)”,基于廣博的通識文化知識、高精深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堅實的教育理論知識和高超的教學學術水平,打造追求真理、探究高深學問的學術課堂,培養(yǎng)傳承“自由、開放、獨立、人文、科學、思辨、批判、創(chuàng)新”等大學精神的高素質(zhì)創(chuàng)新人才。

新時代合格的高?!敖?jīng)師”應該具備四類教書育人特質(zhì)。一是要有廣博深厚的通識教育知識儲備,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通“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蘇軾《稼說送張琥》)”,做“學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的跨界智慧教師。二是要有綜合、系統(tǒng)、扎實、精深的學科專業(yè)理論、知識、技能和超強學術能力?!百Y之深,則取之左右逢源(《孟子·離婁下》)”,“經(jīng)師”要精通于學科專業(yè)知識體系,以科學研究為底蘊、用自主內(nèi)化的知識創(chuàng)設學術課堂,靈活高效地為學生授業(yè)、解惑,幫助學生完成動態(tài)知識結(jié)構的構建、遷移運用和創(chuàng)新知識的生成。三是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態(tài)度和能力。“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十五》)”“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荀子《勸學》)”,“經(jīng)師”要“學而不厭”“溫故知新”“與時俱進”地跟蹤前沿、更新知識儲備,常講常新、打造有活力的專業(yè)課堂。四是要有高超的教學學術水平?!敖?jīng)師”不僅要有廣博的通識文化知識、高精深的學科專業(yè)知識,還要擁有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心理學知識、教學法知識和堅實的信息化教學素養(yǎng),不斷升華自己的教學認知能力、組織能力、掌控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以魅力的教學品質(zhì)風格構建靈動的生命課堂,實施因材施教的啟發(fā)式教學,構建學習共同體,實現(xiàn)教學相長。既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又要“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禮記·學記》)”,成為學生的學問之師。

二、高校教師的“人師”與“經(jīng)師”自我養(yǎng)成路徑

在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中,教師要努力鋪好自己的品行底色,不僅做經(jīng)師、學問之師,更要做人師、品行之師[14]?!敖套x皆有成人之責,切須以身率人。正心術,修孝弟、重廉恥、崇禮節(jié)、整威儀,以立教人之本。守教法,正學業(yè),分句讀,明訓解,考功課,以盡教人之事(魏?!肚f渠遺書·諭教讀》)”。因此,高校教師應持續(xù)進行自我修煉,實現(xiàn)“經(jīng)師”與“人師”角色的內(nèi)涵式發(fā)展與整合,師德立業(yè)、學術建功,做引路學生成長的典范。

“德為世表,學為世高、行為世范”是“經(jīng)師”與“人師”結(jié)合體的本質(zhì)特征,教師要在深刻領悟師德要義基礎上,在“道、德、仁、義、禮、智、信、忠、廉、勤、謹、儉、慈、和”等多維度上的自我錘煉,達到“經(jīng)師”與“人師”的合二為一,踐履教師之靈魂工程師、大先生、筑夢人、系扣人、引路人職能,演繹春蠶、蠟炬、園丁精神,為培養(yǎng)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一)新時代師德的核心要義

立德樹人,師德先行。師德可界定為教師道德、教師職業(yè)道德、教師專業(yè)道德或教師專業(yè)倫理[15-16],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等職業(yè)活動過程中所遵守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職業(yè)行為準則以及與此相適應的觀念、情操、品質(zhì)、人格等的總和[17-23],涵蓋“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為人之德”和“為師之德”[16],是思想境界、德行素養(yǎng)、文化底蘊和精神風尚的展現(xiàn)[24],是深厚知識修養(yǎng)和文化品味的體現(xiàn)[7]。師德高尚的教師要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以“五個認同(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為道源、“四個服務”為宗旨、“三個牢固樹立(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終身學習理念、改革創(chuàng)新意識的思想)[25]”為旗幟、“四個自信”為根基、“四有、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tǒng)一”為標準,做到道明、德厚、志堅、品高、身正、學勤、術深、業(yè)精,行“不教而教、無言之教”,成為精神感召、道德引領、人生指路的學問與品行兼優(yōu)的“大先生”,培養(yǎng)“六有(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zhì)、有修養(yǎng))”大學生和“三有(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青年。

