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科
一、高校美育的內涵和表現之辨
美育一詞源于18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席勒提出的德文概念“Sthetische Eriziehung”,美育的概念源頭是一個復合概念,但是經過20世紀在中國的傳播,美育基本成了一個特定概念,20世紀20年代前后楊賢江提出“德智體美勞”五育的概念1,新中國成立后,五育在教育領域得到大力推廣,美育成為五育的一部分,五育意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Sthetische Eriziehung”翻譯成中文比較貼切的含義是“審美教育”或“美學教育”,英語比較通用的是概念是“Aesthetic Education”。“審美教育”或“美學教育”簡稱為“美育”的時候,容易被忽略的有兩點:一是美育應該有一個“審美對象”;二是美育應該能夠激發(fā)人的“感覺”。這里有不少基本問題牽扯到外文概念轉譯過程中出現的偏差,比如“美術”“藝術”“美學”“美育”“工藝”等概念在中國19至20世紀的文化轉型和傳播過程中經常出現邊界不清晰的狀況,以至于20世紀初王國維、蔡元培兩位先生先后提出了“美術代宗教”和“美育代宗教”兩種看上去差別很大的主張,筆者有專論2考察20世紀初概念的流變,其實20世紀初“美育”與“美術”概念有混用的狀況,后來學界選擇“美育”概念,是因為學者們認為“美術”在當時已經變得過于強調“技術”,忽略了“美感”。美育在中國教育領域中推行了百年左右的時間,也有忽略“美感”的風險,這一點其實也跟“Aesthetic Education”翻譯成美學有關系,如果直譯為“感覺學”,可能會規(guī)避這種風險。
回到審美對象和美感獲取的問題。審美對象可以是實體的,也可以是虛無的;可以是能夠感知的,也可以是只能冥思的;可以是體驗性的,也可以是先驗覺知的。目前高校美育建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建設,二是校園美化。課程建設注重在知識、能力、價值觀等方面引導同學們有審美感知的基礎和能力,校園美化則是為同學們提供具體可感、可體驗的環(huán)境。課程建設和校園美化基本從內在素質和外在條件兩方面,為同學們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而這其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是同學們在美育語境中的主體身份。“審美教育”是從主體出發(fā)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是自我覺知的,而不是被灌輸的;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與一般意義上的教育不同,在中文語境中“美育”融合了“目的”與“手段”,或者說融合了“目標”與“方法”,這個時候我們反觀“美育”概念,其中的“育”可能不僅僅是教育的層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社會美育研究所所長李睦曾對此進行過總結:美育的“育”,或許已經到了“孕育”“化育”層面。
二、高校美育重要的不是學科建設而是學科融合
“美育”自1901年蔡元培先生引入到國內之后,概念已經在極大程度上被本土化了,如果我們單純從概念的本源來斷定是否純粹、是否外來、是否適用,很容易陷入到文字的陷阱里。高校美育在當下的社會文化中應該注意什么?我認為在中小學等基礎教育階段已經有比較明確的聲音。2021年兩會提案中多名委員不約而同地反對藝術考級,包含美術類、音樂類等等,也有委員從建構的方面提出美育一方面要曬課表、做慕課,另一方面要將社會美育資源引入到校園。高校美育與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育有哪些不同?美育要趁早,審美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突擊完成的任務,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育很顯然在學生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高校美育從學生18周歲成年前后開始,是人生價值觀、世界觀基本成型的階段,也是系統(tǒng)性接受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高校作為學生進入社會前的孵化器,在中國還有另外一層意義,截至目前國內學生迫于升學壓力,大部分是到了大學才有機會真正意義上接觸“美育”、感受“美育”、消化“美育”,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校美育在中國目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中極為重要,如果錯失了高校美育,可能很多人都會在人生中留下一些遺憾,這也是很多人在退休之后重新通過美育活動找尋生命的意義。
在當下新文科、新工科等一系列學科建設的背景下,高校美育又多了一層意義。美育對于個體而言是一個自我發(fā)現、自我覺醒的過程,對于高校而言則是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人才原創(chuàng)性、主動性、自發(fā)性的過程。高校美育在新文科、新工科等學科建設的背景下,起到了一種調節(jié)和融合的作用,讓學科之間不再隔著高墻,而是通過美育和通識教育建立學生底層的能力、通用的學習方法和鮮活的美感世界。這里我們可以借用德勒茲的“感覺的邏輯”來表達我們對高校美育與學科發(fā)展之間關系的期待。高校美育從一個整體來看或許類似于德勒茲所說的“塊莖”,有自足的體系,充滿活力,是一個流變的系統(tǒng),美育的主體在這個體系中“生成”和“運動”,在基礎價值觀和底層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點上,綜合性大學開展高校美育具有比較大的優(yōu)勢,因為高校美育的結果不僅是生產各個學科的知識,而是生成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一些專門性的高校,尤其是一些專門性藝術院校主張高校美育通過藝術技能對學生的思想素質、人文修養(yǎng)進行全面培養(yǎng),這里明顯具有本末倒置的問題。高校美育應該是一棵樹,使得每個學生自主生長成不同的樹枝、樹葉,而不是各種藝術技能的拼盤。
三、高校美育教學的“內”與“外”
高校美育促使我們重新定義“教學”行為,學科性的教學方法、教學案例是不是依然適用?這是高校美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美育不是為了讓高校學生對美有一種既有的標準,也不是讓審美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是通過培養(yǎng)高層次、創(chuàng)新型人才,實現學生底層能力的打通,應是對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世界紛繁的需求,以及未來潛在的挑戰(zhàn)。目前我們看到的是國際競爭日益加劇,國際關系日趨緊張,其實國際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社會、科學發(fā)展的一個表征,如今世界范圍內仍在蔓延的疫情提醒我們,或許我們能夠預知的社會問題、國際問題都不是未來的最主要的問題,面對未來全球性的問題,如何實現跨文化的理解、跨學科的共創(chuàng)、跨國境的協(xié)作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問題,都不是單一學科能夠解決的,或許這才是高校美育的深層意義。
高校美育應該打破原有的學科化教學模式,能夠基于特定問題、特定語境,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自由探索、自我覺醒。高校美育的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下功夫,為學生提供基礎語境和基本問題,也要在教學之外提供一個自主生長的平臺。比如清華大學今年推出具有調侃與發(fā)泄意味的課程“摸魚學導論”、收獲頗豐的“溝通與寫作”課,以及即將推出的“藝術與科學”融合課程。另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社會美育研究所推出的“美育LAB”,也為美育機構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和共創(chuàng)平臺,具有較好的示范效應。高校美育不是培養(yǎng)藝術家,也不是培養(yǎng)有藝術愛好的科學家、工程師、醫(yī)生、律師等等,而是通過美育的引導實現不同人的自我發(fā)現、自我尊重與自我成長。高校美育,是充滿善意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