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校合作已經(jīng)成為了教育領域發(fā)展的重要方向,通過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可以實現(xiàn)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互相補充。性教育作為青少年成長的必修課程,面對性的發(fā)育,會讓殘疾學生措手不及,殘疾學生性教育的缺失給其帶來了身體與心理上的困惑,為了培養(yǎng)殘疾學生對性的正確態(tài)度,擺脫社會對性的壓抑,以家校合作的方式開展性教育,可以讓殘疾學生學會保護自己,免受性侵害。因此,筆者就殘疾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進行論述,并就如何有效開展性教育提出自身的看法。
關鍵詞:家校合作;殘疾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
一、殘疾學生青春期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殘疾學生青春期性格脆弱且敏感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與周圍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對于殘疾學生來說,由于自身的身體缺陷,使其成長經(jīng)歷與正常人有著較大的區(qū)別,相較于普通的學生,殘疾學生更加害怕失敗所帶來的傷害,更加害怕受到別人的忽視與異樣的眼光,這種心理現(xiàn)象會逐步形成敏感的性格,這為殘疾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了消極影響。
(二)殘疾學生青春期易焦慮,過度自卑
通過調(diào)查研究表明,相較于普通學生,殘疾學生更容易產(chǎn)生焦慮的情感,且焦慮情感在女性學生中更為突出。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生理與心理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思維意識逐漸形成,不可避免的面臨一些社會問題,包括:人際交往、未來工作、異性交往等,若無法合理的解決,就會產(chǎn)生自卑情緒,從而引發(fā)更多的內(nèi)心困擾,無法正確的看待生理缺陷,不敢參與競爭,認為自己各個方面均不如人。
(三)殘疾學生青春期抵觸情緒強烈
殘疾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解決問題,體現(xiàn)出自身的價值,但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影響了目標的實現(xiàn),較強自尊心的影響下,內(nèi)心會逐步產(chǎn)生抵觸情緒,容易對事情產(chǎn)生偏見與抵觸心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習慣用放大鏡思維看待社會上的負面現(xiàn)象;固執(zhí)偏激;處理人際關系較為極端。任這種情緒長期發(fā)展下去,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
(四)殘疾學生青春期對人際關系敏感
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學生自我品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殘疾學生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活動范圍與交流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久而久之,殘疾學生會逐步失去人際交往的主動性,害怕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按自己,在遇到人際交往問題時,不能采取合理的方式解決,突出表現(xiàn)在與異性的交流上,情感困惑會導致殘疾學生逐步走向自我封閉。
二、家校合作背景下殘疾學生性教育的對策
(一)學校應合理設計課程,完善配套資源
為了更為高效的設計課程,完善配套資源,首先需要明確殘疾學生性教育實施的目標,學校教育工作者應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基于殘疾學生的心理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制定性教育實施目標:一是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誕生,使其學會珍愛生命,二是幫助學生了解兩性生理知識,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突破傳統(tǒng)思維下社會對性的壓抑,三是幫助學生認清自己,做到悅納自己與包容他人,四是學會尊重他人。其次,學校應科學合理的制定性教育實施內(nèi)容,具體課程可以包括:對兩性器官的認知、性心理、性疾病、自我保護意識培養(yǎng)、愛的權力與責任??茖W的性教育體系課程可以使殘疾學生對性有更為清晰的認知。再者需要完善性教育課程開展的配套資源,一方面學校需要重視對性教育課程實施的監(jiān)管力度,確保性教育課程按要求完成,另一方面需要推動教師對性知識的學習,有效解決學生心中對性的困惑。
(二)家長推動家校合作的進行,充分關注殘疾學生的狀況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部分家長質(zhì)疑性教育課程開展的必要性,將性與性教育當作不能被提起的話題,不認同在殘疾學生中開展性教育工作,這對于殘疾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著消極的影響。因此,家長應推動家校合作,支持學校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學校與家長間形成合力,共同為性教育的普及做出努力。同時,家長作為學生接觸最為頻繁的對象,應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并及時將相關信息傳遞給教師,以協(xié)商的方式探討科學的教學方式。再者,家長也需要完成性觀念的轉變,支持學校與教師的想法。
(三)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為了更為高效的開展性教育活動,教師應當轉變自身的觀念,性教育課程作為學生必備的知識,也屬于由教師主導、學生參與的教育活動,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tǒng)的性教育課堂學生參與感不強,教師可以播放性教育動畫短片,幫助學生掌握青春期性知識,教師也可以從視頻中總結出性知識的傳授方法。
綜上所述,性教育課程作為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殘疾學生的生活質(zhì)量有著不可言喻的作用,在家校合作背景下開展性教育實踐可以幫助殘疾學生以正確的角度認識自己的身體,并在課程中學會珍愛生命與保護自己,形成陽光健康的心態(tài),更好的適應社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凌伶.家校合作視角下小學班主任工作策略探究[J].小學生:教學實踐,2020,000(001):P.77-77.
[2]陳林.家校協(xié)作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華少年,2018(29).
[3]馮自正.初中學校弱勢家庭學生家校合作所存問題及對策的研究[J].課外語文,2020,000(003):P.125-126.
作者簡介:
王梅芳(1979.2-),女,漢,山東省東營市,當前職務:教師,當前職稱:一級教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