(二)“人師”與“經(jīng)師”有機融合體的自我養(yǎng)成路徑

“德者業(yè)之本,業(yè)者德之著。德益進則業(yè)益修,業(yè)益修則德益盛。二者亦交養(yǎng)互發(fā),實是一種工夫[26]”。一名優(yōu)秀教師必須以新時代習近平教師隊伍建設思想[27]為指導,不斷強化自我修養(yǎng),躬行“德業(yè)互養(yǎng)”于為教之途,實現(xiàn)“人師”與“經(jīng)師”的高度統(tǒng)一,貫徹“四個回歸(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教育理念,寫好新時代教育奮進之筆,爭做新時代高等教育事業(yè)的優(yōu)秀答卷人。

1. 升級形成最強價值內(nèi)核,做新時代明道、信道、傳道的航標

“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傲⒌聵淙恕本褪切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立身之本,作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踐行者,教師要潛心問道、悟道、明道、信道、行道、傳道?!暗溃匀徽咭病?、“道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yǎng)萬物”,實質(zhì)就是客觀真理、事物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本質(zhì)特征,同時也包括社會規(guī)范、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28]?!耙陨斫陶邚?,以言教者訟(《后漢書》)”,作為“人師”與“經(jīng)師”的合體,高校教師必須認真將“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落實在行動上,以“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的求道精神自覺加強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使自己“返性于初、通性遼廓”,深刻領悟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規(guī)律,磐石般地堅定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牢記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根植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掌握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書育人、學生成長成才等方面的基本規(guī)律,通過“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zhì)”,達到“四有、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tǒng)一”的標準,在教書育人實踐過程中道存于心、以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身份持續(xù)砥礪地傳播人類文明、傳播先進思想文化、傳播真理、傳播專業(yè)科學文化知識、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黨的方針政策,以“如坐春風之中,仰沾時雨之化”之教法,用自己“問道、悟道、明道、信道”之德去滋養(yǎng)學生的情操和心靈,施“行道、傳道”之功,以道化人,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培養(yǎng)“六有”大學生和“三有”青年。

2. 潛心熔鑄不朽師魂,做新時代高尚師德師風的操守者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朱熹《四書集注》)”“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管子·心術上》)”“物得以生,謂之德(莊子·外篇·天地)”,古人關于德的闡釋表明,德是道內(nèi)化于客觀事物后的具體顯現(xiàn),是萬物尊道而形成的特性,有德之人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遵循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和需要。“士有百行,以德為首(陳壽《三國志·魏書·夏侯玄傳》)”,教師要在“信仰修心、信念鑄魂、精神補鈣”的基礎上,以身載道,在立德樹人過程中持續(xù)提升自身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素養(yǎng),以理想信念堅定、道德情操高尚、仁愛之心寬厚的價值內(nèi)核醇厚師德,終身修美德、踐美德,做以德立身、以德立世、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以德樹人的典范,達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jīng)》)”的境界,做師德典范。

“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管子》)”?!叭藥煛迸c“經(jīng)師”合體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國家和民族情結(jié),滋養(yǎng)“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浩然正氣,純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的道德靈魂,升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的精神境界,拋棄世俗浮躁和利誘,謹遵“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教師要充分體悟“人類靈魂工程師、大先生、筑夢人、系扣人、引路人”所蘊含的意義和期望,牢記“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汲取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與社會主義道德以及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各種美德,自覺自省地將各類美德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立德樹人過程中播有教無類、一視同仁的慈愛情懷;拓淳樸謙遜、自省改過加勉的寬廣襟懷;展淡泊明志、甘于寂寞、勇于奉獻的君子風范;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職業(yè)品格。“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教師要時刻審視、分析、檢討、修正、鞭策、完善、升華自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師德養(yǎng)成基礎、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為人之德、治學之德、從教之德,增強成為“四有、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tǒng)一”好教師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榮譽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而沁人心脾,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的自律而“吐辭為經(jīng)、舉足為法(韓愈《進學解》”而“使生繼師志”。以“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的氣節(jié),錘煉崇高的師德師風,在做人、做事、做學問等方面,做到“不誘于譽,不恐于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cè)(《荀子·非十二子》)”,將自己的言行舉止修煉到不愧為人之師表的高度,為新時代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自題小像》)”。

