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勁
【摘 要】普通高中綜合改革下的選課走班是針對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學生學習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校要做好選課走班的頂層設計,選擇適合本校實際和學生學情的選課走班方案,做好家長與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好選課走班的教學管理和班級管理,穩(wěn)步有序地推進普通高中綜合改革的實施。
【關鍵詞】選課走班;教學管理;班級管理
一、研究背景
2014年9月上海市和浙江省率先成為首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后,近幾年各省市相繼出臺本省市的普通高中綜合改革方案。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要改革學校、教師、學生的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斗桨浮诽岢觯胀ǜ咧兄饕u價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情況。國家制定普通高中辦學質量評價標準,突出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開展學生發(fā)展指導,優(yōu)化教學資源配置,有序推進選課走班,規(guī)范招生辦學行為等內容。因此,選課走班是普通高中綜合改革的一個突破點。此次普通高中階段教學改革的共同點是取消文理分科,語、數(shù)、外三科是必考科目,其他科目為選考科目。教學改革主要有三種模式:上海模式是從物、化、生、政、史、地6門學科當中,任選3門作為高考科目,選考科目就有20個組合,從理論上說,學生可以從這20個組合當中選擇一個組合進行選考科目的學習;浙江模式是從物、化、生、政、史、地、信息7門學科當中,任選3門作為高考科目,這樣選考科目就有35個組合;第三種模式就是2019年進入高中課程改革的廣東、遼寧等8個?。〞呵医袕V東模式),采取的是考試科目按“3+1+2”模式設置,“3”為全國統(tǒng)一高考的語文、數(shù)學、外語,“1”是由考生在物理、歷史2門中選擇1門,“2”是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學科中選擇2門,這三種模式都是根據(jù)“兩依據(jù)一參考”選拔人才?!皟梢罁?jù)”的依據(jù)一是語文、數(shù)學、外語的全國統(tǒng)考成績,依據(jù)二是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學科中任選3門的等級性考試成績;“一參考”就是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根據(jù)教育部的有關規(guī)定,不管采取何種模式,全國的高校都要在已經(jīng)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提前三年公布本學校各專業(yè)錄取的學科組合的要求,也就是說,在高一時學生就應該知道三年之后各高校的學科錄取要求,以便學生進行選課走班。因此,選課走班必將成為普通高中的教學常態(tài)。
二、目前選課走班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
在實行普通高中綜合改革之前,大部分學校實行的班級授課制主要是按行政班授課,文理分科后按文科班和理科班授課,在某些學校也會進行一定程度的選課走班,一般來說這樣的選課走班主要有三種形式。
1.在學校開設的校本課或者選修課實行選課走班,一般來說用每周1~2個半天的時間進行。
2.在部分課程上進行分層走班教學,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能力高低進行分層教學,比如在桂林中學,對高三就數(shù)學和物理這兩個學科進行分層走班教學,從目前效果來看還不錯。
3.在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進行選模塊走班教學,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目前體育課采用走班教學的比較多,如田徑、球類等,學生根據(jù)自身需要選擇不同類別的項目課程。由于學校教師編制所限,音樂、美術基本不開設類似的選修課程。
以上這些選課走班的形式只是對以往教學方式的一個補充,比如校本課程的選修主要集中在一些興趣課程:英美文學欣賞、攝影、演講與口才,以及拓展性課程(生活中的物理、科學探究課、植物種植與護理等),由于這些課程課時少,很難進行考核與評價,因此效果不太好;分層走班主要針對部分學生,受益面比較狹小,更何況分層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推廣起來也不容易;體育課的選模塊走班效果不錯,但由于其學科特點,也無法進行推廣。而這次正在進行和即將進行的普通高中綜合改革提出的選課走班的目的是發(fā)展學生興趣,鞏固學生個性,以德為先,能力為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技能,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提升教師專業(yè)水準,打造全面發(fā)展和特點鮮明的教師隊伍,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構建現(xiàn)代化的學校,以適應社會和國家需求。
