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安慶
非常神奇,談“致用”,師生神奇“同心”:教學若不圍繞考點展開,即是對生命的辜負;課程不指向語用,就是脫離生活的落伍;中高考無人問鼎重點中學或大學,就免談品牌……
吊詭的是,這種念茲在茲的致用,常常出現(xiàn)頗為反諷的結果:教學淪為知識售賣、機械操練,人性的溫度沒了;課程的生活指向有了,師生的文化關懷、世界眼光消失了;學生進入理想學府,卻并不感恩,學科之愛、社會之愛、自然之愛也逐漸淪喪了……
這還是健康、暖心的致用觀嗎?理想的致用,到底應是什么樣?其實,回望歷史,回歸常識,答案不難找到。
“致用”出自《周易·系辭下》:“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敝妇惺挛锏览恚M入神妙境界,才能使學識得到有效使用。這已喻示:理想致用,應是實用和虛用的統(tǒng)一。基于此,便不難理解古人追求“知言”實用價值時,為何要一個勁兒地“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了。古人設“六藝”之學,既以射、御、書、數(shù)應對外部世界的需求,也以禮、樂順應人內部的需要。古希臘的柏拉圖明確指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促使靈魂轉向”,而非一味發(fā)揮知識的實用價值;古羅馬的昆體良也一直認為:精于雄辯的前提是“善良”。因此,追求實用必須注意知情意素養(yǎng)的渾然培育,以虛統(tǒng)實,虛實相生,致用才會走向完美之境。
沿此邏輯出發(fā),理想致用亦應是小用與大用的統(tǒng)一。人不能只盯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滿足一己之小用、私用,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對他人、集體、民族、國家的大用、公用統(tǒng)統(tǒng)棄之不顧。要知道,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追求“立言”之不朽,還應牢記更神圣的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明乎此,教育還會病態(tài)地將教學與房子、車子、票子緊緊捆綁在一起,甚至吼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口號嗎?
理想的致用,還應是專用與泛用的統(tǒng)一。“定位準確,心無旁騖”“考什么,教什么”等所謂的成功學,以及打著“科學”旗幟的眾多指標化考核,表面上是追求專用的有效化,但是離開泛用的滋養(yǎng),專用又能行走多遠呢?泛用不是要弱化專用,而是追求用的共生共榮,各美其美。這方面,“君子不器”說已顯示了超越千年的智慧——不是不成器,亦非成為某種器,而是執(zhí)一御萬,成為無數(shù)器,實現(xiàn)專才與通才的完美統(tǒng)一。
總之,理想致用,不但應需,而且應性;不但惠己惠家,而且澤及他人、社會和自然;不僅矚目當下,更指向未來。這才是教育的常識,也是教育的初心,值得永遠堅守和追求。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