3. 強化學不可以已的理念,做新時代學識扎實的教育筑夢人

“學而不已,闔棺乃止(韓嬰《韓詩外傳》)”。在當前高等教育逐步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已呈現(xiàn)出加速度更新的態(tài)勢,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維化,高校教師要有“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以強烈的學習意識做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以“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的執(zhí)著,橫向增量通識文化知識、縱向精深學科專業(yè)知識、通曉教育理論知識與信息化教學知識,提升自身的學術研究能力,讓終身學習成為自己的“一種興趣、一種習慣、一種精神需要、一種生活方式(之江新語)”,夯實“立德樹人”的專業(yè)之基、育人之本。

“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尚書》)”。作為“經(jīng)師”要“見賢思齊”,孜孜不倦地跟蹤學科前沿發(fā)展動態(tài),勇于站在學科專業(yè)發(fā)展的最前沿,廣闊自己的學術視野,做到“登高山知天之高;臨深溪知地之厚”,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教學質(zhì)量,以扎實學識詮釋新時代教育逐夢人的初心和情懷。

4. 強化教學學術性特質(zhì),做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行家里手

高校課堂是師生之間進行思想、知識、學術、智慧、人格、情感交流的重要平臺[29-30],是一種集知識、能力、創(chuàng)新、道德于一體蘊涵生命意義的活動[31],也是一個生命喚醒激勵生命、生命成就超越生命的過程[30],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具有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性內(nèi)質(zhì)。作為課堂活動主體之一的教師要依據(jù)“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的精神實質(zhì),開展教與學的學術研究,提升教學學術能力,打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中樞命脈,在教書育人過程中,遵照“循循善誘”“由博返約、一以貫之”“溫故知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學思行結(jié)合”“教學相長”的師術思想,練就過硬的教學本領,實施“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學記》)”的“善喻”教法。集“人師”與“經(jīng)師”于一體的高校教師要立志成為“立德樹人”的行家里手,善于將學科知識、課程知識、教學法知識、學習者及其特征知識、教育情景知識、教學目標與價值知識等集成、內(nèi)化為學科教學知識,以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合作學習教育理論、發(fā)展性教育理論為指導,兼收并蓄地采用翻轉(zhuǎn)課堂、對分課堂、案例式、探究式等“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之師術,以學習共同體形式構建“育人為本、學生中心、知行合一”的師生交互式學術生態(tài)課堂,打造“金課”,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人文和諧的氛圍中激發(fā)學習興趣、求知欲望以及獨立思考、自主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的潛能,培養(yǎng)知識遷移應用、創(chuàng)新思辨、自我反思、胸襟開放、批判求真的品性。通過成就式深度學習,培育學科思想、學科思維、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問題解決、追求真理、科學精神等素養(yǎng)[32]。

三、結(jié)束語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無化,無以格頑;有化而無教,無以格愚。言立不如默成,強人不如積感(魏源《古微堂·治篇》)”。教師既要做“學問之師”、更要做“品行之師”,堅持初心不忘、使命牢記、終身發(fā)展、知行合一,錘煉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修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育人本領、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等方面的為師魅力,并使之成為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源泉。

“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書育人,此乃師德之本也(《禮記·學記》)”“為師先為人,修業(yè)先修德(《論語》)”,明道立德、厚德踐仁是教師發(fā)展之基;“敬業(yè)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也(《朱子文集》)”,敬業(yè)、愛業(yè)、樂業(yè)、勤業(yè)、思業(yè)、精業(yè)是教師躬身教學之道;博觀約取、扎實學識、做強學術、厚積薄發(fā)是教師立教之本;授人以漁、潛心教學學術、掌控課堂是教師從業(yè)之術??傊?,高校教師要自我正心明道、修身修業(yè)、學思并重、知行合一,以“四有、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tǒng)一”為標準,詮釋“經(jīng)師”“人師”合一的風采,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尊嚴而憚,耆艾而信,誦說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論”,展現(xiàn)教師的“德、學、藝”三高特質(zhì),培養(yǎng)自由的頭腦、豐富的心靈、善良高貴的靈魂[33]。

參考文獻:

[1]王學儉,楊昌華.立德樹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1):54-62.