三、關于普通高中教學綜合改革中的選課走班建議
普通高中實施選課走班是勢在必行的舉措,但選課走班也會對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帶來挑戰(zhàn),比如學生的選擇權與學校課程安排的矛盾處理,原有師資結構、水平與選課走班后的師資要求之間差距的矛盾調和,原有習慣和駕輕就熟的教學管理方式與選課走班個性化、精細化之間的過渡,原有高考備考與新高考招生方式的變化等,都將成為每一個學校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筆者有如下建議。
1.選課走班的頂層設計
要做好學校教學選課走班的頂層設計,就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要統(tǒng)一思想,把選擇權交給學生,這是以生為本,是學生成為課堂和教學主體的必然;二是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選課走班領導小組,調整和改變學?,F(xiàn)有的管理模式,讓教育改革的管理更加有效和精準;三是根據(jù)學校的現(xiàn)狀、資源配置以及生源情況,選擇適合本校的選課走班的方案;四是學校要調動社會資源,做好家長和學生的培訓,通過培訓讓學生和家長了解新的考試招生制度;五是調整教師的課時標準、績效考核標準以及教師的評價體系,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2.選課走班的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在保證師資的情況下,注意教師隊伍結構性的調整,特別注意選考科目教師的編制問題。由于每年學生的需求不同,因此物理、歷史、化學、生物、地理、政治學科的教師就要進行科學的設置,如果是“3+1+2”模式,相對而言,物理、歷史基本可以按照原來的文理分科的安排配備,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這4科教師應如何配備就需要進行研究和預判。
其次,創(chuàng)新師資培訓的方式和加大持續(xù)培訓的力度,并形成制度,提升教師各方面的能力。改變現(xiàn)有的專業(yè)化培訓的模式,不僅要進行教師的專業(yè)化培訓,更要進行教師多樣化能力的培訓,特別是跨學科能力的培訓,適應社會的應用能力以及職業(yè)化的培訓。
最后,出臺并完善對教師的評價機制。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核心資源,要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必須有一套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這套體系對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學科建設,課堂教學生成,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學校文化形成至關重要。這套評價機制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效?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掌握程度?如何評價班級管理的水平?如何評價某個年級整體教育水準?等等,因此要從科目、行政班、走班教學班級、學生個人評價、年級組教育質量評價、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入手。以發(fā)現(xiàn)問題、激勵先進、團結人心和促進發(fā)展為主要目標,通過科學、公正、合理、積極的教師評價,促進教師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明確發(fā)展方向。由于選課走班教師所面臨的課堂情況更加復雜多樣,并且學生的選擇和培訓也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這就要求學校與時俱進,制定適合普通高中綜合改革的教師評估標準、評估系統(tǒng)[1]。
3.選課走班的教學管理
走班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模式,它的呈現(xiàn)形式具有模塊化、多樣化、分層和有彈性的學習等特征。在選課系統(tǒng)下,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通過整合學習領域中的相關內容,形成一定的學習模塊,構建多樣化的課程結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或相同水平學生不同學科需求的多樣化課程類型。在選課走班前首先要進行高考專業(yè)招生解讀,讓學生對大學的專業(yè)設置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學期開設學生生涯規(guī)劃課程,指導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大學的專業(yè)設置、大學的特點、大學招生的分數(shù)線和位次區(qū)間等因素,再利用網(wǎng)絡進行模擬選課,并進行有針對性地調整。選課走班的教學管理模式(以“3+1+2”模式為例)有以下幾種。
(1)行政班與教學班大結合的形式,即語、數(shù)、外3門必考科目按行政班進行教學,其他學科均按分科選修教學。
(2)行政班與教學班小結合的形式。即先分物理和歷史兩個大科目組,在兩個科目組內部語、數(shù)、外3門+物理(或歷史)等科目按行政班教學,然后4選2學科按教學班進行教學。在這個模式當中還可以更細分一下,在4選2的科目當中,將學生選擇多的科目也按行政班教學,剩下的1科進行分科走班教學。