[2]范紅瓊,段若鵑.立德樹人的內(nèi)涵和實現(xiàn)路徑[J].高師學刊,2019(9):65-67.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01).

[4]靳諾.立德樹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時代使命[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8-12.

[5]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報,

2014-05-05(02).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1(12).

[7]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4年9月9日)[J].中國高等教育,

2014(18):4-7.

[8]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9]霍小光,張曉松.習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學??疾鞎r強調(diào)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J].人

民教育,2019(18):6-9.

[10]徐特立著,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徐特立教育文集(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05.

[11]王定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新方向新要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J].教育研究,2018(10):4-11,56.

[12]陳琦.高校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工作與對策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8.

[13]趙玲,尚靖凱.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內(nèi)涵及思路論略[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5):148-153.

[14]中共教育部黨組.努力培養(yǎng)造就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國良師[J].中國高等教育,2018(5):4-6.

[15]鄭家娜.新時代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思考[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5):18-20.

[16]康秀云,劉銘.高校師德典型選樹的前提性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9(6):91-95.

[17]王廣興,夏運生.淺談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徑[J].新西部,2018(29):106-107.

[18]丁慧民.立德樹人: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旨歸[J].教育理論研究,2017(1):227-233.

[19]王偉.淺談加強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J].法制與社會,2019(7):178-179.

[20]陳瑞雪,劉曉東,張嫚.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在教學活動中的踐行[J].學周刊,2019(3):9-10.

[21]張雅婷.新時期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及提升途徑探討[J].才智,2019(9):193,197.

[22]辛未,姬冰澌.師德概念研究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18(9):38-42.

[23]朱超超,陳瑞坤,劉植浩,等.新時代高校師范生師德培養(yǎng)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35(2):115-118).

[24]楊雪.仁學思想在新時代師德養(yǎng)成中的實用價值[J].黃山學院學報,2019,21(2):78-83.

[25]習近平.習近平向全國廣大教師致慰問信[J].人民教育,2013(18):2.

[26]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2:1153.

[27]施潔,賈匯亮.新時代習近平教師隊伍建設思想研究[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38(4):8-11.

[28]高楊文.高校教師的明道、信道與傳道[J].北京教育(高教),2017(9):57-61.

[29]穆湘蘭,張其志,張鳳琴.高校課堂:教師教學學術發(fā)展的重要場域[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6,35(1):56-60,79.

[30]周波,劉世民.教學學術視域下大學教學的品性及其意蘊[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6):67-73.

[31]易元祥,陳金江.追問大學教學的生命意義[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2):9-11.

[32]康淑敏.基于學科素養(yǎng)培育的深度學習研究[J].教育研究,2016(7):111-118.

[33周國平.周國平論教育1/傳承高貴(第一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75-179.

猜你喜歡
人師立德樹人新時代
加強師德建設,鍛造“經(jīng)師”兼“人師”
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機制構建新視角探究
學周刊(2017年4期)2017-03-30 15:54:06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體育師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態(tài)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xù)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聽于漪老師講如何做“人師”
今日教育(2016年3期)2016-03-23 10:00:42
汶上县| 迁西县| 鹤峰县| 山阳县| 水富县| 九江市| 行唐县| 万年县| 琼结县| 德庆县| 马龙县| 岢岚县| 会理县| 阿坝| 宁武县| 芜湖市| 昌乐县| 连城县| 上饶县| 庆云县| 深圳市| 临沂市| 三明市| 杭锦后旗| 兴城市| 卢湾区| 维西| 南阳市| 阳曲县| 云阳县| 大洼县| 隆安县| 嵊泗县| 定西市| 丰顺县| 隆尧县| 淄博市| 寿光市| 宿松县| 凌源市| 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