(3)語、數(shù)、外分層走班教學,其他學科分科走班教學,或者語、數(shù)、外物分層走班教學,其他學科分科走班教學。這種模式需要進行分層走班的學科教師比較平均,實力比較強,這樣分層走班的效果才能顯現(xiàn)。
(4)根據(jù)學校情況,開不足12個組合的,可以根據(jù)學校教師配置,按組合進行分班教學。也就是將行政班和教學班結合起來。比如語、數(shù)、外、物、化、生的為一個班,語、數(shù)、外、物、化、政的為一個班,既是教學班也是行政班。
4.選課走班的班級管理
教學方式的改變給班級管理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極大地沖擊了原有的班級管理模式,所以學校在選課走班的方案中要有班級管理的方案。班級管理有如下幾種類型。
(1)行政班管理不變+教學班的跟蹤管理。班主任不僅要抓好行政班的各項管理工作,也要關注自己行政班當中的學生所在的教學班,加強和教學班任課教師的協(xié)調配合。教學班的學生組建學習小組,選課走班學生的座位實行固定制,教學班座位由所任課教師負責編排,來自同一個行政班的學生座位相鄰,由同一個行政班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統(tǒng)一接受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管理。按分科的學科成立學習小組,以小組為最小的目標團隊,由科任教師在課堂上管教管導。
(2)全面推進教師德育工作全員化。除行政班的班主任之外,所有科任教師都要參與班級管理,這樣一名教師就可能會涉及三四個班甚至更多的半角管理當中。這樣就有可能出現(xiàn)一個行政班有一個主導的班主任加上幾個副班主任的情況。
(3)采取“團隊導師分工負責制”的形式。這種形式多出現(xiàn)在歐美國家,學生的品行、心理、集體活動、日常作息和行為規(guī)范等由班主任(導師)負責教育和引導,班主任要善于引導學生成長和發(fā)展,適時疏導學生心理,排解不良情緒,幫助學生確定自己的發(fā)展目標。學生學業(yè)由任課教師負責;課外活動以及社團等采取教師引領,學生自主發(fā)展的形式;學校要制定家庭、學校、教工、學生一體的齊抓共管的責任制度,分工負責,形成整體效應[2]。
四、關于選課走班的幾點思考
普通高中綜合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選課走班,因為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且有個性的學生的重要途徑,是構建學校、教師、學生多元評價體系的重要抓手,因此必須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但在現(xiàn)階段學校會面臨以下問題。
1.師資問題
由于長期以來普通高中是按文理分科的,選文科與選理科的學生的比例基本固定,因此教師配備也比較固定,如果按“3+1+2”選課走班后,化學、生物、政治和地理就會出現(xiàn)多種組合,并且每一年學生選課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將面臨比較嚴重的問題。
2.教學管理問題
由于普通高中綜合改革將以往的文理分科形式改成“3+1+2”模式之后,原則上就會出現(xiàn)12個組合,那么學校根據(jù)自身條件,到底要如何處理這12個組合,是否能排足12個組合,或者學校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能夠排出多少個組合,這些組合如何進行管理,分層和分科如何處理等都將是對學校統(tǒng)籌管理能力的考驗。
3.班級管理問題
選課走班后,以往按文理分科進行的行政班管理將被打破,教學班如何管理等問題對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如對年級和班級的管理,特別是教室的調配、設備設施的管理、每一個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管理以及相關檢查等都是學校面臨的問題。
4.評價機制的問題
普通高中綜合改革實施之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改變現(xiàn)在“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不科學的評價導向,針對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出臺科學的、生長性的整體評價系統(tǒng)。按照《方案》的要求,通過改進結果性評價、強化過程性評價,探索增值性評價以及健全綜合性評價,完善立德樹人的體制和機制,破除“五唯”頑瘴痼疾,促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總而言之,普通高中的選課走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我們只有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做好選課走班的頂層設計,做好家長和學生的指導工作,加大師資隊伍的培訓力度,完善教學和班級管理,才能推進普通高中綜合改革穩(wěn)步有序地實施。
參考文獻:
[1]唐金彬,王潔.選課走班教學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20(7/8):23.
[2]霍曉宏,陳志科.“選課走班”后班級建設的問題與對策:以天津市普通高中為例[J].教育探索,2019(1):17.
(責任編輯:陸順演)